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村官农村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剧烈变化,我国农村经济文化事业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但相较于城市,发展仍然较为缓慢,城乡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大等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亟待提高,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明显。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与新路径。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而大学生村官无疑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作用,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村官新职责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总体要求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社会经济环境下对“三农”的新战略与新部署,也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延伸。其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空间布局由城市向农村发展、破解城乡二元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也明确提出,应“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

就农村现状来看,长期以来,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学校撤并等诸多因素导致农村文化治理呈现空心化与空巢化,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固有价值体系面临被破坏与肢解的危机。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文化人才稀少,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较少,群众参与意识不强,文化事业建设面临较为尴尬的境地。其次,乡风文明建设不力,陋规陋习仍然大量存在,赌博等低俗的娱乐活动侵蚀农村;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也有死灰复燃迹象,如烧香拜佛、算命占卜等现象已数见不鲜;同时仍存在着诸多不良文化陋习,例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风气、攀比、“天价彩礼”等,此外,农村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发展均滞后于城市,农村留人难的问题也长期存在,大批农村青年人才外出,留在农村本地的多为老弱妇幼,自身发展能力有限,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文化事业进步。近年来农村人才外流严重,“三农”队伍人员严重缺乏、综合素质低、视野狭窄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2]因此,作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以及新时代的“知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村官更应肩负重担,积极做文化引领新纽带,以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战略”渗透到广大农村当中。当前我国在广大农村的数十万在岗大学生村官,他们在文化素养、工作热情、理论水平等多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实施精准扶贫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作用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新时代农村惠民政策的宣传员,日常工作中,大学生村官需宣传好精准扶贫政策、农业科技等信息,传递扶贫信息,引导贫困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推进多种方式扶贫,激发内生动力,提升“造血”功能。同时带动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相关知识,通过示范带动、深入农户等途径,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带动者。大学生村官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其言行举止对基层农民有示范带动以及辐射效果,因此可充分发挥此优势,引导农民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精神生活。大学生村官可利用自身文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开展文明乡村建设、例如通过组建乡风文明小分队的模式,定期到村委会、村广场、集市等宣讲典型案例,向村民传播婚事新办、厚养薄葬等先进生活理念。[3]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新时代乡土文明的保护者。当前农村传统民俗与乡土文化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乡土文化的保障条件也较为缺乏,而大学生村官则可充分结合自身专业与特长,在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农村乡土文化的发掘者与创新者的角色,同时,大学生村官朝气蓬勃,活力十足,有着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大学生村官也有着相当的创新能力,其能够从其他农村文化活动开展中吸取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村文化民俗特色,创新活动形式与内容,吸引更多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新时代村民利益的捍卫者,维护群众利益是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大学生村官在管理服务实践中,可将群众反映的实情及时上报处理,耐心与群众交流,及时处理问题,解决矛盾;针对民生工程等,向群众宣传与解释,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需坚决纠正与防止。

大学生村官也是“乡村振兴”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航员,大学生村官从高校毕业,文化水平高、敢闯敢拼、思想开拓,接受新事物与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强,在带领农村经济发展上也有着诸多优势。[4]大学生村官可利用入户调查农村经济以及市场需求等现实情况,用自身行动为农民带来最新的致富信息,引领农民自主创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引导农村创业潮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选取与本村、乡镇产业规划符合,拥有发展潜力的农业项目。

三、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管理服务不力

大学生所接受的多为面向城市发展的高等教育,对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熟悉,融入到基层管理服务当中需要一定的“磨合期”,许多大学生村官成长背景也远离农村基层,缺乏农村急需的实用技术与管理水平。并且多数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农村基层实际状况,融入角色难,一旦遇到复杂问题,由于不知如何下手导致事倍功半。同时,部分大学生村官难以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无法与村委融合互动,思想上不能扎根农村,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待提高;与群众沟通能力、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以及创业示范等能力较为缺乏,导致“知识道不出、理论用不上”。大学生村官也缺乏对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全面认识,对村民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方式难以理解,同时工作经验不足,加上对农村基层风土习俗了解不够,导致在文化建设引领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经验方法欠缺

大学生村官刚出校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与农村基层工作事务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农村基层相对艰苦与复杂的环境对大学生村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日常管理服务中,大学生村官往往由于经验不足与方法不当,导致工作脱离村情与民情,难以高效开展工作。长此以往,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值也不断降低,甚至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情感上的抵触。农村家族关系、宗族关系一向错综复杂,矛盾盘根错节,对于刚从大学毕业,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村官而言,许多实际工作难以开展。而与大学生村官相比,一些农村基层干部虽然在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短板,但其处理村务的能力远在大学生村官之上,自然更能够获取村民的信任。

(三)专业对口度低

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难以在农村得到很好应用与发展,无法给农民带来实质性帮助指导。许多地区大学生村官选拨不限专业,人才针对性不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的文化引领作用。当前大学生村官多为市场营销、行政管理、财务等专业,拥有农学相关背景的大学生村官只占极少数,难以满足农民对农业知识的需求,仅凭几周时间的岗前培训便去做新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农民创业,自然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职业认知偏差

大学生村官由于身份与工作内容不明确,在工作实践中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无法在文化经济建设中展现自身价值。具体来讲,一些大学生村官不愿意做农村基层工作,认为到农村来是指导“三农”发展的,无需深入基层群众,不愿意做基础性工作。同时,大学生村官既非公务员,也无事业编制,其身份定位问题长期存在,因此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扎根农村基层的长远计划,只是将农村作为跳板,自然会影响到基层管理服务工作的开展。[5]

四、推动大学生村官文化引领作用的路径选择

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新道路,新形势下,我们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根本遵循,抓基层打基础,更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文化引领作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具体来讲,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发挥政策制度导向

针对我国长期忽视“三农”人员的社会风气,新环境下,应具体从政策制度导向等方面引导更多优秀大学生村官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当中。

1.健全聘任考察制度

首先,健全大学生村官聘任考察制度,具体需强化大学生村官选聘引导与宣传,让全社会深入了解大学生村官;地方政府需为大学生村官提供政策保障与待遇保障,明确大学生村官职责,增强其身份合法性;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提升岗位待遇福利,例如浙江省对在职大学生村官施行减免大学期间学费的政策,江苏省部分地区给予大学生无息贷款等优惠条件等。同时,需严格把控村官入职通道,实施大学生村官岗前实习考察制度,在录取前对大学生报考人员实施全面考核,避免以农村为“跳板”的大学生进入村官人才队伍。

2.探索新型培养体系

面对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岗位上不适应、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应探索与推行针对性更强的培训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培训。具体需以乡村振兴“文化先锋”为目标,通过思想上引,工作上带、方法上教的手段,利用传帮带的模式构建起有群众情感、有基层经验能力、吃苦耐劳的村官队伍;选派优秀村官到经济文化先进村跟班学习,学习发达地区村庄经济文化建设、资源开发、项目创业经验。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岗位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新形势下可积极探索与尝试“定制村官”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机制创新,针对农村实际需求定向培养本地生源优先、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村官储备人才,开发出能够扎根于农村的人才培养新途径。[6]此外可实施分类培养制度,通过村官专业调查、职业规划、思想认识以及发展意向等层次进行针对性培养,引导每一个大学生村官朝着自身擅长的领域发展,有效解决期满后的就业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大学生人才机制效用。

3.优化管理服务环境

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中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也需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为其工作与生活排忧解难。具体可由组织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民政、财政等组建指导小组,给予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指导帮助,提升其基层归属感与认同感;成立专门的大学生村官交流与管理机构,构建系统的协调交流体系,加强大学生村官同村民的交流互动,建立更为规范的大学生村官网站,促进村官间工作与情感间的交流,也可为大学生村官设立服务站、心理咨询室等,为其工作与生活提供更好的整体氛围。

(二)推动村官文化引领

1.真抓实干,做好“三实”

除了政策制度导向,新环境下大学生村官自身更需心怀梦想,坚定信念,用真抓实干的不懈努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引领作用。具体来讲,大学生村官需做好“三实”工作,首先,与村民交往要实,大学生村官需熟悉地方民俗民风,邻里关系等,掌握本村文化渊源、语言习俗,让村民逐渐在情感与行为上接受自己;积极走访村民,加强与村民的沟通,倾听基层声音,掌握基层意愿,深入群众,“眼睛朝下看,身子往下沉”,缩短与群众的距离。其次,自身学习要实,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大学生村官提出要勤于学习,在与农民群众摸爬滚打的交往当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因此大学生村官需主动出击,多学习农村实用技能,为村民服务;俯下身向村民、村干部学习,不耻下问,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专家。[7]此外,做事要实,大学生村官需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素质优势,加强新时期政策理念宣传,在深入学习十九大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之上,通过宣传创新、寓教于乐的模式,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态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党的富民政策渗透于基层,例如通过大型文艺汇演、文体活动,相声小品等的开展,以此为载体加强政策文化宣传,同时为群众带来各类文艺活动,推动农村文化特色化、常态化、多元化发展。

2.强化乡风文明建设

与城市文化发展建设相比,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已然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推行党风、村风与家风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文化思潮,将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与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新风尚有效结合,构建起农村移风易俗新气象。同时需提升文化组织能力,创新文体活动形式与内容,结合地方民俗特征,发掘与抢救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农村特色文化传承、传统村落保护等方面发掘与创新,使乡村文化更具活力,让农业赋予农村休闲、生态以及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联合农村文化能人、农民艺人等,加强农村文化培训辅导,向农民传授先进的文化理念与知识。[8]此外,引领村民构建起丰富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农村落后封建观念,消除与抵制迷信等各类不良思想对农村的侵蚀。为村民提供优质精神文化粮食,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助推富民创业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弘扬地域文化。大学生村官可围绕农村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村,例如一些偏远地区农村有着独特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其中蕴藏诸多创业机会,如特产收购、特色餐饮、农业旅游开发等,都是大学生村官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创业致富的方向。同时应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三产融合助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发挥农村特色产业优势,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村小散乱的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高效融合。例如加强村民电子商务培训,互联网平台产业经营等。近年来,许多地区大学生村官利用互联网电商,协助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的案例也已数见不鲜,通过新思路、新途径突破区域限制,改变了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为农村精准扶贫带来了诸多新方法。

五、结论

大学生村官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村官”,他们更善于引领与把握新兴农村文化,将文化学识与乡村发展需求、乡风文明相结合。十九大与“乡村振兴战略”新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也向大学生村官提出了四点希望: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尊重农民、心系群众。因此我们需进一步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文化引领作用,使其在乡村振兴的新时期,打造农村经济文化新局面,谱写农村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村官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唱村官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95后”女村官的乡村振兴梦
让优秀“村官”有奔头
耶鲁高材生的“村官”之路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