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理想秩序的探索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北辰300401)

自人类产生以来,和谐的社会秩序就成为无数思想家、政治家永恒探究和追求的主题。社会安定有序意味着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预期具有可测性,增强人们的信心,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均衡发展;反之,社会处于混乱无序状态就意味着人们对于未来的发展不具有可测性,失去对未来发展的信心,进而推进对短期利益的谋取程度,大量社会问题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国情,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秩序思想,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秩序建设思想。温故方能知新,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秩序的探索对于今天建设新时代和谐社会秩序仍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秩序思想形成的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起,国家的领导人就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国际上,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摩擦不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孤立新中国。在国内,遭受严重通货膨胀和失业折磨的经济,被外国侵略和内战弄得四分五裂的政治,残留着旧社会遗毒和封建思想的社会风气,成为建设富强民主新中国面临的巨大障碍。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端正社会风气成为政权稳固的首要前提。

(一)革命和战争的时代主题

1949年10月1日,这个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一经成立,就得到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可。同年12月,毛主席亲自率代表团前去莫斯科,以实现他在那年夏天提出的 “一边倒”政策,中国在中苏友好的旗帜下发展着。此时,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冷战时期,由意识形态不同而划分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掀开了各式各样的较量,为限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蔓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置了重重障碍,妄图通过经济封锁和武力打压制止中国的发展。新中国刚刚成立,朝鲜战争便随之爆发,中国被迫又回到了战场,在为期三年的“抗美援朝”中,中国以极其惨痛的代价击败了拥有现代化军队的美国所率领的联合国军,维护了边疆的安定,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望。

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霸权主义思想日益兴盛,开始以“老大哥”的形象自居,肆意挑事,制造摩擦。1956年“波匈事件”发生,面对“非斯大林化”在东欧国家所引起的混乱,苏联采取了武力镇压的策略以保证对这些国家的控制,苏联国际形象因此蒙灰。60年代初,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分歧日渐增多,进而演化到边界争端,珍宝岛事件后,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边境,中苏关系彻底破裂。毛泽东将这一时期的世界主题定义为战争和革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的判断,成为毛泽东思考国内社会秩序建设的一个重要外部动因。

(二)动荡不安的国内社会秩序

与国际因素相比,国内因素成为毛泽东构建理想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思想的主要出发点。

1、落后的国民经济

从1937年到1949年,绵延数十年之久的战火在全国范围内肆意地燃烧,期间民生凋敝、社会四分五裂、人力物力损失惨重,百姓饱受战乱和奴役之苦。“战争的破坏是严重的,苏联又在1945年搬走了东北一半以上的主要工业设备,[1]致使1949年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只达到30年代最高水平的15%-80%不等。农业生产由于更为分散,所以不像工业那样令人沮丧。”[2]伴随着国内外战争的巨大开支,国民党政府不愿意或无力调整税制,仅仅通过销售公债或其他非发行通货的手段来弥补战时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成为国民党政府棘手的问题。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之初,内战继续在南方和西南进行,政府的支出仍大大地超过收入,一如国名党十多年统治的情况。入不敷出的巨大赤字继续用扩大发行货币的办法来解决,在新政权的最初几个月,通货膨胀基本上仍在继续,势头不减。”[3]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温饱、就业这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秩序运行的关键因素。1949年,毛主席提出“从事经济的、文化的国防的各种建设工作,国家的收入不足,开支浩大,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一项巨大的困难。”[4]

2、混乱的社会治安

1949年10月后,虽然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成立,大陆范围内大规模的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国内的反共集团依然强大,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和土匪猖獗恶霸横行,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祸害一方,严重困扰着新生政权的社会治安。敌对势力除了参与反革命、破坏社会治安之外,还与烟毒密切相关。由于烟毒获利丰厚,土匪、恶霸与贩毒分子相互勾结,一方面,欺压百姓种植烟草,贩卖烟毒,以牟取暴利;另一方面,一些人吸毒成瘾后无力谋生又落草为寇,成为盗匪,如此循环往复,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威胁新生政权。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由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秘密会社以及少数民族和地方上的其他自卫集团组成的反革命分子更是张狂。“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上半年西南地区被匪特攻打、攻陷的县城有100多座,贵州省会贵阳市曾被匪特武装进攻5次,西康省会雅安市被匪特包围7天,在此期间匪特杀害干部约3000人,抢劫、毁损公粮600余万公斤。”[5]为巩固政权、维护社会治安,必须对反动敌对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

3、残留的封建遗毒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社会问题的生存惯性,旧社会的恶习依旧渗透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诸如贩毒吸毒、卖淫嫖娼、设庄赌博等社会畸形现象盛行,严重祸乱着社会秩序,使社会风气污浊不堪。烟毒作为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为打开中国的市场强行向中国输送鸦片,在坚船利炮的庇护下烟毒在中国大地不断蔓延。清政府无法应付西方国家的强势供给,国民政府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各地烟毒祸患依旧严重。解放之初,全国以制贩毒品为业者有数十万人,吸食鸦片者达千万之众。不少农村地区,人民不事生产、终日吞云吐雾以致于时常发生饥荒、生机困难,更有甚者整个家庭包括妇女儿童均吸食鸦片,不少家庭为此倾家荡产、卖儿鬻女,不少良民落草为寇,不少妇人化为娼妓,给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中国,卖淫嫖娼比吸食鸦片有着更悠久的历史,罪恶的娼妓制度践踏着妇女的身体,摧残着妇女的灵魂,为祸社会、殃及后代,为新生政权所不容。娼馆妓院除作为卖淫嫖娼的活动场所,还是一个偷盗抢劫、杀人、赌博的多发之地。涤荡社会浊气,振奋民族精神,稳定社会秩序,必须坚决扫除娼、赌、毒等旧社会痼症对人民的不良影响。

二、毛泽东社会秩序思想的主要内容

面对国内外严峻局面,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秩序不懈奋斗将近30年,有得也有失。今天回顾那段历史,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成功经验,依然可供今天借鉴。

(一)以工业化促经济发展为社会秩序奠定根基

西方工业化浪潮伴随着殖民扩张延伸到全球,近代以来惨痛的历史表明,农业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无法提供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而且无法抵御西方工业化国家坚船利炮的进攻,新中国的富裕和强大都必须走工业化的道路。

朝鲜战争一经结束,毛泽东同志即着手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思想,即确定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鉴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新中国在发展生产力时,特别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为充分发展重工业,“使用了全部劳动力的4/5以上,农业投资(不算农民自己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几乎90%拨给诸如冶金、机器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6]毛泽东认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7]1953年到1957年这几年获得了空前迅速的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得第一个五年计划受到严重的怀疑,工业产量提高的很快,几乎是农业的五倍。农业的低速增长,一方面直接或者间接的冲击着工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食用粮供应的危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大大限制工业消费品的发展、工业的原料供给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克服对工业迅速发展造成威胁的农业基础这一薄弱环节,以毛泽东为首的顶层领导逐步调整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三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政策。历史证明,毛泽东提出的以工业为先促进经济发展在当时是行之有效的,为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秩序的安定、国际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共产主义信仰和领导魅力为连接人际关系纽带

马克思主义宣扬社会秩序变革的最终指向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以消灭压迫和剥削、解放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共产党依靠理论主张,赢得下层人民的青睐,激起了人民大众参与的热情,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毛泽东作为党革命时期的领衔人物赢得了较高的声望,在多次重大的历史关头,他展示了超常的胆识和远见,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借助共产主义信仰和领袖魅力,民众对权威高度认同。

在他的领导下,党完成了最低纲领,兑现了最初的承诺。摆脱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民族独立和战后国内的和平环境,党和领袖人物因此而得到了极高的社会认同,毛泽东被颂为“人民的救星”。1950年毛泽东力排众议介入朝鲜战争,经过三年的抗战,换取了在安全和国际威信方面的利益,以其政治智慧又增加了他的声誉。在1955年中期,提出的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的倡议,1956年末,取得的集体化的基本成就远远超过了最乐观的推测,这似乎又证明了毛泽东的洞察力。伴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人们对领袖人物高度信赖,在舆论宣传下,甚至达到了狂热崇拜的状态。但卡里斯玛型的权威信赖非常不稳定,这主要因为英雄人物毕竟不是神,而是一个有限度的人,他的认知能力和自然生命有一个边界,当把整个国家的命运寄托在某一个杰出的人物身上,将之认为是“救世主”,一旦他出现错误,整个国家将面临巨大的骚动。

(三)以集体主义为行为评判的价值标准

集体主义从诞生以来,便成为无产阶级一直贯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谓“真实的集体”,就是肩负着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及其同全体劳动人民的联合。[8]在“真实的集体”中,“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9]。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实际,辩证指出公与私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公是对私来说的,私是对公来说的。公和私是对立的统一,不能有公无私,也不能有私无公。”[10]在他看来个人利益的获取和满足只有在集体中才可以实现,离开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和个人解放也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为了教化人们的思想,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使个人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规范,毛泽东陈诉了一整套的“教育青年的原则”,明确地阐述了集体主义、忠诚、为人民服务等道德原则。与此同时,他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在劳动活动中灌输集体主义原则,强调道德教化,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接受社会主义准则,在劳动改造和社会教育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行为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内心,做到“又红又专”。

毛泽东之所以高度重视集体主义价值观,这是因为,他认为私人产权、追求私利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公有制、集体所有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消灭滋生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壤,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正途。建国初期,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全体人员的温饱问题,提高全体人员的生活质量,让中国人民集体过上民主自由和富裕的生活,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途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之后,为了稳定政权,党在1953年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与无产阶级政权相应的生产资料属于集体所有制或全民所有的公有制为目标。在生产领域按国家的行政命令生产和提供服务,在分配领域,实行单位制,通过单位完成社会的再分配。在公有制基础上,国家的权利延伸向社会的各个领域,每个人都被束缚在集体和单位的框架之下,缺乏经济自由。与马克思的集体主义思想不同的是,毛泽东同志注重社会同时同步的发展,在人民公社时期,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大跨步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缩小甚至完全消除人们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占有上存在的所有的各种各样的不平等,“在这个时期,个人和集体都可做的事情明确地改由后者去做。私人的农业用地——供家庭消费和市场买卖的副食品,尤其是猪的主要来源——在公社制度下被取消。农村周期性的集市也普遍地被削减,进一步减少了从销售手工业和其他家庭生产的产品中挣得现金的机会。”[11]在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主义公有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四)以制度化的社会规范为社会秩序提供保障

要使社会主体在进行社会交往、处理社会关系时处于有规则的状态和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既要确保有规可依,又要致力于促使人们遵循规范。法律、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约束和引导社会主体进行社会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作用。首先,就法律而言,它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法律具有约束性、导向性和强制性的功能,它为人们的行为动机提供明确或潜在的指向,提出相应的预防、约束和纠偏的对策,从而指导和规制人们的社会行为。建国初期,面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废弛、法制观念的淡薄、法制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毛泽东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的新中国”,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要依法办事,为人民服务。建国之后,他亲自领导、主持并制定了在新中国起临时宪法作用的 《共同纲领》,1950年颁布了建国后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4年,毛泽东亲自领导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国法制建设有了基本的框架体系。在不断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成员的守法问题。他认为法律制定之后,若人民群众不自觉遵守,有法不依,法律就形同虚设。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人民才会自愿遵从法律,法律制定才有实效。在强调遵守法制的同时,党重视对法制理论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利用多种宣传工具,使大家明确法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赋予稳定的预期以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也使大家明确法制的效力,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其次,道德作为一种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判断形式,首先以“自律”的形式存在于个人的思想观念中,经过长期的社会交往逐渐固定下来,形成制度化的规则,在社会中发挥着“他律”的功能。道德通过“自律”和“他律”对社会秩序起着重要的约束功能。[12]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结合长期的伟大实践形成了无产阶级道德观即共产主义道德观,他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价值原则,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将以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主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融入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毛泽东社会秩序观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初步探索,既是马克思社会秩序思想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秩序建设的科学指南,更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依旧意义深刻。

(一)马克思社会秩序思想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积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不断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秩序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丰富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以独创性的理论促进了经济发展、端正了社会价值、重塑了社会权威、完善了社会规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秩序论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探索,是马克思社会秩序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伟大实践,他实现了马克思社会秩序思想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二)中国和谐秩序建设的科学指南

新中国成立之时,政治领域的腐化,经济领域的投机,文化领域的腐朽,以及旧社会残存的社会遗毒等问题,成为新社会秩序建立的主要障碍,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新生的人民政权就难以稳定。对此,毛泽东提出了:以工业化促经济发展为社会秩序奠定根基;以共产主义信仰和领导魅力为连接人际关系纽带;以集体主义为行为评判的价值标准;以制度化的社会规范为社会秩序提供保障。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实现了社会的顺利转型,为新秩序的重要保障。当今时代,形势发展虽与以往不同,但毛泽东社会秩序思想中关于理想秩序存在、维系、变革的科学理论,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秩序的建立依旧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社会秩序建设的宝贵财富

虽然今天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均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毛泽东对社会秩序探索的基本思想、基本原则和实践举措,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建国初期,我们在毛泽东同志的积极探索和领导下,在彻底砸烂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的同时,顺利的实现社会转型,并依靠人民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和卫生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的失误,也将作为反面经验为中国社会秩序建设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毛泽东对社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将成为社会秩序建设的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浅析传统儒家法治思想对社会秩序构建的作用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回不去的旧时光——评《芳香之旅》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视域下我国社会秩序危机及其重建研究
李安的“父性”影像
农村警务治理的科学化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背景下的社会价值重建刍议
荒唐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