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审美发现与创新心智培养的高中美术教学研究
——以湘版“中国画鉴赏”为例

2018-04-03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心智美的

王 虹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美术鉴赏》作为高中美术课程的必修课,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门以欣赏为主的课程,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场美的视觉文化体验盛会。随着现代视觉文化的进程,《美术鉴赏》已然成为一门视觉文化的课程,简单的欣赏不再是课程教学的唯一目的,而是在基于鉴赏能力培养的基础,教师以一种全新的启发“观看”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进行美学和哲学的探索,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理解美术当随时代,并以作品为依据来研究文化的发展,将“看”与生活、与文化紧密结合,从而发现“看”的内涵,接纳“看”的启发,扭转传统《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单向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缺乏互动、启发式引导不足、知识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弊端。[1]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尽可能精到地分析美术作品中包含的各时代、各学科背后隐藏的诸多因素。通过有效的教学案例分析、充分的师生互动,拓宽传统美术鉴赏教学思路,从视觉体验中启发、体会鉴赏中美术元素的运用及其意蕴的表达,如通过分析《步辇图》《清明上河图》等作品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再现当时市场、民俗、建筑、劳动等史实,并对其进行了积极探讨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使高中《美术鉴赏》课的内涵和外延得以升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归纳有效的视觉信息,自主地把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发展和民族间的交流等融会贯通,例如:把元、清等游牧民族的生活、服饰的影响融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去,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学识修养去理解民族文化并将美术作品情感受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诗意表达的历史进程的了解,真正做到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习俗和艺术的交流,取之精华,去之糟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视觉体验教学。

一、将审美能力定义为发现独特之美的能力,学生认可古典美等的价值,同时延伸其对未来社会审美观念和规范的影响和辐射

实践证明,人类社会面临着两大主题——继承与发展,美术教育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应对这两大主题。继承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各种有价值的观念、形式、方法和规范,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就是美术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2]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法则,如对立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探求这些美的法则、了解它与个人情感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特别是发现中国画这一世界美术的奇葩,了解其艺术的独特与独到,增强中华民族的艺术自信,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审美发现和审美规范的研究探索创新中不忘初心,为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从高原到高峰做出不懈的努力。

当然,必须考虑审美观念和规范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关注到由于不同时代、民族、年龄、阶层而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与规范的差异。[3]因此,在具体的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可古典美的价值,同时作为对未来社会审美观念和规范的影响和辐射,还应该让学生扩大对业已发生的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价值的近现代艺术现象和作品的认同感,开拓前行。以教材中经典作品《父亲》为例,在深度欣赏中发现:这幅作品以超写实表现在劳动中小憩喝茶的“父亲”:精雕细琢出来的额头、脸颊深刻的皱纹、脸上的晶莹的汗珠、干裂嘴唇、粗壮手指暴突的青筋,还有那代表时代特征的圆珠笔.......他那以勤劳、朴实的形象,感动着我们的灵魂,让人像像烙印一样刻在心头,过目不忘。一个崭新的形象,体现新时代、新生活、新理想、新追求的父亲的形象高大地矗立在当代新的历史之中……作品突破了传统造型艺术中只能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的局限,从而在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上得以充分的应用。这充分体现了一些近现代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观念和趣味的变化。立足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才能发展,才能做出新的贡献,这些新的贡献包括新的观念、形式、方法和规范。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鼓励学生立足当代,超越规范、大胆创新。

二、在独特的发现中引导创新心智的萌芽,审美就有了延伸性和独创性

在独特的发现中引导创新心智的萌芽之时,也许这些萌芽并不一定被其他人所认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既要开拓思路,又要严谨,更加需要坚持,因为当创新超越了既有的审美观念和规范,或在审美观念和规范与现实和艺术中打破重组,从而产生了新的联结,并且在结果和效益上超越以往,形式上更新颖,审美就有了延伸性和独创性。[4]例如《美术鉴赏》选入了中国画创作作品,它不仅是国粹,更是影响、震撼了西方美术大师毕加索,毕加索欣赏了经典中国画、大量临摹了中国画的线描后,深有体会地对张大千说:“艺术就在你们东方。”确实如此,例如:在我国经典的黑白双鱼式的构图、散点透视、目测心记、意象表现、诗意构思、知白守黑、笔情墨意、以书入画……这些哲学的美感和诗境的意蕴都是世界上所独有的,为了弘扬中华文化,把中国特色的美学如儒家的“游于艺”、释家的“禅、空、虚、静”、道家的“天人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词的文化积淀,中国哲学美学的引导,画面讲究“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5]等六法。描写心中的画,寄情画中的主体(山水、花鸟、人物),描绘心中的诗境,以中国特有的审美发现、使中国绘画独立于世界美术之林,成为与西画并立的又一高峰!引导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生活,在哲学、美学的指引下,从中发现新的美,丰富审美经验来帮助学生获得创造能力,为创新萌芽寻求发展之路。由此可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心智培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通过美术鉴赏课程的学习,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头主动地探究美的奥秘,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从而能够敏锐地发现和创造自己独特的美。

高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美学技能之后,审美的借鉴、发现、创新心智的培养对学生学习能力至关重要。通过《美术鉴赏》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特的发现、独立的见解、独有的应用,允许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认识、理解、质疑作品的好恶,经过讨论乃至争论,充分利用各个学生个性的知识储备,调动各自的生活阅历,激活所有的思维活动,对学习、生活进行观察、分析、判断、争论、扬弃,从而增加各自的学识修养,养成全面独立思考的能力,把它们应用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在锤炼和创新中提升自己,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三、把握时代脉搏,充分灵活地理解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培养创新心智

历史证明,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外延也随之不断地变化和拓展。在教学中不但要传授已知的审美观点、审美规范,更要强调如果固守已有的认知往往会压抑同学们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审美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独特美及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个性化地运用已有的审美来创造,使已有的审美观念和规范得以丰富和补充。[6]就像潘天寿发现雁荡山花一样地去发现别人未发现之新美,把它充分表现出来。

审美观念和规范必须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具体的创新行为和成果一旦被认可,创新在发展中得到应用,这将会引发原有的审美观念和规范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导致观念和规范的新的碰撞,合理地打破重组又可以产生更新的审美观念和规范,从而推动历史巨轮朝着先进的方向前进。例如,在众多美术作品中发现:中国隋唐以后被认为美的“三寸金莲”、西方14世纪开始的以束腰为美,在今天这个时代则受到批判和拒绝,被认为是畸形的、非人道的,因而也是不美的。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中,传统的规范会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变化、不断外延、不断拓展,经过时间的考验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从而使得我们对新异事物的容受性得以拓展。就像马蒂斯的作品最初展出时被讥讽为野兽派,现在已被普遍认可,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一种重要画派。创新改变了规范,合理的规范能够成为人们接受的事物。从审美的角度而言,创新就变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观念和规范。这样,审美就完成了与创新的统一,继承与发展得以不断地演绎,推动学生创新心智的完善。

四、创新心智的培养应让学生拥有坚持不懈的执着追求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已经倡导多年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也得到认可,如何坚持在学习审美的同时领会审美经验的产生,取得因人而异审美价值取向,从而启发高中学生的心智,使他们在学习丰富审美内容的同时,有源于传统且高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对美术教育来说,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教学实践的价值。因为这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乃至其他学科学习都有深远的影响。创新的事物往往是在规范之外的,在人们接受创新事物初期很容易受到旧规矩的排斥、冲击甚至拒绝,它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在此过程中慢慢被人们认同并接受。例如:南宋画家梁楷,他善画人物、山水、佛道、鬼神,是南宋画院待诏,因置御赐金带不受,而被称“梁疯(风)子”,他反对因循守旧,勇于创造发展,即在写意画创作中减去一切多余的线条,用最简洁、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线条刻画人物的神态,使画面更加简逸,令人耳目一新,在艺术表现上他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创见,创立了中国写意“减笔画”这一新技法。由此可见,在创新心智培养上,师生应坚持不懈地上下求索,以长远的、开放的眼光,民主的方式,积极的心态,创造性地对待美术欣赏教学,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发现学生多元智能。

[1]李力加.名师如何练就名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9.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6.

[3]彭修银,刘建蓉.中国画美学探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5.

[4][美]米哈伊·奇凯芩特米哈伊.创造性:发现和发明的心理学[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86.

[5][美]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0.

[6]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60.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心智美的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爱是开启幼儿心智之门的金钥匙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