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吃”上做教育
——莆仙饮食文化走进幼儿园课程

2018-04-03陈丽萍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线面小吃美食

陈丽萍

(仙游县实验幼儿园,福建 仙游 351200)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传统的饮食文化,每个地区都有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而在莆仙大地之上,饮食文化更是有着许多独特且带着浓浓乡土气息。莆仙特色小吃也不例外,教师引领幼儿共同走进莆仙饮食文化,将学生身边鲜活的饮食文化带进幼儿园课堂,努力探索具有鲜明地域的园本课程。

一、关注生活,寻找莆仙“吃”的文化

莆仙的饮食文化,源自温润的气候和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丰厚的自然馈赠与深厚的历史文化相逢,成就了莆仙众多美食名品。例如在莆仙人家的餐桌上常见的温羊肉、兴化米粉、春卷、麦煎、煎果、卤面、海蛎饼、白粿、“来古扁食”等食物,都是外地所少见的,许多还有着历史的典故。

1.说小吃——开展好吃的“来古扁食” 主题活动

主题开展前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亲子街边探访“来古扁食”店、查阅资料、上网搜寻等形式了解“来古扁食”的由来。让学生知道“扁食”是仙游闻名全国的风味小吃;接着,品尝“来古扁食”,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说说‘来古扁食’好吃吗?你们尝到了什么味道,吃到了什么东西?”教师进行小结:做“扁食”需要购买的材料,记录开列成购物清单,幼主题探讨制作材料;然后,了解制作过程。观察生“扁食馅”、生“扁食”,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准备好的材料是怎样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的?请食堂的厨师阿姨现场表演,让学生明白如何制作“扁食”。最后,师生探讨开展家乡风味小吃宣传活动——尝尝我们的“来古扁食”。制作《活动倡议书》,成立采购小分队(学生自由组合成红黄绿等等小分队)。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学生制作欲望,从而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

2.找小吃——开展《街头采访者》活动

鼓励家长学生一同去生活的社区大胆询问,寻找小吃,也请家长有意识地在一日三餐中,加工制作一些简单可口的的小吃(水龙汤、“来古扁食”、炒米粉——)让学生去品尝发现,而在周末,发动家长进行家庭联谊活动,和学生一起动手制作小吃、上街去酒楼尝尝登上大雅之堂的家乡小吃,抑或是到小巷中去品品犹如家常便饭的好吃的小吃,使师生找小吃活动没有局限于一日三餐,而是与平时的生活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新小吃,并将自己发现的小吃随时地记录到小吃采集表中,比比看谁发现的多。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前实践,分享他们寻找到的莆仙特色小吃,并交流他们了解到的食物背后的故事,教师可以着重介绍比较有代表性的“来古扁食”,介绍它的来历和做法,让幼儿在欣赏美食的同时,简单地了解了莆仙地区的历史。

3.享小吃——培养早茶礼仪

早茶时间引导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小吃,感受到好东西一起分享的快乐,并学习一些用餐礼仪。[1]通过“亲亲小吃”的一系列活动,在谈话、寻找、品尝家乡小吃的同时、幼儿对家乡小吃已经有整体上的感知,选择幼儿熟悉、有特色、适合幼儿探索的家乡小吃,以邀请厨师现场制作、参观小吃作坊、品尝制作小吃的方式让幼儿走进它们、走进家乡,走进生活,以达到我们爱家乡、爱生活的教育目的。

二、走进节日,感受民俗食物文化

每个节日都是文化的载体。透过节日的饮食习俗,可以洞悉一个地区的群体文化性格,展示独特的民俗传统。大班“舌尖上的仙游小吃”主题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莆仙美食经验,自发在走廊创设“仙游美食一条街”角色游戏区,学生用报纸、水果网袋、豆腐渣、树叶等废旧物及自然物,制作了红团、线面、海蛎饼、枫亭糕等各种模拟特色小吃,在轻松、自主的游戏氛围中再现莆仙美食文化。

1.开展“莆仙节日美食摄影展”主题活动

“节日美食我来拍”的主题活动,借助传统节日的契机,拍下家中过节时的传统食物,并向家中的老人了解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在“莆仙节日美食摄影展”活动中,幼儿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享一样样具有莆仙文化特色的节令美食。例如:红团——除夕食红团代表着人们希望新的一年生活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线面——正月初一早上,每人吃一碗煮线面,寓意“福寿绵长”,而莆田的线面制作工艺也是独特的一笔文化遗产;端午食物——端午在莆仙十分隆重,民谚唱到“初一糕(枫亭糕)、初二棕、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划龙舟”,从初一起,人们就开始品尝糕点、粽子、螺,到初五,家家用“午时草”煎汤煮蛋,吃“午时蛋”可壮身祛病;还有大暑食荔枝、七月半食金粿、中秋食月饼和芋君米粉炒、冬至食汤圆等。这些节令美食表达了莆仙人民对平安、健康、幸福的期盼,也为传统节日增添了许多色彩。在对家乡节日饮食习俗的研究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魅力,享受了传统节日带领的乐趣,并逐渐爱上了传统节日。

2.开展“好吃的枫亭糕”主题活动

教师播放民谣,出示枫亭糕。引导幼儿说说什么时候吃枫亭糕,与幼儿谈谈小孩满月、青年人订婚、老人做寿等均要吃枫亭糕的民间习俗。多媒体课件播放枫亭糕“彩、磨、筛、蒸、包”的制作程序,活动区角的操作区投放不同馅料制作的糕块,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了解枫亭糕的独特之处,认识枫亭糕用处,知道枫亭糕是家乡的特产。

3.角色游戏——正月初一煮线面

莆仙每个人都吃过线面,只要是喜庆的日子一定免不了一碗佐料满满的线面,线面也称寿面。自宋代以来,每年正月初一全家人吃线面早已融入莆仙文化和习俗。为此,我们组织大班社会活动《参观线面作坊、品尝线面》,参观前教师谈话:“谁知道线面是怎么做出来的?”舒舒:“用刀切下来的。”佩佩说:“用剪刀剪出来的。”从此可以看出,幼儿对做面条的经验都是从美工活动剪纸、泥工中得到的,他们没有看到线面的实际制作过程。教师说:“你们说得都不对。”有几个小朋友立即质问:“老师,线面那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于是我们组织亲子参观线面店。到了线面加工店,几个幼儿纷纷追问:“阿姨,这是什么?”阿姨回答:“你们知道线面是用什么做的吗?”杨杨脱口回答:“是用面粉做的。”阿姨说:“对,这就是面粉做的面,不过是没拉好的面。再用这两个小木棍拉一下就成线面了。”幼儿观察线面的制作过程:阿姨将初步打出的面用小竹棍两头挑好,将其中一头插上晾晒的架子,两手握住另一头小竹棍开始拉,阿姨越拉越长,小朋友惊叹:“好长啊!像蜘蛛网一样、像摇摇床一样、像瀑布一样。”最后,煮线面、尝线面。先讲解:什么时候吃线面?线面可以怎么吃?再师煮线面,讲解煮线面的方法。幼儿通过参观线面作坊后,并经过教师一边播放煮线面的录像,一边讲解煮线面的全过程,小朋友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多么盼望试着学煮线面。大班户外游戏中,学生自主开张了“莆田红菇线面店”。我们看到洁洁扮演的“厨师”像模像样用图示表示开出“采购清单”:红菇、干黄花菜、紫菜、花生、芥兰、姜、盐、蘑菇精、线面,由齐齐负责“采购组”的小朋友进入“超市”采购,“帮厨组”小朋友着手加工做菜的前期备菜。最后请“厨师”开始做菜,边操作边介绍:包水果的塑料网手撕成条状说是“紫菜”,锅中下油小火微炸捞出;用红土搓成一粒粒“花生”微炸待用;树叶代表“红菇”,剪掉末端带沙的小段菇脚不用,做用水稍冲洗动作,而后凉水浸泡;柳条变成“黄花菜”冲洗干净……这样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红菇线面”,就展现在教师的眼前,“服务员”忙着推销:“红菇线面一份5元,好吃极了,要不要来一份尝尝!”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彼。角色游戏让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三、走进生活,挖掘“吃”的美趣

列宾曾说:“只有在自己土壤中成长的艺术才能得到透彻和充分的理解。”[1]而如何让这些来自身边风味小吃的素材——家乡的特色美食走进幼儿园课程呢?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挖掘、捕捉它们的美术元素,并学会用美术语言表现出来。

1.观察“吃”的造型

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才能吸引人的食欲,这些民俗美食能跨越历史的长河流传下来,它们的颜值也有着一定的功劳。在活动过程,可以利用食物或图片从三个方面来引导小朋友来观察它们的造型特点。一是外形——圆和条状。在中国文化中,“圆”是中华文化思想的代表形状,圆在民俗中象征着“圆满、团圆、完美”,所以不难发现,在莆仙的传统食物的外形中,尤其是在节令食物中,圆形是最常出现的外形,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例如:圆形的红团、汤圆、金钱粿、油饼,还有其他各种节令时供奉祖先和神灵的贡品糕点,均是圆形的图案。除了圆形,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形状就是——长条状,代表的食物就是莆仙大地上独有的莆仙线面和兴化粉,是莆仙人招待外地客人的招牌美食。二是色彩——中国红。中国红是中国人的魂,意味着平安、吉祥、喜庆、福禄、康寿、成功等一切的好兆头。在我们身边的传统节日中,处处是红色,而节令食物中,红色也是主要的代表色。例如过年前,家家自制的红团,还有点上红色图案红龟、丁饼、马糕、人丹糕、盘舍龟等各类糕饼。带着“中国红”的糕饼为莆仙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和福气。三是装饰——吉祥纹样。中国的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在民俗食物中,吉祥纹样的运用给传统食物增添了许多外形魅力,同样也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祝福。[2]例如:在红团的制作中,人们会在红团表面用模具印出福、喜纹样或者凤鸟、莲花、娃娃等图案,在祭祀和辞年等的供奉食物上,还会装饰上红色剪纸吉祥团花。吉祥纹样在食物上映照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创作“吃”的作品

在学生体验、感受、探究、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利用美术区域活动,将家乡特色饮食用直观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一是泥工创作——立体再现身边的“吃”文化。“家乡的小吃展”“独特的家乡生日宴会”“我爱吃的过年食物”等主题活动中,学生用橡皮泥制作身边的美食,彩泥“小吃”展台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分享交流。泥工独有的3D再现效果,让家乡特色饮食在美术课堂上展现着迷人的色彩,也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对家乡的特色饮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二是主题创作——丰富展示生活的“吃”现象。“我和家乡美食的故事”“我和爸妈下馆子”“我请客人品尝美食”“过节美食等着我”等主题的美术创作活动,通过图片欣赏、情境视频、交流小组等形式,引导幼儿回忆现实生活中和家乡小吃有关的有趣现象、故事或者难忘的活动,用画面表现出来。收集幼儿的作品举办“家乡美食我来画”的美术作品展,充分营造家乡美食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三是包装设计——创意构思家乡的“吃”品牌。“莆仙水果的包装设计”“家乡美食推广赛”“我来设计家乡伴手礼”等主题的美工创意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学会简单的包装设计,学着用创新的思维来推广家乡的特色食品,让莆仙特产能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3.培养“吃”的礼仪

早茶活动要求:幼儿每人带一份自己喜欢的家乡小吃、若干盘子、菊花茶、茶杯、轻音乐、餐具、透明手套。首先,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晨间接待时,让幼儿交流自己带来的小吃(名称、来历、形状、味道、制作特色等等)。接着,让幼儿品一品,尝一尝:提出分享问题:“每种小吃只有几块,大家都要吃,怎么办?”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提出分享。进餐礼仪讨论:不争抢、吃完一块再拿一块,慢慢品尝(幼儿品尝分享)。师与幼儿共同品尝,并轻声交流:“你带的是什么?吃了些什么?最喜欢什么?”然后,集中交流,感受分享的美好:“我吃到了什么?”“哪些是平时没吃过的?”“我最爱吃的是什么?” 最后,小朋友记录自己吃到的小吃总数,让幼儿说说尝了几种小吃——可用数字、画点数、画小吃形状等表示,找出自己最爱吃的小吃。通过早茶时间活动,让幼儿享受早茶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礼仪。

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是传承文化,艺术教育正是如此。通过主题活动交流和区域活动动手操作,幼儿们发现原来平常餐桌上的这些家常菜如此独特,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代表一段历史。在强烈的感官刺激下,他们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民俗文化一下子走进了学生的世界。通过将仙游风味小吃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充分地发挥了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较好地实现了地域文化育人的效果。

[1]刘忠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4) :11-16.

[2]王朝霞.开展幼儿园的莆仙 民俗文化课程之我见 [J].课程教育研究,2017(13):22-24.

猜你喜欢

线面小吃美食
探求线面平行中平行关系的寻找方法
立体几何中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策略
我是一个小吃货
怕冷的小吃货 等
怕冷的小吃货
线面、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应用
可爱的小吃货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