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商丘籍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2018-04-03魏峨
魏 峨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商丘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沃土之上的原始先民表现出超常的创作才能。纵观商丘文学的发展历程,堪称源远流长、作家荟萃、著述丰赡,曾经几度繁荣和辉煌。唐代是中国文学的繁盛时期,商丘文学也迎来创作的高潮。唐代诗坛三巨子李白、杜甫、高适,不仅在商丘游历、生活,而且写下了诸多名篇佳作。王昌龄、储光羲、刘长卿、孟云卿、岑参、张谓、李嘉佑、钱起、韦应物、李贺、杜牧等著名诗人,也曾游商丘,咏物言志,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唐代商丘籍名臣有魏元忠、刘思立、郑惟忠、陈希烈、刘熙古,其中不乏能文者,如刘思立、陈希烈、刘熙古等。唐代商丘籍作家有刘宪、王泠然、崔曙、陈希烈、乔潭、王涣、许昼等人。
一、刘宪的生活与创作
刘宪(?—711),字元度,宋州宁陵(今属商丘市)人。弱冠及进士第,授河南尉,累迁左台监察御史。武则天天授年间(690—692),奉诏审酷吏来俊臣罪案,拟依法严惩,反被来俊臣构陷,贬潾水(今属四川)令。后来俊臣伏诛,擢给事中,转凤阁舍人。神龙元年(705),因与张易之友善而受牵累,由吏部侍郎贬渝州(今四川巴县)刺史。此后不久,入京任太仆少卿等职,终官太子詹事。原有集30卷,已佚。今存诗26首,文有《上东宫劝学启》《对坟树有甘露判》《大唐故右武卫将军上柱国乙速孤府君碑铭并序》3篇。
刘宪的诗多为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如《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
舆辇乘人日,登临上凤京。风寻歌曲飏,雪向舞行萦。千官随兴合,万福与时并。承恩长若此,微贱幸升平。[1]779
人日节(农历正月初七)至唐最为盛行。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唐诗纪事》卷九记载:“(唐中宗李显)景龙三年(709)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随圣驾出行的苏颋写有同题诗:“楼观空烟里,初年瑞雪过。苑花齐玉树,池水作银河。七日祥图启,千春御赏多。轻飞传彩胜,天上奉薰歌。”[1]799在朝为官的宗楚客也作有同题诗:“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九重中叶启,七日早春还。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今朝上林树,无处不堪攀。”[1]560而时任太子詹事兼崇文馆学士的刘宪的这首诗则从不同角度把当时的景象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描绘:皇帝于人日在凤京(京都的美称,此指长安)赐宴,百官歌舞,皆称万福,“微贱”(刘宪谦称)也是感恩谢宠。此类诗虽然缺少深层的社会内容,但也不乏对仗工稳、音韵和谐之句。如:“缘堤夏筿萦不散,冒水新荷卷复披。”[1]781(《兴庆池侍宴应制》)“开冰池内鱼新跃,剪彩花间燕始飞。”[1]781(《奉和立春日内出彩花树应制》)亦有感情真挚的佳制。如《奉和送金城公主入西蕃应制》:
外馆逾河右,行营指路歧。和亲悲远嫁,忍爱泣将离。旌旆羌风引,轩车汉月随。那堪马上曲,时向管中吹。[1]780
描述了金城公主居于外馆行营,将要远嫁和亲,人们不忍与她分别,她也留恋大唐的场面,语气恳切,催人泪下。
刘宪的文以《上东宫劝学启》最有名,其中云:
自古及今,皆重于学,至于光辉盛德,发扬令闻,安静身心,保宁家国,除此之外,更无以加。常人读书,拟干爵禄,事须精熟,乃堪试练。殿下居副君之位,有绝世之才,岂假寻章摘句哉!盖应略知大意而已,用功甚少,为利极多。伏愿克成美志,无弃暇日,上以慰至尊之心,下以答庶僚之望,幸甚幸甚!侍读褚无量,经明行修,在朝罕匹,是以皇帝简择,令侍殿下,谓宜时蒙召问,而察其言。臣以愚劣,忝迹士端,区区之诚,莫不罄竭。[2]2364
此文写于作者任太子詹事时,旨在劝勉东宫太子李隆基应勤于读书。文章说明了重学的原因、太子与常人读书的不同以及自己愿辅佐太子“克成美志”的决心,语意诚恳,言辞凿凿。李隆基不仅接纳了作者的建议,而且此后一直很欣赏他。
二、王泠然的生活与创作
王泠然(692—725),字仲清,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宋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开元五年(717),进士及第。开元九年(721),任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后为右威卫兵曹参军,卒于任所。《唐才子传》卷一言其:“工文赋诗,气质豪爽,当言无所回忌,乃卓荦奇才,济世之器,惜其不大显而终。”[3]178今存诗4首,文11篇,另有诗残句数句。
王泠然的诗,情真意切、语美韵谐、自然工巧。如《汴堤柳》《夜光篇》《古木卧平沙》《淮南寄舍弟》。尤其是《汴堤柳》:
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穿地凿山开御路,鸣笳叠鼓泛清流。流从巩北分河口,直到淮南种官柳。功成力尽人旋亡,代谢年移树空有。当时彩女侍君王,绣帐旌门对柳行。青叶交垂连幔色,白花飞度染衣香。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凉风八月露为霜,日夜孤舟入帝乡。河畔时时闻木落,客中无不泪沾裳。[1]1173
此诗为七言歌行体,借汴堤之柳,抒盛衰兴亡之感,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语言通俗流畅、优美感人。
王泠然的文,感情外显、放言无忌、气势峻爽。如写给御史高昌宇的《与御史高昌宇书》、写给宰相张说的《论荐书》等。高昌宇曾任宋城县尉,与王泠然“勤勤见遇”[2]2983,但先天元年(712),王泠然参加乡试,却未蒙高昌宇举荐,因而落选。开元五年,王泠然进士及第后,闲居在家,适逢御史高昌宇“出使江外,路次于宋,依然旧游,门生故人,动有十辈,蒙问及者众矣,未尝言泠然”[2]2983,于是王泠然写下《与御史高昌宇书》这封书信,已达怨望之情。文中云:
往者虽蒙公不送,今日亦自致青云,天下进士有数,自河以北,唯仆而已!光华藉甚,不是不知,君须稍垂后恩,雪仆前耻。若不然,仆之方寸,别有所施。何者?故旧相逢,今日之谓也。仆困穷如君之往昔,君之未遇似仆之今朝。因斯而言,相去何远?君是御史,仆是词人,虽贵贱之间,与君隔阔,而文章之道,亦谓同声,而不可以富贵骄人,亦不可以礼义见隔。且仆家贫,亲老常少供养,兄弟未有官资,嗷嗷环堵,菜色相看,贫而卖浆。值天凉,今冬又属停选试。遣仆为御史,君在贫途,见天下文章精神气调得如王子者哉,实能忧其危、拯其弊。今公之富贵,亦不可多得,意者望御史今年为仆索一妇,明年为留心一官,幸有余力,何惜些些!此仆之宿憾,口中不言,君之此恩,顶上相戴。傥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2]2983—2984
此信直道怨望,言辞尖锐,语气逼人,展示了作者的真性情。如此为文,有唐一代实属罕见。
王泠然的赋,体物见情、模山范水、文笔细腻。如《汝州薛家竹亭赋》《清泠池赋》《新潭赋》《止水赋》《初月赋》《苏合山赋》。《汝州薛家竹亭赋》写道:
闲亭一所,修竹一丛,萧然物外,乐自其中。其竹也,初栽尚少,未长仍小,杂以乔木,环为曲沼,遵远水以浇浸,编长栏而护绕,向日森森,当风袅袅,劲节迷其寒燠,繁枝失其昏晓,疏茎历历傍见人,交叶重重上闻鸟。其亭也,溪左岩右,川空地平,材非难得,功则易成,一门四柱,石础松棂,泥含淑气,瓦覆苔青,才容小榻,更设短屏,后陈酒器,前开药经。薛公谓予曰:“自造此亭,未有兹客。”跪而应曰:“自从为客,未见此亭。既而物且遍好,多能所造。亭间坐卧,清户开而向林;门下往来,翠阴合而无草。禁行路使勿伐,命家僮使数扫。游子见而忘归,居人对而遗老。余何为者,累载栖遑,学应成癖,走则非狂。宇宙至宽,顾立锥而无地;公卿未识,久弹铗而辞乡。一见竹亭之美,竟嗟叹而成章。”[2]2977
描述了薛家竹亭幽雅宜人的环境,与薛公的对话则抒发了作者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东奔西走的愁绪,语言清新自然,堪称赋中佳品。
三、崔曙的生活与创作
崔曙(?—739),一作崔署,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后迁居宋州(今商丘)。少孤贫,苦读书。曾赴少室山(嵩山西峰)拜师问学。开元二十六年(738),进士及第,释褐为河内尉。今存诗15首,文有《瓢赋》1篇,另有诗残句数句。其诗虽今存数量有限,但风格独树、兼备各体,堪称盛唐时代的一颗诗星。
崔曙的成名作是《奉试明堂火珠》: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1]1600
开元二十六年,诗人应省试进士举,获第一名。同年,又应殿试,试题是“明堂火珠”,此诗即为此而作。唐玄宗看后,大为赞赏,取为状元。“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如正位、朝会、祭祀、选士等之所,上圆形以祭天,下设五室;“火珠”,即明堂顶上的金火珠。这首诗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壮阔,写得清拔自然,颇具名家气度。“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尤为精警。次年,诗人卒,留下一女名星星,时人以为诗谶。
最早给予崔曙诗定位的是唐代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下:“署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3]236这成为人们认知崔曙其人其诗的钥匙。
崔曙一生身世凄苦,其诗善写离别之悲、乡关之愁、不遇之愤。如《送薛据之宋州》:
无媒嗟失路,有道亦乘流。客处不堪别,异乡应共愁。我生早孤贱,沦落居此州。风土至今忆,山河皆昔游。一从文章事,两京春复秋。君去问相识,几人今白头。[1]1599
诗人送好友前往自己的故土,心绪之复杂不难想见。全诗融怀才不遇、友人离别、游子思乡为一炉,一唱三叹,胸臆毕露,不愧送别诗之名篇。“清意悲凉”是崔曙诗的主调。如:“夜夜苦更长,愁来不如死。”[1]1599(《古意》)“独往路难尽,穷阴人易伤;伤此无衣客,如何蒙雪霜。”[1]1600(《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1]1600(《途中晓发》)“别愁复惊雨,别泪还如霰。”[1]1601(《对雨送郑陵》)“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天高不可问,掩泣赴行舟。”[1]1601(《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可以说物物皆着悲愁。
崔曙的写景小诗,以白描见长。如《山下晚晴》:
寥寥远天净,溪路何空濛。斜光照疏雨,秋气生白虹。云尽山色暝,萧条西北风。故林归宿处,一叶下梧桐。[1]1599-1600
文笔清爽自然,但诗行间仍有挥之难去的悲凉气。另如:“空色下映水,秋声多在山。白鹭寒更浴,孤云晴未还。”[1]1600(《颍阳东溪怀古》)
崔曙“少孤贫,不应荐辟,志况疏爽,择交于方外。苦读书,高栖少室山中”[3]234,与高僧常山人、如上人、冯炼师等为友,颇受释道影响。其《宿大通和尚塔敬赠如上人兼呈常孙二山人》一诗云: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1]1599
描绘了僧人山居生活的清净,流露出诗人“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的心情,但仍不能全然跳出三界而忘却“救诸苦”。再如《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1]1601
可见崔曙理想中的人物是归隐而不失猛志的诗人陶渊明。此诗意境开阔、气势恢宏、节奏明快,具有盛唐气韵。
四、唐代其他商丘籍作家的生活与创作
唐代商丘籍作家还有不少。如陈希烈(?—757),字子明,宋州(今商丘)人。武后时进士,官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兵部尚书。禄山之乱,受伪命为中书令,后被赐死。存文《道士萧从一见元元皇帝奏》《请以南华真经宣付史官奏》《修造紫阳观敕牒》3篇,皆与道教有关;诗《赋得云生栋梁间》《奉和圣制三月三日》《省试白云起封中》3首,或应制,或写景。
乔潭,字源,一作德源,宋州(今商丘)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有《裴将军舞赋》《霜钟赋》《群玉山赋》《饶阳县令厅壁记》《中渭桥记》等10篇传世。
王涣(821?—910),字群吉,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人。“睢阳五老”之一。有《惆怅诗》12首,以七言绝句形式,分咏崔莺莺、汉武帝李夫人、陈乐昌公主、绿珠、张丽华、杨贵妃、王昭君以及苏武、刘晨、阮肇等人。
许昼(生卒年不详),睢阳(今商丘市睢阳区)人。天复四年(904)及第。有著名的《中秋月》诗:“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清光不向此中见,白发争教何处生。闲地占将真可惜,幽窗分得始为明。殷勤好长来年桂,莫遣军人道不平。”[1]8220
五、结语
唐代商丘籍作家及其创作堪称唐代文坛上一支靓丽的奇葩。其中,刘宪的诗文多为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奉和应制之作。王泠然的诗,情真意切、语美韵谐、自然工巧;其文感情外显、放言无忌、气势峻爽;其赋则体物见情、模山范水、文笔细腻。崔曙的诗善写离别之悲、乡关之愁、不遇之愤,风格独树、兼备各体,堪称盛唐时代的一颗诗星。陈希烈、乔潭、王涣、许昼等人的创作,或写景状物,或叙事记人,也自成一体。他们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光彩。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周绍良.唐才子传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