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心理特征 提升活动实效
——基于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

2018-04-03雷丽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建瓯评价活动

雷丽珠

(建瓯市第二小学,福建 建瓯 3531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广泛,表现为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社会即课程。地方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色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能使课程成为一门富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时代气息的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在实践活动中科学地认知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能有效提升活动实效。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事物逐渐有整体的感知,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个性与情感的变化日益突显。到了小学高年级,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增长。但注意力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不稳定、不持久,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也较弱。[1]因此,在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密切关注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活动的组织与教育的技巧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水平,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及心理品质,提升活动实效,发展核心素养。

一、学习兴趣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技能的获得,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的复杂的认知活动。从活动的初期阶段至终结阶段,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的重要动力,是学生参与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教师充分发挥实践活动中的指导功能,运用教育的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欲望,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亲历实践、获取知识、体验成长。[2]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3]可见,真情实感的投入会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产生真正的激情,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产生并确立渴望学习的情感状态,把学习活动当作快乐成长的过程。

(一)教师工作的热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本身对工作缺乏热情是导致学生课堂冷漠的根源。”[3]教师态度上的冷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对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敷衍了事,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漠不关心,对活动成果的形成质量缺乏关注等。如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上,教师没有精心设计活动环节,没有专心研究活动难点,没有关注学生情感与体验的生成、知识与能力的形成等,导致学生对活动浅尝辄止,没有掌握探究的方法,无法形成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一种品质,更无法谈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工作的热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源”。尤其是在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主题活动实施中,因缺少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借鉴,更需要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和探究活动,才能实现主题活动的目标达成。

如《神奇的弓鱼》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和乐观愉快的情绪引领学生走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弓鱼。先了解弓鱼是福建省建瓯市处理塘鱼的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再带领学生到鱼塘边或农贸市场,让学生观察渔民如何捆绑塘鱼,并动手实践操作;接着通过咨询和直接品尝,对比弓鱼的作用和口感,还可以拓展弓鱼的历史传说等。教师认真地设计主题活动,关注学生活动过程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浓厚,主动学习的愿望无比强烈,参与活动的体验就必然深刻,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

(二)创造成功的预感是让学生保持兴趣的手段

“创造成功的预感”是一项教学艺术,要打通学生“不感兴趣”这堵墙,树立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所进行的学习任务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达到目标的。[3]这要求教师对学生即将进行的学习活动寄予巨大的希望,相信学生定能通过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将情感状态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增强学习的毅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异常的认真和专注,在活动中显示出进步,哪怕是很不起眼的进步。创造成功的预感能促进学生持之以恒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是让学生保持兴趣的重要手段。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任务还包括要善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保持团队活动的紧张状态,并赋予积极向上的情感,在实施活动的不同阶段让他们明确团队的奋斗目标。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学生在每一具体阶段通过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精神就会处于满足、成功的状态。只有在这种不断地为崇高的目标所鼓舞的集体里,才能感受到精神的满足,产生挑战困难的勇气。

如《舌尖上的建瓯》是一个大主题活动,需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学生要通过多种渠道,如调查、采访、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建瓯有哪些美食及制作过程等;第二阶段学生动手制作、品尝建瓯美食;第三阶段学生要为家乡的美食作推介。这个大主题活动历时长、内容多,要让学生的兴趣保鲜,需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与技能,即为学生创造成功的预感。教师可鲜明地指出每一阶段奋力以求的目标,强调以集体的方式完成,让每一位组员产生对团队的责任感,以激动紧张的心情参与活动。学生的愿望成为富有成效的积极情感,学生们通过集体的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克服困难,展示活动的成果,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

二、自尊自信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收获

自尊自信是学生的自我肯定,是学生对自身人格的珍视,是学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深刻的、积极的、向上的状态。育人要先育心,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呵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弥足珍贵。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让学生自定活动目标,提升自我规划能力与管理能力,实现综合素养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针对同一项任务,有的学生能迅速有质量地完成,有的学生通过努力能认真完成,还有的学生实践了仍不能做好,这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一类学生无法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认真完成任务,遇此情况,教师要用另一把尺子去衡量评价,公平对待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给予必要的关心与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没有冷落、歧视他们,还能分担他们的不安与委屈,并鼓励他们通过反复实践,努力完成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尊与自信,唤起通过劳动实践取得成功的自豪感。

如利用地方资源开展的实践活动《家乡方言我会说》,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多渠道的学习实践,在活动的展示环节,有的学生不仅会说方言,还会用方言朗诵儿歌,学唱方言歌曲《建瓯光饼》。但从展示的效果分析,有部分学生似乎没有认真完成实践任务,对语言极不敏感,一张嘴就引起同学哈哈大笑,他们感到羞愧难堪。这时候不仅需要教师包容、关爱,更需要专业化引导,帮助他们纠正不正确的方言,并及时加以肯定、赏识,尊重学生自尊,唤起学生自信心,鼓励、协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困难,彰显自己的能力,体验到“我能行”的自豪感。

三、成长性的评价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在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喜欢采用赏识型、爱心型、励志型、转移型等评价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的背后都潜藏着一种行为模式。这几种评价方式能给予学生持续不断的关爱,鼓舞学生的情绪,树立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细细分析,这种发展只是“表面的发展”,因为这些评价方式都未能抵达教育的核心,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又无法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学生的发展会停留于当前状态,无法获得成就感。而成长性评价一方面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将评价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成长性评价具有专业性,它聚集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专业化指导,协助学生突破困难,在活动中通过不断地挑战与创造提升自我尊严,修正自我评价,体验成长的快乐。[3]因此,成长性评价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促进学生超越障碍、突破困难完成任务,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如《有趣的巷名》主题活动,建瓯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建县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山六水七座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是古人对芝城建瓯山川地貌、街坊交通情况的高度概括。城区中央每一条巷名的由来都很有讲究,如花巷、扇巷、银巷、粿巷、打锡巷等。学生需要通过收集资料、采访、查阅文献等方式才能了解到,但获取知识的过程是需付出劳动与智慧的,也许还会遭到对方的拒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除了鼓励、关爱,更需要给予技术层面的指导。如有的小组在采访当地老人时不顺利,没能获取有效信息。教师除了鼓励他们要坚持,更应该对采访的技术和细节进行指导:先找找自身的问题,如礼节做到了吗?是否影响了老人们的生活?与老人的言语沟通上是否有障碍?必要时应该与他们用建瓯方言进行对话,然后把调查的面铺开,多询问几位老人,必定能获取有效信息。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学生才完成采访任务,但知识的获取凝聚了学生团体的智慧与力量,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纵然拥有高超的教学智慧,也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特征,走进孩子的心灵,为学生的成长开辟一条道路,使他们在集体的环境下,通过努力和付出,达到目标,展示自我,获得强烈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建瓯评价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食旅融合发展路径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建瓯警方成功规劝涉嫌跨境电信诈骗嫌疑人投案自首
福建:“建瓯锥栗”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福州、建瓯和武夷山大气氮/硫湿沉降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