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高校学术期刊的改革方向
2018-04-03
(四川师范大学 社科学报编辑部,成都 610066)
在“互联网+”时代,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形式的传播渠道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移动互联网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密不可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的载体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时代,数字期刊、数字图书馆的盛行以及个人阅读的电子化、网络化,使得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术期刊走向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1]。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成果发表和交流的平台,作为重要的学术出版物,面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如何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的紧迫问题。
一 相关研究概述
近年来,数字出版、媒体融合成为新闻传媒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是纸质媒体(包括整个中国期刊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学术期刊数字化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李宏弢认为转变经营模式和传播模式,完成学术期刊的战略升级,实现学术期刊的集约化、国际化和数字化发展是学术期刊的战略选择[2]。
关于期刊数字出版,有研究者认为数字化出版是通过中国期刊网和中国数字化期刊群把印刷版期刊的电子版搬上网络,并进行一定程度的适合网络环境的变革[3]。数字出版转型的实质在于从经营数字媒体转向用数字出版手段来办刊[4]。李祖平、汪新红认为学术期刊持续提高国际影响力,国际化的“刊学研结合”方是上上策[5]。
关于期刊数字化转型,徐铭瞳等认为,基于数据库商提供的数据库平台,中国学术期刊实现传统印刷版本的网络化是目前普遍的出版形态[6]。但刘红对教育类C刊的调研分析发现,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仍然停留在对纸质内容的复制上,并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数字化[7]。研究者们认为平台化发展已经成为趋势,“互联网+”时代要解决学术期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必须进行学术传播平台的转型创新。有学者提出联合构建以专栏为基本单元的数字化传播平台的设想[8]。桑海对过渡性在线学术平台的功能做了一些思考[9]。朱剑提出一个联结作者、编者与读者的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构想[10]。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双重挑战,期刊体制改革与数字化变革应该结合起来,必须从数字化期刊体系构建和发展的角度重新设计期刊体制改革的路线图[11]。
通过研究文献资料发现,现有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出版行业,研究重点在于出版行业的媒体融合,针对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和媒体融合创新的研究相对有限。本文试图探索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方式,探讨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介融合的创新模式,以期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与转型提供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创新性发展。
二 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术期刊面临着读者阅读方式转变、信息网络传媒冲击、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
(一)数字化使纸本期刊逐渐丧失传播意义
传统的纸本期刊传播介质单一,读者的信息获取渠道是单向的,只能来源于纸本期刊,纸本期刊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主体的地位。由于纸本期刊是编辑信息采集、加工处理的成果,因而,读者的信息间接来源于编辑。在大数据时代,网站平台、微博、微信、APP的开发应用,使得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造就了新的使用环境、使用体验和服务需求,人们需要新的期刊形态和服务功能来满足其需求。海量的开放获取资源、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和互联网的便利性,使得在线搜索和移动终端阅读成为读者熟悉和习惯的学术信息获取方式。传统学术期刊的信息反映和处理能力明显滞后。数字化、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纸本期刊丧失了传播意义,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面临着纸本发行量逐年下滑(并将逐渐沦为保存本)和信息网络传媒冲击的困境和挑战。
(二)高校学术期刊不能满足个性化和专业化需求
随着数字化服务时代的到来,我们迈入了人类社会最为重大的历史性转型社会——网络社会。在网络化检索时代,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阅读可以随时随地不受限制,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阅读和学习,读者的学术需求趋于个性化、专业化和专题化,网络社会的学术传播“由简单静态结构向复杂动态结构转变”。但是由于高校传统学术期刊“散、弱、小”、“千刊一面”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根据读者个性化、专业化和专题化的信息需求及时有效地组织内容,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高校学术期刊专业化转型困难重重。
(三)学术期刊集约化和国际化趋势正在加强
在学界看来,集约化和国际化已经成为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近年,数字期刊已经成为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的主要形态,绝大部分的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实现了数字化出版。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迅猛发展,给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在办刊定位、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发行等环节依然采用传统的纸质出版思维和办刊模式,普遍存在不能自主管理数字出版流程、国际化水平低、数字内容媒体化不明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性问题,很难适应当前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需要。在学术期刊集约化、国际化的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只有树立品牌意识,走专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坚持开放,积极参与,才能赢得国际竞争。
总之,“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传播发生了新变化,高校学术期刊存在难发适应多渠道的信息来源、传播介质单一而无法满足时代和读者个性化专业化信息需求等危机,数字化、网络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传统的纸本期刊丧失了传播意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直面挑战,转型和创新是唯一的选择。
三 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索
(一)纸质内容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进行立体化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以内容生产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为主要特征[12]。传统纸本期刊的周期长、反应慢,严重的出版时滞①降低了文献的被引频次,进而影响到文献的学术影响力、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甚至会削弱期刊的影响力。要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使期刊数字化进程体现学术出版的内在规律和自身价值,需要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将现有期刊内容资源加工制作成数字期刊,是我国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探索的第一步,这也是传统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最简单有效的一步。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了已有资源内容的数字化。由于操作简单、成效显著,已有资源内容的数字化这种转型初期的数字化探索模式得到的认可度很高,但仅仅是对纸质内容的“复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数字化”。
(二)期刊数据库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发表平台和传播平台是分开的,纸本学术期刊基本退出了学术传播阵地,只保留了“发表”的功能,其传播功能通过数据库来实现,读者获取学术资源的方式从传统的“期刊—论文”向“数据库—论文”变化。高校学术期刊在保持科研中心地位的同时,要实现数字化传播,不得不加入到各种大型数据库平台。因此,与国内的数据库合作,将数字化期刊成果传输交给第三方,采取期刊数据库模式,是目前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最普遍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期刊数据库实现了比纸本更好的传播效果。但是,期刊数据库模式实际上已使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传播的主体地位基本丧失,危及到期刊对学术信息源的控制,最终阻碍中国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体系化和规模化发展[13]。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不仅是商业化期刊数据库的应用,而应是从理念到各类资源的全面与新媒体的融合升级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应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内容质量为根本,努力推进内容生产数字化和传播途径网络化。
(三)高校学术期刊的媒体化发展
高校学术期刊应在继续利用原有的纸本传播途径的同时,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微信、微博、App等工具,有针对性地推荐个性化的数字内容和阅读形式,构建网站宣传平台,实现数字期刊出版和传播的媒体化。这是读者的阅读需求,也是数字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新要求。高校学术期刊应通过开设期刊网站,把期刊信息、学术动态、学术论文、作者的学术简介等信息进行结构化、动态化组织,支持读者个性化阅览;利用微博拓展传播渠道,构建符合数字时代的浅阅读、快阅读和信息碎片化阅读的微出版体系,从而实现有效宣传[14];构建微信公众平台,快速发布学术信息、学术文章和学术动态,并向目标读者和公众推送,使读者享受个性化服务,同时了解和掌握读者的相关阅读信息,与读者进行沟通互动;建立编辑、读者、作者交流平台,使编辑、作者、审稿专家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进行稿件处理,实现三方实时互动交流和资源共享[15]。高校学术期刊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实现传统纸媒学术期刊与网络的资源同步,实现时空上的信息对接,实现数字时代的交互式信息传播[2]。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都拥有自己的官网和在线采编系统,微博采用得较少,微信公众号的使用率不高,微博或者微信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媒体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提供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有效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媒体化建设,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是高校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新型数字化平台构建
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涉及内容的再创作、编辑出版发行以及针对各种读者的服务,需要采集读者阅读需求和阅读资源等信息,需要更细化的专业分工与协作,需要整合内容资源,需要协同编辑系统,完成资源立体化编辑,需要基于互联网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因此,在国际学术期刊平台化发展成为趋势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构建开放合作的新型数字化平台。首先应构建统一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推进集约化组稿、审稿、排版和校对,实现出版工作流程的融合和数字编辑出版共享,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其次,为了缩短出版周期,拓宽出版渠道,高校学术期刊需要进一步推进数字优先出版、数字订阅等新型数字化出版方式,需要推进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出版和延伸经营服务。
2011年入选“名刊工程”的17家高校学术期刊自发创办了数字化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迈出了我国高校学术期刊进行数字化平台构建的实践和探索的重要一步。该系列专业期刊是在纸本综合性学报与数字化专业学报分开、数字化专业学报的编辑与出版发行分开的前提下创设的[16],是对集约化、规模化数字传播公共学术平台的成功尝试。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平台尽管尚未完全跳出纸本期刊思维的套路,但已具在线学术平台的雏形。基于系列专业期刊平台,朱剑提出一个联结作者、编者与读者的“超云”专域学术在线出版平台的构想:专域(学科和问题域)是构成“超云”的基本单元;“超云”由投稿组稿平台、专家审稿平台、编辑运营平台、在线出版平台、传播互动平台组成;每个专域和子平台分别开设作者、编辑、审稿人和读者的专门入口,实现阅读与工作(如投稿、审稿、评论等)以及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的互动[10]。
未来的高校学术期刊出版是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融合的,集数字化、专业化和集约化于一身的超级媒体平台。新型学术传播平台以学者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尊重用户体验,倡导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和共赢。我们构想中的在线学术平台框架包括论文发表的权威渠道、专栏化的知识平台、集成化的在线刊群、精准推送的私人定制期刊、建立互动的学者社区,培育学术共同体和新型学术评价体系、多元集成的学术服务门户等方面。桑海认为,它应该是集成果发表、学术资源检索、学术评价、互动社交、增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的、跨屏的学术服务门户,为学者提供便捷贴心的服务[9]。
目前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还在探索之中,虽然新型数字化平台构建的顶层设计还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实施还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进展相对缓慢,认可度仍然有限,但数字化平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已经十分清晰,我们应该加强数字出版平台运作,为高校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五)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创新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指那些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7]。当代意义上的新媒体包括3G网络、4G网络、数字电视、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等。在互联网时代,由于高校学术期刊体制的特殊性和新的学术期刊使用和影响力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使得独立的数字学术新媒体尚未出现,但是媒体融合的改革路径已经明确。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提到新的战略高度。
高校学术期刊不断探索与新媒体融合的方式和切入点,进行了诸多尝试和创新。有学者提出,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具有现实性与可操作性,可以采用内容的编辑权留在联合编辑部、发行与经营权交由专业公司(如中国知网)的运行模式,借助数字化的手段与网络平台,将内容进行灵活组合与个性呈现[18]。为了更好的与学术期刊进行数字融合,中国知网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相继推出了个人/机构数字图书馆和数字出版物超市、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优先数字出版系统、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云出版模式②,中国知网研发和推出的面向机构用户和读者的个性化服务,对整个数字期刊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四 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外部推动力,数字出版、网络传播大大拓展了高校学术期刊的读者范围,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在数字出版技术、传播手段、读者覆盖面等方面具备了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渡条件。
为加快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首先,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机制的变革。因此,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完善高校学术期刊体制机制改革,如学术期刊、学术新媒体的准入、退出及日常管理的方法和机制的设计。其次,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要不断探索新模式,实现内容优势与技术优势的有效结合,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平台是高校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注重发挥数字出版平台在融合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借助在线学术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实现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第三,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大引导和政策扶持力度,为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推进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第四,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完善数字版权保护的相关技术和制度,加强版权保护和过程监管,保证学术信息传播的合法性。第五,“互联网+”时代,文献检索、知识挖掘、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的能力尤为重要,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需要培养一批掌握数字出版、新媒体传播等专业技术知识的新型人才队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要培养数字出版意识、互动意识,形成融合发展的思维方式,通过创新理念和方法,不断促进高校学术期刊间的融合发展。
总之,无论是纸质内容的数字化、期刊数据库模式、高校学术期刊媒体化、新型数字化平台构建,还是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创新,都是高校学术期刊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实践。“互联网+”给高校学术期刊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学术期刊改革的方向,新型数字化平台构建是高校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路径选择。对于身处数字化变革时代的高校学术期刊,应该积极尝试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构建开放合作的新型数字化出版平台,探索高校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从而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创新发展。
注释:
①出版时滞为期刊出版日期与投稿日期之差。
②2011年中国知网提出了云出版模式,开发了云出版平台。在云出版模式下,数字出版商转变为平台运营商和技术服务者,负责提供平台建设、运行、维护和产品渠道服务;在一个系统里,期刊社可以完成所有的编辑出版和经营活动。详见:汪新红《“云出版”是期刊社自主数字出版的全新模式》,《中国出版》2012年第1期,第44-45页。
参考文献:
[1]钟秋波,罗银科.高校学报创新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走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3-79.
[2]李宏弢.大数据时代华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战略选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89-96.
[3]黄爱东.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下学报的改革取向[J].科技与出版,2011,(10):77-79.
[4]王明亮,汪新红.探索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传媒,2010,(11):21-22.
[5]李祖平,汪新红.“刊学研结合”支撑中国学术期刊“最具国际影响力”[J].科技与出版,2015,(4):34-37.
[6]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83-85.
[7]刘红.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思考[J].中国编辑,2017,(3):60-64.
[8]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5-27.
[9]桑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术平台——“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之未来构想[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3):55-64.
[10]朱剑.构建互联网时代学术传播的新秩序——以高校学术期刊发展战略为中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66-80.
[11]李频.数字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的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4):55-66.
[12]汪新红,王国红,彭绍明.论科技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媒体化转型[J].编辑学报,2012,(5):481-483.
[13]朱剑.传播技术的变革与学术传播秩序的重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36-51.
[14]刘建昌.数字时代社科学术期刊改革路径的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6,(22):68-69.
[15]宋悦,陈蕊.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编辑的挑战与创新[J].编辑之友,2010,(6):72-74.
[16]仲伟民,朱剑.中国高校学报传统析——兼论高校学报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2-132.
[17]朱剑.学术新媒体:缘何难以脱颖而出——兼及学术传播领域媒体融合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17.
[18]叶娟丽.中国大学学报: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1):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