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路径探讨

2018-04-02龚丽萍

社科纵横 2018年12期
关键词:对象主体世界

汪 希 龚丽萍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0)

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出现了脱离生活世界的现象。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重大问题,是当前学界亟待加强探讨的前沿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基本概念的厘定、思想理论基础的分析以及具体实践路径问题等,需要全方位地深化研究。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之思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路径,从而为增强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经验,也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实启示。

一、回归生活世界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分析

对回归生活世界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分析,首先就必须要明确“生活世界”的概念,只有对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一逻辑起点有比较科学、全面的把握,才能以此为基础,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生活世界的概念是胡塞尔为了克服欧洲科学主义危机而提出。他将生活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世界”又被称为“生活周围世界”或“周围世界”;一类是“原始的生活世界”又被称为“纯粹的生活世界”或者“原初的世界”。而现象学人文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生活世界的概念是由范梅南提出的。他指出,生活世界是生活体验的世界,不仅是现象学研究的来源,而且是现象学研究的对象。我国的部分学者对“生活世界”的概念进行了大量研究,譬如,有论者“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有机统一”[1],有论者认为生活世界“意指现实存在着的、具体的、可被人感知的客观世界”[2]等国内学者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都是在感性和经验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世界”的含义。生活世界是一个属于人的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它首先是一个稳定的物理场所,然后才是人们在这个物理场所里通过自身的实践生存的一系列日常活动。

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规定与期望”[3](P72),其基本现实目的与诉求就是实现人的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与增进国民的政治认同。本文认为,生活世界是指由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存在的、具体可感的客观世界。

那么,从回归生活世界的视野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到生活世界这一问题,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有着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价值的倾向,从而忽视其育人的本体性价值而提出的,旨在通过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意蕴,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具体来讲,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最终一定是要嵌入生活实践或植根于生活之中。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要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即是要求在预先设想结果时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避免出现理想化、教条化和空洞化。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设想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规定和期望。因此,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主体,其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结果,因此,它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设想的主体。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以实践为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以实践为手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达成效果的评价具有实践性等基本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当前的理论界从以裴斯泰洛齐、杜威、陶行知为代表的“生活教育”思想等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譬如,杜威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将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这一重要问题。

众所周知,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像胡塞尔那样明确给出生活世界的概念,但是对“生活世界”的研究却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之中。于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我们会找到诸如“类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等与“生活世界”有一定关联的描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生活世界被看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和主观活动相统一的世界。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的思想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生活世界的主体是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生活世界具有属人性,它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只有人才能生活,对于动物而言其存在只能称为生存。生活为人所特有,唯有生活才能够揭示人之为人的特性。因此,在马克思看来通过个人表现自己生活的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到底是怎样的。生活世界表征着人的存在方式,这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生活世界和人联系起来,其中一个根本原因是生活世界反映了人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特征,只有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脱离动物界进而丰富与超越自身,不断地实现人的本质。同时,生活世界还包含了人的生活的所有方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生活世界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几乎囊括了人的所有活动。在经典作家那里包含了国家、个人与社会层面的生活,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生活,现实的生活与日常的生活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人的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是人的活动,都从不同层面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

二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活世界的基础是实践,是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感性的或者思辨的活动,更不是静止的、先验的、纯客观的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活动,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很好地把握现实的个人,进而更好地认识人的世界。马克思指出,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时才成为前提。”[4](P545)显然,作为历史前提的人是自身实践活动的产物;作为特殊的物种,人只有在“改造对象世界中”才能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5](P46);作为与动物活动的区别,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可以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作用于与自身不同的对象,使物由“自在”形态,转化为“为我”形态。同时,实践是生活世界存在的现实基础,也是生活世界发展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的具有价值的世界。

三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生活世界的内容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生活世界内在意蕴的全面性特点。生活世界的内容涵盖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对象性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P52);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对自身的关系”通过“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7](P56)。在生活世界里,人的本质就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实现自身潜能的充分发展;从物质生活与其他生活的关系来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的是“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7](P32)。无论是政治生活层面、经济生活领域,还是文化生活方面以及社会生活层面的有机统一,由此都体现了生活世界的全面性。

从上面相关论述中,笔者发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对于研究回归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肯定了人的价值与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以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包括主体性人格的形成、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第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阐明实践的基础作用,肯定了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过程中的价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过程和达成效果的评价都要体现实践性。第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指明生活世界内容的全面性进一步肯定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价值。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要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场所,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路径选择

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诉求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理想化、泛政治化和工具化的问题等,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出现与生活世界疏离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于增强等,这些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诉求。为了贯彻落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动的顺利开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与实践旨归等,要以回归生活世界为切入点。这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体验教育、在坚持普遍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统一中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促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主体间的对话和交流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重要原则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承认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丰满人性,承认教育对象人格的潜在性与现实性,是具有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完整的生命存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这种价值取向实现的关键是对教育对象主体地位的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看作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所以,在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关键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中要突出人的需要。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归宿与中心所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用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与教育对象有关的问题。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教育者主体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论者指出:“主体性是大学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施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生命性’、‘生态化’和‘创造性’的发展。”[9]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的活动、教育客体的活动和决策者的活动构成。回归生活世界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设计要坚持主体性的原则。回归生活世界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设计要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整合,促使二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唯有此,教育者才能更加尊重受教育者,才能在教育实践中调动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激发起内在驱动力主动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因素不仅包括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而且也涉及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促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提高。

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层次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层次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思想状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从横向上看,其表现出先进、落后或者思想正确与落后等状态层次。从纵向上看,其显现出觉悟程度与成熟程度的高低层次。不断提升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也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之目的进行恰当合理的定位。只有区分层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因材施教,使教育对象的在达到基本的教育目标的同时,个性、兴趣、爱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才能够增强。层次性原则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有论者所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层次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从实际出发、防止超越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的需要”[10]等。这就坚持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目标是实现目的的具体化,只有目标制定合理,目的才能实现。教育者要在鼓励先进的同时照顾多数,切实把握教育对象的原有基础,循序渐进。满足教育对象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需要。教育走向生活世界能够为充分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性、爱好、特长、才能发展的需要,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现实路径

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体验教育。主体体验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教育情景,引导和激发教育对象采取联想、领悟、感受、体会等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和塑造自身人格的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强主体体验教育,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关注教育对象的生命状态,通过创造有利于教育对象自由成长的环境,充分激发他们的成长潜力,使教育对象的德性生成过程成为生命成长、成熟过程的关键一环。第二,尊重教育对象生命的独特性。主体体验教育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生命个体的人格和需要,并通过对个体需要的引导,促使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第三,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生命的自主性。主体体验教育让教育对象自觉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使品德践行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是迫于外在力量约束下的行动。

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普遍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统一,不断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普遍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发展要求是不同的,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对象身心发展的要求,因材施教,因人利导,分层次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分层次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其思想意识、品德水平和品格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会因其年龄、性格、心理、家庭背景、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呈现层次性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结果预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设想不同的教育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呈现出高低差别性。二是坚持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使道德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对象生活情感的培养,增强其情感自我调控的能力,促使他们对生活、学习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的个性品质。这样他们才能具有乐观、愉快的情绪,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激情。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实践过程,要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促使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主体间的对话。“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主体间性成为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是体现主体间平等关系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独语的有效方式。”[1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不断交流与对话的过程,因此,生活世界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体性的对话关系。这种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主要包含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它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等等。有论者强调:“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具有完整的意义,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人的真实生活。作为行动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平等地沟通和对话,……以促进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生活世界中的‘视域融合’”[12]。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在人格和地位上并不存在高下优劣之分,两者之间在地位、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两者才能进行对话即真正的思想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沟通,使得主体间性得以落实,使得人的交往成为可能。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间进行融洽的交往和对话,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塑造学生主体性人格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机耦合的一种生活方式。对话从深层意义上揭示了我们对生活德育中两者存在方式的领悟,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对话不仅促进了教育对象品德素养的提高,也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存在的基础。通过对话,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理解与支持,通过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的养成,助推一个理想的教育效果的最终实现。

四、余论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课题的当前学界重大的前沿问题。本文从概念的厘定、理论基础的探析以及实践路径的探讨等方面,对回归生活世界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课题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无容置疑,这一研究还是初步的,只是对现有的学界研究成果的深化拓展而已。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界定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的探讨还比较浅薄,还有待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教育目的进行深入地挖掘。特别是联系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势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发展情势进行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之实践路径的探讨也只是一个尝试,也有进一步细化研究的空间。此外,还亟待关照国外国民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与实践的重大问题,吸收和借鉴国外思想教育实践的有益尝试和宝贵经验等,这都可能是学界未来需要努力探讨的方向和切入点。

猜你喜欢

对象主体世界
神秘来电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