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陶瓷特藏文献建设与服务

2018-04-02欧阳俊哲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藏赠书校友

欧阳俊哲

(景德镇陶瓷大学 图书馆,江西 景德镇 333403)

2017年5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为中国首倡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拉开序幕。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1],瓷器就是通过这样的经济走廊走出中国、闻名世界。中华号称瓷之国,瓷业高峰在瓷都[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千年瓷都景德镇在中国瓷器行业发展的历史上举足轻重,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十大瓷厂改制倒闭之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陷入了低谷。随着习总书记“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千年瓷都又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而陶瓷行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陶瓷文化的熏陶。作为中国唯一以陶瓷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等学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可谓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之下,学校陶瓷特色图书的特藏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馆藏特色文献的现状

(一)特藏文献的建设思想

景德镇陶瓷大学(2016年由“景德镇陶瓷学院”更名为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58年,当时文献比较有限,尤其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学校的文献几乎全数被毁。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以“从无到有、从少到精”的精神努力重建馆藏资源。作为陶瓷特色的本科院校,陶瓷特色文献的建设刻不容缓。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员本着“保证重点,突出特色,确保一般,适度超前”的原则,以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服务为使命,在保证学校工学、艺术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业教学与科研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陶瓷艺术特色馆藏文献资源。

(二)特藏文献的馆藏规模

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Libsys5.5版对学校的特藏资源文献进行检索,根据原始数据得到的统计如下:艺术类220册、哲学类206册、社科类103册、文字类80册、文学类352册、历史类1221册、政治类12册、其他类别均不超过5册,共计2799册。

对以上的原始数据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通过检索所有特藏文献的书目发现:哲学类、社科类、政治法律和军事类的文献大多为珍稀古迹如《乾隆大藏经》和民国期间出版过的一些书刊、学报如《燕京学报》和《红色中华》等;特藏语言文字类的文献多为书法方面的书籍;特藏文学类的文献多为诗画方面的书籍;特藏历史类的文献多为陶瓷史方面的书籍;特藏综合性图书类的文献多为艺文类聚如《书画书录解题》和《古今图书集成》等;甚至连经济类5册文献和文化类的1册文献也是关于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景德镇商务总会巳酉年报告书》和《景德镇陶歌》。

由此可见,特藏文献绝大部分都是与陶瓷、文化、艺术息息相关的书籍。于是对数据进行重新排序整理,把与陶瓷、文化、艺术相关的文献归为特藏核心类文献,剩余的归为特藏其他类文献。整理之后的特藏核心类文献有2477册,占特藏文献总量比例高达88.5%,突显了学校陶瓷特色馆藏的建设思想。

(三)特藏文献的资料来源

目前学校的特藏文献的来源包括这几个方面:师生作品、集中采购、零星采购、征集赠书。

师生作品是学校特藏文献的一大特色。作为陶瓷行业的“黄埔军校”,景德镇陶瓷大学每年都培养了大批陶瓷艺术专业的学生,这么多年下来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了陶瓷行业的栋梁之材。因此,每年学生的优秀毕业作品都会被图书馆珍藏。同样,景德镇陶瓷大学也孕育了不少陶瓷大师,这些大师的作品集也是图书馆的特色藏书的重要来源之一。

集中采购是保障特藏文献数量的主要来源。尤其在特藏文献刚刚建立之初的阶段,集中采购可以迅速壮大特藏图书的数量。有一些陶瓷美术或美术设计类的出版社,比如天津杨柳青等,每年都会出一批制作精良的书籍,图书馆就会对这些优质艺术类图书进行集中购买,从而满足学校师生的日常学习、工作、科研的需求。

零星采购是完善特藏文献种类的必要方式。有许多年代可能久远了一些的优质图书,或者是国外出版的一些有艺术价值的图书,这些图书要采购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大面积的集中采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时候就需要图书馆分配专员通过实地购买或网络购买的方式进行零星采购。实地购买是去城市的旧书摊或者是跳蚤市场内去淘好书,网络购买可以通过孔夫子二手书网、当当网等方式进行选购。

征集赠书是构建特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学校图书馆每年收到各种类别的赠书近千册。这些赠书的方式有:学校教师的赠书、退休职工的赠书、其他院校的赠书、个人邮寄的赠书等。目前来讲,学校图书馆的赠书以邮寄的方式为主。

(四)特藏文献的管理模式

优质的特藏资源离不开优秀的管理模式。如何管理和运用好学校图书馆的特藏资源是一种责任也是一项考验。目前国内外大学不少图书馆都设有特藏部专门负责,为了全面加大对图书馆特藏资源的建设力度,自2015年以来图书馆开设了特藏部,专门负责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工作。

包括对国内外陶瓷与美术特色文献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收集与科学管理;打造陶大文库与赠书室;配合系统与数字化部对陶瓷文献进行数字化并建设陶瓷特色图书馆;下辖陶瓷与美术阅览室、古籍室、陶大文库、赠书室、外文与工具书阅览室等阅览室。

特藏部建成之后,通过集中采购与零星购买相结合的方式迅速提升了图书馆的特色藏书数量,并且补充了古今中外一些有价值的珍惜陶瓷类或美术类的文献;重视收集学校师生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对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了收藏,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陶大文库;积极广泛征集各种类型的赠书,加大力气打造特色赠书室;全面搜集了与陶瓷标准相关的特色文献,探索图书馆特色文献的数字化转化,从而建设陶瓷特色数据库。

二、特藏文献的发展方向

尽管在2015年的时候图书馆设立了特藏部,特别重视特藏资源的建设,近几年图书馆在陶瓷特色文献的建设上面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客观地讲,特藏的建设与发展依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怎样围绕突出陶瓷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进行优化和布局:坚持与陶瓷文件相结合、积极开发校友捐赠资源、提升数字化资源的比重、探索对外开放的服务模式。

(一)坚持与陶瓷文化相结合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就中华陶瓷文化传播提出了“三进一融”的建议,主张将陶瓷文化传播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之下,学校图书馆的陶瓷特藏资源建设就任重道远。一方面立足于校内的陶瓷艺术资源,吸收景德镇周边陶瓷文化的气息,对内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陶瓷艺术类学子,打造全国闻名的“陶瓷黄埔”。另一方面立足于中国沿着“一带一路”向全世界发散,促进东西方的陶瓷文化交流,逐步建立陶瓷行业的中国标准,打造世界知名的陶瓷大学[3]。

图书馆陶瓷特色馆藏本身就是人类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作为这样一个文化与学术交流的天然平台,在传播文化的道路上有着先天的优势[4]。如今,景德镇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陶瓷行业的盛会(瓷博会),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陶瓷企业、公司、陶瓷大师和个人陶瓷手工艺者。学校图书馆也可以借着瓷博会的东风举办一些陶瓷艺术类的学术交流会议和活动,展示我校陶瓷特色馆藏的建设成果,同时也可以吸收和借鉴陶瓷同业者给出的专业意见和建议,来图书馆进行艺术交流的嘉宾除了欣赏特藏资源以外,还可以自愿捐赠一些陶瓷艺术类的文献,从而让图书馆陶瓷特色馆藏像熊熊燃烧的窑火一样达到一个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二)积极开发校友捐赠资源

校友资源是学校的宝贵资源。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行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多年来,校友们除了积极为母校捐款之外,还积极捐赠陶瓷艺术作品或陶瓷艺术类文献。2016年4月17日,校友会向母校赠送大型瓷板画《春色满园》,校友张育贤、黄卖九、熊钢如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参与了作品的创造,该作品陈列在图书馆特藏室供师生参观、欣赏、品鉴。2016年3月3日,美术系1960级校友向学校图书馆捐赠了200本作品集《风采》,为陶瓷特藏资源添砖加瓦[5]。

学校成立了校友总会,近年来各方面的工作也开展得很不错,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首先,可以加强拓展校友网络,加大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络与互动,逐步增强对校友捐赠的宣传,提高校友的捐赠意识。然后,需要尽早制定相关规范,完善校友捐赠制度,对于如何表彰和奖励捐赠校友、如何对捐赠的文献与作品进行命名、如何区分有价值的特色文献与无价值的垃圾文献。最后,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通过适当的仪式感可以培养毕业生对母校的感情,加强毕业生的校友责任与意识。

(三)努力提升数字化资源的比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到过,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6]。由此可见,信息化、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帮助建设特藏资源就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一件艺术作品,悬挂在图书馆特藏室内,每天可接待品鉴的人次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如果我们把这件艺术作品数字化,放在网络平台上面展示,那么有机会让来自全世界的各地的人随时随地欣赏作品。

除了特藏资源数字化之后不受时间、空间、次数的限制之外,这些资源在进行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时候也将变得方便快捷。还有一些珍贵的年代久远的特藏文献已经变得发黄发脆,纸张条件已经不适合读者的翻阅了,只有将这些特色文献数字化,才能给年代久远的珍贵纸质特色文献释放出来第二次生命,重新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启迪读者的智慧。

在图书馆提升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师生进行关于图书馆已有数字化资源使用与利用的培训也至关重要。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每学期都会举办多次电子资源宣成展,让广大师生更直观地了解到学校拥有哪些数字化资源。此外,图书馆与学生处和教务处也经常保持沟通与互动,联合举办如何正确使用电子资源的专题讲座。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参加每次专题讲座都准备了许多小礼品和抽奖可得的平板电脑、手机之类的大件奖品,所以每次举办的电子资源专题使用讲座几乎场场爆满。

信息化时代学会如何掌握正确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技巧是师生必备的知识储备。2018年1月15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成功举办了首届信息检索知识竞赛,全校师生纷纷积极参加,反响热烈,为进一步推广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探索开放的特色服务模式

图书馆的宗旨是服务大众。依托陶瓷特色资源,突出陶瓷艺术文化,除了可以举办陶瓷艺术主题的陶瓷展览和学术会议加强陶瓷文化的交流之外,还可以适当开设陶瓷艺术高级研修班,播撒陶瓷艺术生根发芽的种子[7]。2018年3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陶瓷艺术理论评论人才培养》高研班开班仪式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举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30余名艺术精英汇聚一堂。这些艺术精英已经在艺术造诣上拥有一定境界的领悟,却对陶瓷艺术这种表现形式还比较陌生。此次高级研修班的成功举办,对于传播陶瓷艺术文化、传授陶瓷工艺手法、展示陶瓷艺术魅力具有良好的示范性效果。

基于学校的陶瓷特色与图书馆的陶瓷特色文献资源优势,图书馆被国家轻工总会批准成为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面向全国陶瓷行业及相关单位提供全面的陶瓷文献信息服务。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陶瓷信息资源网”,增添陶瓷名人名作录,普及名人名作的知识、方便读者检索相关资讯、可提供陶瓷名人名作的购买方式与渠道。添加知名陶瓷企业导航,介绍相关陶瓷行业知名企业的特色与主打产品,在取得认可的情况下,可导航至陶瓷企业的主页。努力打造一个提供包含集陶瓷文化、艺术、信息、技术、文献、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网站。目前该网站(域名http://www.ccisn.com.cn/)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依托学校图书馆在陶瓷特色文献资源方面的优势,成立了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这是我国陶瓷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拥有十多个国家的全套专利文献,可以为全国陶瓷行业提供国内外专利的咨询、检索和导航、专利信息的分析与预警、企业与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咨询等服务。2017年,图书馆入选全国专利文献服务网点。2018年4月17日,2018年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知识产权在陶瓷行业中的应用”高级研修班在图书馆开班,景德镇陶瓷大学图书馆馆长兼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主任鄢春根等出席开班仪式。此次培训班以“知识产权+陶瓷”为主题,旨在将知识产权与陶瓷行业紧密结合,通过培训学习,使国内主要产瓷区、陶瓷重点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提升知识产权在陶瓷行业中应用与作用的意识,进而提高陶瓷企业的整体科技创造水平,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发展,促进我国陶瓷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结语

时代创造机遇,时代铸造未来。习总书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为全国人民指引了方向。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伴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播陶瓷艺术文化的春风也迎面吹来,宁钢校长在两会期间就推断陶瓷艺术文化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笔者坚信,这必将推动学校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陶瓷特色大学。而在此过程中,学校图书馆的陶瓷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更加显得意义非凡。需要在拓展特藏资源渠道、规范特藏资源管理,完善特藏资源数字化,探索特色服务模式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传播陶瓷文化、培养陶瓷人才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特藏赠书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安庆师范大学优秀校友
校友风采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探析
校友风采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工作探微
严肃 热烈 履责 收获
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特藏发展与实践研究*
互动坊
我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