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视角谈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
——以辽宁省黑山县Y村为例
2018-04-03冯文熙王志刚
冯文熙,王志刚
(沈阳师范大学 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沈阳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度发展,农村青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逐年递增。根据我国官方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总量已经超过5000万人。从我国现有的社会政策来看,政府在宏观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问题,但是并不够健全,对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特例情况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同时,农村的基层建设也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因此,笔者于2018年2月至2018年4月在辽宁省黑山县Y村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个案访谈等方法,了解到必须加紧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
一、 Y村现状
辽宁省Y村位于辽宁省中西部地区,该村主要以土地收入、牧畜饲养及小型作坊生产为生,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春秋两季常出现干旱,交通不便,距离县城约40公里,村中只有一条水泥主路,其他均为砂石路或土路。村中共有土地198.4公顷,共有农户185户,人口总数634人,现居住人口431人。其中留守老人176人,留守老人占现居住人口40.8%,男性90人,女性86人。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9人,五保户3人。该村人口特点表现为60~70岁人口所占比例较多,学历以小学居多。
二、 农村留守老年人形成的原因
1.城乡条件的差异
自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也不断向前迈进。城市生活的基础设施和物质条件与农村相比,差距也逐渐拉大,吸引更多的农村青壮年。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即使是历经多次农村经济改革,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依旧是依靠务农维持生活。特别是经历了几十年的耕作后,农村现有的耕作土地有限,难以满足人口基数过大的农村人口数量需求。因此,农村剩余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城镇化政策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带来了机遇,在城市谋求一份工作能够带来可观的收入,因此,流向城市的劳动力数量不断攀升。
2.城市生活的压力过大
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能够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最显著的就是城市生活的压力。城市生活压力的形成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主要有工作压力、住房压力以及消费压力。众所周知,城市化建设的水平越高,带来的工作岗位越多,相应的收入也越可观。因此,大部分的农村年轻劳动力都流向我国的一、二线城市。这些城市都有一些明显又相似的地方:首先是生活的节奏快,这可以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体现出来。大部分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几乎每个工作日都需要很早收拾出门,而下班后还会因为加班而很晚归家,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没有足够多的空余时间与父母沟通。其次是岗位竞争压力大。一、二线的发达城市工作机遇多,汇聚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同一行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镇本土人员相比,在接受教育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要想融入城市生活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这就导致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暇顾及父母。
3.“孝顺”观念的淡化
随着农村进城人员城市生活的时间推移,长期的分离导致与父母的感情变得淡薄,赡养老人的责任感也逐渐淡化,传统的“孝顺” 观念正逐渐土崩瓦解。在曾与村民张某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张某与妻子育有一儿,儿子因在南方城市读书,最后在南方娶妻、安家,已经有三年之久没有回来过年了,而且也是很少往家里打电话。同时,由于农村进城的人员在进城生活后形成新的社会交际圈,逐渐脱离原来与父母共同拥有的社会交际圈,导致农村进城人员即使没有尽孝也不会有熟人谴责,社会约束力降低,加剧了农村老年人留守问题的出现。
4.老年人的“旧”思想
从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年龄来看,都是处在60~80周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老人经历过战争、全国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一系列时代变迁事件。年轻时的经历导致在他们的认知领域认为能够在城市扎根是一件既体面又幸福的事情,他们为了能够让子女在城市中生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村民王某,现年已74周岁了,当时“超生”育有两儿一女,全是通过进城务工最终安家城里,老两口在农村生活清贫,但是他们依然觉得很有面子。因此,当子女提出要回家乡发展时,多数的老人都表示反对,这也导致农村留守老年人数量的增加。
三、 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1.经济收入较低
经济收入是直接影响人生活质量的主要方面,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自于土地耕种、政府补贴以及子女的赡养费。根据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整理出的数据显示,农村人均年收入刚刚达到13000元,而城镇人口的人均年收入在2015年已经超过30000元,是农村人均年收入的两倍还要多。农村留守老人的低收入限制了购买力,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无法提高,因此经济收入低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
同时老年人的居住条件较差,大部分的老人由于经济原因,以年纪大了无论什么样的居住条件都无所谓为借口,不舍得翻修旧的房屋。子女的赡养费本应是农村留守老人收入的主要支撑,但子女在城市中的生活压力大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费用有限,并不能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匮乏问题。由于与父母长期分居两地,对赡养父母的责任感降低,子女对留守在农村的父母很少问闻,更有甚者由于城市消费高,留守的父母还要反补进城的子女,迫使农村留守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支撑生活。而政府补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农村留守老人改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状况参差不齐,补贴的程度十分有限,促使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经济状况匮乏。
2.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在城市中,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老年人可以到公园散步、到商场购物、到电影院观影,有经济条件的还可以参加城市举办的文化娱乐节目,使得城市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来看,鲜少有商场入驻到农村当中,其他基础设施也少之又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需求。
此外,以所调研的村屯为例,东北的老年人都特别喜欢扭秧歌,然而村里没有条件为大家修建广场,甚至都无法提供娱乐所需的音响、照明等设施,这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还有由于大部分的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低,村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过于高雅就很难引起农村留守老人的共鸣。村委会组织的文化活动内容有限,导致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受到限制。大部分的农村留守老人在农闲时期,主要依靠观看电视、收听录音机、打牌、打麻将和聊天等方式度过,这也为杜绝农村“黄、赌、毒”,建设绿色健康娱乐文化留下隐患。
3.社会支持网络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由家庭网络、朋辈网络以及组织网络这三部分构成。家庭网络是老年人的主要社会支撑网络,一般情况下,家庭支撑网络是老年人日常生活得到照料、生活经济来源以及情感寄托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家庭支持网络并没有发挥主要的支持作用。进城务工的青年与留守在农村的父母联系疏远,老人在遇到紧急事件时很难得到子女的帮助。
朋辈网络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结交的年龄相仿的朋友。农村老人的社交范围限制在本村的邻里间的互动。而同村邻里间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大体一样,即使是同村非留守老人家庭也很难为邻里提供帮助,这就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从朋辈网络中得到的支持有限。
能够为农村老人提供服务的主体组织就是农村村委会。我国农村整体建设水平不一致,这就导致部分地区的农村村委会能够为农民提供完善的服务,而另一部分的地区由于缺少建设完善服务的条件,使得农民很难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这也使得农村留守老人缺少组织网络支持。
4.传统养老方式难以维继
农村留守老人现象一直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主要冲击。过去的“四世同堂”大家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农村留下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应对留守老人这一现象。在农村传统的观念中,“家庭养老”是传统养老的基本养老方式,大部分的农村人认为“家庭养老”就是等同于“子女供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子女非但没有改善农村留守父母的生活水平,反而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压力,最典型的就是城市生活的子女因工作繁忙而无暇顾及他们自己的孩子,将年幼的孩子留在农村同留守老人一同生活。留守老人得到的生活费用大部分都用于孙辈的生活支出和学费上,留给自己的实际支出少之又少,这就导致农村留守老人不仅没有安度晚年,反而增加了生活的压力。
5.生活方式节俭过度
最为明显的就是生活的节俭,从老年人的生活节俭程度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范围内的节俭,另一类是非正常范围内的节俭。正常范围是指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攀比、不铺张,具体表现为节约资源,不随意浪费,重复利用不奢侈,不过度追求享受,这些节流手段可以积攒一定的财富,改变生活条件。非正常范围内的节俭是指过度节俭,老年人过度节俭的方面有很多,较为典型的有老人怕浪费粮食将剩菜汤汁一并食用,甚至是已经变质的食物也不忍心丢弃,这对老人的身体而言是极大的损害,易引起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再加之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过度节俭不仅没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反而降低了老人生活质量。
四、 基于社会工作视角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
1.社会工作视角
所谓视角,就是指处理问题的切入点,每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每个个体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模式不同会导致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可以从多个视角进行考虑。故而社会工作视角就是指将问题放在社会工作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从社会工作的定义上来看,构成社会工作必须符合三个特征:首先,行为的价值观指导必须以利他主义为中心;其次,行为的发出者必须有科学的知识储备;最后,行为的过程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助人。因此可以将社会工作归纳为:一个拥有专业知识储备的人,本着对他人好的意愿,用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人。将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这一问题放到社会工作视角当中,可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问题的关键;运用社会工作对他人好的意愿,使得个体在研究问题时能设身处地为农村留守老人考虑;运用社会工作科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因此,运用社会工作视角去研究如何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问题是十分必要和合适的。
2.推动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
从社会工作角度的宏观层面来看,改善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需从政府政策入手。而政府政策的切入点来自两个方面:
(1)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从影响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相关政策来看,要想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就要从养老模式、经济保障和医疗服务等问题入手。
①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资源网络。从人类活动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象是很难逆转的。而城市打拼的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生活压力要更大,很难实现将农村留守老人接到城市里共同生活,因此政府根据农村留守老人的实际情况建设新的养老模式,如: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社区为平台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模式。
②以政府不断完善养老金的筹集方式,建立合理的养老金领取标准。政府要想更好地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服务,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完善养老金的筹集方式是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经济保障的重要任务。政府在筹集养老资金费用时,要建立健全的缴纳体系,将个人缴纳作为主要方式,政府的相应配额为辅助方式,保障养老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收集。政府在进行“开源”的同时,也要注重“节流”。所谓“节流”,就是指政府在发放养老金时,不能一刀切地按照统一的标准发放,而应根据个体在缴纳养老金时的交纳情况、个体所处的年龄段以及个体当下的生活状况,有阶段性地发放养老金。
③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服务设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一直是农村基础建设的重点,由于农村的经济状况和环境体条件有限,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一直存在困难。政府应该加大建设力度,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加强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号召医疗卫生团队走进农村,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2)丰富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从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来看,农村留守老人的休闲娱乐方式相对单一,农村精神文娱乐设施的建设匮乏。要想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状况,政府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建设符合农村留守老人精神文化娱乐需求的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呼吁进城务工的青年子女常回家探望老人,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对子女的依赖感。
2.健全村委会的服务功能
从社会工作的中观层面上来看,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服务功能能够有效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村委会在很大程度上与居委会的结构相似,我们可以借鉴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介入的工作内容包括:照顾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排解老人情感缺失、为失能的留守老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等。介入的手段依靠社区工作中的社区成员间相互动员。服务人员通过整合农村中的资源和社会福利机构的资源,动员全村居民共同参与,通过村民间的相互扶持来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3.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社会工作的微观介入层面就是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而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手段有两种,分别是个案介入和小组活动介入。)
(1)运用个案方法解决问题。个案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一对一地为案主进行服务。主要解决的问题层面是个体的心里问题、生活问题、认知情绪问题以及家庭问题。Y村的留守老人通过向基层社会工作者求助,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基层社会工作者则为老人提供咨询、辅导、提供资源、矫正等服务。社会工作的个案方法有很多介入手段,如任务中心模式、危机干预模式、认知—行为模式等,Y村留守老人的这些问题通过个案手段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
(2)运用小组方法解决问题。小组工作也是社会工作者常用的手段之一。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与个案不同,并非是一对一进行,而是将同一类型问题集中的老人集合在一起,针对同一问题类型的老人共有的特点入手。根据调查情况来看,Y村的留守老人具有熟悉度高、认知不明确等特点,所以按照小组类型可划分为三类:
①兴趣小组:针对Y村留守老人的共有兴趣爱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沟通,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生生活质量。
②疏导情绪、心理型小组:这一类型的小组成员都存在一定的情绪和轻微的心理问题,将同一类型问题的老人集合到一起。由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手段进行疏导,其目的让组员之间产生共鸣,通过组员间的相互扶持疏导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
③人际关系类型小组:这部分的小组主要是针对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的留守老人,为了改善留守老人的不良交际关系,提高留守老人的交往能力,改善留守老人的生活社会环境,促进老人间的相互扶持和帮助,从而改善老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