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穴位温针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4-03陈宋平铖郑樱连圣聪江沧州林国吉
陈宋平铖 郑樱 连圣聪 江沧州 林国吉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以膝关节及其周围结构变性、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其主要症状为关节僵硬疼痛甚至畸形。目前对此病的多种物理疗法均证实有显著疗效,现将几种不同温针疗法进行对比研究,以寻其优选疗法。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9月1日—2017年9月1日就诊我院门诊并同意参加本研究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A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16±4.58)岁,平均病程(8.00±12.31)个月;B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57±5.04)岁,平均病程(8.53±14.46)个月;C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33±5.84)岁,平均病程(8.17±9.53)月。三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制定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1]制定。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且为单侧膝关节疼痛的患者;(2)年龄40~60岁;(3)长期服药者,需停药1周后方可纳入。
1.4 排除标准
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等以及并发症影响到关节者;合并心血管、肝、肾、胃、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各种原因中断治疗或自行退出者。
1.5 随机分组法
以SPSS生成随机数,配合取余数法以及随机数调整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
1.6 治疗方法
A组主穴:患侧内膝眼、犊鼻。B组主穴:患侧内膝眼、犊鼻。配穴:患侧足三里、阴陵泉、血海、梁丘。C组主穴:患侧内膝眼、犊鼻。配穴:患侧曲泉、膝关、阴谷、太溪。
先取90°屈膝坐位对主穴行温针治疗,以32号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5 s,再取1.5 cm长艾条固定于针柄端,艾条与皮肤距离约2.5 cm,点燃艾条皮肤端至燃烧结束。燃烧中若患者感觉过热,则以纸片稍作格挡。燃烧结束对配穴进行温针治疗,其中A组不取针,对主穴再次进行相同的温针治疗;B组仍然以坐位进行配穴治疗,C组取俯卧位行配穴治疗。手法如前。治疗每天1次,共治疗10天。
1.7 观察指标: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制定症状评分表,于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次日对患者进行症状评分并判定疗效。
1.8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年龄、症状评分此类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性别等计数资料以及疗效判断此类等级资料,均使用非参数检验法检验其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治疗均能改善症状。三组间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A组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治疗效果优于B、C两组疗效。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s)
注a:组间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与B、C组比较,A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 治疗后 前后评分差值 差值的秩均值A 组 14.13±3.13 6.60±3.84* 7.53±1.83▲ 56.27▲B 组 13.27±3.33 6.90±4.46* 6.37±1.54 40.30 C 组 12.43±3.57 6.10±3.84* 6.33±1.58 39.93
2.2 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疗效最好,B、C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
3 讨论
疼痛是膝骨性关节炎最主要的症状,导致疼痛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关节软骨磨损、软骨下骨改变、滑膜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关节液的改变;而雌激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一氧化氮以及自由基等分子生物学因素也对此病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3]。虽然以上各种病理改变均能导致疼痛,然而患者的疼痛症状却常在关节负重屈曲时出现或加重,在非负重状态时改善。研究显示:平地行走时的胫骨股骨间接触力平均峰值为体质量的2.8倍,上下楼时分别为4.4和4.9倍。髌骨股骨间接触力其平均峰值在平地行走时为0.6倍体质量,上下楼时分别为1.8和2.0倍。而当膝关节从0°运动到90°时,内外侧半月板最大应力点应力上升约2.55倍,最大位移峰值由2.653 mm增加至6.697 mm[4]。因此膝关节在运动中疼痛加剧的机制可能为原本存在炎症的组织随着受到的应力逐渐增加,使得关节内或关节周围软组织中早已被各种因子敏化的伤害性感受器受到更大的作用力刺激,进而疼痛逐渐加剧。而其主要病位可能发生在运动中关节间应力急剧增大的部位及周围软组织。
温针为针刺与艾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针刺及艾灸两者的特性。温针可以改善红细胞聚集程度,降低血液黏度,使得血管阻力下降,微循环加速,从而加快局部病理性废物的清除能力[5]。在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中,艾灸可使膝骨性关节炎的关节滑液中玻璃酸钠含量升高,从而保护关节结构[6],同时温针可以降低关节炎症部位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基质金属蛋白酶3、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的表达水平,以减少炎症刺激作用[7-9]。本研究中A组较B、C两组而言,其对内外膝眼穴位进行了着重的温针治疗,通过这两个穴位的解剖特性,使得局部组织包括髌下脂体垫、髌下滑囊、鹅足囊、膝关节囊壁、半月板前侧血管甚至软骨面、关节液、交叉韧带等深部结构得到较多的照顾,使得膝关节内的环境改变,周围组织血液循环改善,炎症反应减少,使被敏化的伤害性感受器恢复常态同时增加玻璃酸钠,加强保护修复损伤的组织。
[1]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1):28-30.
[2]筱英.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3辑)[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0-353.
[3]姜婷. 针灸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早期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7):134-135.
[4]陈文栋,杨光. 膝关节半月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动态仿真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1):4658-4664.
[5]赵宁侠,郭瑞林,任秦有,等. 艾灸三阴交穴对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的影响[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6(4):31-32.
[6]李卓东,曹烈虎,王思成,等.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与血清和关节液中透明质酸含量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0):883-885.
[7]吴广文,褚剑锋,蔡巧燕,等. 温针灸对大鼠早期膝骨性关节炎血清和关节液NO、PGE2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4): 748-750.
[8]丘德兴. 不同针灸法对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比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14-15.
[9]李赛波,吴耀持. 电针对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大鼠IL-1和IL-1β-mRNA的影响[J]. 中医药报道,2010,17(11): 1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