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源“师夷”和“变古”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启蒙

2018-04-03陈邵桂

关键词:魏源国家思想

陈邵桂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 株洲 412007)

鸦片战争前后,面对“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1]1078,魏源在《古微堂内集》卷二《默觚下·治篇一》中明确提出“治天下国家”[2]37的概念,国家怎样治理?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师夷”,二是“变古”。由此推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开放和改革的思想启蒙。正如张岱年在《中国唯物论史》一书中所说:“《海国图志》一书,不管是洋务派、后来的改良派或一般士子都争相诵读,影响很大,可谓开一代之新风,起了很重要的启蒙作用。”[3]854

一、魏源以“师夷”和“变古”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想

第一,“师夷”即向外国学习,也就是国家治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英军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何以能胜?魏源在《海国图志·筹海篇三》中以“船坚炮利”[4]32四字予以解答,因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4]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Ⅵ)》一书在《鸦片战争书目解题》中介绍:“《海国图志》五十卷,其书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引者)九月,书出风行一时。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引者),扩为六十卷。至咸丰二年(1852年——引者),更补成百卷……在当时实为国人自编最详备的世界史地参考书,对于当时思想界发生极大影响……其‘师夷人之长技’‘坚船利炮’等说,实自是而起。”[5]507“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以开放思维的国际视野审视国家治理。

我国在古代是有过对外开放先例的,可是后来逐渐自我封闭了。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认为:“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中国元代时和阿拉伯文化有接触,但影响不大)。”[6]10晋唐时期和明末的中外文化交流,前者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并逐步实现中国化,后者主要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及传播西方的科学、哲学、艺术等,遗憾的是到了清朝中叶被人为中断了。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还说过:“自雍正元年放逐耶酥会教士以后,中国学界和外国学界断绝来往已经一百多年了。”[6]31清王朝特别是到了中期以后,盲目自大,固步自封,对外闭关自守。

由于闭关自守,“因此觉得学问为中国所独有”[6]31,国人对外部世界也就知之甚少,正如邓小平所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7]90愚昧无知到何种程度,从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一书中讲的一个离奇故事中即可略窥一斑。他说:“1816年,英国使团来华,英王送给嘉庆皇帝的礼品中有一只威力巨大的凸透镜。使团甫离京师,清廷即急召朝臣会商对策。众大臣均认定此魔镜是可使英邦君主窥视清宫内廷的一只魔眼,遂决议将其打碎埋入土中。”[8]闭关必然愚昧,愚昧必然落后。近代以后,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已经不可避免,对外开放也就是必然的了,区别只是在于是主动开放还是被动开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所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9]404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海国图志》从1842年的五十卷本出版,到1852年的百卷本出版,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几乎处在同一时期。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科学性。

清王朝统治者紧闭的国门,在19世纪中叶被英军坚船利炮打开。魏源一方面为应对近代中国的危局,另一方面顺应近代社会发展的大势,在世界大格局中思考国家治理方略。他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1]1078这就是为什么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对外开放的经典命题,以至今日仍然为人称道的缘由。在闭关自守的有清一代,魏源也因此成为“开眼看世界”的先驱。正因为这样,范文澜在评价“林则徐是满清时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时,更是特别强调:“他的友人魏源根据《四州志》编成《海国图志》……记事更详备。”[10]32根据范文澜的这一论述,可以说魏源和林则徐一样都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与林则徐比较,魏源更是形成了系统和完整,即“更详备”的理论学说。正如周积明所说:“林则徐的‘睁开眼看世界’却体现了时代历史的要求,代表了一个新的文化历史时代的开始。继林则徐之后,来自湖南邵阳的魏源将中国思想界主动走向世界的大幕拉得更开。”[11]84

以上通过中外横向比较分析了魏源提出“师夷”的科学性。韩毓海在《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简述我国治理体系的几次变革》的演讲中,则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纵向比较分析了魏源提出“师夷”的科学性。他说:“自‘永贞革新’千年以降,中国率先开始了治理体系的现代转化……人类现代文明的曙光出现在中国。但是,中国传统治理体系在向现代转化时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使这种转变进行得非常迟缓,西方则后来居上,最终在鸦片战争中击败了中国。”韩毓海认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魏源指出:国内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国际和周边局势的正确分析的基础上,这也就是林则徐所谓‘开眼看世界’的意思”[12]。关于魏源对外开放思想的评价,韩毓海和上述所引学者的看法完全一致,更为明确和具有针对性的是,韩毓海是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论述魏源对外开放思想的。关于魏源“师夷”开放的国家治理思想,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评价:“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入侵和国门被打开,我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知识随之涌入。自那以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惨痛历史,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历了剧烈变革的阵痛。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策,林则徐、魏源、严复等人把眼光转向西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被翻译介绍到我国,不少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我国社会问题。”[13]这就充分肯定了魏源“师夷”思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贡献。

第二,“变古”即面临人类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大势,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对国家治理进行改革。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再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了,因此,魏源在《古微堂内集》卷二《默觚下·治篇五》中提出了“变古”[2]49的概念,即对国家治理的内容和形式提出改革的要求。

关于国家治理改革的必然性。魏源在《古微堂内集》卷二《默觚下·治篇九》中说:“易,天道也。”[2]58在《古微堂内集》卷二《默觚下·治篇五》中,魏源也说过:“三代以上,天皆不同今日之天,地皆不同今日之地,人皆不同今日之人,物皆不同今日之物。天官之书,古有而今无者若干星,古无而今有者若干星;天差而西,岁差而东;是天不同后世之天也。”[2]48发展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规律,因此,就国家治理而言,从古至今不可能有一劳永逸万古不变之策。这就是魏源国家治理“变古”思维的哲学理论基础,即辩证思维,由此而形成国家治理对策必然改革的思想,做到因时施策。

关于国家治理改革的重要性。国家治理改革的必然性作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又决定了改革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国尤显迫切。古代中国创造了辉煌文明,而在人类开始步入近代社会的时候却不能与时俱进,终于“落伍了”[14]344。落后就要挨打,“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15]48。这也就是国家治理改革的必然要求。魏源在《圣武记》一书中说:“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16]291他在《古微堂外集》卷七《筹鹾篇》中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2]408魏源在《古微堂外集》卷八《军储篇一》中还指出:“法无久不变。”[2]444正因为这样,他认为国家治理“必因时而当变”[2]447。由此可见国家治理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于国家治理改革的社会历史依据。魏源以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作为改革的导向。他非常明确地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2]49在近代中国提出这样既忧国又忧民并承前启后、哲理深刻的改革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如易孟醇等在《魏源评传》一书中所评价的:魏源的改革主张是“变与不变,怎样变,一切以‘便民’为转移”[17]119。这就是魏源探索国家治理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在向近代中国转型的过程中,魏源呕心沥血探索国家治理,形成了以“师夷”和“变古”为核心的国家治理思想,即国家治理的开放和改革思想。

二、魏源“师夷”和“变古”思想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启蒙的具体表现

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一文中说过:“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所以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因为它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洋务运动为了富国强兵,是‘师夷之长技’;戊戌变法为了救亡图存,是吸取西学以变政。”[18]26所谓“给后继者有较大启迪”,也就是说魏源国家治理思想在近代中国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甘于国家落后挨打的先进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种形式的抗争。最先站出来拯救国家的就是受到魏源“师夷”和“变古”思想启蒙的一批人,他们先后发动和领导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也就是陈旭麓所说的“师夷之长技”和“吸取西学以变政”,且都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就是受到魏源“师夷”说启蒙的实践探索者,向外国学习物质文明的创举。鸦片战争的失败和魏源“师夷”说的提出,使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做天朝上国了。咸丰十年(1860年),洋务运动倡导者之一曾国藩在一份奏折中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19]618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又在另一份奏折中提出购买外国的轮船火炮和培训人才,“则外国不敢轻视中国,实于大局有益”[20]184-185。曾国藩“师夷智”的思想,显然受到魏源“师夷之长技”一说的影响。从此开始了持续30年向外国学习“坚船利炮”制造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重臣左宗棠在《重刻海国图志叙》一文中,肯定了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受到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他说:“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然同光间福建设局造轮船,陇中用华匠制枪炮,其长亦差与西人等。艺事,末也,有迹可循,有数可推,因者易于创也。器之精光,淬厉愈出;人之心思,专一则灵;久者进于渐也。此魏子所谓师其长以制之也。”[21]2255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也论述了魏源对洋务运动的影响。他认为:“推求西之所以强,最佩服的是它的‘船坚炮利’。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福建的马尾船政局,就因这种目的设立。”[6]32总之,魏源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从认识世界到实施对外开放的洋务运动,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但从那时开始了我国向外国学习近代物质文明的历程。

戊戌变法的“变政”,是受到魏源“变古”学说启蒙的实践探索者进行政治改革的尝试。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一书中写道:“光绪五年己卯(1879年)22岁……游香港,览西人宫室之瓖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乃复阅《海国图志》《灜寰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22]8-10可见,康有为是深受魏源思想影响的。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中指出:“龚定庵(自珍)和魏默深(魏源,字默深——引者)这两个人的著述,给后来光绪初期思想界很大的影响。”[6]30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书中还说过:“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师夷长技以制夷’之说,林则徐乃创译西报,实为变法之萌芽。”[23]27可见,康有为、梁启超领导戊戌变法不是偶然的,他们都是深受魏源“变古”思想影响的。总之,魏源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改良政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戊戌变法虽然仅仅在103天后就宣告失败,但完全可以说是后来国家历经翻天覆地伟大变革的序幕。

洋务运动的“富国强兵”和戊戌变法的“变政”相继失败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并没有停止“师夷”和“变古”的脚步。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继续引领近代中国社会“师夷”和“变古”的潮流,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4]157。他在早年提出的“仿行西法以筹自强”[25]2,与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显然是具有传承关系的。萧致治在《近代中国改革的先驱——魏源》一文中,将魏源和孙中山提出的师法西方的原则进行比较后认为:魏源提出的“塞其害,师其长,彼且为我富强;舍其长,甘其害,我乌制彼胜败”,与孙中山提出的“取那善果,避那恶果”,二者“说法虽然不同,其实质完全一致”。[26]26孙中山将“变古”演绎为“革命”,从而结束了在中国统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还说过:“我们既经要改造中国,须造成一灿烂庄严的中华民国。像工师建筑伟大房屋一般,须用新的方法去建筑。”[25]475孙中山所说“改造中国”和“须用新的方法”,也就是魏源所说的“变古”在新时代的运用。

从魏源“师夷”和“变古”的思想启蒙,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先进的中国人的奋斗历程,毛泽东进行过分析和总结。他说:“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27]1469-1470这也就是说,先进的中国人为了使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困境,受到“师夷”和“变古”思想的启蒙,开始了“学外国”和“维新”的实践,虽然最初的探索都没有成功,但为后来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孙中山以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师夷”和“变古”都有了崭新的内容,首先领导中国人民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如钱乘旦在《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一文中分析:“从建立现代国家看,如果说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卷入世界现代化,那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便基本完成了建立现代国家的任务,形成统一、独立、多民族的现代国家。”[28]也就是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师夷”和“变古”就是为了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也就是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才真正开始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国家治理的关键词也已经由“师夷”和“变古”改变为“开放”和“改革”。蒋廷黻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29]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历经艰苦奋斗回答了蒋廷黻之问,实现了魏源当年的预见:“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4]31因此,习近平同志引魏源《古微堂内集》卷二《默觚下·治篇五》中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30]315,说明治国理政走什么样的道路,本国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出发点和归宿则在于“利民”。为了实现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历经不懈努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回顾从魏源提出“师夷”和“变古”到今天,先进的中国人推进国家治理近代化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伟大历程,充分证明一代先驱魏源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并将继续启示后来者。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全集:第6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魏源.魏源全集:第12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张岱年.中国唯物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魏源.魏源全集:第4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Ⅵ)[M].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4.

[6]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鱼宏亮.“魔镜”的幻像:一个晚清故事的知识考古[N].光明日报,2013-01-10(11).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1]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12]韩毓海.从永贞革新到鸦片战争——简述我国治理体系的几次变革[N].光明日报,2015-10-29(11).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19(02).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魏源.魏源全集: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17]易孟醇等.魏源评传[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

[18]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9]曾国藩.曾国藩全集:02[M].长沙:岳麓书社,2012.

[20]曾国藩.曾国藩全集:03[M].长沙:岳麓书社,2012.

[21]魏源.魏源全集:第7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2]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3]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5.

[2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5]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6]刘泱泱等.魏源与近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念魏源20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总论[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29]钱乘旦.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方位[N].人民日报,2018-1-5(7).

[3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魏源国家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漫画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