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皓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探析

2018-04-03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姜维后主刘禅

王 超

(重庆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重庆 401331)

宦官制度一直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三国以前,宦官专权的事件就屡有发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权阉,如秦二世之赵高,汉元帝之石显。而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宦官专权的高潮。高潮刚过去没多久,蜀汉政权就出现了一位“操弄威柄,终至覆国”[1]910的权阉——黄皓,黄皓是蜀汉宫中的一个宦官,出身低微,陈寿没有专门为其立传,对黄皓的记载,零星的见于其他各传。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黄皓从一个小宦官发展成为炙手可热的权阉也是如此。在士人对上次的阉宦之祸仍心有余悸之时,黄皓何以能够弄权于内?本文试剖析黄皓如何从一个小宦官成长为一个权阉,从而探究出黄皓专权形成的原因,这对于我们研究蜀汉宦官制度的发展,及蜀汉灭亡的原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刘禅加强皇权削弱臣权的结果

宦官的权力源自皇帝,黄皓能够专权,和后主刘禅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黄皓专权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刘禅。刘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关于刘禅的出生年份,裴松之在《后主传》裴注中曾做过分析,认为后主刘禅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出生于荆州,笔者认为这是可信的。在刘禅出生后没多久,就经历一次九死一生的逃亡经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征,“追及先主于当阳长坂,于时困逼,弃后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1]837经历过这次劫难以后,母亲甘夫人不久去世,“葬于南郡”[1]837。甘夫人卒于何年,史书上并无确切记载,但通过一些细节,我们可以推断出甘夫人去世的大概时间。甘夫人葬在南郡,则此时南郡应属于刘备的势力范围,《先主传》中记载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1]814公安,当时属于南郡,刘备领荆州牧后,驻扎在公安。孙权对刘备颇为忌惮,因此想通过和亲的方式拉拢刘备,此时甘夫人极有可能去世没多久,如此,孙权“进妹固好”的目的才更容易达到,所以甘夫人极可能在刘备称荆州牧后没多久就去世了。又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率军入蜀,而孙权“大遣舟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1]876也正是因为此时甘夫人已经去世,刘备将小阿斗托给孙权妹吴夫人照管,才发生了后来的截江救阿斗事件,因此甘夫人的死亡时间应在建安十四年到建安十六年之间,而此时的阿斗也只不过三四岁而已,就已经没有了母亲。再看他的父亲刘备,自刘禅出生以后,一直南征北战,鲜有时间与刘禅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卒于白帝城,而刘禅都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对于两岁丧母,十七岁丧父的刘禅来说,黄皓作为刘禅从小至大的玩伴,与刘禅朝夕相处,可以说是刘禅身边十分亲近的人,所以《董允传》说“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1]909也就不足为奇。司马光曾对人主信赖、依靠宦官,最终导致宦官专权的原因做过分析,他说“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2]8595此言可谓是真知灼见。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于永安白帝城托孤于丞相诸葛亮,临终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847诸葛亮后来的所作所为,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850,以至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1]848,诸葛亮名为辅政,实则为代政,导致了这一时期皇权让位于相权。诸葛亮当时扮演了亚父、师父、丞相的多重角色,同时又是当时蜀汉政权中荆襄势力①的领袖,而跟随父亲刘备起家,南征北战的元从势力②消亡殆尽。刘氏父子又非益州本土人氏,对益州本土势力始终心存芥蒂,不能推心置腹。因此,为了政权的稳固,就不得不依靠以诸葛亮为首的荆襄势力。刘禅虽然心中对诸葛亮权力的膨胀感到不满,却不能表露出来,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诸葛亮不会效仿西汉时的霍光,废帝另立。因此诸葛亮一死,刘禅就开始逐步削弱臣权以加强君权。其中最能表现这一点的就是,在诸葛亮死后,丞相一职废弃不用。继任诸葛亮当政的蒋琬也不过以大将军录尚书事,在延熙二年(公元239年)又加封为大司马,但一直没有任命他为丞相,而此时的魏国与吴国均有丞相一职,这显然是刘禅有意而为。蒋琬在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后,大司马一职也废置不用,后来的蜀汉重臣费祎、陈衹、姜维等,要么以大将军录尚书事,要么以侍中守尚书令,不再担任丞相或者大司马,职权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以上均表明后主刘禅削弱臣权加强皇权的意图很明显,而通过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是古代帝王一贯的做法,皇帝想要独揽大权,但是单单靠皇帝一人又无法使整个国家运转,就必须下放一些权力,在下放权力的这一过程就容易出现君权与臣权之间的矛盾。皇帝为了使臣权臣服于君权,往往会从自己身边人中寻找心腹,借以稳固君权,而对于皇帝来说,身边最亲近的人往往是与他们有较多接触的宦官,故汉武帝建立中朝与外朝抗衡,东汉中后期诸帝重用宦官对抗外戚,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刘禅也正是通过扶植黄皓进一步达到自己削弱臣权的目的。《董允传》中记载董允卒于延熙九年(公元246年),陈衹代董允为侍中,史载“皓始预政事”[1]910。蒋琬也是卒于延熙九年,《后主传》裴注引《魏略》曰“琬卒,禅乃自摄国事”[1]832。这说明,黄皓参预国事的时候,刘禅已经开始自己处理国家事务,由此可知,黄皓在延熙九年后参预国事的做法,必定是刘禅所默许的,甚至是授意而为之。故当姜维奏请后主杀掉黄皓时,后主刘禅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1]984这明显是为黄皓开脱,虽然命黄皓去向姜维谢罪,也只是给姜维一个面子,姜维见黄皓在朝中势力已大,只好率兵到杳中种麦,以求自保。

二、朝中大臣的姑息纵容

历史上,大凡专政乱权的宦官,都有自己的一个势力团体,例如东汉时的“五侯”、“十常侍”,明武宗时期以刘瑾为首的“八虎”。这些权阉在自己周围聚集了一批党羽,形成一个集团,从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黄皓既然能够专政,自然也就拥有自己的势力团体。《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曾记载“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词而出。”[3]297这里说皓“枝附叶连”,显然是说黄皓在蜀汉政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让我们来看看黄皓集团都有哪些人。《蜀书·陈衹传》有这样的记载“陈衹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为表里,皓始预政事”[1]910,由此可推断,陈衹当属于这一集团中的一员,据记载衹“少孤,长於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1]911这就说明陈祗年少有名,有谋略,深受费祎赏识,姜维因常年在外,朝政的实际掌握者为陈祗,陈祗为了取得执政地位,结交刘禅身边的宠信黄皓,对刘禅本人也是极力逢迎,所以“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衹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1]911。董允本人在蜀汉中有相当高的威望,当时蜀人将其与诸葛亮、蒋琬和费祎称为四相或者是四英,在蜀人心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而且董允为人刚正不阿,他“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1]910,因而“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1]910,对此黄皓怀恨在心,只是在董允活着的时候,忌惮其威望,不敢为非作歹,等到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董允病死,陈衹代替董允成为侍中后,与陈祗“互为表里”[1]910,开始构陷已经过世的董允。在陈衹担任侍中期间,黄皓由黄门丞升为黄门令,陈衹死后,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奉车都尉,在朝中的势力早已今非昔比,陈寿在《后主传》中也称此时“宦人黄皓始专政”[1]833。显然,黄皓后来的专政和陈祗有莫大的关系,如果陈祗能像董允一样正色匡主、斥逐佞慧,黄皓也不敢为非作歹,而陈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与黄皓互相勾结,蜀国朝政也就不可复说了。我们再看黄皓集团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阎宇。阎宇,南郡人,陈寿没有专门为其立传,《马忠传》中说他“宿有功干,于事精勤”[1]968,可见他具有一定的实干才能。《姜维传》中提及“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立宇”[1]983,“协比”即为“合比”,合比即一伙的意思,则阎宇也属于黄皓集团中的一员,应该无疑。姜维手握重兵,又曾向后主建议杀掉黄皓,所以黄皓与姜维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然而姜维在外拥有重兵,黄皓拿姜维也没有办法,只有找人先代替姜维的职务,才好向姜维动手。而当时姜维为大将军,镇守蜀汉北面门户,防范魏国的进攻,阎宇为右大将军,镇守蜀汉东面门户巴东,防范吴国的入侵,在职务和实力上和姜维最为接近,是最有可能代替姜维的人选,而阎宇本人出于政治利益,也愿意与黄皓结交,因此阎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黄皓集团中的一员。接着再来看董厥、诸葛瞻与黄皓之间的关系,《诸葛亮传附董厥传》中称“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然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1]862瞻,即诸葛瞻,厥是董厥,建乃樊建。《华阳国志》记载“拜丞相亮子武乡侯瞻中都护、卫将军。迁董厥辅国大将军,与瞻辅政。”[3]296由此可知诸葛瞻、董厥是蜀国末年的执政者,而樊建“特不与皓和好往来”[1]862,也间接说明诸葛瞻、董厥与黄皓之间有所往来,并且对黄皓“咸共将护”。以上诸人,在蜀汉政权中都担任要职,身系社稷,对黄皓要么支持附从,要么任其发展,而不能矫正弊端,使得黄皓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根基越来越广,因此蜀汉当政者的姑息纵容,是黄皓能够专权乱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蜀汉政权的宦官制度为黄皓专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蜀汉虽然国小力衰,但一直以“兴复汉室”作为对外的宣传口号,因而以汉朝正统自居,典章制度多延袭东汉。就宦官制度而言,蜀汉多承袭于东汉,通过对黄皓担任的宦官职务进行分析,就会看出这一点。《三国志》中关于黄皓担任宦官职务的记载有两处,文字不多,姑摘录于下:

“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1]910

“衹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1]910

由上,我们知道黄皓担任过的宦官职务有黄门丞、黄门令、中常侍,奉车都尉是加官。蜀国不仅保留了黄门令丞、中常侍这些宦官专任官职,甚至和东汉时一样,宦官也可以另加“奉车都尉”,由此可见,蜀国对东汉的宦官制度有较多的保留。《后汉书·百官志》中对黄皓担任的这些官职均有介绍,为了便于分析这些官职对于黄皓地专权有什么作用,兹摘录于下:

“黄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4]1022

“中常侍,千石。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4]1022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御乘舆车。”[4]1022

黄门丞的官秩,《后汉书·百官志》没有明确写出,但其中有这样一条说明“其六百石,丞尉三百石”[4]1031,黄门丞是黄门令的属官,由此可知黄门丞秩禄为三百石。黄门丞是三百石的小官,黄门令的主要职务是管理宫中的其他宦者,均无染指国政的权力,奉车都尉虽然秩禄高,但经常作为一种加官的荣誉称号,并无实权。这样就只剩下中常侍一职。中常侍在东汉后期“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闼之任也。”[4]734东汉后期,专权乱政的宦官多担任中常侍一职,如桓帝时权盛一时的“五虎”,其中“超、璜、瑗为中常侍,悺、衡为小黄门史。”[4]738再如汉灵帝时的“十常侍”等人,史载“让、忠及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为中常侍,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害。”[4]744相较于蜀国继续沿用中常侍一职,魏、吴两国则在不同程度上做了调整。据《晋书·职官志》记载:“散骑、常侍,本秦官也。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从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亦以加官。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用宦者。魏文帝黄初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5]733由此可知,魏国将废除中常侍这一官职,而重新设立“散骑常侍”,同时职能由中常侍原来的“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的职能变成了“不典事”,也就是说散骑常侍成了一个没有实权的虚职,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减少宦官对朝政的干预。终魏一代,未见有宦官担任散骑常侍的记载,均是由士人担任,进一步限制了宦官势力的扩张,可以有效的避免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孙吴立国之初也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来防止宦官专权,取消了原来由宦官专任的中常侍一职,改置“散骑中常侍”,并由士人担任,并将原来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一职,也改由士人充当。故而魏、蜀、吴三国,魏、吴两国对宦官制度进行了一些列的调整,有效的遏制了宦官的权力,所以国内未曾发生宦官专权事件。而蜀国出现了黄皓这一权阉,和蜀国较多的保留了东汉宦官制度有很大关系,因为蜀汉的宦官制度使得宦官依旧可以做高官,预政事,隔绝君臣,败坏朝纲。所以,蜀汉的宦官制度也为黄皓专权乱政提供了可乘之机。

陈寿在《后主传》中说:“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1]836,李密也认为“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3]2276,蜀汉灭亡的原因有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原因,但黄皓专权乱政的行为确实加速了蜀汉的灭亡。通过对黄皓专权的形成及其原因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宦官的权力也以皇权为基础,没有皇权作为依靠,宦官根本难以在朝廷中立足。黄皓由一个小黄门丞发展为蜀国后期炙手可热的人物,有其“便辟佞慧”的自身原因,当然也少不了后主刘禅的信任与扶持,其次朝臣的勾结、蜀汉官制上的保障,也使黄皓专权有了可能,集此种种,最终导致蜀国政治江河日下,不可复整。

注释:

①刘备从建安六年到建安十九年,一直寄寓荆州,前后达十三年之久。刘备在这段时间积极吸纳荆襄人士,这批人成为他攻下益州,创立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其代表人物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蒋琬、董允、杨仪、费祎、向朗等人。

②刘备最开始从涿州起兵,一直到他寄寓荆州,在这期间,他所拉拢和主动投奔于他的谋臣武将,我们称之为元从势力,元从势力虽然从人数上说不多,但是因为早年和刘备一起南征北战,深受刘备信任,因此蜀汉政权建立后,在其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元从势力则以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等人为代表人物。元从势力,到了蜀汉中后期,已经消亡殆尽。

[1]陈寿. 三国志[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司马光. 资治通鉴[M]. 北京:中华书局,1956.

[3]常璩. 华阳国志[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范晔.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5]房玄龄等.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猜你喜欢

姜维后主刘禅
绿水青山 朗朗乾坤
酒窝
姜维国画作品选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武侯祠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刘禅北伐
乐不思蜀
刘禅北伐
张飞柏、姜维豆腐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