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探索
2018-04-03荆立群
荆立群
(1.山西省农业科学研究院 组织部,山西 太原 030032;2.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谈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践证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增强民族凝聚力、集聚民族向心力,既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又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下,高校在做好教育工作的同时,紧抓意识形态工作。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高校也面临着协调利益冲突、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学生心理、凝聚教工共识等诸多难题。特别是一直以来处于裂变式发展的互联网,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山西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一项事关全局的紧迫任务。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突破新成效。高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也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深层次问题引导,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面临不少新问题。
(一)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有所弱化
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地位与作用不明确、“话语权”有限。高校重教学科研轻思想政治工作较为普遍,有些院(系)党组织书记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重视技术职称和学术成果,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教学上,认为教学科研是实事,党建工作是虚功,对党务工作研究浅、过问少,精力投入不足。有的不注重理论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掌握得不系统、不深入;有的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知识去掌握,而没有当成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去实践运用,导致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相脱离;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不会、不敢、也不愿去抓,从主观上削弱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二) 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要有一名副书记和一名副校长主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现实是一些领导和教师受功利主义影响,强调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业性、实用型人才”,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上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在思政队伍建设、专项经费投入、硬件设备配置、教师待遇落实及教学效果等方面不到位、不理想。在考核评价中,一方面对教师考核评定导向性不明显,既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考核方式简单、机械,以一次考试或考查为主要方式,不能有效体现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太喜欢或不喜欢、缺乏兴趣者占55.6%。不喜欢的原因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占43.9%,与所学专业无关占22.1%,教学手段单一占21.7%,教师水平差占4.7%,其它占7.6%。有的大学生理想信念危机,生活学习目标出现偏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定位模糊;有的大学生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存在随地吐痰、不遵守交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有的大学生萌生了拜金主义思想和利己主义思想,赶时髦、追求名牌、生日送礼请吃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消费水平远远超过其父母。
(三)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非主流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中应对不够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深入发展,文化产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自由流动、全球传播。在全球化语境下,非主流思潮对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挑战、抗衡逐渐显现。如历史虚无主义借口“反思历史”,妄想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解构历史,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行怀疑和否定,对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怀疑和否定,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进行怀疑和否定,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这种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冲突,容易模糊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再如拜金主义思潮把金钱当作衡量人生价值以及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思潮表现得越来越突出,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金钱“拜物教”,价值观扭曲。和拜金主义相类似或者说拜金主义的衍生品是消费主义,追求盲目占有、过度消费,其实质是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此外,有的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生命意识淡薄、价值观有失偏颇,自杀、犯罪等事件时有发生,马加爵、药家鑫事件令人痛心疾首。
(四)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方法创新不够
时代在发展变化,党执政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转变,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也受到巨大挑战,对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回应得不够坚定有力。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对非主流思潮不理不问、不作为,坚定宣唱主流思想意识的“声音”不多。主要表现在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党组织活力、凝聚力不足。有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主题单调、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更遑论质量和效果。一些基层党支部“重传统、轻创新”,支部学习活动基本是书记讲、党员听,读报纸文件为主、结合工作谈运用谈体会为辅,且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长此以往,既无法调动师生参与热情,也无法凝聚各方力量。一些基层党支部“重党内、轻党外”,把活动空间封闭在支部党员中,缺少与党外群众的沟通联系,既不能有效、深入了解基层民意,发挥好服务功能,也不能及时、全面传达上级党组织重要政策文件精神,起到传声筒作用。一些基层党组织“重表象、轻质量”,组织生活会质量不高,讲成绩多,提问题少,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调研数据显示,山西省32所普通高校共有青年教职工1.46万名,党员0.79万名,青年教职工党员占其总数的54.1%。但有些教师党组织深入群众、了解群众、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强,有些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有些党组织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宣传得不多,导致非党青年教师的获得感不强,入党的积极性不高。
(五) 高校基层党组织重党员发展轻培养教育,党组织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
高校基层党组织重党员发展,轻培养教育主要表现在轻学生党支部建设,重教工党支部建设,党组织设置不够合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未能及时跟上学生人数剧增的实际发展需求,截至2017年上半年,山西省高校工委调研数据显示,山西省32所普通高校共有院(系)级党组织813个、教职工党支部1467个,平均每个支部党员数约为17名。共有学生党支部1036个,其中专科生党支部47个,本科生党支部699个,研究生党支部290个,平均每个支部党员数分别为35名、24名和31名。和教职工党支部相比,学生党支部设置偏少,平均每个支部党员数约为30人,是教工党支部党员数的1.8倍。支部党员人数多,不利于组织活动和发展党员工作的开展。学生党员发展标准不科学,有些高校发展党员时存在重学生干部轻普通学生、重学习成绩轻日常表现等现象,导致有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差的学生容易进入党员队伍;而有些善于团结同学、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却因为成绩限制被挡在党组织门槛之外。同时,学生党员跟踪教育机制不完善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党员培养、考核的方法手段不多。对学生党员发展前培养多、发展后教育少,党性锻炼机会不多,跟踪教育台账制度不健全,少数学生入党前后表现不一样。有些党组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平台不多,群众对党员的先进性感受不强烈。有些党组织对党员的考核主要依靠年终总结,缺乏科学合理的群众评价和量化评价机制,尤其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长期不够重视。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及伴随的社会转型,给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带来新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张,各种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迅速发展。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已经分属于不同的各类组织,党组织在各种组织里发挥的作用有衰减趋势,各基层党组织对党员和群众进行政治引领与政治吸纳的难度逐渐加大。而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社会道德的滑坡现象,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为社会公德意识淡化、人际关系淡漠、敬业观念淡薄、责任意识不强等等。过去的传统思想“有困难找组织”已不再流行,代之以人们各自依托其他资源获得帮助。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导致基层党组织组织群众、管理党员这两项最基本的组织功能下降。高校是社会的缩影,经济全球化及伴随的社会转型,对师生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带来巨大的变化,对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发挥好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组织方式,提升组织能力,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带来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动,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思想以及社会意识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尤其是高校不再实行毕业分配制度后,相对于毕业分配制度强调的“服从国家”,双向选择更加尊重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人就业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自由配置、尤其是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经济所有制变革带来的生产力发展,分配方式的变化带来利益博弈的多样化,无不在冲击着以往的主流意识形态,导致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思想分化。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多样化中立主导、在多样化中谋共识,将是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必须予以正视的大问题。
(三)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功能带来新挑战
21世纪信息化高度发展,网络渗入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当代大学生正是和网络共成长的一代,网络更是其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利用话语权,逐渐加深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及微博和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日渐下降,主流媒体的掌控力不断减弱。高校基层党组织不仅面临着如何构建信息优势的迫切问题,而且面临着掌握思想文化领导权的重大问题。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好宣传、引导功能,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高校高知识群体和大学生密集,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功能带来新挑战
大学是高知识群体和青年学生密集型单位,高知识群体是社会精英,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就大学生而言,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当中,如果能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就有可能在未来引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高知识群体具有思想独立灵活、观念国际化、政治意识敏锐性与模糊性并存等共性特点,容易在个人发展愿望和所在高校发展要求之间产生现实差异。有的青年教师对政治、对社会不太关心,忙于科学研究和业务工作,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大学生普遍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阅历浅、思维相对简单,从单一的学习氛围到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再到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容易出现思想迷茫、理想淡化等问题。山西省高校工委调研数据表明,山西省高校配备专职思政和党务工作人员占师生总数的比例为0.66%,远不及1%的最低要求。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基层党组织更是党的战斗堡垒,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优秀建设者,更是需要着力承担的历史重任。
三、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二条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第三十四条强调:“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这些都为当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指明了方向与道路。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创新活动方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抢占校园文化建设战略制高点。
(一) 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强调,高校要把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当作一项战略工程来抓、当作一件固本工程来抓、当作一项铸魂工程来抓。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堡垒”建设关乎民族兴旺、关乎国家繁荣,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等特点,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有清醒的认识,坚持日常分析研判,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新情况及时分析、有效防范、积极应对,处理好各种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要职能需要予以明确,同时制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长效机制。可以紧密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伟大实践,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在提升广大师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培养实践能力,引导党员分清是非、清晰认识。
(二)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教育党员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高校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使广大师生自觉行动、主动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发展各方面,转化成全体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契合时代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只有聆听时代声音,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得更强大、更有说服力。只有让广大师生都认同,才能提振信心;只有形成共识,才能凝聚人心;只有坚定“四个自信”,才能起到引领带头作用,激发广大师生为共筑“中国梦”而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着力点,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师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非观、爱情观、道德观等。
(三) 积极开展媒体、网络舆论斗争,加强正面宣传把握话语权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主流思想意识态度上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旗帜不明,而要坚定有力。要会做群众工作,善于团结大家,用主流思想意识引导师生,增强广大师生的认同感。要勇于辨别不良思想的迷惑性,敢于与错误思想斗争、善于与其交锋,坚决反对渗透,带领全体师生一道传播正能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领导地位。加强校园主流媒体阵地建设,促进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信息共通、资源共享、借力发展,扩大主流思想的宣传力、影响力。同时,加强网络管理和舆情监控,努力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提升引导功能,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可以结合95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可以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优势,建设传播平台形式多样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可以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组织与会师生深入交流、学习讨论等。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满足教工学生多层次差异化的文化需求
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推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特别是抓好制度和文化的创新建设。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解决校园文化队伍专职人员缺乏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队伍建设,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扶持引导学生组建社团等,这对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师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非常重要。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广大学生自我满足、自我提升;又可以推动基层党组织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共同构筑现代大学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用大学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良好品德与社会公德有机统一起来,将个人价值追求和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五) 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首要任务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科学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充实组织力量。既重选又重育,重点抓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力建设,强化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障监督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有效落实。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认真组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目前山西省高校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比例达83.53%,推动了立德树人和教学科研“双促进”。多数高校实行机关党支部书记和部门行政负责人“双肩挑”以及院(系)党政负责人交叉任职的办法,增强了支部书记抓党建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在合理设置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影响力。通过创新活动方式,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
新形势下,高校应该站稳政治立场,增强责任担当,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形成强大合力,推动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