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言学视角考量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主体消解

2018-04-03郝念东

法国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德里达能指拉康

郝念东



从语言学视角考量法国后现代思潮的主体消解

郝念东

武汉大学外语学院

后现代主义这一说法从现代主义演变而来,法国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他们对现代主义宣扬的进步和理性进行批判,反对主客体相对立的绝对二元论,对理性居于主体控制地位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人的行为不能遵循特定不变、适用一切的理性准则,同时对传统的人本主义做出改进,认为人虽然不构成真正的主体,但也不能把理性作为人的指导准则。所谓的主体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世界是非中心化的。本文通过对福柯、德里达、拉康和利奥塔等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对主体概念的分析概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消解现象可以从语言学方面得到解释和借鉴。

语言学 法国后现代主义 主体消融

“后现代主义”一词的首次使用是在1926年之前(2月19日信),可一直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①笛卡尔肇始,“我思故我在”的以人为主体意识的观念开始成为哲学界的主导思想。然而,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机器、工具被创造出来,人们的生活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同时,科学逻辑的思维方式使人们总结出更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极大促进了人对理性的推崇和注重,对物性产生了牢固的依赖性,试图找出一切事物的运行机制,认为事物本身都会存在一定的逻辑性、规律性,人们只要找出这些规律就可以合理统治世界,实现自身的幸福。也就是说,尽管现代哲学家对理性的指向有所差异,但是普遍承认理性至高无上的地位,即发现先验的、永恒存在的真理用以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是人的根本目标,只有利用理性才能实现对知识、对世界、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人的同一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们需要把已树立的普遍准则当做自己的行为标准,只有遵循这种永恒不变的规律才能发现世界的本真,自身才能得到进步与提高。此外,还有另一部分现代主义哲学家发展成极端个人主义,全面否定理性的作用,主张完全沉浸在自我当中,切断自身和外在世界的联系,把自身本能欲望的满足当作自己的最终目标。这大致构成了现代主义对理性的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主张。他们看到了人的差异性以及意识的自由性,主张对人本身只做展示,不做评价,怀疑一切,否认世界统一准则的存在,转而注意到每个人的差异性及其带来的对世界的影响。

思想意识的改变是有现实依据做基础的。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政治局面的变化莫测,以工具和理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开始涌现出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城市的飞速发展产生了众多城市化问题、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关系比较引发了男女不平等和人种歧视问题、一味注重利益获取而不考虑与自然的关系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商品生产日益工业化问题消磨了人对美、对个性的追求,这些社会矛盾使许多人感到茫然无助和不知所措。现代主义主要强调理性主义,强调对技术的崇拜。面对这些令人始料未及的社会问题,人们无法依据传统理性思维加以诠释,于是,这种基于人类普遍规律的本体论受到后现代主义者的挑战,他们提出和理性主义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手段。法国一直因为其自由的文化氛围,思想交锋异常活跃,处于哲学思潮的最前沿,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开始在此崭露头角。后现代主义主要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主张以非理性代替理性,对存在、形而上学等概念予以否定。总之,后现代主义“ 既反对人具有先天的镜式本质,又反对世界具有同一性、一致性、整体性和中心性的话语, 既反对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等级划分, 又反对对于某一个第一学科的寻求。”②

布洛克曼指出: 在一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看来, “我”、主体, 既不是自己的中心,也不是世界的中心;一直以来它只不过是自以为如此罢了。其实, 这样一个中心根本就不存在。福柯、阿尔杜塞、拉康都是根据主体非中心化的观点开始思考的。每一个中心都是系统的一个功能成分;系统并非只有一个中心,它能够任意地和按照变化着的需要,为自己创造中心。确实, 后现代哲学倾向于认为“主体性不是一个存在于浅层表现之下的、由诸如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科学来研究的深层的哲学实在。……它本身是一个没有深层结构或深度原因需要被解释的表面现象”。这样, 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传统的作为中心的自我也就被非中心化了。人成为了非统一、多元化和相对的存在。③

后现代主义学派众多,哲学家各执一词。一般我们认为人文科学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重大转向:心理学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由此可见,语言学对哲学中的主体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接下来,我们分别从福柯、德里达、拉康和利奥塔几位哲学家在语言学方面的观点对主体消解现象做一解读。

一、人的主体地位的有限性

法国哲学家福柯主体的消解在于人的主体作用的有限性。他说到,“首先,我实际上认为不存在一种奠基性的主体性,一种我们哪里都可以找到的普遍形式的主体。我非常怀疑这样一种主体观念,甚至对他充满敌意。”④知识考古学是福柯提出的对获取知识的方法论。他意图从历史维度探究知识的形成方式,发现隐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的真理。他认为,在现代时期,“人”才被发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相似性原则和古典时期的比较观念已无法对现代知识进行总结。人既是知识的主体,又是知识的客体。人是知识的产物。《词与物》是福柯表达知识空间理论的主要著作。在结论部分,他预言了“人的消亡”,即作为认识论之主体的人在新兴的后人本主义的、后现代的认知空间中的消失,主体在这里被当成语言、欲望以及无意识的产物,一劳永逸地被废黜了。⑤

对话语的研究方面,福柯以一些非主体性的范畴来排除主体的干扰,从而把一切对象都纳入到“话语事件”中进行研究,以便发现它们得以产生的话语条件。这样一来,在排除主体干扰的同时,这些对象也不再是“自在的东西”。语言中的论述问题不仅涉及句子本身的结构和形式,它和社会文化因素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它本身含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话语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陈述”(énoncé)。传统上所说的“书”、“作品”之类单位是一些人为规定的“主观”单位。福柯认为,它们其实都是由陈述构成的,而陈述的复杂性导致了话语本身形成的复杂性,并因此打破了“主观”单位的僵硬的边界。⑥人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其主体性受到知识、话语、权力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都是先于人而存在的。

值得注意的是,福柯还认为“人变为主体既不受知识的干扰,也不受权力的干扰,而是自我的主动选择。人可以选择、可以创造一种主体形式和个人化形式。人可以创造一个自我形式。这种新的主体不再是屈从性的, 既不屈从于各种现代权力,也不屈从于这种权力施加于他的各种真理、法则和同一性,不屈从于国家对个体的强制而巧妙的造型。”⑦也许有人会把它理解成福柯对主体的存在性的认同,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福柯对主体的承认是基于单个人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要想得出最终的结论,我们需要结合福柯的其他观点综合来看。在福柯看来,受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个人是不同的,他们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以,有学者提出,人成为主体只是现代知识、权力、道德等各个方面“同心协力”对人的“黄袍加身”,人逼不得已被迫接受所谓的主体地位。福柯的思想是复杂的、时刻变化的,始终充满创新的活力。他本人思想自由,永远试图跳出原有思维的界限。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反对人类精神的同一性,力主摆脱社会理性规则的束缚,主张个人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意义充满不确定性,并且始终处于游离变动的状态,主体中心是不存在的。

二、符号的差异与主体的不存在

德里达通过强调文字学,即语言的文字形式,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进行批判,主张主体的消解。与言语中心论不同的是,德里达认为文字优先于言语。文字应摆脱意义的支配,用书写的符号表达意义,才可以绕过作者的“不在场”,接近真正的意义。同索绪尔不同,德里达认为,不存在规定的范式确定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所谓的对应关系只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社会思想和主观意图强加的。书写出来的文字反而能够由于主体的“缺场”,使读者的思想得以自由发挥,其符号的差异性和间隔性为意义的解读提供充足的创造力,新世界、新知识也由此得以探索和发现。

既然不存在特定的对应关系,意义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德里达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文字之所以重要,是由其符号本身的差异性决定的。一系列的能指链构成的句子,是读者通过阅读,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排除其它能指的意义,才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逐步具体化,最终以最大限度挖掘文字背后的意义。拥有绝对意义的所指是不存在的,因此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的。意义的展现是通过能指的差异性表现出来的,这也意味着所指不存在确定的概念。语言是“能指的嬉戏”,文字符号本身并不隐含任何深层的意义,同一能指在和不同能指组合过程中可以形成不同的意义。任何真理都无法准确地用文字表达出来,一切真理的探索都处在过程之中,结果永远不会得出,只能无限接近。语言文字不再是约束思想表达和自由创作的手段,反而成为文化创造和人类追求自由的阶梯。因此,德里达提出了“本体的死亡”。

语言符号同实际存在的事物之间的差异,变成一种德里达称之为“不断产生差异的差异”⑧,在主体“缺场”的情况下,一系列能指通过自身与其他能指的差异才表现出真实的意义。为此,德里达自创了“延异”(Différance)这一法语词,我们可以看作是动词Différer(延期;不同)的名词化形式。从单词本身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德里达的两个基本观点:一、意义永不在场,所指一直处在不断流动变化当中,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二、能指的差异性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存在一个全面系统的语法规则统领语言界,每一个能指与所指的关系都是不确定、不相同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德里达认为真正的主体是无法确定的,也就是说不存在真正的主体。德里达指出,任何痕迹都会造成符号再生产运动的可能性。“这种产生差异的差异并不附属于一个先验的主体;相反,延异反而生产了主体。”⑨此时的变化主体打破了原来对主体认识的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在文本间流动,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创造。这种通过符号差异性产生意义变化的机制可以引申到其他各个领域,可以看作是创造力的源泉。

三、自我的虚构与主体的虚无

拉康同样认为主体是虚无的,不存在实体性主体,主体意识是通过他者反映出来的,提出无意识主体理论。拉康对于语言的研究主要用来分析无意识。拉康超越弗洛伊德之处在于把索绪尔的“能指”概念引入精神分析学,他认为,“能指就其本质来说总是通过展开它面前的维度而预示意义”,“所指在能指之下不断地滑动”⑩。能指在拉康看来超越所指,具有更丰富的意义,语言及其结构涵盖了自然、社会和文化。

无意识不仅是一种与语言有关的东西,而且也是与语言同质的东西,是能指的产物。他认为,无意识既不会被意识中的理性思维左右,也不会完全受个体欲望冲动的支配。拉康把无意识看作是他者的话语,看作是无法证实的,是处于“无”和“有”之间的。⑪个人无法寻求到真正的自我,只能通过镜像,即从他者那里通过差异比较形成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因此人的自我认知过程是一个不断异化的过程。人类无法离开语言,语言种类的多样性以及语义的复杂性阻碍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逻格斯中心主义将逻格斯(理性)当作真理和意义的中心,认为言语与意义之间有一种自然内在的直接联系。在拉康看来,语言只有能指,没有所指。能指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差异性,人们只能看到词语表象,无法确定事物表象,人在语言使用中的主体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无意识是能指的话语,它不指向具体的事物,而是指向脱离客观世界之外的存在。能指的差异消除了所指。同语言结构一样,主体必须与自我相比较;不是一个具有结构的稳定的整体,而是一个不稳定的被分离的流变。

拉康的主体依赖于被自我的有意识的存在所排斥的无意识和欲望的王国。现实界是拉康用来描述语言的不可达到的和不可表达的局限的术语。⑫象征界则代表着他者的世界,也可以说是语言的世界。无意识已超脱于自我主体之外,不可触及,并且不会持续存在。主体的消解在此得以解释和展现。

四、知识合法化与反总体同一性

利奥塔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思潮理论家,从语言应用学角度解释主体的消解。他反对元叙事及规模宏大叙事的合法性,认为以“以一驭万”的普遍适用与一致性特征的元叙事无法说明世界的多样化和丰富性。首先,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存在多元化和复杂性。“世界语”一直是人们努力追寻的目标,然而事实证明这只是人们美好却不切实际的幻想。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第15章中,阐明了他的后现代主义策略之目的:“让我们向同一性、整体性宣战,让我们成为那不可言说者的见证人,让我们不断地开发各种歧见差异并为维护持不同之名的差异性的声誉而努力。”⑬

人们处在不同历史阶段,周围的自然条件和经历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因此语言所要求的规则也不尽相同,而人类生存必须依靠语言,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的媒介。由此,语言的差异性会引发叙事危机,科学知识作为叙事知识的一部分无法得到权威性认证,知识也就无法得到合法化的证明。人类无法准确理解他人语言想要表达的意义,一切由语言构成的知识、真理极有可能有失偏颇。所以不存在适用于全人类的统一的语法规则,语言已不再是说话者的语言,而是说话者、语言本身和接收者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说话者丧失其主体地位,语言自身作为一种存在,被一定程度物化,意义会根据接收者的理解根据语境加以加工和生成。因此,利奥塔强调知识具有“不可通约”性。

知识还可以被看作是开放变动的“语言游戏”。利奥塔主张以异质标准看待事物。在面对同一句话语时,可以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产生。这一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事物。由此产生的叙事危机和知识的非合法化问题以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方式被人们解决。利奥塔通过对多元性的包容和对差异性的强调进一步印证了主体的消解现象。

语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媒介,它不再仅被当作一种认知、交流的辅助工具,后现代主义者更是从中发现了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之间的关联以及语言与理论相互依存的关系。此时的语言不单是一连串的符号组合,不只是表达抽象概念的载体,它已被一定程度地物化,承载着意义的表达。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通过对语言本身进行探究,强调语义的内在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从语言学角度否认语言符号表现客观真理的可能性,消除了形而上的机械思维,发现隐藏在客观事物表象下的真理。

因此,许多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从语言层面探究主体性问题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对现代主义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过度贬低予以批判,针对工业文明对人类自由精神的蚕食等种种社会现象予以反击。面对光怪陆离、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他们坚持传统的根据人类同一性与整体性原则形成的社会普遍标准正在禁锢人们的自由,人的多元化和差异性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人的主体消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主体性的解构发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们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这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形成。从某种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学者提倡的自由的思想氛围为今后新观点、新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加快人们对世界的发现与探索。

①[英]克里斯·加勒特等:《视读后现代主义》,宋沈黎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3页。

②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45 页。

③詹艾斌:《论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批判》,载《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26页。

④[日]樱井哲夫:《福柯—知识与权力》,姜忠莲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⑤[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49页。

⑥杨大春:《话语考古学与语言的物化-福柯与语言问题》,载《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6页。

⑦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88 页。

⑧高宣扬:《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68/344页。

⑨高宣扬:《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68页。

⑩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87-188页。

⑪周文莲:《比较与分析:无意识主体理论—— 论弗洛伊德与雅克·拉康精神分析路径间的关键问题》,载《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11期,71-75页。

⑫[美]加里·古廷:《20世纪法国哲学》,辛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96页。

⑬佟立:《研究哲学思潮:西方后现代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75页。

(责任编辑:许珂)

猜你喜欢

德里达能指拉康
Inevitability of Willy’s Tragedy as Seen from Lacan’s Mirror Stage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天下之言性也”
——拉康对《孟子》的误读?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从“隐喻意义”的流变看尼采和德里达的隐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