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干部教育探析
——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为例

2018-04-03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分校军事干部

侯 培 和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以下简称抗大四分校),是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为培养军事、政治干部而创办的。抗大四分校在抗战烽火中创办,是抗大总校在新四军中创办的历时最长,吸收华中和江南知识青年最多的一所军政干部培训学校。该校在坚持在豫皖苏边区平原游击战争艰苦的环境下办学,成为敌后培养、锻炼革命知识青年的大熔炉,不仅为新四师和根据地培养了大批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干部,而且探索了中共基层干部教育的养成机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共军政干部的教育积累了经验。

一、抗大四分校的创立及办学概况

“七七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继淞沪会战、南京失陷后,1938年,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徐州、开封相继沦陷。中共中央及时指示河南省委:“动员沿平汉线、陇海两铁路线,要所有中心城市的大批学生、工人、革命分子到乡村中去组织与领导群众,准备与发动游击战争……并建立豫皖苏边工作委员会,以统一领导,准备将来成立省委。”[1]518-519根据这一指示,周恩来于同年9月指示中共河南省委:“要将领导重心转向豫东、皖东北,创造豫皖苏边新局面,与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沟通联系。”[2]1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由彭雪枫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担任开辟任务。此后,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与改造政权,建立了部队随营学校,开创了敌后抗战的新局面。随着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抗日武装的发展与扩大,军政干部需求量不断增加,干部问题就成为根据地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刘少奇在向中央书记处报告关于豫皖苏地区的情况中建议:“请中央从党校、抗大及其他方面派大批新老干部来华中,我太行山壶关一个500人以上学生大队来则更好。”[3]6中共中央及时指示中原局:“应动员豫西鄂北的大批忠实青年去彭雪枫部开办千人左右之学校,雪枫在当地应该注意招收些知识分子。”[4]198此外,中共中央又指示北方局:“应该立刻准备从抗大本校及一二分校拨出学生700人妥慎地送往雪枫处。”[4]1981940年3月,在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的基础上,创建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同年7月,由抗大总校组成的华中第一派遣队到达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随后与抗大四分校合并,学校建制逐渐健全。

抗大四分校自创建之始,就根据抗大总校的建制,不断完善了分校的建制。部机构设:校长、教房长、训练部、政治部。其中,学校的领导主要由新四军游击支队领导兼任。校机关设:办公室、文印股、军事教育科、政治教育科、文化教育科、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民运科、生活剧团、总务科、供给科、卫生科等部门。这些机构分别负责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和政治思想工作。机构设置的健全,保证了分校的顺利运行,同时也保证了干部教育的高效性。抗大四分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5]117的教育方针为原则,来培养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干部。抗大四分校校长彭雪枫在开学典礼上勉励学员励志做一个:“政治的军事家,军事的政治家。”[6]154在抗大四分校创办过程中,“彭雪枫要求全体干部都来支持抗大,关心抗大,把抗大四分校办成一个正真的革命大熔炉”[7]68。抗大四分校开学后,由于缺乏专职教员,新四军游击支队和边区党委负责人都亲自到学校讲课或作报告。“彭雪枫讲游击战术,吴芝圃讲群众工作,张震讲步兵战术和战略指导,肖望东讲政治工作,张百川讲政治经济学,孙叔平讲中国革命运动史……戴岳也经常讲课”,领导同志讲课、作报告时,“结合边区斗争实际,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列主义基本主义理论,给学员以很大的启发和教育”[7]51。在具体教育任务上,陈毅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指出:“政治上发扬我军工农武装的革命性质,军事上精通军事理论和技术,两者相结合,便是抗大的基本教学任务,而在这基本任务重又以提倡军事学习,训练军事干部为其主要特点。”[8]224由此,抗大四分校的教学活动主要以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相结合,文化教育辅之。

二、抗大四分校的干部教育模式

教育要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对象,中共对干部教育的开展各有侧重。由于学员的年龄、出身、经历、文化和思想水平各不相同,学校根据不同的对象分别编队实施教学。分校将学员分别编为“以知识分子出身的学员为主的政治队和以工农出身的学员为主的军事队”[7]39。抗大四分校根据军事队和政治队的特点,分别制定了教育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上,“军事队以2/3的时间进行军事教育,1/3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政治队、女生队、地方干部队1/3的时间进行军事教育,2/3的时间进行政治教育”[7]134。

(一)联系边区斗争实际,开展政治理论教育

政治教育是抗大四分校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抗大四分校学员成分较为复杂,而且层次不一,如何将出身和职业不同、观念和文化水平各异的学员,培养成“步调一致”的抗战干部,是人才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要统一大家的观念和认识,解决学员中的众多“不同”,只能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革命熔炉”的抗大,“它的任务就在于怎样教育人、改造人,转变学生的思想,把后进的人转化为先进的有政治觉悟的人,使所有的人都会在这座革命大熔炉里得到锻炼、改造和提高”[9]277。要转变学生思想,就必须用马列主义思想来武装学员的头脑。对学员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提高其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为其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坚定的革命人生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此,抗大四分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马列主义概论、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中国革命问题、革命人生观和时事政策”[7]137。在教学时间安排上,抗大四分校也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配。尽管军事队、政治队学员的政治教育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但具体教学时间安排的比重不同,“军事队占30%,政治队占70%”。[7]137

除基本课程学习外,政治教育内容还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制定。如1942年春,中共中央号召全党进行整顿“三风”。 陈毅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党中央新的教学方针指示下,华中各抗大以训练团营排连干部为教育对象,则政治教育应该以整风教育、时事教育、党的政策,政治工作和建设办法,根据地情况,民主政府法令,华中局通知和决议,我军革命优良传统为具体教材,而以党的政策政治工作建设,作为政治教育的中心。”[8]220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员掌握了基本的马列理论知识、了解了国内外政治局势、认清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人生观。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军事教育

军事教育是抗大四分校校教育的必修课。它对于学员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战术的掌握具有决定性影响。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理论学习与战术基础常识学习。其中,军事科目内,又以战术课为中心,“占全军事课程时间70%至80%”[10]63。军事理论课,主要学习毛泽东的军事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持久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抗日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战术基础知识,主要讲步兵战术及相应的军事基础知识,“如制式教练;武器的构造、性能、使用和保护;射击、投弹、刺杀、行军转移、宿营步哨、侦察敌情、近战、夜战、麻雀战等;进攻战斗的攻击掩护、炸碉堡、冲锋突破敌阵、巷战、村落战等;防御战中的挖战壕、修工事(碉堡)、布鹿寨、埋地雷、狙击等”。同时,在掌握军事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下将具体实践相结合,抗大四分校积极“组织学员指挥班、排、连、营的进攻演戏”[7]130。此外,“学校结合淮北根据地的实战情况和四师几年来同敌、伪、顽斗争的经验教训,针对江淮大平原的地理特点组织学习平原游击战、夜战、近战等作战方法”[7]40。为了提高军事素质,军事教育与实战结合,学校多次组织军政教员和干部到第九旅、第十一旅等战斗部队访问,并参加战斗演习和观摩[7]135。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践第一,教练结合,用1/3的时间学习军事理论,2/3的时间进行野外现场教学和军事演习”[7]40。如抗大四分校第三期毕业时,学校于1942年4月27—28两日举行夜间战斗演习,“演习科目跳圈子、急行军。28日夜12时由杨井出发,奔袭半城。演习科目为营进攻”,“此次演习学员情绪极高,跳水壕,爬寨墙均极迅速。行军速率极大,从杨井到半城仅费一小时半左右,冲入半城后纪律极佳,居民不惊。29日晨7时始返驻地”[11]。由上述事实,不难看出,抗大四分校的军事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根据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的具体实际而制定的,同时又是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下进行。这不仅使学员在短期内提高了理论素养,而且在实践中进行了锻炼。

(三)速成与扫盲相结合,开展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军政教育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军事知识、政治知识的接受就会受到限制。由于抗大主要是军政性质的学校,分校开设初期,课程设置上以政治和军事课为主,忽略了学员的文化课教学。如1942年新四军第4师师直属队战士识字程度,“100字以下的占48%,100~500字的占34%,500~1000字的占11%,1000字以上的占3.7%”,4师下属的第11旅的统计更加具体:不识字的有58人,占4%;100字以下有563人,占39%;200字以上有244人,占14%;300字以上有351人,占21%;400字以上有38人,占2%;500字以上有341人,占20%[12]122。对于这一问题,陈毅敏锐地认识到这一问题后,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华中抗大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教育是开辟我们工农干部研究军事政治的蹊径。不首先打通这条路,自己将永远为高深研究的门外汉。”[8]224因此,1942年彭雪枫指示抗大四分校:“除继续加强军事、政治课以外,特别是广大工、农出身的学员中要加强文化教育课。”[7]158

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语文、地理常识和社会发展史,青年队还开设了数学课”[7]152-153。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工农干部的阅读能力,学习写简单的报告、通知、笔记、日记、工作总结等”;地理教学的目的,“是适应军事、政治学习的需要,帮助学员学习国内外军事、政治斗争形势所必需的地理知识”;社会发展史教学的目的,“是配合政治理论课的世界教育观,说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取得胜利;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员的运算能力”[7]153-154。

在文化课程学习安排上,同样也是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高低各异而设置的,“文化程度较高的军事队,一般不学文化课。其中军事队以70%的时间学军事,30%的时间学政治理论。政治队倒过来,以60%-70%的时间学政治理论,以30%-40%的时间学习军事知识和技术”。“文化程度偏低的军事队必须进行文化教育,重点放在扫盲上。一般是在开学后前一两个月,先学文化基础课,时间约占总课时的17%到34%不等”[7]151。学了文化再学军事、政治课。其余时间,“军事课占的70%,政治课30%”,文化程度偏低的政治队,“这些队文化教育的重点是语文、史地。有的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用文化课的形式来进行,如社会发展史,军政文的学习时间安排分别为25%、58%、17%”[7]151。文化课的开设,不仅解决了干部的识字难题,而且保证了军事、政治教学的顺利开展。由于文化课在抗大四分校日益受到重视,所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在抗大四分校的文化教员李东林回忆说:“经过反复的学习和写作,学员们初步地掌握了写工作总结和打报告的基本知识”[7]160-161。另外,据抗大四分校学员印寒星回忆:“经过两个多月的文化学习,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懂得不少革命道理,虽然还有一些错别字,但大家都能写一份比较通顺的家信了。”[7]164

(四)艰苦与活泼相结合,开展生产和文体活动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是抗大的校训,也是抗大学员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养成的作风。由于战争的频繁,学校始终带有随营学校的性质,所以学校教学也无固定地点,“教室就是群众的晒谷场,黑板就是群众的门板,背包就是凳子,膝盖就是桌子,教具和教材,都较缺乏”[7]162。而且在艰苦的环境下办学,“学生、教员、职员和领导干部一概不发零用钱。吃饭以黄豆、高粱、谷子、红薯为主食,校部保存一点白面,教员上课时做顿面条,以示慰问”[7]47。要把学员培养成“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骨干,必须从严格的军事生活入手。因此,四分校自创办就规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从早晨4点半开始,起床、集合、出操、上课、开饭、午休,直到晚上点名,熄灯就寝,不仅要排得很紧凑,而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7]302。抗大四分校除严格执行学习制度外,还注重培养学员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一般干部能做到平均每天学习2小时……政教、军教干部以及个别政治干部,都能在每日平均学习4小时以上”。并且,在全校干部中,“坚持学习2小时学习制度的有52人,不经常执行者17人,不能做到者仅有1人,坚持记日记不缺者60人,缺1周以下者11人,缺20天不记者2人”[13]。

由于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军的封锁,加之严重的自然灾害,1942至1943年,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进入极为艰难的时期。为了打败日军,渡过难关,豫皖苏边区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为了适应这一形势,抗大四分校师生也展开了以“开田种粮、种菜、养猪、开油坊、办服装厂、湖上养鸭为主的大生产运动”。[7]175-177通过大生产运动进行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教育,树立起一种精神和信仰,使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获得了广大官兵的支持,密切了党群干群和官兵关系,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官兵关系,增强了广大官兵为党的事业、为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奋斗的信念[14]。

在艰苦、紧张和物质生活条件下,抗大四分校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1940年10月,抗大四分校在津浦路西办学时,就已经建立起了“生活剧团”。它的任务是“除在校内演出外,还要不定期的下部队和地方对指战员及广大群众作慰问演出”[7]286。剧团先后演出了“《老三》《日出》和反对希特勒统治的《自由万岁》等剧目”,深受边区人民的欢迎。剧团还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河南曲子,“演唱了《良女劝母》”[7]42,更为群众喜爱。生活剧团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除经常演出外,还要经常写标语、画漫画。如“在1941年反顽斗争中,剧团所到之处,村里的墙壁上,都留下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大字标语”[7]288。分校还创刊和出版了《抗大生活报》,主要内容有,“每周时事分析,学生生活反映,学习问题检讨及文艺写作”[15]。

除了文化活动,四分校的体育活动也十分活跃,学校十分注重师生的体育锻炼,经常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田径比赛。1941年秋,在师直和抗大四分校联合举办的各种球类比赛中,分校篮球比赛“师直个人技术极佳,但由于平常缺少练习,运球联络不佳,一场恶战之后,抗大以22:2,击败师直”[16]。此外,早操也是四分校的学校生活之一,干部的跑步像新兵,步度大小不一,总是快些,可是他们喊出的声音很高,像一双大喇叭,但是一喊便步走,臃肿的行列又变成整齐的队伍。文体活动的展开,不仅锻炼了抗大四分校师生的体魄,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

三、抗大四分校干部教育的贡献

纵观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的干部教育活动,是为了适应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和培养大批抗战建国的军政人才的形势需要。抗大四分校在豫皖苏边区创设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学,并联系边区斗争实际,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军事教育;速成与扫盲相结合,开展文化教育;艰苦与活泼相结合,开展生产和文体活动。历时五年半,为新四军四师培养了大批“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干部。其为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开创了中共在敌后办学的新局面。抗大四分校创办以后,认真贯彻了党中央《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的指示,“利用它靠近上海、南京等江南大城市的有利条件……几乎每期都有知识青年队,少者二三百人,多者六七百人”[9]190-191。抗大四分校自创办以来,历时五年半,至1945年11月共举办七期,毕业近5000学员。他们经过抗大的培养提高后,回到部队、各地区,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吸收和培养了大批革命知识青年。这不仅可以壮大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而且可以改善中共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新四军的知识结构。事实证明,中共在豫皖苏吸收知识青年的干部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中共中央军委对参加军队的知识青年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成万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我们的军队。他们表现了英勇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人生观,积蓄了许多实际斗争经验,他们帮助了我们军队文化水平与科学技术的提高,他们已与老干部携手并进,他们已成为八路军、新四军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7]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正是他们(引者注——知识分子)承担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凝结起更广大的基层社会,将中共的政策和力量落到实处,使中共的垂直控制体系得以确立坚强的枝干。”[18]

(三)增强了知识青年的民族责任感。抗大“成为全国青年,特别是革命知识青年向往的革命熔炉”[9]245。他们冲破重重关卡,来到豫皖苏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抗大四分校,为抗战建国承担了知识青年该有的责任。正如新四军老兵回忆的,“我原先是上海美专的学生……那时几乎是无所畏惧的,什么也不顾虑,只是为了应付沿途日伪军警可能的盘问……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我们唱着抗大校歌,感到无比的自豪”[7]279。“我们的三颗心都非常激动,就好像三只冲出鸟笼的小鸟一样,飞向蓝天……编入女生队”[7]279。像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如果革命知识青年没有这样的民族责任担当,抗战建国的成功是很难想象的。

猜你喜欢

分校军事干部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省实验分校简介
干部任免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