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研究

2018-04-03雷江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障碍交流儿童

王 艳 雷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研究

王 艳 雷江华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随着对多重障碍儿童认识的不断深化,该类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多重障碍儿童由于存在多种障碍,在沟通与交往中面临挑战,对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基本特点、影响因素、方式及途径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激发他们主动进行交流的积极性,以促进其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多重障碍;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

在特殊教育中,对特殊儿童进行分类,是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这种分类多是以儿童某方面的显著障碍或缺陷为标准的。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一类障碍的特殊儿童。然而在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的特殊儿童,这类儿童被称为多重障碍儿童。多重障碍,也称多重残疾、多重缺陷、综合残疾,指生理、心理或感官上两种或两种以上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1]。例如智力障碍兼听觉障碍、肢体障碍兼语言障碍、视听双重障碍(盲聋)等。值得注意的是,多重障碍不等于各个障碍的简单相加或者叠加,而是可能出现的障碍状况之间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组合结构。多重障碍儿童与单一障碍儿童相比,缺陷形式更为复杂,身心发展面临的阻碍更多。对于多重障碍儿童来说,沟通与交往是促进其身心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良好渠道,但多种障碍合并出现的状况,使他们在感官、思维、认知、运动等方面处于弱势,这不仅仅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不便,也使得他们在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往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挑战。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情况,激发他们主动进行交流的积极性,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基本特点

多重障碍儿童同质性不强,个体间差异较大,很难对多重障碍儿童这一群体进行一致性的描述。但是据某些特征表现而言,仍可发现其沟通与交往的一些基本特点。

(一)语言沟通能力有限。大多数多重障碍儿童有语言障碍问题,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进行语言理解和表达。首先,语言发展迟缓。在语言学习方面,多重障碍儿童很难学会抽象、复杂的句子,部分程度严重的儿童只能说出几个字或简短的句子。其次,语音不清。有发声器官和认知能力障碍的多重障碍儿童,说话时发音不准、不清晰,常常是他人听不懂的音符,甚至无法出声。最后,语意不明。有些儿童语音可以听清楚,然而内容没有实际意义,或者语法和逻辑混乱,虽然可以发声,却无法顺利地进行沟通与交往。由于存在语言障碍,他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对方要表达的意思,对喜、怒、哀、乐等情绪感知度低,从而造成交流上的困难。

(二)社会交往不足。多重障碍儿童常常缺乏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缺乏社会交往的意识和技巧,缺乏正确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方法[2],社会交往技能发展迟缓。交往能力不足,使得多重障碍儿童在行为上呈现两极化,即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有些多重障碍儿童在别人尝试与之进行沟通时毫无反应,与人没有视觉接触,且很反感别人触摸拥抱自己。与陌生人的交流也都是一些简单刻板的内容,与人维持谈话的能力比较弱[3]。有些则相反,由于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较弱,在不当的时间、地点对他人做出过激或过于亲密的反应,如尖叫、大笑、突然拥抱等。部分多重障碍儿童能够处理一些较简单的社会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但在较为复杂的、需独立完成的社会交往上则表现出能力不足[4](P35)。

(三)退缩心理明显。多重障碍儿童一般障碍程度较严重,从外表和行为上可以看出来。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多重障碍儿童就容易产生退缩、依赖、自卑等心理,甚至出现行为偏差。有些多重障碍儿童,平时不与人交流,行走时需紧紧抓着大人的手,极度缺乏安全感[2],对陌生的人和声音会觉得恐慌、害怕。有些则缺乏交往热情,交往意识差,在他人尝试与其交流时态度冷漠,不以为意。有些多重障碍儿童,日常行动需要依赖盲杖、助行器、拐杖、轮椅,活动范围小,与外界接触少,对陌生的人和环境有排斥心理,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感,处在陌生的地方会出现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以及大叫、哭闹、自伤等行为问题。多重障碍聋生往往自卑、压抑、焦虑、情绪控制力差,不愿和别人交往或感到交往困难,继而做出过激行为[5](P51)。父母或照料者过多的包办,会使多重障碍儿童独立性、自主性不强,有较强的依赖性。

(四)对辅具依赖大。多重障碍儿童与家人、老师相处时间较长,在沟通与交往上一般没有太大问题,但他们若想与不熟悉的人顺畅地进行交流,往往需要借助辅助装置。部分障碍程度严重的儿童需要完全借助辅具才能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多重障碍儿童由于障碍状况复杂,任何一种专为某一类障碍儿童设计的辅具都难以完全满足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需要,他们在交流时常常用到多种辅助技术,如有形符号沟通系统、图片兑换沟通系统、扩大性沟通系统,而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或装置。

二、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影响因素

个性特征、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对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多重障碍儿童的障碍状况复杂多样,任何一种障碍组合结构都可能出现一种独特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在他们沟通与交往时得以体现。一般来说,具有外向、积极的个性特征的多重障碍儿童,能够主动与外界交流,而具有被动、消极个性特征的多重障碍儿童,与他人交往频率低、交往范围小。由于多重障碍儿童存在自卑、依赖和退缩心理,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往往处于劣势,这些都对他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客观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均对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有一定影响。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不仅会造成肢体上的缺陷,也会影响大脑的发育,对多重障碍儿童的感官、思维、智力等产生了消极作用,语言及沟通能力受到限制,不利于多重障碍儿童在沟通与交往中的表现。多重障碍儿童活动范围小,交际圈子窄,最常接触的环境也是他们最熟悉的环境,这会导致他们交往技能发展迟缓,与人互动的能力欠缺。对多重障碍儿童进行教育和干预,可以减轻障碍对其交往能力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要及早发现障碍状况,对障碍的性质进行鉴定,并采取合理的教育手段。

三、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方式

人际沟通能够帮助个体表达需求,传递和交流信息,促进个体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根据沟通借助媒介的不同,可划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具备言语交流能力的特殊儿童最便捷的沟通与交往方式之一。语言发展迟缓的多重障碍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非言语沟通方式,通过眼睛运动、触摸、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进行沟通。

(一)言语沟通。

1.口语。少数没有语言、认知障碍,发声器官完好或障碍程度较轻的多重障碍儿童,有较好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听懂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通过说出词语、句子来与他人交谈,双方可以顺畅地进行交流。部分障碍程度严重但可以发声的儿童,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表达需求和情感。大多数多重障碍儿童普遍有言语和语言障碍,存在构音困难、鼻音缺陷、发音障碍、口吃、构音不能、失语症、言语发展损害等,对他们的口语能力造成了消极影响,只能说出几个字或较短的句子,有时他们会因无法用语言表达基本需求而出现不适当的行为[6]。很多以智障和自闭症为显著障碍的多重障碍儿童具有言语接受能力,但无言语的表达能力。

2.书面语。多重障碍儿童所使用的书面语有汉字和盲文。他们通过书写、阅读文字来传递和获取信息,感知世界、表情达意,从而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无视力障碍或低视力多重障碍儿童可以使用汉字,而以视力残疾为显著障碍的多重障碍儿童需要学习盲文。即使各方面发展条件受到很大限制,多重障碍群体仍然涌现出为数不少的著名作家,如海伦·凯勒。在信息化背景下,多重障碍儿童可以借助多种形式的辅助技术,通过社交软件与外界进行沟通与交往。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们的某些障碍,减少了沟通中的心理负担,双方更倾向于像普通人之间那样交流,容易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书面语是多重障碍儿童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丰富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大了他们交往的范围。

(二)非言语沟通。

1.面部表情。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多重障碍儿童的思维、情感能够通过面部真实地体现出来,其中眼睛能够传达的信息最为丰富、细腻。除脑瘫儿童及其他少数障碍程度严重的儿童外,大多数多重障碍儿童有较丰富的面部表情,能够通过表情表达不同的含义。如用微笑表达快乐的情绪,用皱眉表示心情不悦,与他人进行目光对视表示注意,视线移开表示不感兴趣,在表达某些需求时有特定的表情反应,对他人发出的不同的语音、语调有不同的情绪反应。面部表情通常可以比较直观、真实地反映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2.肢体动作。身势语是指在人际沟通活动中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人的体躯、四肢动作态势,它是人们常用的一类非言语沟通符号[7]。它包括手势、体态动作和触摸。手势在非言语交际中起着沟通和思维的作用,它是通过手和手指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的。多重障碍儿童通过打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例如,用摆手代表不,用手指东西表示想要等等。头部动作是一种常用的体态动作,“点头”、“摇头”和“偏头”均可以传递一定的信息。此外,由肩、腰、足等其他身体部位构成的动姿符号在人际沟通活动中也同样发挥着其信息载体的作用[7]。例如,多重障碍儿童在表达不满或焦虑时,会有跺脚、踢踹等行为。

3.触摸。沟通双方身体器官的相互接触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例如,有视觉缺陷的多重障碍儿童,使用手语、唇读有困难,可以通过握手、拥抱以及触摸他人口型等方式传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喜怒哀乐等情绪。与言语沟通相比,触摸能够比较直观地表达动作者的情感,更容易拉近交谈双方的距离,从而建立起较亲密的人际关系。在沟通与交往的过程中,辅助言语和类语言常常能够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同一句话或同一个词语,用不同的音调、音速、音量、音色,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四、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的途径

家庭是多重障碍儿童与父母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对他们交往能力的早期发展有重要作用。当多重障碍儿童进入学龄期,被安置到学校中后,学校的影响便取代家庭成为首要的影响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多重障碍儿童能够获得更为宽广的交流平台,拓展了他们沟通与交往的渠道。

(一)学校中的沟通与交往。

1.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沟通与交往。为特殊儿童开设的专门学校有聋校、盲校、培智学校和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这类学校有丰富的资源,有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员,有专门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特定需要[8]。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多重障碍儿童能够获得丰富的硬件和软件支持,接触到不同障碍类型的同伴,沟通与交往活动受到的阻力较小。多重障碍儿童得到同学的真心接纳,能够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智障兼听障儿童小伟(化名),在一次“给家人或同学制作一件小礼物”的作业中,用彩纸折制了许多小指套,作为礼物主动赠予同学,同学们在课间都相互传阅把玩并表示赞赏,得到同学们认同的小伟有较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兴奋状态[5](P53)。小伟在创作作品以及与同学们的交往过程中得到了自信和满足。

2.普通学校中的沟通与交往。虽然特殊教育学校为多重障碍儿童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和便利,但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剥夺了多重障碍儿童与其他普通儿童交往互动的体验。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是多重障碍儿童理想的安置方式。部分障碍程度较轻或经过及时的早期干预、合理的治疗的多重障碍儿童,可以与普校教师、普通儿童一起生活和学习,增进了解、交流感情,获得满足感与归属感。但是,多重障碍儿童由于感知觉障碍,认知缺陷或者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出现交往不当、学业适应问题。小凌(化名)是某普通学校小学四年级随班就读生,患有脑瘫,伴随轻度智力障碍和视力障碍,性格开朗、活泼,乐于与人沟通,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但由于认知、运动及社会适应方面的缺陷,不仅影响该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还导致该生存在严重的学业不良问题,如阅读水平低、书写困难、计算能力差等[9]。

(二)家庭中的沟通与交往。

1.家庭内的沟通与交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父母亲对多重障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父母受教育水平高、重视子女的教育,往往能够倾注更多的爱和精力,注重与儿童的交流互动,这无疑为多重障碍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沟通与交往的机会。父母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与子女交流少,对多重障碍儿童的语言和交往能力有消极影响。于××是一名盲多重儿童,自幼与家禽为伍,缺乏与家人正常的情感及语言交流,养成孤独无语、自娱自乐的习惯[10]。多重障碍儿童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能经常外出或接触到家庭之外的人,家庭内的交流是他们主要的沟通与交往途径之一。

2.家庭间的沟通与交往。家庭间的互相走动,使得多重障碍儿童能够较常接触到所处家庭之外的人员和环境,是扩大多重障碍儿童沟通与交往范围的良好途径。这些家庭往往有着较好的感情基础,尤其是同龄孩子之间更容易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家庭间的互动,扩大了障碍状况严重的多重障碍儿童的交往范围。

(三)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

1.现实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多重障碍儿童由于障碍状况的限制,交往意识不足,大多数情况下处在熟悉的环境,较少主动与外界交流,与现实社会情境的接触,主要是与其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如坐车,买东西,去上学,逛公园等。

2.虚拟社会中的沟通与交往。网络的发展与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为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重障碍儿童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虚拟社会有较大的兴趣,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便利性,也一定程度减轻了他们的顾虑和心理负担。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换信息,进行交友、聊天、娱乐、休闲等。

五、总结及建议

对于多重障碍儿童来说,障碍的合并出现对其沟通与交往过程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但是,尽管面临种种阻碍,多重障碍儿童仍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营造接纳的交往环境。促进多重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首先应营造接纳的交往环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家庭、社区、学校以及其他教育机构都应为多重障碍儿童创设开放、接纳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了解儿童的需要,真诚、平等地与儿童对话和沟通,完善相关设施和服务,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包括宽敞整洁的活动空间,安全而实用的桌椅,必要的辅具和无障碍设施等。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包括家长的爱与关怀,教师宽容的态度、良好的专业技能、具体的指导,伙伴的友好交往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多重障碍儿童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11]。

(二)进行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训练。多重障碍儿童在语言理解和表达方面有缺陷,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语言刺激的环境,对其进行口语训练、手语训练、书面语训练及其他沟通方式和沟通技巧的学习与训练,使其掌握多元的沟通与交往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围绕多重障碍儿童的生活和交流实际选择训练主题,加强语义、语用和语法的训练。训练要遵循教育与生活融合,语言康复训练与其他训练融合的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4](P39)。对说话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多重障碍儿童可以采用仿句说话的方法,指导他们模仿句式。教师先带领多重障碍儿童观察教室里有什么实物,大声读出来:桌子、椅子、讲台、黑板,并指导多重障碍儿童学习字词发音,理解词义,然后用“这是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接着,指导他们分别说出“教室里有什么”“教室里有什么和什么”“教室里有什么、什么和什么”,进一步掌握句式,理解句意,巩固字词发音;最后,在前两个句式掌握得较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仿照“什么里有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11]。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日程表发展多重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日程表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询问今天的安排是怎样的、有没有特殊的改变,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交流某节课的感想或问询某项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孩子在学校一天的情况、与孩子进行学习上的交流等等,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12]。

(三)加强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教师和家长应注意控制引发多重障碍儿童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的情境,提高其情绪调控能力。如,针对视障兼阿斯伯格综合征倾向的盲校二年级学生明明,教师可以在他情绪失控或感到沮丧的时候列一个非常具体,能按部就班的执行的清单(例如:做深呼吸5次,慢慢将手臂上举5次等),在这一清单上包括令其感觉到舒服的程式化行为。由于明明不能很好的理解他人的感情和了解自己的感情,所以需要帮助他建立一些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概念,通过社交故事对其进行教育训练,并及时强化其正确的行为、纠正其不恰当的行为[3]。

(四)形成愉悦的交往体验。多重障碍儿童有退缩、依赖等心理,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交往中没有获得愉悦的体验造成的。教师和家长是多重障碍儿童的重要交往对象,在多重障碍儿童与外界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鼓励多重障碍儿童积极进行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及时给予正强化,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交往体验,从而使多重障碍儿童体验到与他人交往的乐趣,不断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第 3 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468.

[2]王桐娇.多重障碍儿童教育康复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2(7-8):118.

[3]王桐娇.一例多重障碍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评估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1(2):55-60.

[4]王辉,李晓庆,陈惠华.多重障碍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研究的个案评估报告[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3):35-39.

[5]黄静文.多重障碍聋生心理健康个案研究——以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为切入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3(2):51-53.

[6]盛永进.特殊儿童教育导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44.

[7]丁煌.人际沟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97-98.

[8]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9.

[9]陆美芳,虞继红,林宏.多重残疾学生个别化教育的实践[J].现代特殊教育,2015(6):65.

[10]邹红霞,周立桦,马巧玲.对多重残疾学生安置方式的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3):17.

[11]谭间心.多重残疾盲童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探析[J].残疾人研究,2012(2):50.

[12]周海云.多重障碍盲童教育中实物日程表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5(3):30-31.

Research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Wang Yan Lei Jianghua
(School of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

With the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se childre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ot research issues.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influencing factors,ways and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because they are in the face of more challenges i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activities.Teachers and parents should understand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 and stimulate their initiative to communicat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languag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multiple disabilities;children with multiple disabilities;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G766

A

2095-0438(2018)01-0098-05

2016-12-20

王艳(1992-),女,山东滕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特殊教师教育;雷江华(1975-),男,湖北鄂州人,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责任编辑 杨贺]

猜你喜欢

障碍交流儿童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跟踪导练(四)2
跨越障碍
留守儿童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