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路学论纲

2018-04-03肖君和

关键词:道路人类

肖君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

习近平同志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此言非常正确。不仅如此,此言启发笔者,使笔者看到:道路问题具有普泛性和重要性,它是人类、人类中的各种群体(国家、民族、团体、政党等)、个体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人类、人类中的各种群体、个体的生命。既然如此,道路可以作为一门学问——“道路学”来研究。由是,笔者拟对“道路学”做点纲要式的探索、论述,以祈方家指教。

一、绪论

“绪论”要解决两个问题:道路学的对象和性质、道路学的作用。

(一)道路学的对象和性质

1.道路学的对象 道路学是一门研究道路及与其关联着的事物的科学。道路学的研究对象是道路,以及与道路关联着的事物。在这里,所谓“与道路关联着的事物”,包括“择路”(选择道路)、“建路”(建设道路)、“走路”(走好道路)等诸多事物。

2.道路学的性质 道路学的性质有三。第一、综合性。指的是道路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工具性。“理论性”要求从理论上对“道路以及与其关联着的事物”进行分析,“知透”——认识透彻。“工具性”要求这门科学能服务实践,教人“识路”“择路”“建路”“走路”。第二、没有阶级性。道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同阶级的人都可以在上面走。“识路”“择路”“建路”“走路”是任何阶级的人都要做的事情,道路学只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教人们如何识路、择路、建路、走路,因此没有阶级性。第三、客观性。道路是种客观存在。识路方法、择路方法、建路方法、走路方法等作为方法也是客观存在。因此,研究它们的科学——道路学也具有客观性。

(二)道路学的作用

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事物,大到整个人类,小到每个个人,以及人类社会中各种团体、组织,都必然地会有成长发展的过程。这个成长发展过程的轨迹就表现为道路。这么一来,道路学的作用至少有两种。

1.将有关道路的知识,如道路的构成、性质、种类、规律等等告诉人们,让人们对于跟自己发展有极端重要性的道路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对自己走着的道路有信心,如对与全国人民一齐走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信心,对自己走着的具体人生道路有信心。也可能会有这种情况:对照有关道路的知识,发现自己走错了道路,从而及时改正。

2.在如何设计道路、认识道路、选择道路、建设道路,以及如何走好道路等问题上,通过“道路援助”等方式、方法,给人类,包括:(1)整个人类;(2)人类里的各个群体:民族,国家,厂矿企业、大中小学、党团组织、社区社团等;(3)人类个体,包括男女老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参考与帮助。这对于人类个体的成长,人类中的各种群体,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二、道路的含义

关于道路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

(一)本来层面 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关于“道路”的含义就是一句话:“供众人通行的土地。”199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则给“道路”下了这么一个定义:“通行机动车(汽车、拖拉机、摩托车等)、非机动车(兽力车、人力车、自行车等)和行人的各种带状工程构筑物的统称。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和各种排水与防护设施等组成。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工矿企业专用道路、林区道路、农村道路以及各种大车道等”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则给“道路”下如下定义:“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两地之间的通道,包括陆地的和水上的”。在举例时,《现代汉语词典》说明有比喻义“人生道路”、“走上富裕道路”。

(二)引申层面 由于“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多指规定或选定的)”意思与“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的意思,在“路线”的含义上是相同或相通的[2]或者说,由于作为“从一地到另一地所经过的道路(多指规定或选定的)”的“路线”,具有“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的含义,因此,“道路”(或简称“路”)的含义就可以引申、扩大为“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或生活上的基本途径或基本准则”。而这么一来,我们就可以将“道路”定义为:“从一地到另外一地的通道,引申、比喻为人类及其中的群体、个体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或生活上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准则”。

三、道路的分析

对于道路,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理性考察角度 从理性考察角度分析道路,可知它有两个辩证统一:

1.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 这种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表现在“道”与“路”的统一上。“我国古人常用‘道’来表示道理、法则、规律之类的抽象概念,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可道’,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养生之道等。‘路’是指人们只要迈步走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具体路径,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多指向抽象,‘路’多指向具体。两者结合成‘道路’,意思是形而下的具体的‘路’的开拓必须要有形而上的抽象‘道’的指导。”[3]

2.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一个重要的唯物主义原理,这个原理也表现在道路上,就是说:道路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因而也是一种“历史的”东西。道路作为逻辑的东西是指作为“历史的”东西的道路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因此,总的说来,作为逻辑的东西的道路必须符合作为历史的东西的道路。但是,逻辑的东西不是历史的东西的简单复写,而是撇开历史过程中所包含的个别的偶然的因素,对它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的反映,即规律性的反映。这么一来,作为历史东西的道路必然按照作为逻辑东西的道路的方向向前延伸,二者又统一起来了。

(二)道路形成角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这“走”最早就是自发的。然而,更多的道路的形成是人们自觉行动的结果,这“自觉行动”包括对于准备走的道路的设计、修建、初步实践(试走),等等。因此,从道路形成的角度看问题,又存在着自发与自觉的辩证统一。

四、道路的要素

一般来说,不论是原生形态,还是引申、比喻形态,从形式上来说,道路都由路向、路线、路基、路面、路径、路程(路途)、路段、路障、路况等要素构成。我们简单考察一下:

(一)路向 任何道路都有指向。这道路的指向就是路向。路向的正确或者错误,肯定或者否定决定着道路的价值。正确的道路能使人走向光明;错误的道路能使人走向绝境。因此,对于道路来说,路向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路线 道路往前延伸,它的主干就会成为往前延伸的线,这线就是路线。而这“主干”引申到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则是必须遵循的根本途径或基本原则。从这个角度看问题,路线对于要走路的人来说,确实非常重要。

(三)路基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基础则是建筑物的根基,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因此,路基是道路的根基,是道路能够向前延伸向前发展的根本。

(四)路面 路面是道路的表层部分。这表层部分如果平坦光滑,如果能够吸引人,它就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走它。因此,路面不是可有无的东西。

(五)路径 “径”指狭窄的道路,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因此,“路径”指的是能够达到目的地的道路。这种含意表明了路径在道路问题上的重要性。

(六)路程 “路程”指“运动的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经过路线的总长度”,“泛指道路的远近”(“路途”也是这种含义)[2]。显然,作为对一条道路的长度或历时长短的把握,“路程”以及“路途”是重要的概念。

(七)路段 道路的一段叫“路段”。这个“路段”也是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有不同的阶段。整个客观世界是如此,客观世界中的社会生活也是如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道路更是如此。对道路中的阶段的把握,例如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八)路障 道路上的障碍物就是路障。有些路障是自然存在的,有些路障是人们设置的。为什么会有自然存在的路障?人们为什么要设置路障?怎么设置?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

(九)路况 “路况”的涵义是“道路的情况(指路面、交通流量等)”[2]。撇开“路面、交通流量等”狭义内容,“路况”对于引伸、比喻意义上的各种道路也适用,因为那些道路也存在着“道路情况”的问题。

五、道路的形成

道路的形成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看。

(一)浅层次:人和自然相互作用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有这么一句歌词:“踏平坎坷成大道。”“踏平”是唐僧师徒去踏平,是人的行动。“坎坷”是自然物土地的坑坑洼洼,是自然界的一种状态。“踏平坎坷”就是人的行动(脚踏)改变属于自然界的土地的坑坑洼洼状态,是人的行动改变自然状态。反过来,土地的坑坑洼洼也改变为平整可走的道路。因此,从浅层次看,道路的形成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深层次:人的思想和人的行动相互作用人为什么要去踏平坎坷?这就涉及人的思想了。没有一定的思想、想法,人们不会去踏土地上的坑坑洼洼。有了一定的思想、想法,人们才会去踏平土地上的坑坑洼洼。踏平土地上的坑坑洼洼,形成初形的“路”之后,为了更好地前进,人们就会继续踏它,甚或护理修整它,使它成为完善的真正的道路。

总之,不管是从深层次看,还是从深层次看,道路的形成都是人(人类、人民、人群、个人)发挥作用的结果。且以“中国道路”的形成为例子来说,中国道路“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的创造,是党领导人民干出来、走出来的”。回顾中国道路的形成,可以说,中国道路形成过程中,“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创新,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化建设中每一条重要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6]。

六、道路的分类

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道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它们做个分类。

(一)我们可以从存在形态的角度,把形形色色的道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物质的可以直感到的道路,如山路、水路、公路、铁路、崎岖山路、田间小路,通衢大道等等。另一类是精神性的经过思考可以感觉到的道路,如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雷锋成长之路,等等。

(二)精神性的经过思考可以感觉到的道路又可以分为四类

1.适用于全世界的道路,如笔者提出并论述过的全球路[5]、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等等。

2.适用于某国、某民族的道德,如俄罗斯之路、苏联走过的道路、中国人民解放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等。

3.适用于国家、民族属下各单位、部门的道路,如我国工业发展道路、我国教育发展之路、江西旅游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发展道路,等等。

4.适用于人类个体的道路。任何一个人类个体都要经过成长发展的过程。这“成长发展的过程”就可以视为“道路”。“雷锋成长之路”、“毛泽东之路”、“XXX求学之路”等等,就是这种类型的道路。

(三)从价值判断(正面与反面、肯定与否定)的角度,也可以将道路分为两类

1.正面、肯定性的道路:正道、康庄大道、金光大道等。

2.反面、否定的道路:歧路、邪路、绝路、死路等等。

七、道路的性质

道路的性质主要有四种:矛盾性、通联性、阶段性、痕迹性。

(一)矛盾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道路上,就是道路的具有矛盾性。道路的矛盾性表现在道路的方方面面上。例如道与路的矛盾。道路的本身就存在着“道”与“路”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形而上(“道”)与形而下(“路”)的矛盾,理念(坚持“道”)与行动(走“路”)的矛盾,还可延伸为“知”与“行”的矛盾。再如,对同一条道路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队伍南下,企望立足广州,搞第二次北伐。这条南下之路本身就存在着肯定(成功)与否定(失败)的矛盾。一直到潮州的“红色七日”,这条路都是“肯定(成功)”面占主导地位,可是,潮州“红色七日”失败后,“否定(失败)”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又如,同一条道路上有顺境与逆境的矛盾。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一生顺利,舒服地获得幸福。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生之路并不是坦途一条,幸福的取得也有难易之分”。这就存在着人生道路上的顺境与逆境的矛盾,而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这样看待:“顺境有利于人们获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逆境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的发挥,获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6]

(二)通连性 “通连性”,是相通而又接连的性质。道路就具有这种性质:第一、哪怕道路上有路障,有横在路上的沟壑、沟堑,只要它还是道路,它就是可以相通的。例如,《西游记》中写的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虽然险境多多,危难重重,但它是相通的。如果不通,他们就到不了西天。第二、它能够把出发点与目的地接连起来。例如,京广铁路就把分别为出发地、目的地的广州、北京接连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出发点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目的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中国接连起来。

(三)阶段性 阶段性指的是事物发展进程中会划分为若于段落的性质。道路作为事物发展进程的一种,具有若干个阶段,也就具有阶段性。例如,每一条铁路都分为若干段。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分为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壮年、老年等阶段。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阶段。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开始,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已经经过了一般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阶段。这些例子充分说明,道路总是分为若干阶段而具有阶段性。

(四)痕迹性 所谓“痕迹”就是物体留下的迹象。道路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它必然地会留下真实的迹象或印记。例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就留下了以一些真实事件为标志的痕迹、印记,这些真实事件主要有:平英团抗英、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全民抗日、三年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原子弹、氢弹等试验成功、恢复联合国席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历史大转折、香港澳门回归、抗击“非典”、神舟遨游太空、西部大开发、举办北京奥运会、反腐倡廉、“打虎拍蝇”与党的十九大召开,等等。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有如此多的痕迹,其他道路也有如此多的痕迹,因而它们都有痕迹性。

八、道路的基本规律

道路的基本规律有三:以道引路规律、平坦崎岖规律、定向曲折规律。我们分别探讨一下它们的含义、表现和要求。

(一)以道引路规律

1.以道引路规律的含义 以道引路规律讲的是:凡道路都以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引导形而下的具体的“路”。由于我国古人常用“道”来表示思想观念、道理、法则等类抽象概念,“路”则指人们只要迈步就能够到达目的地的具体路径,以道引路规律的含义又可以表述为:凡道路都以思想观念引导具体路径。

2.以道引路规律的表现 先从小的角度来看,“路本来是没有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这里,“路”就是道路。走的人总有种种思想念头,比如“老虎来了,快逃”“大火烧过来了,快跑”“那里的风景真好,快从这里走过去看”……在诸如此类思想念头的支配下,人们走过去,不断地走(跑)过去,道路就出来了。再从大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思想在照亮人们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们生活的精神世界。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孕育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孕育了今天正蓬勃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7]显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作为思想观念的“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历程”,引导了作为“具体路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结果。

3.以道引路规律的要求 以道引路规律的要求很多,但主要的要求在于规察道路的时候,不仅要看到人们走的具体路径是什么,还要看到引导人们走这条路的思想观念是什么?正不正确?选择道路时要选择以先进的科学的高尚的思想观念引导着的道路;制订道路、路线时,要考虑用先进、科学、高尚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走的具体路径,促使二者结合起来。

(二)平坦崎岖规律

1.平坦崎岖规律的含义 “平坦”的意思是没有高低凹凸。“崎岖”的意思是凹凸不平,多指山路,也比喻艰难。平坦和崎岖的意思是对立的。但是,它们是所有道路路基的真实形态。就是说,平坦崎岖规律认为:从路基的角度看,凡道路都是既平坦又崎岖不平的。

2.平坦崎岖规律的表现 平坦崎岖的辩证统一来自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统一。“一个系列的波浪,无论是光波、电波,还是水波、热浪,从波峰到波谷、从波谷到波峰,是起伏不平到;但是在波峰与波峰、波谷与波谷之间又是相对平衡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以唯物辩证法为工具,概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事物的矛盾运动”,说明了“平衡和不平衡的普遍性、客观性”[8]。既然平衡和不平衡具有普遍性,那么,作为平衡和不平衡表现形式的道路也具有平坦性(平衡性)和崎岖性(不平衡性)。在平坦与崎岖的这个辩证统一中,崎岖是绝对的,平坦是相对的。所有道路都如此。美国百年崛起之路就是崎岖不平的。那条道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包括南北内战、社会动荡、种族冲突、鼠疫灾荒、洪灾飓风、外部战争、核武讹诈、恐怖袭击、体系设计、美元危机、金融风暴等,最终才‘奇迹般’地造就了20世纪领导世界的美国霸权”[9]。我国不走美式霸权之路,但是,正如人民群众都知道的,我们的民族复兴之路走到现在,也是够崎岖坎坷了!

3.平坦崎岖规律的要求 平坦崎岖规律的要求至少有:第一、要求人们在“行路”的实践中“不畏劳苦”,至少不贪图安逸。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10]马克思这段话是就科学之路而言的。但是,因为平坦崎岖规律在所有的道路中都起作用,所以,人们也要符合这条规律的要求,在行路等实践中“不畏劳苦”,至少不贪图安逸。第二、要求在关于道路的设计中,全面科学,使得人们在以后的“行路”实践中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面对崎岖坎坷就不畏劳苦,面对平坦就适度放松,而或利用平坦好走的局面,抓紧时间,多走一些路。

(三)定向曲折规律

1.定向曲折规律的含义 所谓“定向”,就是有一定的方向。任何道路都是有一定方向的。所谓“曲折”,就是弯曲。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都是按照螺旋式上升的路线发展的,道路作为事物的一种发展形态,也是螺旋式上升,或弯曲,或曲折。综合二者,定向崎岖规律的含义是凡道路都既有一定的方向,又曲折弯曲。

2.定向曲折规律的表现 从路线角度看问题,世界上的所有道路,包括物质的可以直接感觉到道路、精神的经过思考可以感觉到道路,都是既有一定方向,又曲曲折折。可能有人要问:“北京的长安街公认笔直,难道也有曲折?”地球是圆形的,圆形的任何一段都是曲折、弯曲的,长安街是圆形地球的一小段,它当然也是曲折、弯曲的,只不过我们要通过精细的测量、计算才能察觉!

3.定向曲折规律的要求 从路线的角度,定向曲折规律要求人们看到:第一、世界上的道路,不论是物质性的道路,还是精神性的道路,都有一定的方向。第二、世界上的道路,不论它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它们都是曲折的。毛泽东在著名的《关于重庆谈判》中讲过两层意思的话,第一层:“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要贪便宜。不能设想,哪一天早上,一切反动派会统统自己跪在地下”,“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多,不可忽视”;第二层:“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和全体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11]。毛泽东讲的两层意思,与定向曲折规律的要求一致。

九、道路的意义

道路的意义至少有三:人类运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第一要素,人类达到目的必由之途。这里说的“人类”是人类社会、人类群体、人类个体等的总称。

(一)道路是人类运动发展的主要形式 变化和过程的运动形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有。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形式,宇宙间的许多事物也有。但是,“道”与“路”相结合,以思想观念引导具体路径而形成的道路只有人类才有,而且是人类运动发展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会这样?人类及其部分(群体),及其个体(每个个人)都有“道”,有思想观念;人类以外的万事万物则没有一定的“道”、思想观念。由此可知,如果要研究人类运动发展形式那就集中精力研究道路好了。研究道路好比“抓纲”,会达到“纲举目张”,带动其他问题的研究和处理的效果。

(二)道路是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第一要素这是“道路是人类运动发展的主要形式”的延伸。道理很简单:“主要形式”与“第一要素”紧相关联。“第一要素”来自“主要形式”。既然道路是人类运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第一要素就必然地属于道路。这就意味着,涉及前途命运的问题时,人类(包括人类群体、个体)必须本能似的“抓”住道路不放。对于全人类来说,中国人民是一个群体。在这个人类群体中,怎么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呢?毛泽东提出六条标准,并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12]。把“社会主义道路”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上,这是“抓”住“道路”不放的一个例子。习近平说:“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这是“抓”住“道路”不放的又一个例子。

(三)道路是人类达到目的必由之路 人生在世,或者说,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总有目的。对于人类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美好,在于向往目标的力量,应当使征途的每一瞬间都具有崇高的目的”[13]就因为如此,人类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目的。例如,一个人的人生愿望是过幸福生活。一个民族的民族愿望是独立自由。一个企业的发展愿景是兴旺发达。“过幸福生活”、“独立自由”、“兴旺发达”等等,都是目的。这些目的的达到,不可能伸手擒来、一蹴而就,必定有个过程。怎么经过这个过程?只有通过道路。道路是铺设在人类与目的之间的桥梁。人类有多种需要。除开生理需要与本能相连而不必诉诸目的,其他需要,如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敬需求、自我实现需要都与思想观念相连,而必须诉诸目的。这么一来,铺设在人类与目的之间的道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也就是说,人类离开道路便寸步难行。

十、道路实践

道路实践亦即围绕道路的实践,它至少有探索、设计、选择、行走、回顾(反思)等环节。

(一)探索 “探”者,试图发现也。“索”者,搜寻、寻找也。道路形成的前奏就是探素,通过探索,搜寻、寻找出道路来。毛泽东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开头部分,写到中国的“先进的人们,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种“寻找革命真理”,也就是探索道路。因为他们寻找到的革命真理,就是“走俄国人的路”[11]。换言之,中国先进人们探索到“俄国人的路”一一十月革命道路。毛泽东关于中国先进人们探索到十月革命道路的叙述很有典型性,因为人类的其他群体、个体,也要通过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当然,探索的方式方法很多,譬如“摸着石头过河”也是一种探索方法。

(二)设计 所谓“设计”就是道路设计,或设计道路。具体说,就是在正式走某条道路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道路设计”很普遍。小的来说,自己或他人的人生道路,譬如说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道路可以设计。大的来说,一个国家追求富强之路可以通过社会经济计划(或者规划)来表述。设计本身也分为多种类型,例如局部设计是一种设计,顶层设计也是一种设计。

(三)选择 在道路问题上,“选择”是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有人说,“人生即选择”,“选择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也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成败和优劣。选择仿佛是我们自身的影子,仿佛是竖立在我们人生曲折道路上的一块块路标”[14]。其实,对于人类中的各种群体,如民族、国家、各种组织团体、单位部门等等来说,选择也很重要。有些国家、民族不是因为选错了前进道路而衰败,甚至灭亡了吗?有些国家、民族却因为选对了道路而逐步兴旺起来!这就显示出选择的重要性。

(四)行走 行走是人类在道路上的基本实践。因此,怎么行走?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重要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例如涉及行走的速度,快了?慢了?合适吗?涉及行走的姿势:偏左?偏右?“左”倾?右倾?反“左”!反右!不能东倒西歪!涉及是否停下来休息、休整?是否瞻前顾后?是否闲庭胜步?是否跑步前进?总之,在如何行走的问题上,有许许多多的具体问题值得人类个体、人类中的各种群体研究。

(五)回顾(反思) 走完一段路,人们都要回看、回首、回顾,进而反思。这在现代尤其如此。因为“现代文化从一开始就是具有自觉的反省意识的文化”。以现代中国文化为例,“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每一步(或应当是)在自觉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自我观照的状态下进行的;每前进一步,都包含着对已走过的道路的检讨和评价,包含着对‘当下’的文化形态的性质的判断,以不断开拓继续发展的新路子”[15]。

十一、道路援助,一门惠及社会人生的艺术

正如法学的应用艺术体现在法律援助上一样,道路学的应用艺术体现在道路援助上。道路援助应该成为一门惠及社会人生的艺术。笔者叙述如次。

(一)道路援助的含义 “道路援助”是提供关于道路问题的帮助性意见。具体言之,就是笔者论到“道路学的作用”时讲过的:“在如何设计道路、认识道路、选择道路、建设道路,以及如何走好道路等问题上,给人类,包括:1.整个人类;2.人类里的各个群体:民族、国家、厂矿企业、大中小学、党团组织、社区社团等;3.人类个体,包括男女老少,尤其是青少年提供参考与帮助。”

(二)道路援助何以能成为一门惠及社会人生的艺术 “惠”者,给予或受到的好处。“社会”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上述“人类的各个群体:民族、国家、厂矿企业、大中小学、党团组织、社区社团等”,可以宽泛地概括为“社会”。“人生”指“人的生存和生活”,适用于包括有男女老少的人类个体。“艺术”,这里指的是“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如“领导艺术”。综合上述,一门给人类的各个群体(或“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人类个体的生存和生活予好处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就可以表述为“一门惠及社会人生的艺术”。从产生效果的角度看,从事道路援助的人员在如何设计道路、认识道路、选择道路、建设道路、走好道路等问题上,以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给人类中的各个群体、个体(也就是个人)提供帮助性的意见,使他们有正确的取舍和行动,就会给他们带去好处。

(三)怎么进行道路援助 第一步,通过咨询对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对它的自然情况、经济情况、社会情况、政治情况、历史情况等有充分的了解。第二步,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根据上述情况,设计出切合对象实际的发展道路。第三步,把对这条道路未来情况的预测,实事求是地告诉对象,让其有思想准备,从而产生信心。

(四)任举两个道路援助例子,以做初步说明

1.某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通过咨询了解到某高校K的实际情况是办了60多年,现在的硬件还不错,学校领导层想把K办得更好。但怎么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不明确。因此可以在道路援助中建议K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与完善“堪称卓越的人才成长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传承引领体系”[16],走“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之路”。

2.某小孩的成长道路。通过咨询了解到小男孩A的实际情况是:6岁,血型O,气质为多血型,好动,然又静得下来,喜欢将玩具拆开来看,专注性强,蹲着看毛毛虫的运动情况,可以看15分钟而不厌烦。综合上述情况,特别是“喜欢拆玩具看”(说明他爱分析),有专注性(科学家的重要素质),可以向他的家长建议:让他今后走科学家成长的道路。

以上二例,均从“如何设计、选择道路”角度讲如何提供“道路援助”。其实,从“如何走好道路”“如何回顾、反思走过的道路”等角度提供道路援助也很有意义。

综合以上的纲要式论述,道路学有其专门的对象、性质和作用。对道路学的对象——道路进行考察,可知它是不同因素的辩证统一,有自己的形成方式、分类、性质、基本规律和意义。道路实践有多个环节,而道路援助又能以实效惠及社会人生。凡此种种都说明:道路学是一门具有远大前途的科学,应该很好地研究它,发展它。

猜你喜欢

道路人类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颤抖吧,人类
道听途说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会成长起来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人类第一杀手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中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