APP下载

创新发展要求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机制探讨

2018-04-03林德操

关键词:经费支出指标体系指标

林德操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发展,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如何建立符合高校创新发展要求的内部审计机制,提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审计效率,强化对国有资产的审计管理,提高对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迫在眉睫。目前我国绩效审计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绩效审计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各高校对于教育经费支出的审计,依然采用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方式,缺乏专门针对刚性支出的绩效审计,而从国外简单引进的绩效审计方法,也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内部审计的作用,高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创新发展要求下的审计定位,探求内部审计工作适应创新发展要求的方法,进而促进创新发展的早日实现。

一、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审计是以资金支出作为审计对象,审计内容涵盖与所有资金相关的一系列教育科研活动。目前我国还缺乏与绩效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绩效审计的研究也脱离实际,导致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审计人员理念落后

我国高校作为非盈利性机构,长期以来秉承体制内的审计管理办法,存在审计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审计方式单一等问题。目前很多高校依然采用财务审计方式,对于教育经费支出的经济审计缺失,审计人员依然沿用老办法,很难认识到绩效审计的作用。同时高校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履行财务监管与维护财务法规等职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较少,使得其在高校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边缘化位置。加上很多高校审计人员较少,人员配置不合理,大多数审计人员年龄偏大,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也缺乏具备综合素养的审计人才,导致审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二)缺乏相关制度保障

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导致很多高校缺乏完善的审计监管程序,多采用事后审计的方式,对于教育经费支出的事前审核与事中监督不足。由于受到高校体制机制的影响,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工作,并非独立开展的,而是受到学校领导层以及其他部门的制约,牵涉到人情关系,导致审计人员碍于情面,无法保障内部审计的公平、公正性。我国虽然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等对应的审计标准,但很多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评价细则,或者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体系,对审计质量与结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审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管,这样不仅无法保障规范性,也制约了绩效审计的发展。

(三)绩效审计不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目前采用的财务审计方式,导致对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缺乏客观、全面性,尤其是无法对教育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监督,也难以体现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作为非营利性机构,高校的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应用于教学、科研活动和人才培养中,若不建立科学的绩效审计机制,很难对支出效益进行衡量,也无法体现经费使用的最终效果。[1]部分高校由于绩效审计不全面,甚至难以很好地对产出进行量化,这就导致在教育资源投入方面决策不当,使得教育经费支出不均衡,也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二、创新发展要求下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的新定位

我国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对高校审计工作提出新要求,促使各大高校逐步转变传统思维,从高校创新发展的角度,寻求适应新变化的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模式,为高校创新管理、强化资金使用价值提供保障。

(一)由传统财务审计向内部管理审计转变

为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我国高校正在积极尝试转变传统财务审计方式,采用内部控制审计前移审计关口,改变单一的审计思路,注重对审计全过程的分析与监管。同时推动审计制度改革,成为很多高校的共识,不仅注重做好审计全程督导工作,也注重发现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审计的“防疫”作用。在创新发展要求的新形势下,高校制定了全新的审计战略定位,一方面强化对审计人员的监督管理,做好项目审计、收支审计、经济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监察工作,保障内部审计控制系统秩序,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在创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科学部署,寻求与内部设计的平衡点,发挥审计的监督增值作用。

(二)注重内部审计与外部控制的结合

我国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提出要做好对组织财务活动的审查与评价工作,保障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2]高校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是提升内部治理效能,促使业务活动目标尽快实现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高校站在更高的层面,重新审视内部审计定位,将其从业务审计中剥离出来,与外部控制有效结合,全方位发挥其对组织监管与增值的作用。对于和内部审计控制不相容的岗位,要求将内部审计独立出来,发挥其对相关岗位的外部牵制作用,对内部审计环境也要做好全面监督。而定期组织开展与内部审计控制相关的会议,做好审计人员培训工作,积极发现并改善内部控制的不足,敦促各部门共同承担内部审计控制责任,这也是适应创新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发挥绩效内部审计评价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内在要求必定要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要明确目标,按照职能进行量化分工并严格落实,确定绩效审计的任务书与时间表。同时要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提出要求,即高等院校在具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重点做好财政资金支持、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绩效评价工作。这就敦促高校要发挥绩效审计评价的作用,让教育、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教育经费支出活动,都可以得到科学合理的评价,进而体现其实际效益。尤其是在经济、立项、责任审计等内部审计环节,应该建立对应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选择能够体现投入、产出、效果等内容的指标,让审计行为有据可循。这样对于高校创新发展中每一个细节的审计,都可以遵循既定标准,保障高效合理性,进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创新。[3]

三、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审计是涉及多个环节的综合全程审计模式,审计评价指标的设计,是保障审计工作统一、客观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无法科学衡量每一次支出的效益,无法对财务活动作出科学的评价,很容易引发经费投入的极大浪费。为体现绩效内部审计的全局性作用,有必要设计科学、易操作的绩效审计指标,形成完善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层次框架

科学合理地设计审计指标,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遵循重点与全面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规划。根据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内部审计的特点,可以从审计内容差异的角度,将审计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对设计指标的审计,包括对教育经费支出效率性、经济性、效果性等方面的评价,从宏观上把体现绩效审计的功能,其中经济性指标越大,表明其体现的经济性效果越差;效率性指标越高,表明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效果性指标越高,表明教育经费支出的使用效果越好。第二层级则针对绩效审计不同环节的需求,从经费来源、支出、利用率、科研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第三层级则是从细节着手,考虑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前两个层级服务,具体细化为毕业生就业率、设备使用率、财政拨款比率、教学支出比率、三公经费支出比率等指标。

(二)指标计分标准设计

设计审计指标计分标准,就是为绩效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准绳,帮助审计人员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保障评价结果的公正、客观性。[4]根据高校教育经费支出审计的定量与定性要求,确立对应的定量与定性计分标准。其中根据我国制定的高校统计信息,列出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定量标准,把握对基础设施、支出预算等固定资产的定量分析,从中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分为优秀、良好、平均、较低值等档次,采用分段平均法等分析方法,确定不同档次下的标准值,进而确立最终的定量标准。考虑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最终效益,还需要确立定性计分标准,对人才培养情况、科研成果等进行定性分析,进而衡量高校创新发展的实现程度。具体而言,也是将定性指标分为多个档次,由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论证分析,或者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符合公众意愿的经验计分标准。

(三)评价标准权重设置

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所占的比例,就是对应的指标权重。权重设置是否合理,影响到最终的审计评定效果。因此,完善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必要做好指标权重赋值工作,通过权重的大小体现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影响程度。一般而言,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意见法等,先确定指标权重设置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确计算获得具体值。层次分析法的应用,根据不同层级的需求建立层级结构与比较矩阵,然后采用一致性检验方法计算特征向量,并将汇总权重系数提供给专业人士,由他们依据丰富的经验进行二次评定,结合模糊多层次分析法,结合数学运算公式得出最终结果。将计算结果与相关指标相对应,据此就可以得到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当然如果没有真实、可信的数据做支撑,评价指标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制约,优化内部数据环境,完善审计考核问责机制,保障能够正确评估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加大,覆盖范围也更为广泛。面对日益庞大的高校资产规模,日益复杂的资产结构,高校资产管理的难度加大,而社会各界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的关注也更加迫切。尤其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对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高校注重对各项资产的优化配置,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提高教育资产的利用率。绩效审计作为资产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是满足国家对高校资产监管的需要。现阶段建立完善的高校资产绩效审计制度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适应创新发展要求下的新趋势,将教育经费支出与绩效审计结合起来,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经费支出评价体系,强化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审计联系,进一步保障教育经费支出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申艳艳.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6,(1):115-117.

[2]罗文,吴军,张爱袖.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的绩效审计探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J].会计之友,2016,(1):118-121.

[3]申富平,王砚书,董丽英.国家审计推动国家良治之现状调查与路径选择[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6):99-103.

[4]董屹宇.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3E特征及平衡计分卡理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33-37.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指标体系指标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