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亚文化传播管理的若干思考
2018-04-03曾妍
曾 妍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宣传部,广东 广州,510640)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1],是国家间竞争的软实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孕育思想的摇篮,其校园文化既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代表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先进方向,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大学精神、价值取向和教风学风[2],更是高校间竞争的重要砝码。高校亚文化依附于高校校园文化而存在,展现着特定师生群体生活、语言和价值观体系等蕴含的个性或风格。高校亚文化随着新媒体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由校园扩展至网络,不仅生存空间得以拓宽,其影响力亦得到极大拓展。高校亚文化逐步扩大影响边界,有力地与现实群体互动,并对社会个体现实行为产生了明显而重要的影响[3]。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战略转型、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需求急剧变化、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的现实赋予了高校校园文化新内涵、新特征。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更是对高校亚文化发展营造了新的氛围和环境,高校亚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如何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发展现状
(一)积极作用:作为高校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
1.多元融合,丰富了高校精神领域建设的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是师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高校在人文素养、大学精神及文化内涵等方面各有特色的综合体;也是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印证。与此同时,高校师生们创造的校园文化,又反过来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在校园中学习、工作、生活的广大师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伴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高校亚文化快速推进,从涂鸦、吐槽到恶搞,从火星文、甄嬛体到弹幕,从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到网络神曲《我的滑板鞋》。文化多元的时代造就了形式多样的高校亚文化,如广西师范大学以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校园快闪活动引导师生回顾历史,培养其优良品质;新疆财经大学组织开展“学习十九大,唱响新时代”快闪活动,积极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形式多变、内容丰富的高校亚文化,借着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东风,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高校的校园文化内容。
2.百家争鸣,活跃了高校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集散地,持续地保存、传递、沉淀并滋养着自由民主的思想文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媒介的革命,使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快速便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加之高校师生本就对新生事物有着极大的参与热情,对新媒体由最初的接纳到认可,直至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或多或少随之产生变化。可以说,新媒体作为新兴技术力量,赋予了高校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而高校亚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又如新鲜血液不断注入高校校园文化,使之更加活跃、更加突显。2016年1月,百度李毅吧(以下简称“帝吧”)的网友们自发组织起针对台独分裂势力发表破坏言论的集体讨伐行动。其中围观的@共青团中央在微博上贴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图片以示关注,挪威和瑞典两国驻华使馆也在其官方微博上第一时间强调只有一个中国。舆论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在国内外引发强烈关注。我国网友,尤其是大学生们以亚文化传播为抓手掀起的这场讨伐行动,活跃了高校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消极作用:消解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1.怪力乱神,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面对新媒体传播信息的瞬时性、快捷性、多样性及海量性等特点营造出的新舆论环境,高校校园文化需要面对与以往的传播内容、形式、效果等迥然不同的环境。受历史等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往往沿袭过去发布指令的方式落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简单,方法单一,在应对新时代新生代的新需求时,显然不如丰富多彩的亚文化更具有吸引力。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简单轻松的、能够激发互动的话题内容或快餐文化。思想性日趋下降,片面追求娱乐性,主流文化的教育功能、导向功能、辐射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等受到严重冲击[4]。一些裹挟着境外煽动、敌对势力的价值观,包裹着自由民主的外衣掺杂其中,在引发广泛争议的同时,极大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甚至反对社会主义的所谓“唱衰”中国的崩溃论,让部分不明真相、意志薄弱的师生思想上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靡靡之音,滋生了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思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直被当作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5]。这一原理依然适用于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伴随开放的持续深入,各种价值观粉墨登场,文化的多元衍生出思想的多元。高校校园文化在这场思维浪潮中首当其冲地经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高校亚文化中也滋生出诸如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功利思想等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思潮。这些或低俗、或暴力、或反动、或消极的不良思潮通过传播迅速、普及面广的新媒体被不断渲染、演化、放大。而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们,尚未完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有些思想觉悟不高、政治素养不强,高校亚文化传播的靡靡之音易令其在不良思潮中逐渐迷失方向,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误导其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
(一)重视发挥高校亚文化传播的正向引导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然要求高校承担起宣传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呼唤,使得高校必须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亚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基本的生存方式,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工具[6],重视发挥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的正向引导显得尤为必要。要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整合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等多媒体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联合各二级学院建立的官微、QQ群、微信群等,及时解决师生们提出和关注的各类热点问题,掌握文化传播的主动权,在建设内容、传播途径、使用方式上对高校亚文化加以引导和控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转化功能,抵制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以广东省为例,该省通过举行高校间微党课视频和支部生活创新案例评选,激励高校重视发挥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的正向引导作用,以之凝炼成学校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立德树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官方微信正式开通后,该校微信公众号短短一年间总阅读量跃居全国第一,不仅深受师生爱戴,也架起了师生和学校沟通的平台。正是重视发挥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的正向引导,取得了宣传高校形象和提升师生爱校爱国自豪感的双赢效果。
(二)积极健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工作机制
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各国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之举。在这一背景下,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的优势,我国的政务新媒体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核心。高校的舆论引导及舆情监控也必须重视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高校亚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为配合主流文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积极健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即: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新闻工作无小事,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丝毫容不得半点马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事关人才培养质量,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然要求积极健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工作机制。只有从顶层设计上积极健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工作机制,才能为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提供保障。二是要更新工作理念。在提高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加深对高校亚文化内涵的认识,使其更具有贴近性、引导力和号召力。三是要健全舆情监控反馈机制。只有增强高校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预见性、前瞻性和主动性,从整体上把握和研判舆情态势,提高高校舆情研判和应对能力,及时发现潜在问题,进而合理应对由此带来的影响和后果,才能切实把握高校宣传工作主动权。
(三)加快建设一专多能的高校宣传队伍
行业发展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推动。要做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就必须加快建设一专多能的高校宣传队伍。一是要重视培养具备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的宣传人才。一些高校负责宣传工作的教师,或非相关专业毕业,未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或由其他岗位轮换,兼职从事新闻报道。快速发展的新媒体行业呼唤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二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制度。新媒体本身就是发展迅猛、更新快速的行业,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内容必须规范、考评机制必须科学。只有早出人才、出好人才,才能打造基本功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专业宣传队伍,才能取得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的好成绩。三是善于团结和引导网络意见领袖,让“大V”为高校亚文化的健康传播站台。运用网络了解各阶层民意、利用网络特点深度开展工作,是打好高校亚文化传播攻坚战需要做好的准备。网络意见领袖大都来自师生,与广大师生具有天然的接近性。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如能对其团结和引导,可以从源头上消除亚文化的消极影响,把握新媒体宣传与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四)充分认识加强师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是围绕信息社会中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教育理念[7]。其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媒介运作原理、理解传播的意义及运用媒介组织进行传播。高校师生虽然大多浸润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中,但由于缺乏科学理性的思辨能力、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没有习得较好的媒介素养;因而他们对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亚文化传播,具有盲从性,无法及时准确的分辨信息的真伪或好坏。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加强师生媒介素养的必要性,整合校园媒体,为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构建大平台,自觉形成高校亚文化传播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要重视“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合作方式,通过选聘行业人才参与校园媒体的建设、宣传队伍的培训;还可以选派专职人员赴行业岗位挂职锻炼,加强师生的技能学习;此外,邀请行业人士入校担任兼职教师、开设讲座等,输送优秀的传播经验,也是加强师生媒介素养的必要举措。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要有高度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还需要坚持高校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有益补充,盲目跟风或全面禁止都是不理智、不科学的极端行为。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其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活跃了高校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又必须正视其滋生了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不良思潮、消解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性的弊端。必须准确把握高校亚文化的核心,实事求是地对其进行整体理解和客观分析。从师生的具体需求出发,重视发挥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亚文化传播的正向引导;积极健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舆情引导机制;加快建设一专多能的高校宣传队伍;引导全校师生加强媒介素养的提升,并将其践行到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消除高校亚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营造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的全面进步。
[1]郑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增强师生文化自信[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10):29-31.
[2]周游,龙正辉.大学校园亚文化构建研究——基于高等学校校园亚文化建设的文化诊断[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7):39-42.
[3]闫晋瑛.从另类高校标语解读网络亚文化对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影响[J].传播与版权,2013(4):129-130.
[4]刘青春.高校不良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4):55-58.
[5]李键.存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重新解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哲学思想[J].宁夏党校学报,2006(9):93-96.
[6]彭寿清,杨晓峰.构筑高校思想舆论灰色地带的防护墙[J].中国高等教育,2017(17):23-25.
[7]杜宇.高校校园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功能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19):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