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借鉴问题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读后
2018-04-03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如何处理与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关系”是一个至今仍然困扰着人们的难题,凡关注学科建设的中外教育学者大都思考过这一问题。总的说来,多数学者认为,教育学的发展不应无视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研究成果,须置身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构建其自身的理论体系,提升其学术品质。如此,学习和借鉴其他相关成熟学科便在所难免。
尽管“学习借鉴”已成为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异见者的驳难并没有消失,也并非无足轻重到可以忽视。其中,下面两条反驳观点便如芒刺在背,使主张“学习借鉴”者难以彻底去除顾虑,不得不时常反思自身。一是频繁地使用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概念术语,教育学将有“被其他学科占领”之虞;二是教育研究以其他学科理论为基础,教育学将沦为“次等学科”,难以在现代学科之林中立足。尤其是学界对“原创性”研究的追求,以及近年“文化自信”口号所推动的建构具有民族气派教育学探索的背景下,简单的“学习借鉴”说已无法解答教育学如何处理与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关系。
如果说“原创性”研究和民族特色教育学的建设同样不应封闭、孤立地进行,那么现在的问题或许是教育学应当如何向其他相关成熟学科“学习借鉴”?那种仅满足于理论概念的搬移、研究方法的拿来的“学习借鉴”方式已备受诟病,必须另寻他方。近来读到雷云教授所著《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运用“知识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教育知识的形式与内容,检讨教育知识生产的困境,重构教育理性生活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颇为深刻、值得重视的学术观点。该著视角新颖、分析严谨、富有创见。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著作为一本教育学的“学习借鉴”之作,在处理与其他相关成熟学科关系的方式上确有其独到之处。
总的来说,该著注重对知识社会学的借鉴偏重思想方法的吸取,突破了简单地搬用相关学科概念来“研究教育”的方式。书中并没有出现满篇的知识社会学术语,而是立足教育学的学科心态,梳理知识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吸纳各个学派的主要思想,最终形成教育知识的分析框架,并以此展开教育研究。显然,思想方法的借鉴既能真正提升教育学的学术品质,又可避免其遭受“依附其他学科”的诟病,还将推动其“内生性”的知识生产,远比学术概念的搬用更为有益。那么,如何才能透过相关成熟学科的概念形式而直抵其思想方法?如何运用其他学科的思想方法从事教育研究?该著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可资参考的路径。
首先,立足教育学心态。运用知识社会学分析教育知识,目的在于推动教育学发展而非验证知识社会学。正是这一学科心态促使该著潜入该领域的研究历史挖掘起思想方法,超越了形式概念的搬运式借鉴。其次,深入研究相关成熟学科。不作深入研究便无法理解相关成熟学科的思想方法,思想方法的吸取比学术概念的摘取要艰难得多。该著通过大量的知识社会学文献,梳理出“早期萌芽”、“文化-认识”、“科学-实验”等几个历史阶段,吸取各阶段的思想精髓,最终形成了教育知识的分析框架。由此,该著能够透过知识社会学的形式概念,以其思想方法帮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知识及其生产。再次,从教育知识的学科逻辑和生产情境运用所吸取的思想方法。如果根据相关成熟学科的生产范式来分析教育,则仍然无法摆脱“被占领”、“受依附”的命运。反之,我们若从教育知识生产的具体情境出发,分析教育学者及其产生、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等,就可以将其他成熟学科的思想方法化于无形,从而免掉此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