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糊语言学视阈下的宋词英译模糊美再现
——以《声声慢》为例

2018-04-03段文婷

商洛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声声慢叠词数词

段文婷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模糊性,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句法、语用等方面都存在模糊。这里的“模糊”并不是“含混”“不明确”的意思,而是说明语言的外延不明确。皮尔斯将“模糊”定义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1]因此,模糊的语言并不是表达不清,意思模棱两可的语言,而是准确地表达模糊的概念。伍铁平认为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可以共存于同一个词义的范畴中,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更为明显,语言的模糊性使得文学作品更有魅力,丰富了语言的艺术效果,模糊语言的不确定性可以实现语言的再创造[2]。在诗词作品中,常常会看到模糊语言,正是语言的不确定性、模糊性才给人以模糊美,让读者更好的思考。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为了对外传播宋词文化,离不开宋词翻译。但诗词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两种审美的交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如果过分追求翻译的准确性有时会使诗词丧失文采,很容易造成翻译美的流失。而模糊可以激起读者想象,使读者感受原语的美感。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对模糊美翻译进行了研究。余福斌研究了模糊语言与翻译的三大关系:“以虚对实、以虚对虚、以实对虚 ”[3];高岩杰对数字模糊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了四条翻译方法:对等翻译、变异译法、省略法、解释性翻译[4];王天明从模糊美的整体混沌性、不确定性、互渗性研究诗歌模糊美的翻译[5]。根据知网收集到的资料显示:从2005—2016年关于诗词模糊美与翻译研究只有100篇论文,其中从模糊语言学来研究诗词翻译仅有3篇,而将该理论用于宋词的模糊美再现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从模糊语言学的视角,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探讨宋词英译的模糊美再现。

一、宋词与模糊美

宋词按照长短,大致可分小令、中调和长调。按照总体段落,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或四叠。一首词的前段称为上片或上阕,后段称为下片或下阕。宋词句式可以通体整齐,但并不像唐诗和元曲有严格的限制。宋词通常把某一种句式作为主句式,中间可以插入另一种句式,这使得整首词舒缓富有节奏感。宋词通常使用两种以上的句式,这使得整首词节奏韵律丰富多彩,可以用来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6]。词也具有平仄诸韵,平声声调长,宜于慢声吟唱,主要用来表达不尽的情意。仄声声调短,包括上、去、入三声。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特别短促。这种平仄的交替使用,使得词人的情感能自由地表达,尤其是较为细致地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

美学认为诗性是一个形象化的、模糊的所指,其与能指的不可言说性、模糊性重合唯一[7]。在诗词作品中,随处可见模糊语言的运用。模糊使得语言更加的灵活、生动。通过模糊的言语,诗人可以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因此,诗词的美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模糊美。宋词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所呈现出来的美感自然也与模糊美密不可分。因此,在宋词翻译中,译者应该传递模糊美,在目的语读者心中再现模糊美,使其感同身受。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学可为宋词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提供新视角。

二、宋词的模糊美再现

宋词的模糊美在其语言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语法系统和语音系统的模糊美。词人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以及一些语音的平行、意义的对立、选择的相似、组合的近邻构成的等式来表达自己内心无以言表的情感。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不确定性,语言的语音,语义,词汇,句法,语用等方面都存在模糊性。本文以模糊语言学为理论,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和音形的模糊美这三方面对《声声慢》的英译本进行研究,来探讨宋词的模糊美再现。

(一)词的模糊美

1.叠词的模糊美

叠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常常用于诗词中。叠词并非词汇的简单重复,而是赋予了深层的含义。运用叠词不仅可以让文章看起来更加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表达出诗歌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美感。叠词可以描绘自然景观或人物特征,使其形象更加逼真;可以形容声音或颜色,使其表达的意境更加确切。在《声声慢》中词人李清照在一开头就运用了14个叠词,来展现自己孤独、悲伤、惆怅的感情。毛荣贵认为叠词不仅音美,意也美,意美就美在模糊,美在难以用逻辑分析使其精确化[8]。可见,词的模糊美离不开叠词的模糊美。译者在翻译时如果精确翻译,很可能造成叠词模糊美的流失,使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并感知。译者在翻译时应使用模糊语言,展现叠词意义的不确定性,激发目的语读者的想象,让读者更好去感知,达到功能对等。

例1:声声慢

译文:Slow Slow Tune[9]58

Sheng Sheng Man[10]27

“声声慢”作为词牌名,与词本身内容无关且没有含义,只是用来规定词的格式和曲调。在翻译时,许渊冲将其直译成“Slow Slow tune”,保留了叠词特征,富有音律美,但却赋予词牌名以确定含义,失去了词牌本身存在的意义,无法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因此,译者可以使用模糊语言来展现叠词意义的不确定性,用其汉语拼音来替代。林语堂将“声声慢”翻译成“Sheng Sheng Man”这即保留了原语叠词的特征,使词牌含义不确定,给目的语读者以无限的想象,从而使读者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完成模糊美的再现。

例2:寻寻觅觅

译文: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9]58

So dim,So dark[10]27

“寻寻觅觅”这两个叠音词虽用来展现词人仔细寻找的动作,实则含义丰富。寻寻和觅觅都说明词人那种心神不宁,惆怅的神态。在翻译时,许渊冲添加了动作的发出者“I”,用look和 know来体现原词句中“寻寻觅觅”这个动作,同时给出词人要寻觅的对象和结果,但却未能将词人那种寻觅不得而忐忑不安、悲伤惆怅的感情表达出来,无法引起读者的无限想象和感同身受,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因此,译者可以忽略这种结构和词义的一一对应,使用模糊语言展现叠词意义的不确定性,重在传递词人的情感。dim和dark这两个模糊语言在英语中用来说明阴郁的和黑暗的。林语堂将“寻寻觅觅”翻译成dim和dark不仅展现出天色已晚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悲凉、惆怅的情感,两个“so”的连用不仅体现了重复,更强化了这种哀伤感。

例3:冷冷清清

译文:I feel so sad,so drear.[9]58

So dense,So dull[10]27

“冷冷清清”这两个叠音词侧重描写词人孤单寂寞、凄凉惨淡的情感。在翻译时,译者如果将其直译成“cold cold,empty empty”,虽与原文对应且保留了原文叠词特征,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词人情感,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译者可以忽略这种结构和词义的一一对应,使用模糊语言展现叠词意义的不确定性,重在传递词人的情感。sad和drear在英文中是都被用于描述人的悲伤和抑郁。dense和dull在英语中是愚钝的、阴暗的、呆滞的意思,用来说明人的孤独寂寞。许渊冲和林语堂在翻译“冷冷清清”时都用了模糊语言,重在说明词人悲伤孤独的情感表达。两个“so”的连用更强化了这种孤独感,同时展现出词人由于寻觅不得失落的表情。

2.数词的模糊美

数词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常常用来修饰事物,使其更生动更形象,呈现出强烈的修辞效果和感情色彩。在《声声慢》中词人李清照在也运用了数词来表达自己的惆怅之情。数词在诗歌中的使用不仅具有明显的修辞效果,而且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感染力,使得诗词具有对称美、韵律美和音乐美。数词看似精确但实际上却表达出模糊的含义,对客观事实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述。因此,词的模糊美也离不开数词的模糊美。译者在翻译时如果对数词进行直译,可能误导目的语读者,使读者曲解了古诗词的含义,既而造成数词模糊美的流失。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精确性和模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因此,译者可以运用数词的模糊性再现模糊美。

例4:三杯两盏淡酒

译文:by cup on cup[9]58

a few cups of thin wine[10]27

“三杯两盏淡酒”中“三”和“两”虽是精确的数词但却并非表达两三杯的含义。词人用这两个具体数词来说明一杯接一杯饮酒的状态和借酒消愁的心情。在翻译时,译者如果将其直译成具体的数词three和two,虽与原文对应,但会使读者误以为词人只引用了两三杯酒,未能表达出词人一杯接一杯那种愁苦的心情,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忽视这种具体数词的翻译,选择数词的模糊性,使用模糊数词。许渊冲和林语堂在翻译“三杯两盏淡酒”时,都忽视了数词的精确性,而选择数词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数词“cup on cup”和“a few cups”的运用,一方面向目的语读者展现出词人一杯又一杯饮酒地状态,另一方面将词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同身受。

例5: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What immense sorrow I must bear![11]32

Is this the kind of mood and moment.To be expressed by one word'sad'[10]27

词人用“怎一个愁字了得”来说明一个愁字无法概括她愁苦至极的心情。林语堂在翻译时,将“一个愁字”直译为“one word'sad'”,虽与原语对应,但未能将词人内心极度的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忽视这种具体数字的翻译,选择数词的模糊性,使用模糊数词。杨宪益在翻译时忽视了数词的精确性,而选择了模糊数词,用一个“immense”将词人无穷无尽的愁苦展现给了目的语读者,感叹句的使用更加强了词人愁苦的表达。

(二)意境的模糊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一种艺术境界。它把现实生活的场景和事物与人的感官联系在一起,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多处借物抒情,把自己愁苦、凄凉、孤独的情感通过写景展现地淋漓尽致。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一首好诗词离不开它的意境美。诗词借景抒情,把情融进景中达到情景交融。因此,诗词的意境就是情与境共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效果。一首诗词如果离开了意境,是很难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词的模糊美也离不开意境的模糊美。译者在翻译时如果对事物进行直译,很可能误导目的语读者,无法使其达到情景交融,既而造成意境美的流失。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外延不明确,这种不明确可以激发人的想象,让读者更好去感知。因此,译者可以运用功能对等的模糊语言来再现意境的模糊美。

例6:怎敌他晚来风急

译文:How could I/Endure at dusk the drift of wind so swift?[9]58

Bring worth against/The chilly winds of sunset?[10]27

词人用“怎敌他晚来风急”来说明烈酒无法抵挡一阵急风的情景。“风急”这个模糊语的运用不仅说明风的强烈和寒冷,更说明词人想借酒消愁但愁更愁的苦闷。译者可以运用功能对等的模糊语言来翻译,在目的语中再现其模糊美。许渊冲用模糊语swift来翻译“急”,给读者传递了风的速度快。而林语堂用模糊词chilly来翻译“急”,给读者传递了风的强烈和寒冷,更能让读者联想到难以抵挡的严寒,让读者感同身受。

例7:梧桐更兼细雨

译文: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as twilight grizzles.[9]59

词人用“梧桐更兼细雨”来展现下雨天雨点拍打树叶的情景,借此场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凄凉和孤独。如果译者将“梧桐”直译成“Wu Tong”,很可能让目的语读者难以想象出树叶雨滴不断地情景,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因此,译者可以运用功能对等的模糊语言来再现原语的模糊美。许渊冲将“梧桐”翻译成“broad leaves”。用模糊语言展现了树叶雨滴不断地情景,这不仅符合诗中意境,引发读者无限地想象,让读者感受词人凄苦、悲凉的心情。

例8:满地黄花堆积

译文: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faded and fallen in showers.[9]59

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10]27

词人用“满地黄花堆积”来说明菊花枯萎掉落满地的场景,意在向读者传递凄凉的意境美。译者如果将“黄花”翻译成“yellow flowers”,虽与原文对应,但会让目的语读者误认为成满地朵朵黄花盛开的繁荣景色,与原语的意境不符既而造成美感的流失。译者在翻译时可以运用模糊语言翻译原语的准确语言在目的语中再现其模糊美。许渊冲和林语堂在翻译“满地黄花”时,都给黄花加了修饰词“fallen”。一个模糊词“fallen”给读者无限的想象,让读者感受到那种菊花枯萎掉落满地的凄凉景象。

(三)音形的模糊美

音形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规律的语音和音节,不仅使诗歌具有了音律美,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更能表达出词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起到强调的作用。诗词又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体。对于诗词的翻译来说,要做到形美比较困难。音形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诗歌更加整齐,甚至更能表达出词人要表达的情感。想要完全做到中英音形对应也是十分困难的。译者在翻译时如果采取直译很可能误导目的语读者,既而造成翻译美的流失。模糊语言学认为语言语音、语用、语义、句法等存在模糊性,这种不明确可以激发人的想象,让读者更好去感知。因此,译者可以忽略音形对应,用模糊词汇来传递词人情感再现模糊美。

例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译文: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ump,so dunk,so dead![10]27

从音形来看,词人开头运用了十四个叠字,使得词句对仗工整、旋律优美。对于诗词的翻译来说,要做到音形美比较困难。如果译者翻译时就追求音形上的一一对应,虽能表达原句内容,但失去了原词的美感。因此,译者可以忽略这种形式对应,用功能对等的模糊语传递词人的情感。林语堂在翻译时用了7个模糊词和7个“so”,这不仅表达出作者内心悲苦的情感,而且使得句子对仗工整富有音律美。

三、结语

长期以来,中国古诗词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西文化进一步的交流,诗词文化也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部分。人们虽然喜欢于精确的思维,但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精确的翻译往往会使得原文美感的流失,尤其是在诗词作品翻译中。用模糊语言学来研究诗词翻译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声声慢》为例,将模糊语言学用于宋词翻译,从词的模糊美、意境的模糊美、音形的模糊美三方面进行研究,让中外读者深切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独特美,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新视角。

[1]伍铁平.模糊语言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67-78.

[2]代玉华.译者主体性创新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J].名作欣赏,2015(9):141-142.

[3]余福斌.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9-52.

[4]高岩杰.中文文学作品中数字实用的模糊现象及其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57-59.

[5]王天明.模糊美与诗歌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40-46.

[6]康锦屏.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5):4-9.

[7]温玉斌.模糊美学对诗歌模糊语言翻译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15-116.

[8]李海川.中国古诗叠词模糊美的英译再现[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9):90.

[9]许渊冲.唐宋词一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与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1.

[10]林语堂.诗词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11]杨宪益,戴乃选.古诗苑汉英译丛:宋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32.

猜你喜欢

声声慢叠词数词
数词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让叠词走进句子
对联中数词的艺术运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