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概论”课教学中如何讲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2018-04-03李建勇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思潮后现代主义概论

李建勇,刘 妍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传入中国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作为一种普遍化的话语方式,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年轻的大学生中颇有市场,并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文化自信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状况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教学中,讲解有关文化自信的内容就必然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要讲清这一问题,要求我们在弄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化自信影响的特点的基础上,为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提出明确的态度和正确的指向。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及特征

准确地说,我们普遍提到的后现代主义除了具有相对于“现代主义”来说赋予的时间节点划分的含义之外,这里的“后现代主义”更侧重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本质上区别于现代主义的新思潮。一般而言,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近代资产阶级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实践,其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它在推翻宗教神学和封建阶级、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推动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步等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恰恰是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逐渐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使得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或科技理性,进而使人变成了大机器的奴隶,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其实,在被公认为后现代主义者的哲学家中,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也没有一个明确一致的看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就出现了一种抛弃普遍性,否定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学艺术思潮和一种以此为特征的建筑设计风格。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这种思潮逐渐蔓延到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它们被认为是当代后现代主义最初的状态。通常来说,后现代主义主要是通过对传统哲学体系的某种颠覆,甚至是扭曲;通过否定其本质,消解其深度、意义与价值,驱散了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魅灵”或者是“异化”的部分。从更高的学术层面来说,后现代主义代表了一种批判性和超越性的思潮。简言之,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对传统哲学思想的彻底批判,它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使原本神圣不容亵渎、不容诋毁的经典更加平铺直叙,更加通俗易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种思潮的兴起都源于其已经存在的经济和政治,反过来又体现着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变化。在我国,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从西方传播到中国来的,它以其大胆的批判性和反思性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热议话题。在《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段忠桥先生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做了如下概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本质还原主义;向整体性、同一性开战;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消解主体性;反对真理符合论。因此,在后现代社会中,元话语及其合法性已经过时,纯思辨性的叙事、独立的解放叙事以及英雄圣贤、拯救解放等元话语的社会语境都已经失效,应该代之以“小型叙事”。后现代是一个凡人的时代,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不同学术范式之间的界线消失、科学只能玩着自己的语言游戏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创造者的谬误推理、倡导一种异质标准的时代[1]。通常来说,后现代主义主张用非理性主义“解构”或“消解”中心与权威,提倡多样性,推崇多元化。相比较传统的宏大体系,后现代主义更侧重推翻这种貌似永恒不变的定理,排斥僵化的体制和各种束缚与压抑,它极力反对传统的理性至上主义,主张解构既定的思维或模式,体现了“祛魅”的一面。同时,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性、个人的自由,通过张扬与释放个性达到真正的人性解放。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了通过虚构或者分裂传统历史文化,编排一些自身所需的意识形态,为了使自身更具有说服力,后现代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又有了“返魅”的意味。比如,所谓的历史虚无主义,凭空虚构历史或者有意扭曲史实,给原本清楚无疑的事件,加上了“假魅”的成分,显然这与当前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严重不符。另一方面,这种“解构”的思想使原本整体性的叙事体系“碎片化”与“平面化”了。通过分裂、否认事物的系统性概念,认为事物的本质是无法被掌握的,因为表面的现象比内在的本质更为重要。可见,后现代主义虽然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中独断专行,或以一概全的固化思维,主张发散性的、多角度、多思维的思考存在的一切,但它同时也极大地降低或消解了伟大的神圣性,完全平面化了一些真正的经典。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坚定文化自信的双重影响

文化自信是推动当前中国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作为不容忽视的软实力,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中多次被提到。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明确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阐释了关于文化自信的许多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文化自信的内涵。而后现代主义作为当前文化思潮中尤为流行的话语方式,难免会对文化自信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与分析后现代主义的利与弊,对症下药,治标治本,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第一,后现代主义的传播有利于推动当前我国文化自信更长足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批判性与反思性,使文艺工作者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不是盲目地全盘否定,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意识的培育。后现代主义对我国处理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困惑与难题同样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我们之所以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充足的底气,最主要的原因是拥有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对“根”文化的信仰与自豪。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传统文化中难免会存在过时与陈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发展,在传承其文化精髓的同时,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加坚定对文化的自信。当然,这种批判性与创新性也有利于从体制层面上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体制的改革一直都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体制的改革做了重要的阐述,将文化建设纳入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这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的创新性改革指明了方向,从而激发了文化创新的活力,并且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见,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批判性、反思性,对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以及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度,必然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宏大的文化历史,我们应取其精华,萃取其正能量的部分,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一种“信仰”的存在,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风尚,用批判的、创新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同时,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多元化与差异性,促使文化领域各方面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不断开放,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潮不断涌现,个体主义开始觉醒,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历史时期。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以及文化载体开始得到恢复与重建。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的联系更为紧密,后现代主义思潮也进一步涌入中国,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为人们提供了更广泛的文化选择。这种开放包容的胸怀,体现了对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兼收并蓄以及对当代文明成果的不断学习,从而有利于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对文化的自信。

第三,后现代主义极端反叛现代性,消解价值以及意义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传统的集体主义与国家意识开始松动,消极行为与极端行为增多等,对当前我国倡导的文化自信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其一,后现代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反理性主义,是对既定的客观存在且被大家公认的那些普遍真理的否定。而反对这些运用逻辑推理建立起来的以绝对理性为中心的庞大体系的方式就是“解构”。作为“解构主义”的创始人,德里达认为,每一事物都不会有一个固定的、先存在的本质或根本性的规律,一切都是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所谓的权威、中心、意义、价值等显然都是荒谬的存在,可以说这种不顾一切、毫无顾忌的解构使得解构主义走向了极端化,即衍生了虚无主义或者怀疑主义。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关于解构历史的言论层出不穷,比如,任意篡改历史、肆意抹黑历史、妄图颠覆历史,否定一切客观存在的历史等乱象等。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化领域悄然滋生,它们借“反思历史”或者“解放思想”之名,从唯心主义的视角出发,诋毁历史上英雄人物或者革命领袖,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功绩,同时质疑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拆解历史的宏大叙事体系,认为历史既然是过去的一种存在,那么现实中每个人都不是“在场”的存在,又何来历史事实、历史价值以及历史意义之说。因此,我们应该去掉预先的假设,去掉所谓的“中心”,去掉严格的等级秩序,把一切都置于一个平面上解读,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史实成为人们口头肆意玩弄的故事情节。显然,这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是错误的,是必须严格抵制的。它与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完全背离,并且企图用随意捏造的假象来否定既定的事实,用边缘化的非权威、非中心的观点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用主观臆造的幻想否定客观存在的规律,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丑化领袖和先进人物,戏谑历史情节,与传统文化严重脱离。可见,这与当前我国提倡的坚定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完全不符的,而且严重威胁到了我们对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作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根基,对历史的自信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就是对文化的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这些历史积淀着我们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同时这些厚重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是我们一脉传承的文明成果。在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了唯物史观,就是有力抵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进一步蔓延。其二,也正是因为后现代这种解构主义的存在,否定了原本的权威,消解了价值与意义,任意对其信念放逐,使得信仰淡化,理想模糊。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一切可能发生的美好期待,而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是会给人诱惑的海市蜃楼,这种乌托邦的社会态度是不可取的。而现代主义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则同后现代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中指出:“现代主义非常关注追求更好的未来,哪怕这一宗旨的不断受挫导致了偏执狂。但是,后现代主义却令人失望地剥夺了这种可能性,它妨碍我们清晰地描绘分裂和所有那些不稳定的引诱,倾全力于精神分裂的情形,更不必说设想出创造某种不同未来的各种战略。”[2]现代主义者所信奉的理想信念的无穷精神力量是后现代主义者嗤之以鼻的,他们认为与其用无法确定的未来自欺欺人,不如从当下出发去努力和奋斗。不可否认,脚踏实地固然重要,但没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又何来前进的奋斗动力。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人们才会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确切地说,理想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概念。由于后现代主义解构了一以贯之的整体存在,使得每一个时间点都零碎化了。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无法认识到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联系,而只是纯粹地截取某一个时间节点来论述其可行性,所以一切关于理想的都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就如后现代主义者小约翰·B·科布所言:“未来其实是不存在的,与现在不可能有因果效验。”[3]而我们提倡理想信念,是因为认识到时间是连续性的,事物是向前发展的,通过理想信念可以知晓过去的意义,可以肯定当下的成果,可以坚持未来的愿景。显然,坚定理想信念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在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历程中,正是因为对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理想的坚信不移,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英勇奋斗,创造了无数伟大的成就,而这归根到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学习与发展,也就是对文化的一种自信。总之,要坚定对文化的自信,就要坚决反对后现代主义对价值与理想的任意放逐与无端蔑视。其三,后现代主义主张用“不确定性”的思维来看待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由理性主义构建的总体性的规范体系,或者说一元性的权威中心论都应该被摧毁。他们认为这种整体性的强大力量控制了人们的话语权,压抑了创新的发展,因此提倡肢解原本整体性的宏大体系,使其成为“碎片化”的短小叙事的内容。显然,这与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整体观是相违背的。具体到社会发展中,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使集体意识淡薄,而这显然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整体性、系统性是其辩证唯物主义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物质领域还是思维领域,它们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不可完全地彻底地拆解与分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克思主义整体观的指导下合乎时宜地提出了“四个自信”的新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时俱进的光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不断发展的思想精髓。我们要从整体上把握先进思想的宏观场域,不断丰富其内涵,深化其价值与意义,树立文化自信,避免无深度、无整体、无体系。

三、在“概论”课教学中正确讲解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消极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和广泛。因此,我们在“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深刻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质的基础之上,准确讲解相关内容,为青年大学生提出正确的指引。

第一,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附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迷惑,毫无顾忌地漠视一切权威与中心。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除了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排斥,对英雄人物的肆意戏谑,最主要的就是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消解、否定,甚至虚无中国的革命历史。因此,我们应强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一切从事实出发,既要坚持宏大叙事的研究方法,也要结合微观叙事,使得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更具有说服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学性、客观性、坚持真理性的特征是发展和繁荣当前我国文化的重要原则。研究历史就应该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厘清因果关系,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不随意扭曲事实,不妄加评论史实。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上。这就为我们客观地研究历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同时,我们还应认真研读和学习党史、革命史等相关历史,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武装自己,对重大历史问题的错误评价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驳与抵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正确运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坚定文化自信,从而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第二,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由于后现代主义无法认识到人类可以凭借理性的思维去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并努力去实践和创造,而且也无法认识到时间的连续性,从而排斥筹划未来,故而也就无法理解理想信念在人成长过程中甚至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了。面对来自各方面思潮的挑战与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理想信念做了全面的阐释,尤其突出了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不只是共产党人,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有理想信念,有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只有每个人心中都有信仰,国家才会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创造人民更满意的未来,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观教育。后现代主义倾向于通过碎片化、单个主体来论述事物。而这在当前极易造成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进而危害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出发,我们可以通过加强集体主义的教育,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国家利益,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进而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伟大事业是一个各方面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如果没有统一的领导,没有一个核心,那么社会主义的发展事业是无法有序、顺利的进行。因此,我们应有高度的整体意识,坚决捍卫党的统一领导,坚决抵制个人主义。

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文化的自强。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不断扩张的当代,我们应立足于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整体意识,努力克服个人主义,在继承与学习中不断创新发展,使更多的文化产品能够体现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的同时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

猜你喜欢

思潮后现代主义概论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