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2018-04-03林小苹
林小苹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 园林园艺系,福建 漳州363000)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5〕37号)》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闽教学〔2015〕23 号)》精神,2015 年起福建省各高等学校开展了多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而且把改革工作的核心置于如何在教学中植入创新创业内容,树立创新意识、发掘创新潜力、调动创业热情,教会学生创新创业的本领等具体问题上。《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技能后,可自主创业,并创业成功率也较高。目前,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课程特色等方面,单纯基于创新创业所做的改革报道较少[1-4]。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重要组成部分,在园艺种苗生产、农业育种、医药植物活性成分生产等方面的运用比较广泛[5,6]。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业化及市场化,与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需求量也逐渐增多,这为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但是由于创新改革意识与理念不同,加上各院校所提供的平台与管理机制等诸多原因,使得创新创业改革开展缓慢,校内实践与校外岗位的深度融合在实际执行时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着力分析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困难,探讨如何转变观念、采取哪些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创新创业型改革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化
首先,强调理论教学内容要实用、够用。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套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往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注重完整性和全面性,导致课时分配出现“多而全”的现象,上课内容多而杂,学生学习疲惫感增加。解决这一矛盾较好的方法是易化理论知识,改变课程内容繁、难、旧等现状,舍弃一些深奥难懂的理论推导、验证性的内容。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强调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课时分配做到“少而精”。如在“培养基配制”这一环节舍弃一些繁琐的药品介绍、过程计算与证明,仅仅要求学生掌握3个实用的计算公式,着重培养学生“吸母液、煮培养基、调pH值”等基本技能。同时与后续的“培养基配方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相衔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在培养基配方设计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其次是强调实践教学应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减少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的偏差。学习植物组织培养的初衷是面向相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接种工、配制培养基等岗位人员,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抗拒心理,原因是企业所招的接种工大多都是周边农村的家庭妇女,这让学生产生出“大材小用”的低落情绪。而随着用人单位对一线技术人员期望值的不断提高,高校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将培养目标的着眼点从操作工人转向技术骨干及管理层贮备力量方面[7,8]。只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实践知识、规范的动作技能,而且在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在技术开发及创新能力方面也得到提高。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教学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三个方面,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则是改革的关键[9]。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方向和教育理念,与现在的农业栽培、繁育等新型技术保持一致。通过市场调研,创建新型课堂,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10]。让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代需求同步,有能力解决现实面临的具体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灵感。二是密切关注产业、行业、新工业、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等动态信息,在课程中植入双创文化元素,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专业熏陶,塑造有竞争力的职业形象[11]。如借助职业技能竞赛、校园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等活动,进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树立品牌意识,培养品牌理念。
(三)重视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由于网络的出现,交流、学习的途径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整个教学活动的构思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能超越当地科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盲目追求“高大上”“新奇异”。注重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在校学习的内容与企业生产的接轨,为学生今后到企事业单位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12]。漳州地区的植物组织培养产业涉及花卉、中草药、蔬菜等众多植物类型。其中蝴蝶兰、铁皮石斛、金线莲等名贵植物已经实现了工厂化生产,近几年多肉植物、捕虫草等植物的植物组织培养成为新型产业。在“离体快繁”这一环节,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做好市场调查或企业调研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实践内容,使他们对企业目前生产的热点植物有较多的了解,对市场上植物组织培养苗的需求有一个动态的掌握,推动他们自主学习,同时开展以“创新·特色”为主题的成果展,促进创新创业从理论到实践成果的对接。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传授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的职业素质无法多元化发展,就没有明显的职业竞争优势。
(一)由“先说后做”转变为“边说边做”
改变“先理论,后技能”的教学现状,采用“观摩―操作―点评”三个环节,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就能很快领会。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施课程教学的良好途径。它将传授知识与现场感悟相结合,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将获得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相结合,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教学内容紧凑且有针对性,学生掌握技能的效率大大提高[7]。
(二)突破时间、地点的制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学校实验(实训)室由于场地、经费等投入的限制,实训场所的环境条件无法达到企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随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逐步普及和实用化,企业在工作流程及操作方法上均有着自有的创新性和技术性。为了避免出现“学校所学”与“企业所用”之间的脱节,通过组织学生到大型植物组织培养企业或科研院所实地参观,利用专业教师到省内外各院校参观时拍摄的照片或录相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接触目前生产及科研应用最新的设施和仪器设备,见识植物组织培养生产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感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特别是通过与省内一些大型植物组织培养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厂中校”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在体验着成为真正职场员工的同时,对以后的学习有明确目标及动力,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
(三)超越“产学结合”,做到“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顺利运行
每年有大批高职毕业生到相关企业的研发部门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专升本”等途径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因此,单纯强调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在强化技能的同时对高职在校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13]。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在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问题上已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并从各个方面为大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提供有利条件[14,15]。目前国内的高职教育,虽然一再强调“产学研”结合,但尚未普遍将科研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因此,要补齐这一短板,必须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介绍、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这既丰富课程内容,又能强化师资;不仅有利于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又能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而且使得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16,17]。逐步培养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企业的研发项目,协同教师参与农科所、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新品种的培育研发工作,到企业进行热点植物的快繁推广。或者参考目前很流行的一种做法是把学校和教师的科研技术和成果授权给学生创业团队做商业化试运行,在证明其市场和商业价值后,将先进技术和发明创造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这种做法,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实现了创业梦,学校和教师的研究更贴近社会和市场,促进了应用型研究的良性循环,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结语
一方面高职院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学生素质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又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职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教育,而非创业。高职教育要着重引导学生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业精神、训练创造能力,形成推动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要打破创新的神秘感,把个人的创新与社会、企业的创新进行整合,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渗透,文化育人与专业育人相结合,以就业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为纽带,校企协同,强化创新效果。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课程。在互联网+时代,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可对传统农业进行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一系列的革新和演进。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能做的就是尽一切可能让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同时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一领域做出自己的特色。
[1]李红,邓明净,张义奇,等.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福建农业,2014(11/12):112-113.
[2]贾晓梅,张妍,赵田夫.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11(3):131-133.
[3]杨美娟.高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10):138-139.
[4]朱雪云.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323-324.
[5]孙晓梅,张丽杰,杨宏光,等.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538-21539.
[6]赵凤.农业中专《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业教育研究,2009(2):30-32.
[7]张飞.浅谈高职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96-97.
[8]徐文渊.创新驱动与人力资本——基于大学生就业视角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17(2):16-20.
[9]李斌.教学现代化首先是教学思想的现代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2):41-44.
[10]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04.
[11]吴蕴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维度与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16(7):148-149.
[12]严生,孙洪洋.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7(5):18-21.
[13]束靖.将科研项目引入高职院校学生课程教学的探讨——以北美冬青组培快繁项目在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31-33.
[14]安琦.美国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与我国英语专业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68-71.
[15]王明权.加强高职学生科研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09(19):265-267.
[16]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策略分析[J].职教论坛,2009(21):23-26.
[17]李志斌,龚崇权,苏满江,等.高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开发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