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美术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

2018-04-03蔡少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美术课学困生美术

蔡少艳

(尤溪县文公初级中学,福建 三明 365100)

由于小学基础不牢,加之学习兴趣不浓等方面的原因,使得初中美术学困生在美术四大领域的学习存在诸多困难。诸如不带材料、不做作业、做与美术学习无关的事情,甚至进行其他的学习活动,便成为美术学困生的课堂常态。美术课堂教学如果不注意解决学困生的学习行为状况,不仅师生双方没有“美术之美”的情感体验与享受,就连基础的知识传授都会出问题。

一、在差异中激发热情

在美术课上,教师的责任不是把每个学生都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循着各自的个性去发展;[1]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决定着教师不能一刀切地去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只能慢慢地去引导、调度学生的注意力,让不同学生不同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合理地转化为不一样的创造欲望,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对美术学困生而言,不必要求他在美术各学习领域有多少出色的表现,而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由于美术基础和个体差异,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自然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个班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这不是学习态度问题,而是由美术学习习惯、美术学习基础和个人天赋造成的。对这一类学生要因材施艺,允许他们做与美术教学活动有关的事情。陶行知有诗云:“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闪光点[2],即使是美术天赋不足的学生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只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并表现出独特的创造激情,他们一样也能依据自己的意愿完成属于自己的美术“创作”。画家沃尔特·边斯尼小时候的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在上小学美术课时,他把花朵画成了人脸,叶子画成了手,他这一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招来教师的一顿毒打。庆幸的是这样的教育并未让小画家夭折。这可能是一个特例,但是作为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什么,我们的行为是否得当?只有保护学生创作的热情,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引发动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留下机会和希望,并且对孩子的一生带来有益的影响。

二、在体验中促进表现

初中的孩子,多数还处在比较爱表现的阶段,因此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如何用激励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肯定自我;如何用用成功体验来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是教育的智慧,也是教学的一种境界。

对此,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笔者以一堂手工造型课为例:八年级下学期的一节手工制作课——线材动物造型。教学中,笔者先讲解了铁线的特性和基本的制作方法,还示范了比较难的动物造型。看着一根根铁线在笔者手里慢慢地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学生神情兴奋。有的学生等不及笔者安排活动,就开始动手去拗他们自己喜欢的动物了:“老师,你看看我的像不像啊”“老师,我的可爱吧”……看着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一个个别致的造型在他们的手中诞生,出乎笔者意料。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平时美术课堂无所事事,甚至无动于衷的两位美术学困生竟然借助作品在座位上表演起了小品,惹得周围同学直笑。美术课变成了戏剧表演课,是制止还是不闻不问呢?虽然,从学习领域看这是一种不务正业的学习行为,但是,从他们对自己“创作”的动物造型和惟妙惟肖的演绎看,这有美术领域“欣赏和述评”的味道,也有美术“综合与探究”的影子。于是,笔者在肯定他们表演的同时顺势提出了与美术造型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你是怎么制作视觉形象的(模仿?生活经验)?你要表达什么情感(快乐?思考)?并对相关知识做介绍。此时,两位学困生神情显得十分专注。

这个教学情节给我们留下了两个启迪:一是面对教学中的“意外”,我们不要回避,而要运用教学机智沉着地加以利用,让这样的“意外”成为促进全班同学经历和体验美术表现的活动过程,进而成为美术课的有效生成;二是美术课要有创作性活动,只有处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学生才有情智投入,进而才有情感经历和体验,并在经验中发展。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美术教育更是这样,因为它天生的就是艺术表现的教育。

三、在欣赏中积淀信心

美术学习信心不足是很多学生成为美术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必须从提高信心入手。

提高学生美术学习信心的方法很多,前提是要从具体的、简单的活动开始。因为,无论是从范画的模仿还是简单的动手制作,是简单造型活动还是具体的用途设计,都是从线条粗细曲直、色彩明暗比对、节奏变化、均衡重复等要素的把握开始。从直观到一定程度的想象与表述,不仅要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作支撑,还要有大量的感性过程作载体。只有以视觉形象为落脚点,在具体的、愉悦的美术欣赏活动中,逐步积累美术学习的成功感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逐步化解学困生的学习动力问题才有基础。

因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领域的艺术欣赏课,也要从具体、感性,从美术表现的具体要素开始,特别是要利用美术经典作品天然的历史性和故事性,来吸引和保持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促进学困生增强美术学习信心。以《蒙娜丽莎》欣赏教学为例。微笑是这幅名画最显著的特点。怎么欣赏这个“神秘的微笑”,从哪里入手,对美术后进生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是问题的核心。对此,笔者先从“蒙娜丽莎”失窃事件的描述开始,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学生们普遍产生了“这幅画好在哪里”的疑问。在学生还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回味中,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画家的身世。当学生们知道了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的真实身份后,他们呆了!当学生们看完达·芬奇身世视频时,一个个都不说话了,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美术学困生的学生,更是安静得可怕!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欣赏,不一定要直奔主题,而要借助欣赏对象与生俱来的故事来感染欣赏者,这样的欣赏,不仅会在学生的艺术学习中烙下深刻烙印,还会使学生增强艺术学习的信心。事实证明,在接下来的“神秘微笑”的欣赏中,学生们似乎有了无师自通的感觉,他们很“愿意”理解那种“丰富内心与美丽外表的巧妙结合”“蕴含在眼角与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中那特有的精确与含蓄”以及那“独一无二的的神秘微笑”。

猜你喜欢

美术课学困生美术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美术课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节有趣的美术课
趣味美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