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文化“治未病”思维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中的意义*
2018-04-03田世宏
田世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要素之一。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安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安全、主流价值观的安全等内容。意识形态的安全与否关乎国家的政权巩固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能否实现,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更是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未来。
“上医治未病”最早源自于《黄帝内经》所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一般解读为治理管理之意。“治未病”意指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在中医理论中主要是指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治未病的目的就是增强人的防病抗病能力,降低人体少患病的几率和风险,即使得病也可以尽快痊愈等等。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说,中医理论的这种哲学思维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特别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要求“治未病”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一·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1]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体系总体上看是安全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宪法法律和社会大众的认可。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国更多地参与全球治理,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使得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我国整体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输出对我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威胁、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的挑战、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渗透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构成的威胁,而有些所谓的“专家”、网络大V、“公知”等却假学术自由之名,行抹黑诋毁中共党史、唱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搅乱社会主义中国之实。苏联共产党之所以最终惨败于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就是因为面对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苏共选择了放弃与退缩。特别是戈尔巴乔夫倡导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及“思想的自由竞争”,在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领导权,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国内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颠覆性的巨变,网络文化思潮和信息大量涌入中国社会,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技术的更新步伐相对迟缓,传播模式显得僵化保守,而且话语表达显得刻板、乏味,这些“未病”的存在将无法有效应对新媒体时代信息化潮流对意识形态安全造成的威胁与挑战。
“治未病”的逻辑思维要求我们,面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必须居安思危,深入研究新形势和新问题,找到新思路和新方法,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环境,审慎应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威胁与挑战,积极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时要强化网络监管和引导,抵御宗教渗透,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意识形态体系的安全,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要求“治未病”
从“治未病”的角度来说,中医学认为,人体很多隐患在形成疾病之前,在临床上是有一定征兆的,只不过是多数普通人没有发现罢了。与人体一样,意识形态体系也是一个系统结构,也具有同样的逻辑。我国的意识形态体系总的来说是健康的、安全的。正如前述所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地位是巩固的。但同时在这个体系中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甚至还有一些潜在的隐患。其中最大的隐患莫过于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蔓延泛滥对于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侵蚀。比如,历史虚无主义在某些领域,甚至在一些高校的蔓延泛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威胁。
近些年来,诸如网络大V、“公知”“死磕律师”以及“政治异议人士”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历史研究”的名义去编造党史和国史的虚假材料,妄图构建一套有别于官方历史的新的历史叙事,其意图就是要抹黑和诋毁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声望。从狼牙山五壮士案到邱少云烈士名誉侵权案的胜诉,从山东工商学院李默海“发布错误网络言论”被责令停职检查到北师大史杰鹏“在网络上发布错误言论”被开除。从毕福剑、任志强、王长江因反党推墙言论引起公愤而受到组织处理,到2016年12月反毛反共公知邓相超在微博上数次疯狂发表恶毒辱骂毛主席的下流帖子,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公愤,揭批和抗议的热潮此起彼伏。上述种种发人深思的事件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预言的“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2]这样的道理。
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意图,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终要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治未病”就是要求我们抵制乃至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抵制、反对国史和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2017年12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提出要进一步弘扬和传承英雄烈士精神,加大对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的保护力度。对实施侮辱、诽谤英雄烈士等行为的,依法追究治安和刑事责任。这一举措无疑开出了“去病根”“治未病”的良方。
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同时并举
一般来说,“治未病”既要“未病先防”,也要“既病防变”。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的建设也要遵循同样的逻辑。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意识形态安全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前提,基础不牢则地动山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西方反华势力除了在经济、政治领域推行“颜色革命”战略以外,更注重通过文化渗透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蛋。从“未病先防”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漏洞和短板,威胁着文化安全,制约着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这些漏洞和短板就是中医文化所指的“未病”,主要表现在诸如意识形态工作领导不力、领导者本身党的意识形态观念淡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丧失等。近年来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党内和社会上有一种倾向,就是对一些正面的、支持党和政府的言论,对一些攻击、诋毁和妖魔化党和政府的言论予以驳斥而受到围攻,我们的某些领导者常常保持沉默,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正面宣传的支持保护力度不够,这种倾向值得警惕。评价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政治上的是否成熟、工作实践中能否担当重任,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是否重视并善于抓意识形态工作。党员领导干部本应该责无旁贷和立场坚定地站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最前沿,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政治责任。而领导者本身意识形态观念淡薄是亟待解决的“未病”。坚定持久的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个党员干部的终身必修课。
党管意识形态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执政地位的“基石”。意识形态领域离不开管理,与领导权紧密关联的是管理权。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3]这里所说的对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进行“调节”,就是管理。应该说,在现代社会任何领域都需要管理,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管理本身也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然而以“既病防变”的思维分析,在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中,也存在着对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根基不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少数党员干部认为意识形态是上级党委的事,是宣传部门的工作,基层不用抓意识形态工作。一些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片面强调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而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工作中,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注度较少。某些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相对滞后,一些基层组织缺乏专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和良好的宣传阵地,思想政治宣传内容滞后,难以跟进新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发挥不强。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意识形态渗透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有愈演愈烈之势。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正能量不去占领,负能量就会乘虚而入。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越来越复杂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和引导,创新意识形态管理的工作方法和管理体制,已经成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巩固执政地位的一道重要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建设,不仅需要不断地补短板,更需要“既病防变”。
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要求“治未病”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与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平稳,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正如中纪委在第十二轮政治巡视29所中管高校党委的反馈结论中指出的,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方面存在落实不力的现象。这就是说,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存在着一些“未病”,需要“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这些“未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认识层面,一些高校领导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政治敏感性认识不足,出现了重业务轻意识形态工作,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重学术自由轻政治导向的现象。教学科研工作中忽视意识形态问题,孤立地看待意识形态工作。在政绩考核中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务虚”的“虚功夫”,因而对思想政治工作不重视,甚至一些高校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表面重视而实际上被“边缘化”的现象。在管理层面,一些高校领导奉行“好人主义”。如担心惹“麻烦”,充当“老好人”,对于一些教师违反师德师规的行为,充耳不闻,态度暧昧不敢“亮剑”,不敢实行“一票否决”制。一些高校领导在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时表现软弱,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太过温和,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工作落实层面存在“走板走样”的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和批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现实的工作落实中,出现了要么“上情”下达不畅,要么流于“纸上谈兵”的以文件落实文件,要么就热衷于“一阵风”“走过场”的运动式行动,缺乏长期性和常态化的考量和制度。这些“未病”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需要“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双管齐下。
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安全的基础上。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既要反对意识形态泛化,更要反对非意识形态化倾向。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治未病”要重视和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在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定位体现了意识形态在整个上层建筑中的特殊地位,体现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反作用,体现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特有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古人云: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个道理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也同样适用。中医“治未病”的思维也启发着我们: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不断发现“未病”,需要“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不断“治未病”和“去未病”的过程。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同样需要“不忘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