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经济体系视阈下绿色旅游概念的内涵体系建构

2018-06-26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绿色

(三明学院旅游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战略目标。为推动这一部署落地实施,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8年1月30日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分解为7个方面,其中明确要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旅游业被列入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从全国范围来讲,其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已经得到牢固确立,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但在现实的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过程当中,存在着诸如景区景点开发大拆大建、旅游交通尾气排放不达标、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或景区随手乱丢垃圾、旅游酒店客房一次性易耗品消耗量过大、餐饮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不符合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的行为与举措。有鉴于我国旅游经济体量持续迅速扩大的现实与趋势,扎实推进绿色旅游发展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然而,由于绿色旅游概念与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相近概念容易混淆,理论界对其解释又不够全面,这给实业界如何践行绿色旅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绿色旅游概念文献的基础上,尝试从“发展理念、标准制度、科技支撑、人员素质、税收金融”五个维度解析绿色旅游概念的内涵体系。

一、绿色旅游概念之文献回顾

绿色旅游概念的界定影响着指标体系的选择范围与数量多寡,影响到绿色旅游实践活动的开展与评估的有效性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界定绿色旅游时多数会根据自身研究需要而采用不同观点,主要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观点(杨洪涛,2012;赵肖肖,2013)[2-3]。一般来说,狭义的绿色旅游通常指农村或乡村旅游的一种,即在富有田园风光的农山渔村,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并与当地人交流的逗留型的闲暇活动 (慎丽华,森豪利,郝艳萍,2006;朴京玉,万礼,2011;章广明,洪宇驰,2012;冯舒华,黄洪海,2014)[4-7]。

韩国型绿色旅游是以农家民宿及观光农园为基础的一种经营模式,这与我国学者所提出的绿色旅游狭义定义大体相似。日本型绿色旅游被称为是富有特色的区域旅游经营模式,是在参考了韩国观光农业示范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台湾学者(卓文倩,陈盛雄,傅屏华,2002)指出绿色旅游是一种藉由乡村田园景观提供都市人做长期性休假的旅游方式,它不同于大众式的旅游或商业性的旅游,也就是小团体、个性化的旅游方式,深入乡村地域过一段闲暇的农村生活[8]。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2007)认为绿色旅游狭义的定义就是山野乡林的生态旅游。台湾绿色旅游协会(2010)把狭义的绿色旅游概念界定为崇尚自然远离喧嚣,亲近大自然的乡村生活,多以乡野农村为旅游地,也通称为农村旅游。(Sung-kwon Hong,Jae-hyun Kim,Seong-il Kim,2003)指出绿色旅游是一种农村居民自愿参与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形式,主要旨在通过积极销售国内种植的农产品以扩大农村家庭和社区居民的整体收入[9]。(Ismael Abedin Ingelmo,2013)也持大致相同看法,认为绿色旅游是专门针对城市居民而提出的一种在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强调通过亲近自然释放日常生活所积累的压力[10]。

国内外对广义的绿色旅游界定则稍有不同。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广义观点比较偏重于通过对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相关概念加以扩展。(郭栩东,2012;杨威,2013;韩广明,邓秀勤,2014)等学者由低碳旅游所延伸,认为绿色旅游是旅游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依据减量投入、重复利用与再循环的原则使用与利用资源与环境,实现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与对环境损害最小化的经济发展模式[11-13]。而(尹韦娜,2011;袁骅笙,2013;唐峰陵,严春丽,2014)人则认为绿色旅游是在为社会提供舒适、安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产品的同时,以一种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态度,在适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属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扩展[14-16]。(沈克,2011;郭秋菊,2012)等学者则从和谐论的角度,认为绿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高级形态,指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与旅游资源、旅游者之间,以及旅游业与旅游资源达成和谐一致的状态[17-18]。

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通过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加以延伸(Furqan A.,Mat Som A.P.,Hussin R.,2010; Coles T.,Fenclova E.,Dinan C.,2013)[19-20]。以(Dodds&Joppe,2001)的观点为代表,认为绿色旅游来自于环境责任、地方经济活力、文化多样性和经验丰富等四个部分,其中环境责任是绿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21]。台湾学者(林梦龙 ,2012)明确指出绿色旅游强调观光活动须对环境友善、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担[22]。多伦多绿色旅游协会(Toronto’s Green Tourism Association)则在2003年提出城市绿色(地)旅游概念,是首个将绿色旅游融入城市发展规划的代表。(Wiwik Setyaningsih,Tri Yuni Iswati,Sri Yuliani,Wiendu Nuryanti,Budi Prayitno,Ahmad Sarwadi,2015)则进一步将这个设想实践化,他们试图通过制定低影响开发模式配套发展甘榜(kampung)城市的旅游业(吸引旅行者)方案,把生态绿色旅游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变成现实[23]。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与环境规划署(UN Envrionmennt Programme,UNEP)早在2005年就明确表示,旅游应充分考虑其对现在和未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选择满足观光者、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以及东道主社区等各方面需求。而 (Mehdi Azam&Tapan Sarker,2011)更认为绿色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实践术语,它考虑到生态与环境、当地居民、企业和旅游者自身的相互需求[24]。(Aurathai Lertwannawit&Jirawat Anuwichanont,2011)提出了“可持续绿色旅游”(sustainable green tourism) 的概念[25]。(Kaewta Muangasame&Bob Mckercher,2015)则提出了“七绿色(7 Greens)”的可持续旅游政策[26]。

二、辨析与绿色旅游概念相近的名词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现代旅游经济所产生的GDP是无污染的、干净的、绿色的,绿色旅游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载体与可行路径。而要推进绿色旅游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界定清楚绿色旅游的内涵及概念体系,尤其要辨析与之相近的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低碳旅游等名词的含义。正如余向洋等(2009)对此所指出的可持续旅游内涵的模糊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概念一样[27],不同专家学者出于学科背景、课题研究需要等主客观因素的考虑,对每一个概念的界定几乎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给相近概念之间的梳理与比较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在这里,我们把国内外关于绿色旅游概念的主要观点整理出来并加以简要的分析,详见表1:

表1 绿色旅游的代表性概念及简要评析

作者 绿色旅游概念 简要评析S h a r p l e y R.&S h a r p l e y J.(1997)定义绿色旅游为相较于传统的、大众的旅游或以市场取向之旅游,对于环境的保护多采用更为友善的态度,注重环境永续性的维持[30]。侧重于对资源的索取、环境的利用与回馈自然之间的合理均衡。S u z a n n e T h i b a l,陈盛雄,卓文倩,傅屏华(2002)所谓“绿色旅游”就是地域性观光旅游,其提供各式各样服务的人必须对地方文化带有相当的价值观,因而就得注意下列五点:(1)当地的居民必须具备开发为“绿色旅游”的意愿;(2)其开发必须在当地的居民能够管控之下,才进行开发与改善的工作;(3)必须由地方的居民经营与管理;(4)必须以当地的文化为基础,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观光活动;(5)所有经济性、社会性的利益,应该回馈地方,游客从地方获取相对的体验以及农产品,而将利益留在地方的结构[31]。指出绿色旅游的内涵就是地狱性观光旅游,并采用举例式的办法,简明扼要地指明绿色旅游所包含的范畴及应当注意的事项,这也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总结。T r a v e G u r u(2008)认为绿色旅游是保护自然及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利润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用对环境冲击较小的清洁运输燃料,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让环保意识深植于当地的旅游产业中[32]。这个概念侧重旅游发展应当尽量较少对环境的损害。

从上表就可以看出,各位学者对绿色旅游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总结出有这么几个趋势:(1)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及有效保护;(2推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应当以最小的成本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元价值目标;(3)绿色旅游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分配应当适度向当地社区居民倾斜。为了更好地比较绿色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及低碳旅游这四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现将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总结如下,详见表2:

表2 绿色旅游与相近概念的内涵异同分析

相近名词 概念要义 与绿色旅游相同之处 与绿色旅游不同之处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衍生于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进而产生一系列极端恶劣的天气并造成严重的危害。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应当树立低碳旅游,采用清洁能源,革新能源使用技术,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切实做到节能降耗。二者都特别重视资源能源的循环与可再生利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降低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低碳旅游侧重于关注旅游产业的重点关口与环节(比如:餐饮、交通、住宿等)节能降耗问题,焦点特别集中;而绿色旅游所关注的范围大大得多,绿色旅游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整套的体系来加以保证。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主要是利用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风景名胜区、优美的乡村等)及其附着的历史人文资源(含有形的建筑及无形的非遗等)来开展旅游活动。二者都期望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获得良好体验的前提下,避免或尽量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业态,也可以被称为一种旅游产品;而绿色旅游则是从一种旅游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二者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从各自内涵的表述来看,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低碳旅游以及绿色旅游有重叠的部分,“绿色旅游或永续旅游是指旅游当地的经济、生态、社会与文化各方面都可持续的发展”(黄延聪,林奕辰,2014)[33]。(张瑞林,2012)认为“四个概念的本质相同,侧重点不同”[34],本文亦持相同的见解。四个概念的侧重点之不同在于可持续旅游源自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大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李永乐,张雷,陈远生,2007)指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等都是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旅游实现方式;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旅游产品、旅游消费方式以及旅游开发方式;低碳旅游是这四个概念中最为具体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侧重于通过“节能减排降耗”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系统、文物建筑以及身体健康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绿色旅游可以认为是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升级版”,概念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且模糊[35]。(汪竹青,2005;郭海量,董梁,2009;林岚,2016)等学者指出绿色旅游是以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前提,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它需要开发者、经营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等共同提高环保意识[36-38],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绿色旅游的内涵及概念体系界定

纵观前文之分析,绿色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驱动因素。由于政府的压力,为了改善环保的成效,对旅游企业相关业者将会非常有吸引力。另外,绿色旅游考虑了环境、当地居民、旅游产业与游客等各面向现在与未来的需要,无论是在城市或是乡村、无论是侧重商务旅游、大众旅游、生态旅游等不同的旅游活动类型或目标市场,绿色旅游强调了在上述各面向积极参与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由苏格兰发展绿色旅游的成功经验来看,绿色旅游强调对环境友善的理念与实践,并能落实至旅游产业,且建立认证制度。因此,推展绿色旅游会比推展可持续旅游或是生态旅游(Ecotourism)或是低碳旅游更能符合现有旅游产业的发展与转型需求,并且响应目前全球气候变迁、节能省碳、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与资源回收的环境议题,也是游客踏入绿色旅游重要的第一步。

基于以上的见解与分析,就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仍较偏向将绿色旅游以广义界定,界定概念主要包括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节能降耗、亲近自然、利益关系者等,在国内外学者广义观点存在异同上,我们较偏向采用国外透过可持续旅游延伸的观点,同时也加入低碳与生态观点,即绿色旅游是指为游客通过对环境造成冲击最小的影响,以保护可持续性的地球为目标及环保节能为策略,发展出掌握“节能减碳”精神,享受“人文生态”游程体验。并以低碳的大众交通及单车、健行等方式,离开常住的地方,去追寻乡野休闲的旅游活动,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秉持尊重自然人文生态、保护环境,进行绿色消费,使其具有环保友善旅游活动的意义或提供环境友善的游程。

结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要求,我们可以从“发展理念、标准制度、科技支撑、人员素质及税收金融”等五个维度进一步将绿色旅游概念体系的要点总结如下:(1)树立绿色旅游发展观念是前提。科学的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旅游行业要自觉树立并践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并引导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加入绿色旅游消费的行列。(2)制定标准与制度是推进绿色旅游概念落地实行的重要保障。①绿色旅游标准体系是引导绿色旅游发展的参照体系和指路明灯。在我国绿色旅游概念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情况下,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甚至是大企业制订的内部标准都是值得提倡的,因为有了相应的标准才好对号入座。②绿色旅游的法规与政策制度。在某些细分领域时机成熟时(比如绿色酒店、绿色民宿等),可考虑将其用国家法律法规的形式给予固定下来,以增强相关制度执行的稳定性、严肃性及权威性。③将绿色旅游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地区或旅游企业发展绩效的指标之一,并逐步增加权重比例。(3)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旅游发展的关键支撑。随着新能源、新技术的不断投入使用,节能降耗的目标将更好更快地实现。比如随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普及,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将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又如原来游客在高寒、缺氧、缺水地区的如厕问题始终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随着大量智能化新型节能环保型厕所技术的研发成功,这一问题已经明显好转,且得对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减少。(4)人员素质是落实绿色旅游发展的核心。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先进适用的技术,只要匹配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才能取得最佳的绿色旅游发展效果。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旅游高等教育毕业生日益增多,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诸如具备绿色发展素质及推进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因为有必要通过宣传、培训、激励与约束等多种举措来提升“旅游人”包括游客的绿色素养及自觉践行习惯。(5)合理的税收金融政策将有力推进绿色旅游概念落地生根。建议对绿色旅游企业减免相应的税收,并根据其发展成效给予精神荣誉与物质资金奖励;另外,地方政府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绿色旅游项目发展的优惠贷款协议。通过鲜明的税收金融政策向旅游企业发出当地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的决心与意志,以助推现代化旅游经济体系、现代化国民经济体系建设。

四、总结与思考

建构绿色旅游概念体系并界定其内涵需要合理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前者主要体现在要概念界定的准则与方法,即要先弄清楚概念的本质,然后再去确定概念所涉及的外延边界问题。就绿色旅游概念来讲,它的“本质”是在绿色发展观指导下提供足够数量与优质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用以促进并满足游客的绿色旅游消费需求,并使供给与需求达到良性互动与循环的状态。它的“外延”是指要区分清楚绿色旅游与相近概念(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以及低碳旅游)的相同之处与不同地方。后者主要表现在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来看待不同国家(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不同区域(大陆与台湾)、不同发展阶段所界定的绿色旅游概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在日本这个国家,无论是官方还是学者都倾向于把绿色旅游定义为“到农林牧渔所在乡村地区去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这个定义类似于我国的乡村旅游,适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要吸收其合理的成分。但一些学者把绿色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或生态旅游混在一块,甚至在论文的标题中同时出现绿色旅游、可持续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这三个名词,我们认为从定义的严谨性角度来讲,这是不科学的,不合理的,所以我们不予以采纳。

要以动态的眼光来认识绿色旅游内涵的更新以及概念体系的扩展。我国在绿色发展观的指导之下,为了减少旅游业开发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尽量避免出现游客在参观完景区之后留下遍地的垃圾,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与循环使用程度,在现阶段要通过大力倡导“绿色出行、使用可再生能源、使用能够降解的塑料袋并多次使用、多购买或消费旅游目的地绿色旅游产品与服务”去践行绿色旅游概念与理念。当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之后,这时我们可能要更多地强调“利益的兼顾与平衡之事”了,即不能只照顾开发商的利益,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及居民,他们应该更多的参与当地的旅游活动并从中取得合理的报酬。对于一些贫困地区来讲,如果能够达到“旅游扶贫”的目标,那就更理想了。也就是说,绿色旅游概念在我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针对性与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是动态变化的。

另外,我们不能只关注到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同时还要认识到有效的实践活动能够反作用于理论的重新阐述与建构。要及时到各地去研究绿色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总结典型案例所彰显的个性价值与共性规律,进而从实践视角来丰富绿色旅游的概念体系与内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当然啦,抓住机会,加强绿色旅游发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有必要,只有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互学互鉴,才能比较出异同,最终才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绿色旅游的内涵及概念体系。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概念绿色
绿色低碳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