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
——基于上海与青岛、济南比较的视角

2018-05-14

关键词:供给中心社区

郭 剑 雄

(山东大学 a.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济南 250100;b.威海校区法学院,威海 264209)

公共文化指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保障和满足大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它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等特征[1]。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要求。与传统的基层文化馆(站)相比,新建的社区文化中心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具有功能集成、内容多元、质量较高、参与广泛、深入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为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提供便利的一站式服务。在文化部颁布的《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参考标准》[2]和《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3]中,公共文化供给指标分别占总分1000分的410分和430分,是所有指标体系中分值最大的部分。由此可见,公共文化供给成为直接影响到国家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总体目标的实现水平的重要参数。

本研究课题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区文化中心类型等主要因素,秉承典型性和方便性原则,选取上海市、济南市和青岛市三地37家社区文化中心作为调研对象,其中上海市街道社区文化中心12家、济南市各级社区文化中心13家、青岛市社区文化中心12家。2014年12月至2017年2月,课题组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访谈收集资料并进行研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7份,有效回收问卷37份,回收率100%。问卷主要包括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内容、管理、效能等内容,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37位社区文化中心负责人。在访谈中,课题组对三个城市的社区文化中心主管部门领导、社区文化中心负责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中的政策、做法、优势、经验、问题和建议。

一 文献综述

在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主体与形式方面,有学者认为,市场以追求效率和利润为第一目标,没有耐心真正服务于基层民众和弱势群体,所以政府主办的公共性、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机关单位或事业编制部门应该成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供给的主体力量[4]。

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供给只由国家、地方政府及事业单位完成,那么其提供主体、形式、内容、方法都过于单一,会出现服务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成本大大高于回报、低效率等一系列困难[5]12。所以,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应该由政府向市场和社会转移[6],政府应向社会、个人提供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基层服务供给的渠道和机会[7]。只有政府独家主导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服务供给,会造成垄断、低效率、寻租、搭便车等问题,无法回应公众多样化、个性化、差异性、不同层次的文化服务需求。

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公众的参与,国家、市场、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8]。认为,单靠国家、市场或社会不能够解决公共文化供给问题,政府、市场和社会缺一不可,三者作为多元合作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服务供给才是国家公共文化发展的方向;他们认为,需要创造条件吸引、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致力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服务供给,并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间平等合作、取长补短的良性关系,促进公共文化发展[9]。李军鹏从现代公共文化的生产模式和公民文化权利等角度,提出建立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参与,政府保证基础和重点、社会共同兴办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模式[10]。

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配置上,陈波认为,在传统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下,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供给方式使得公共文化以政府力量居高临下向基层社会强行推广,这种单靠政府强制力量推进的文化活动难于在基层社会扎根,并造成了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之前的不匹配[11]。面对公共文化供给与需求的不相适应,李宁认为,应该以顾客为导向、以公共文化服务的结果为导向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12]。解学芳认为,应立足面向全民,满足不同性别、年龄、收入、学历、职业的多层次人群的多元化、有效的公共文化需求[13]。张宏伟、宋建武认为,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措施来控制公共文化产品内容的制作、生产和传播,以确保最终的公共文化供给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14]。

总体来看,一方面,以上大部分研究均从宏观层面对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进行总体性论述,缺乏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当前的文献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缺乏实证应用研究,大部分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分析出发,结合实证调查,以期能够对社区文化中心建设提供直接参考和借鉴。

二 多元利益诉求下公共文化供给

实现公共文化有载体供给是国家、地方政府、一线社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目标的共同责任。然而,不同的公共文化供给主体具有差异性和多层次的利益诉求:国家对文化意识形态的引领;地方政府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服务促进社会稳定;社区服务居民,满足基层民众多样性文化生活需要等多元需求。

(一)体现基本保障的“五大文化惠民工程”

为了更好地履行文化职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在内的“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惠及全国人民,覆盖了城乡社区文化中心,通过提供保障性、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了保障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为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供给做好准备等一系列成果。

青岛和济南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起步较晚,地方政府投入的资源相对不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还较为简单,国家“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对青岛、济南两市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与基层需求满足起到了基本保障作用。在青岛市和济南市所调查的社区文化中心中,“五大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发挥供给作用的有8个和9个,分别占调查样本的66.7%和69.2%(见表1)。“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仅靠中央政府配备文化供给难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有学者认为,当前社区书屋、送戏下乡等文化服务中存在的无人阅读、自娱自乐等现象就是证明[11]。

(二)地方政府在社区文化中心的文化资源配送

为了更好培育文化市场、发展文化事业、提高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更好地满足社区群众文化生活多样化需要,地方政府着手统筹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为社区文化中心发展提供一系列服务。

实证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19个社区文化中心(占调查样本的51.4%)得到地方政府组建的文化资源配送系统给予配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见表1)。当前,上海市文化资源配送系统建设工作处于全国领先。由上海市党委、政府牵头创建的旨在提供基层文化资源支持的“六个东方系列”①文化配送系统,为地方政府主导供给的文化服务资源进入社区文化中心打开了便利通道,同时也为保障上海市200多家社区文化中心的顺利运行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起到了主要支持作用。

除了国家“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和地方党委、政府创建的“六个东方系列”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上海市党委、政府还要求相关党群、政府部门根据自己掌握和联系的公共文化资源采取对口扶持共建的办法,将科普、教育、体育、民政、旅游、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领域的文化资源向社区文化中心输送。在此背景下,2012年开始,上海市本着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将“旅游信息服务点”、“百姓健身房”、“社区科普创新屋”等更多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嵌入社区文化中心,不断丰富社区文化中心功能配置及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容。同时,调查数据显示,青岛、济南两地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组建的文化资源配送系统支持的样本社区文化中心为4个和3个,分别覆盖了其所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的33.3%和23.1%(见表1)。在青岛和济南,由于缺乏正式组建的文化资源配送系统,对口扶持项目、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供给主体成为了两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重要的服务力量,其分别占所调查社区文化中心的66.7%和77.9%(见表1)。

(三)社区自发挖掘培育公共文化供给资源体系

相关学者指出,公共文化供给不能满足基层广大民众公共文化需求的问题,恰恰就在于公共文化供需之间的结构性错位,所以其所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成为了摊派任务[15]。地方政府和社区层面着手建立公共文化供给系统,是对国家提供的保障型服务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居民差异性需求的一种回应。

表1.37个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

在社区层面,社区文化中心在街道政府、社区居委会等各方力量支持下,通过动员、整合和培育本社区文化资源,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比如,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社区文化中心有效利用名人资源,联合社区内文化名人共同开设名人工作室、展览、讲座等服务供给,具有很好地引领示范作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利用社区本身特有资源优势,培育了多个精品文化团队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如朝阳舞蹈团、老妈妈合唱团、社区群文团队大比拼、社区文化艺术节、“彩虹天地”等。浦东新区花木社区文化中心根据本街道的文化特色,培育了“打莲湘”和“猜灯谜”等一定数量的文化品牌项目,在上海市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青岛、济南市的社区文化中心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社区力量相对薄弱,目前只有少部分文化团体和兴趣小组参与了社区公共文化供给(见表1)。事实上,根据资源秉赋和居民需求,培育本社区的社区文化服务供给项目,最能唤起本社区民众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匹配程度。

(四)从政府单一主导到合作治理的社区公共文化供给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激活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并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提高,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常态化、参与性高的特征。国家“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基础性、保基本”的供给定位,已经难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社区公共文化需求。地方政府应该是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责任主体。但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供给上存在着地方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6]。城市向社区文化中心配送文化服务的正式制度性文化资源配送系统还没真正统筹建立起来,正在起作用的更多是政府临时性、非常态化的资源配送行为,党群、政府对口扶持项目成为了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

基于满足国家、地方政府、社区多元利益诉求,上海市打造的公共文化多元合作治理供给方式为解决问题找到了出路。上海市政府在国家“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基础上组建“六个东方系列”输入每个社区文化中心,每个社区根据自身的居民年龄、文化、需求等不同层次区别,结合自身优势资源,主动培育和引进多元的社区文化团体、文化企业和名人工作室等。这些多元供给主体入驻社区文化中心并提供服务,为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更加持续性、个性化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更多元的渠道。从单一主体供给到多元合作治理,使得其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面对不同的社群更加有稳定性、针对性、回应性和恬适性优势。调查数据表明,青岛市有3家(占所在城市调查样本25%)、济南市有2家(占所在城市调查样本15.4%)社区文化中心已经开始与社区外部的文化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合作,有一些社区文化中心也开始主动培育文化团体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见表1)。可以预见到的是,青岛、济南两地在加大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力度背景下,多个社区的文化活动小组和文化社会组织对于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公共文化需要的满足作用将逐步提升。

三 体现发展阶段的公共文化供给内容与成效

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是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完善的动力源泉,民众的文化需要对于公共文化供给的目标、服务内容、方式、供给模式设置起决定性作用[17]。面对公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几何级数增长和结构性分化,公共文化供给体系需要保持前瞻性、广泛性、回应性等特征要求,以合适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18]56-57。

(一)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内容比较

公共文化供给内容直接关系到服务对象的服务选择和需求满足程度,由于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社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需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导致各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内容显现出一系列差异。

上海市政府对社区文化中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政策和人力资源,以保证可以生产足够、合适的公共文化产品。作为完善型社区文化中心的代表,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目前正在提供的服务包括多功能活动、展示展览、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团队活动、数字化服务、社区教育等7大项、30小项的服务项目(见表2),并要求每个社区文化中心每天开放、错时开放、服务常态化并每季度进行满意度测评。青岛、济南并没有对社区文化中心服务供给内容做出细致的要求。作为发展型社区文化中心的代表,青岛市主要参考《青岛市社区文化中心标准化建设标准》和《青岛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两个文件进行服务供给内容设置,主要包括大型文化活动、展览采风、文教讲座培训、文化宣传、创作演出作品节目、民间艺术活动、民间艺术培训等7大项,在供给内容、时间、质量上尚未进行细化(见表2),这些要求还停留在相对粗略的政策倡导层面。与上海相比,当前,青岛、济南社区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供给内容要求较为笼统,各个项目之间互相重叠,更多以一种动员性、临时性、结合节假日等形式开展活动为主。正如相关学者所担心的,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本质包括内容、质量、效果等,如果仅仅以数量考核,就很容易造成公共文化供给形式主义和供需矛盾[21]。

表2.上海市、青岛市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内容[19]114-129[20]

基于以上分析,完善型社区文化中心体现了政策前瞻性、可落地、可追责和可实践性特征,而发展型社区文化中心则暴露出了政策要求的临时性、应急性、难于绩效衡量等不足;在服务具体实施过程中,完善型社区文化中心体现了政策要求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逻辑,服务显现出了常态化、制度化、职业化、专业化水准,而发展型社区文化中心政策的落实主要以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推进,服务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数量和质量难于保障。

(二)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成效:以社区图书馆和健身活动室为例

针对不同的公共文化供给内容,课题组进行了指标细化。在社区图书馆项目上,主要以是否有开放关闭时间、借阅卡、阅览室、专职管理员、音像制品、电子阅览区、馆际互借联网等指标来衡量社区图书馆服务供给的整体情况。健身活动室则采用是否有足够健身器材、专业教练、健身计划、空间场地、专业管理人员、服务会员卡等指标来综合评判健康活动室的服务供给情况。数据显示,34个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占调查样本的91.9%)有开放时间规定,这有利于社区居民更好地安排计划,以便更好地参与相关项目。专职管理人员的设置有利于更好和社区居民沟通,并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调查显示,其中,25个社区图书馆(占调查样本的67.6%)、12个健康活动室(占调查样本的32.4%)已经有专职管理员。随着数字化服务时代的到来,26个社区图书馆(占调查样本的70.2%)已经开设电子阅览区,特别是上海市社区信息苑作为政府制度性的文化服务供给已进入每一个社区文化中心。另外,图书借阅卡、书刊阅览室、音像制品、馆际互借联网基本上都占到了所调查的社区文化中心总量的50%以上。这些情况表明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有些文化服务项目已经开始注重细节和落实较高质量的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健身活动室是受欢迎的社区文化项目之一,16个社区文化中心健身活动室(占调查样本的43.2%)已经具备足够的健身器材,专业教练、健身计划、服务会员卡管理制度也已经被提上管理日程。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使得各国政府将公共选择、交易成本、绩效目标、成本核算、顾客至上、人力资源开发、信息管理、制度安排、组织发展等方法引入公共行政管理中,以体现公共行政的人性化、竞争性与绩效管理,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22]。三个城市不同的社区文化中心相关政策与实践过程,已经体现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应用,特别是社区图书馆和健身活动室的各项服务指标和服务细化安排更加回应了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关于质量、效率、人民为本的原则。

(三)不同发展阶段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的成效分析

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在全球经济问题、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复杂和财政危机的变革压力下对政府、企业与公民角色的重新定位,其倡导绩效导向、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和顾客本位,把追求3E(经济、效率、效益)作为其核心目标并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23]。

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重视多元合作治理和工作流程管理,多元合作治理让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递送更加畅通,工作流程管理让社区文化服务更具效能。同时,上海市社区文化中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服务标准、方法技能以及考核指标,并通过对服务成效的内部控制、政社合作治理、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来保证社区公共文化供给数量和质量水平。多元合作治理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建设以及管理和服务质量的保障,为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中心高效运转和扎实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于成本核算与目标绩效考虑,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需要有更好的精准定位。调查中,青岛相关社区文化中心将功能定位于政府市民交流和政府便民服务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资源整合,但是显得偏离主题,为其它非社区文化类项目入驻、占用、消耗社区文化中心资源留下了空隙,而非文化资源的入驻一定程度上会模糊社区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定位,消解社区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任务目标。

青岛市、济南市的社区文化中心除了经办落实全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项目之外,其它进入社区文化中心的文化项目主要以举办临时性、节假日活动为主,所以服务的总体成本相对较低。同时,两市的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存在功能和目标定位不清,存在专业性、常态化、规范化、可持续性不足等缺陷。在文化供给绩效评估过程中,青岛、济南两个城市还存在服务供给指标考核相对笼统、无质量要求问题,其出台和运用的考核指标,虽然开始考虑文化服务的量化指标,但是文化服务参与人数、参与水平、质量控制、持续时间、服务产生的效果等重要指标并没有要求和落实。这些问题使得两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以适应人们不断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目标的实现。

四 差异化的供给影响因素

学者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体现国家意识形态、代表城市文化形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等[24]。其落实于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上则主要体现为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利用既有资源以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发展,以及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区居民等因素。

(一)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上海市实施双向互动,让社区居民自主参与、选择和决定社区文化中心的文化项目设置的方式,摒弃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独家决策、单向文化服务递送的片面做法。这种以社区需求为本的公共文化供给设置方法,是对以往社区文化中心自上而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能回应居民真正文化需求,导致文化资源浪费的一种调整。在这些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配置转变过程中,上海市以社区文化中心自主开展需求调研,文化指导员对参与文化活动居民进行文化需求调研,聘请第三方进行需求调研等方式进行需求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依据。为了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中心服务中来,社区文化中心在公共文化供给上想尽各种办法,这些都倒逼着社区文化中心对社区居民持更加开放性、回应性的态度和做法,这为设定科学、合理、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社区文化服务供给奠定了基础。

(二)地方政府既有文化资源

青岛、济南等城市在发展社区公共文化中,都强调社区文化中心应当以社区群众需求为导向,并提供设置一系列有益的公共文化服务。然而,有研究表明,政府对设施的利用效率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关注度不高[25]。由于致力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两地文化市场和文化社会团体发育相对滞后,在资金、政策、专业人才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只能依靠本身掌握的形式较为单一的文化服务资源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其主要是根据政府文化部门掌握的既有文化资源进行文化服务项目配置,这使得其社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项目设置部分脱离社区需求。

(三)主流意识形态需要

国家强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同样具有重要影响。王列生等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引领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其供给过程是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路径[26]。这种观点明确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过程看作是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民众的影响和教育过程。除了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和政府既有文化资源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项目设置的依据,社区文化中心同时兼顾意识形态在社区文化服务中的引领作用。社区文化中心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本进行文化项目设置,党建项目、红色文化项目的供给设置较好地形成了公众参与和党委政府领导的相对平衡局面。

五 总结和建议

青岛、济南以偏重于“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政府对口扶持、文化馆、艺术馆等政府单独主办的方式实现了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上海市则更聚焦于组建“文化资源配送系统”、“社区培育文化资源”等多元方式以回应国家、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差异化诉求。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居民需求、地方政府既有文化资源储备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三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影响因素相互交融而存在,在不同的社区文化中心、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阶段,其侧重点各不相同。在上海、青岛、济南等地的调查中发现,三个城市的社区文化中心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应当以社区居民文化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导向。然而,在实践操作中,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对国家、地方政府、基层群众现实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这解构并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当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本的公共服务宗旨。

公共文化供给事关人民群众在物质初步满足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乎基层民众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需求满足和国家文化自信和自觉。上海、青岛、济南三个城市在社区公共文化供给制度、内容、途径、方式方面存在的差异,反映了公共文化供给从粗放式到精细化、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合作、从发展型到完善型的变迁过程,国家、民众需求、地方政府的资源释放与努力在社区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缺一不可。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文化,需要在国家意识形态引领下,以民众需求为基础,兼顾地方政府资源、文化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一个国家、地方政府、文化事业单位、文化社会组织、市场、社区公民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的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这才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

(致谢:山东大学高鉴国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乔益洁教授对本文写作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六个东方系列”包括东方宣传教育中心、东方讲坛、东方社区学校服务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

参考文献:

[1]陈信,邹金汇,柯岚馨.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

[2]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参考标准[S].(2013-04-03). 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304/t20130422_474322.html.

[3]县(市、区)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评估标准[S].(2015-04-16).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ggwhs/201504/t20150415_679565.htm.

[4]闫平.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特征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理论学刊,2008,(12).

[5]章建刚,毛少莹,张晓明.改革务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C]//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顾金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的途径与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09,(5).

[7]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J].江苏社会科学,2008,(1).

[8]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

[9]蒯大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基本特征[N].文汇报,2014-02-24(10).

[10]李军鹏.文化权利同经济、社会权利一样重要[J].人民论坛,2007,(15).

[11]陈波.乡间艺人机会损失的形成与补偿研究——基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12]李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构建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13]解学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绩效与文化消费生态研究——以上海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7).

[14]张宏伟,宋建武.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控制机制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5]王列生.论功能配置与公众期待的对位效应及其满足条件——基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工具激活的向度[J].江汉学术,2014,(3).

[16]祁述裕,曹伟.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处理好的若干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2).

[17]胡智锋,杨乘虎.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18]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19]陈亚亚.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C]//叶辛,蒯大申.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08):共建共享和谐社区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0]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开展全市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EB/OL].(2014-09-24).http://www.qingdao.gov.cn/n172/n24624151/n24627795/n24627809/n24627823/140924143803455331.html.

[21]江逐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几个内在问题[J].现代传播,2010,(5).

[22]何颖,李思然.新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论评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

[23]刘霞.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J].公共管理学报,2004,(2).

[24]朱鸿召.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5]孔进.我国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能力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3).

[26]王列生.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识形态前置[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

猜你喜欢

供给中心社区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