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
2018-04-03于顺龙
于顺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八一骨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31)
0 引言
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最为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为核磁共振成像,根据诊断图像上的不同情况分为非破裂型、破裂型两种,其中破裂型在临床上的症状比较严重,一般腰椎间盘突出会出现游离或者较大[1-2]。在临床上一般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临床上,有许多患者仍然使用保守方式治疗,同时也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在治疗后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发现有部分患者的突出物出现重吸收的情况[3-4]。本文研究中对使用保守治疗方式对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龄17~59岁,平均(38.21±2.67)岁,病程4d至9年,平均(17.31±5.34)个月,15例患者伴有腰椎失稳、23例患者伴有椎管狭窄、62例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根性下肢痛,经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为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有脊柱手术史、肿瘤、结核、脊髓损伤、脊柱侧凸、马尾综合征伴神经功能损伤、孕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保守治疗方式,其中包括了中药外敷、口服非甾体药物,卧床休息、佩戴支具以及进行功能锻炼等,在治疗时间达到3~6月仍然无效(改善率在25%以下、JOA在16分以下),或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伴马尾神经症状、病情加重,需要根据患者的腰椎生理结构、年龄、病情等具体情况进行椎板减压植骨融合手术、非融合内固定手术或者单纯髓核摘除手术[5]。
1.3 测量方式
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诊断,序列为自旋回波,对治疗后突出物的大小变化进行观察,在T1、T2以及矢状位均扫描11层,层厚设置为5mm,层间距设置为1.25mm,使用传输系统以及医学影像存储对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将突出物边缘作为外边界,将下位椎体后上缘与上位椎体后下缘的连线作为内边界,突出物体积=Σ各层突出物面积×(层厚+层间距),吸收率=[(治疗前突出物体积-治疗后突出物体积)/治疗前 ]×100%[6]。
1.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效果使用JOA评分进行评定,JOA改善率=[(治疗后JOA评分-治疗前JOA评分)/29分-治疗前JOA评分]×100%。当患者的JOA改善率在75%以上(包括75%),表示改善率为优;患者的JOA改善率在50%~75%(包括50%),表示改善率为良;患者JOA改善率在25%~50%(包括25%),表示改善率为中;患者JOA改善率在25%以下,表示改善率为差;同时VAD评量表对患者的疼痛感进行评定[7]。
1.5 统计方法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 结果
2.1 经过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JOA评分以及优良率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81例患者病情均被治愈或者有所缓解,19例患者最终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几率为19%,经过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因为在保守治疗的3~6个月中临床症状仍无任何改善,其改善率在25%以下或者JOA评分在16分以下,有9例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但是突然出现复发情况,同时病情更加严重,同时进行保守治疗的81例患者在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以及12个月后的JOA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0.25%,详见表1。
表1 经过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后各个时间段的JOA评分以及优良率[?±s, %]
2.2 两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突出物体积变化比较以及吸收率
同时经过保守治疗后患者的突出物体积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突出物体积变化比较以及吸收率(±s)
表2 两组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突出物体积变化比较以及吸收率(±s)
时间 n 突出物体积 吸收率治疗前治疗后t P 81 81 1423.64±540.67 1024.36±589.29 4.493 0.000 24.35±32.21
2.3 所有患者突出物吸收率与实际治疗效果
在所有经过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有14例患者的吸收率在50%以上,所占比例为17.28%,同时在后期的随访中,其治疗效果优良率为100%,剩余67例患者未出现明显的吸收率,其治疗效果优良率在80%左右,详见表3。
表3 所有患者突出物吸收率与实际治疗效果(%)
3 讨论
首次观察到所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出现重吸收的现象是在1984年,Guinto在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后,使用CT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检查进发现的[8-9]。目前临床上将突出组织重吸收定义为未经过手术切除治疗或者髓核消融措施,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所突出的髓核组织消失或者缩小,有相关临床研究表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突出物出现重吸收的脊柱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血肿被吸收或者组织出现脱水;(2)炎性细胞发挥的免疫吞噬功能;(3)细胞出现凋亡;(4)新生血管的长入等。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为新生血管的长入以及炎性细胞发挥出的免疫吞噬功能,突出物与硬膜外血运相接触必然使腰后纵带出现破裂,进而对突出物的重吸收提供有效的外界条件[10-11]。
本次研究,对所有进行保守治疗方式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访过程中,所进行的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有以下特点:(1)椎间盘信号减弱,Pearce分级在Ⅲ级以上,包括Ⅲ级;(2)患者的突出物较大时,会超过下位椎体的上缘;(3)通过T2加权像能够观察到突出物椎体后缘接触部位的黑线被中断,同时中断的后纵韧带会出现团块状或者扭曲的情况;(4)大部分突出物的信号中断后为游离型;(5)所突出的髓核组织信号的边缘大部分为不整齐;(6)大部分患者的椎间隙比较狭窄[12-13]。本次研究中进行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在进行手术前1个月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的复查中,其突出物仍未出现明显的吸收,进行手术时发现有18例患者的后纵韧带出现破裂情况,出现破裂的患者中有16例患者的突出物碎块出现在后纵韧带的后方,另外2例患者在手术中为发现韧带破裂,与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不符,可能是因为出现炎性水肿或者血肿的情况;所有患者中有15例患者伴有腰椎失稳、23例患者伴有腰椎狭窄,对腰椎间间盘突出患者突出物出现重吸收患者的观察中,发现具备以下特点:(1)大部分患者的病程时间在6个月以下;(2)大部分患者年龄在40~52岁;(3)大部分患者伴有相邻椎体的改变;(4)突出率在50%以上;(5)大部分患者的椎间盘突出物纤维环信号低于相同节段的T2加权信号[14]。
使用手术治疗方式或者保守治疗方式对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1例患者使用保守方式进行治疗,发现经过一定的在治疗后,无论患者的突出物是否出现重吸收,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的改善,同时部分患者的突出物未出现重吸收,但是临床症状有一定的改善,在对其1年的随访中发现,患者也有较好的实际治疗效果,该种患者的治疗机制可能与突出物出现位移、变形,神经根的水肿消失有关联。
综上所述,在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使用保守治疗方式有显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部分患者会出现对突出物进行重吸收的情况。
[1] 刘锦涛,俞鹏飞,姜宏.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分析[J].颈腰痛杂志,2015,36(6):475-478.
[2] 郑杨,汪丽佩,黄杰烽,等.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16,28(7):49-52.
[3] 戴锋,俞鹏飞,姜宏.中医药保守治疗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20):3116-3118.
[4] 伍豫军.补阳还五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7,38(5):638-640.
[5] 吴黎明,俞鹏飞,刘锦涛.姜宏辨治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J].江苏中医药,2017,49(11):19-22.
[6] 俞鹏飞,姜宏,刘锦涛.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后的转归[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5,25(2):109-114.
[7] 尤君怡,姜宏,梁国强,等.益气活血法对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组织MMP-3和MMP-7蛋白表达的影响[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3):1-4.
[8] 陈明,王艳芹,吕培敬.MRI和CT在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142-144.
[9] 黄明喜,沈钊雄.补肾方联合牵引、推拿手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8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11):1652-1654.
[10] 郑杨,汪丽佩,黄杰烽,等.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后纵韧带破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医正骨,2016,28(7):49-52.
[11] Gugliotta M, Costa BRD, Dabis E, et al. Surgical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mj Open, 2016, 6(12):e012938.
[12] Reiman MP, Sylvain J, Loudon JK, et al. Return to sport after open and microdiscectomy surgery versu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J].Br J Sports Med, 2016, 50(4):221-230.
[13] Tachibana T. Use of pain drawing as an assessment tool of sciatica for patients with single level lumbar disc herniation[J].Springerplus, 2016, 5(1):1312.
[14] Jiang H. Interleukin-23 may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hrough the IL-23/IL-17 pathway[J].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 Research, 2016, 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