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究
2018-04-03杨云霞
杨 云 霞
(商丘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476000)
促进农村产业交叉融合发展,让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受益,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引导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是农村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为了有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应努力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一、 农村产业融合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值受益的新渠道
(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理论依据
产业融合并非新生事物,它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Saha D,1988)。在产业演进和产业发展史中,产业融合的现象随处可见。针对产业融合的研究,从最初的技术视角不断延伸到产品及产业视角。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产业融合问题也作了深入研究。在卢东斌(2001)看来,产业融合主要强调高科技与传统产业结合,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合一体,形成新的产业。马健(2002)强调,产业融合是由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引起的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政协原副主席厉无畏(2003)概括产业融合的概念为:不同产业之间和同一产业不同领域互相交叉、相互渗透,最后融合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
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的探究,起初是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1996)率先提出的。他认为,要促进农业发展,就必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搞多种经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由于一、二、三产业融合无论相加之和与相乘之积都是六,就此提出六次产业的概念。我国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陈晓华(2015)认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关键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增加农业新功能,实现农村多主体共赢。马晓河(2015)进一步提出,搞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指的是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姜长云(2015)强调,做好农村三大产业的融合,需要通过新的技术手段,革新商业模式,根据市场需求,实现资源、要素等方面的整合重组,进一步做好农村空间布局调整。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1.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农村转型的必然选择
虽然农村在近几年呈现“十二连增”的好势头,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空心村、劳动力流失以及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农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取得。只有加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价值,使产业之间相互补充,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市场服务的深度融合,才能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全面开发农村的最大效益和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中央、国务院供给侧改革的升级版,其现实意义将更加重大而深远。
2.能促进新型农民的形成
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旦落实,将解决困扰中国农业的两大难题——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产业革命也波及农村[1],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众多农民将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或者职业农民,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农村出现新的经营主体。随着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农村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业收益提高,就会把社会上的优秀种植业人才、产品深加工人才以及营销服务人才吸引到农村来,聚集农村的人气,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全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实现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3.能够催生出农村新业态,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六次产业化会不断优化组合以及空间重构[2],产业结构不断深度优化调整,将催生像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地域传统文化农业、创业农业等新业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融合的“互联网+”“创客”“网红”等新概念迭出,借此引领消费需求升级,基地直销、专车配送、私人个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出现,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实审视
当前,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六次产业化进一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农村新的经营主体及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发展步入新阶段,但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及相应路径
1.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融合
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突出其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打造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一体化综合性科技示范园[3]。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往往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人力、技术、文化、资金等作用,做强农业生产、进一步做大加工业、搞活商业服务业,从第一产业出发,接三带二,实现“接二连三”。如河南的科迪集团,不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生产出好牛奶,还利用牛奶生产优势加工冰淇淋、“绿色快车”活性乳系列,进一步搞好科技研发、物流配送,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河南省好想你股份有限公司重点依托枣树种植基地,打造复合型农业综合体,不仅推广深加工枣子系列,还深挖枣文化内涵,举办红枣文化节,推出红枣健康讲座,利用枣木雕刻展览,成立国内首家红枣博物馆等。这些看似与做市场无关的活动往往能为自己的品牌加分,巩固品牌的信誉度、知名度,进一步拓宽市场、增加收益渠道,“好想你”目前已经成为郑州、甚至是河南的一张名片。
2.农业产业链融合
产业链融合主要根据产业间的关联方式的不同,实现不同方式的融合。最常见的是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又分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即通常以大型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向前延伸到销售服务环节,向后扩展农产品生产、生产资料供应乃至技术研发等环节,整体涵盖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进一步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其次是分工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组织间的产业融合,一般以企业、合作社作为主体,通过下订单的方式,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股份制合作等方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一般形式表现为“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另外,产业集聚区也会突出产业链的融合。大多在区域内实现产业融合,在农村特定区域,发展特色产品,“一村一品”,形成网格化布局,形成集群化。如河南省虞城县虞玫丰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采用的典型的“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现产业融合。
3.功能拓展型融合
主要是拓展农业增值增收空间。一般要依靠当地绿色生态资源,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如河南省商丘市的升升森林农业生态园,就利用本地养鹅、养鸭等农业资源的优势,搞好创意农业及旅游业发展,举办“品鹅大会”“鹅蛋涂鸦”“领鹅认养”等活动,培育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增加农业收入,带动创意农业文化旅游消费。
(二)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出现的问题
1.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我国农村在六次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出现进度比较慢、各产业之间融合程度低的现象,总体上看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一是产业链普遍短,产品的附加值低,农业服务业的增加值更低。河南很多农村农业服务业附加值占比重低于第一产业产值的3%。二是在合作方式上也比较单一,大部分地区主要以订单方式为主。此类合作方式违约率比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联结式比例较低,如河南省商丘市目前农村低于5%。三是农业功能拓展发展不够,大多仅限于休闲观光旅游。真正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人物历史、风土乡俗挖掘不多,许多地方农村融合项目出现雷同现象,缺乏差异化竞争,抢资源、抢市场,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融资难、融资贵成为产业融合的瓶颈
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严重问题就是融资问题。农业观光园、休闲度假区、产业集聚区普遍出现土地、资金、人才短缺问题。受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条例的影响,国家对农村可耕地用途限制比较严格,再加上土地流转主要是遵循农民自愿原则,租金也在不断提升,融资难、融资贵成为目前产业融合的主要瓶颈。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很多合作社由于资金缺乏无法扩大规模,大量租用的土地以及农业设施不能抵押贷款,直接融资渠道较窄。在笔者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河南省的有些农村产业化企业融资成本竟高达20%,严重影响了产业融合的发展。
3.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不强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的现象,不能带来很大的产出效应。有的是因为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有一些合作社根本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在河南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或流通的企业三千余户,但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豫政〔2016〕67号)通知上, 实力规模较大的企业、总资产超过6000万的只有761家。 究其原因有多种,有的是因为经营主体单一,缺少拥有高技术、新理念、懂管理的人才;有的是因为资金少、规模小、渠道窄,参与融合的能力较差;还有的是因为缺乏引领者,行业协会普遍服务能力差,每年也是开会、拿钱、不服务、走过场,品牌化发展服务不足。
4.产业融合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管理体制僵化
我国很多省份的国土、消防、环保等部门,依照国土资源管理条例认真负责、管理规范,但大都从自身责任出发,很少考虑农村产业融合的实际需要,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往往办一个证要跑工商、税务、银行、卫生、旅游等十几个部门,各个部门严格强调本部门的管理制度,缺乏统筹安排[4]。据调查,政府部门普遍出现办事效率低、政策导向过强、消费导向不足的现象严重。新型经营主体需花大量精力协调办各种合格证的问题。政府部门也普遍存在政策上支持,但缺乏总体发展规划和布局,只重视生产加工环节,很少考虑品牌建设、消费需求,产品滞销现象严重。
三、国内外典型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经验启示
(一)日本的六次产业
日本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早的国家,第六产业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日本学者金村奈良臣,他用数字1、2、3之和或者之积等于六定义为第六产业,重点强调扩大经营范围,鼓励广大农户发展多种经营,不但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销售、服务业,提高农业发展的活力,实现农产品增值,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的活力。实现六次产业的融合,让农民获得更好的收益[5]。
(二)韩国加强产业之间融合
韩国强调以农村居民为中心,利用农村现有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致力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出口、旅游之间的联系。强调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互利合作,加强各个产业链之间的融合,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个性化、国际化、规模化发展。
(三)荷兰整合农业产业链,打造文化品牌
荷兰农业资源相对匮乏,但荷兰的畜牧业、创意农业却位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创意农业产业链经营是荷兰在农业产业链战略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部门拨大量资金用于信息链管理及物流链管理,提升创意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附加值。创新管理制度,增加高科技花卉栽培、深加工、包装等技术,创新效率明显提高。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深度挖掘郁金香文化,融入新时代的时尚创意,每年吸引大量世界游客参加郁金香花车游行。荷兰政府注重培育多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大都从事单一的项目和服务,主要便于农民针对某一产品提高生产、加工及营销技术,鼓励协会把农民联合起来,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打通了一、二、三产业。
(四)台湾地区拓展农业功能,发展精致农业
台湾地区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出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推动农业转型,打造全民共享的健康农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农业,实现了从种植到种植观赏再到种植观赏度假农业结构的升级。在此过程中,注重加强新技术和新经营模式的应用,整合上中下游资源,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台湾地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供信用、营销等系列化服务,农会组织作为农民合作组织在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功能最齐全,促进产、供、销一体化。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用创新理念引领创新行动至关重要,为此要协调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目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发展与村镇建设有些脱节,只有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目标。今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农村面源污染、加工业污染和休闲旅游消费污染等挑战,需要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来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既是城乡协调互动发展的过程,又是农村产业供给与城市市场、城市资源要素与农村产业发展对接的过程。坚持开放推动,吸引国内外工商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消费者参与或支持农村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6]。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只有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才能实现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这恰是共享理念的具体体现。
四、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必须要有新思路,创新理念,引领行动,实现开放、协调、绿色、共享。为此要协调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商业模式创新、搞好技术创新,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坚持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复合型融合
推进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加强接二连三。就要突出第一产业是基点,第二产业是重点,把第三产业做成亮点。鼓励依托农业企业、生产合作社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发展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加强特色产业链发展,推进生态链和产业链结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另外,要不断壮大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立足美丽田园、生态农业,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基地,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像河南省宁陵县万亩梨园每年举办的“梨花节”、虞城县田庙乡“桃花节”,吸引百万人观光。另外,还要依托农业科研院校,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孵化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群,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向农业渗透融合。开展信息化、品牌化、链条化改造,大力发展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在线租赁托管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打造品牌化产业集聚群。
(二)构建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建立稳固的农企利益联结机构,是融合发展的落脚点。要深入探索不同经济组织形式中的利益联结。一是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中,探索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二是通过引进合同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经营组织形式,在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关系。三是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社或入股发展加工流通,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社、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兴办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
(三)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发展特色经济
在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普遍出现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经验、同质化问题严重、千篇一律现象。要把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农民增收落到实处,就必须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利用当地地域、资源、生态环境优势,挖掘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从产品的唯一性、品质的稀缺性、地标的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出发,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以区域地标品牌为纽带,加强农业生产、产品深加工、销售推广的一体化,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经济,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落实和创设支持政策,强化融合发展保障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做到落实和创设政策并举,形成融合发展合力。一是争取财税支持。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减免农产品初加工、休闲农业所得税。二是争取降低融资门槛。学习贵州“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新模式,协调金融部门扩大抵押物范围。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将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并享受农用地价格优惠,让资源找到出路,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享,户户得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2]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中国发展观察,2015(2).
[3]陈晓华.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12)
[4]赵海.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15(7).
[5]陈丽娜.国外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例[J].农村工作通讯,2015(18).
[6]马晓河.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