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特征与人文价值及其开发和利用研究

2018-04-02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上海200336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长宁长宁区人文

刘 建(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上海 200336)

1 引言

地方文献包容古今,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继承和发扬当地特色文化,促进社会文化发展进步。从上世纪末开始,一些学者重新审视地方文献的概念,认为依照《中图法》分类体例,从其产生的时间来界定,有古代、近代和现当代地方文献之分。“把现当代地方文献归入地方文献的范畴,一方面利于实体文献的合理丰富,另一方面还能够深化人们对地方文献概念的理性认识[1]。”现当代地方文献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对于历史和地情的反映远比传统意义的地方文献来得深厚和宽广,在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传承、创新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人文价值是其它文献无法取代的。因此,开展现当代地方文献的人文价值研究和开发利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两个文明建设,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上海长宁区位于城市的西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当代长宁地方文献类型丰富。按照文献著述形式,可以分为地方史、志、档案、丛书、年鉴、报刊等。这些文献真实地记录了区域内的地理沿革、河道分布、人文景观、民间风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是长宁文化和社会的缩影。在出版印刷方面,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公开出版了一批文献,而民间个人、各行各业各部门在工作实践中也编印了不少非公开出版物。这些文献在区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本文以长宁区现当代地方文献为依据,分析了其特征和人文价值,结合公共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的实践活动,阐述了应该充分挖掘开发现当代地方文献的人文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使现当代地方文献体现应有的价值。

2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特征

现当代地方文献“既具有纵的历史的维度,又具有横的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的逻辑维度[2]。”对其特征的认识已不能局限于地方性、史料性、广博性、连续性、珍贵性等。应从新的纬度重新审视,去揭示其新的特征。

2.1 鲜明的时代性

现当代地方文献产生于一个区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中,不同时期表现不同的特点,是一个特定时期文化积淀和历史的产物,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烙印。现当代长宁地方文献受社会背景、时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文献的产生与发展,内容结构都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上个世纪80年代是宣传英雄人物的时代,长宁区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写了《长宁区英烈志》,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牺牲的烈士生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区委宣传部编印的《我们看长宁:长宁区境外人士摄影大赛获奖作品集》是外籍人士记录反映长宁区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变化新面貌的见证。《印象大虹桥:作家笔下的长宁》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当代地方文献,通过作家对长宁日常生活不同侧面的观察、印象和描述,向世人展现长宁“国际城区”的魅力。

2.2 形态的新颖性

现当代地方文献与古代、近代地方文献比较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单就印刷型文献来说种类多样,有会议记录、调查报告、综合图表、广告、策划书、节庆资料、政府公文、地貌图集等。现当代地方文献“所表现的形式和具备功能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献,对于社会的作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针对性[3]。”例如,长宁区自2003年起,每年举办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2010年起,将艺术节、旅游节、购物节“三节”合一举办。期间,有展览、讲座、歌舞、音乐、戏曲及商业促销等百余场活动,形成大量的活动手册、宣传广告、策划书、节目单等资料。这些资料大都彩色印刷,形态各异,从形式和内容上体现了新颖性。

2.3 突出的教育性

现当代地方文献记载着一个地区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杰出的人物、重要的事件,这些资料翔实、具体、生动,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为人们了解当地历史和社会,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窗口,这对于培养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共同的理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增强整个社会民众的人文素质,进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乡土的教育活动中,地方文献工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4]。”长宁区新泾镇传承和利用上海市非遗代表性项目西郊农民画资源,整理和编撰了有关的培训教材、画册、研讨论文等地方文献资料,作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资料。

2.4 强烈的实践性

现当代地方文献是特定地区的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其所涉及的内容均以事实为依据,各种信息、知识、理论、方法等都来自于实践,翔实可靠,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长宁区文明办编著的《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集中了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引领者在组织、管理中的新鲜经验,反映了基层工作者进行有关实验和具体操作的成绩和心得,是对全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成果的一次检阅。区双拥办编著的《军民携手 共创和谐:长宁双拥工作回顾》《长宁双拥掠影》等文献,也是全区双拥工作实践经验总结。

3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人文价值

从现当代地方文献的特征可以揭示其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对于人文价值这一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还未形成共识,一般将其定义为:某些事物或活动在人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养成及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功能。是区别于经济价值的其他一切价值的总称[5]。现当代地方文献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又承续和标示了明显的历史指向;还具备清晰的地域特征;与多数人的生存有真实内在的联系,显示了文献信息中的人的“基因”[6]。

3.1 积累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根脉

人类文明和文化记忆大多数是通过文字记录而传承下来。现当代地方文献通过对地方史料、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经过细致考证,并真实记录、编纂成文献资料,一方面,对地方历史文化起到了保存、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另一方面,也延续了地方历史文化的根脉。例如,新编《长宁区地方志》以详尽的史料,全面、系统记述了长宁区地理、城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物等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着重展示解放以来全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延续地方历史文化根脉,成为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情资料性著作。长宁区在近代百年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许多优秀近代建筑。这些建筑集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各种艺术风格之精华,成为城区的历史财富。当代专家、学者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研究,产生了《走近老房子:上海长宁近代建筑鉴赏》《上海优秀历史建筑·长宁篇》《岁月经纬:上海长宁区近代建筑纪事》等文献,这既是对历史遗存和岁月记忆的积累和保存,又是传承创新和发展。

3.2 体现地域文化乃至文明特征

在长宁区的现当代史上,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音乐家等知名人士都在区域内愚园路、江苏路上的新式弄堂内深宅大院里留下他们生活的气息,《名人弄里:江苏路社区名人名居集锦》《弄堂深深深几许:探索江苏路社区地理文脉》等新编文献挖掘名人资源,让人们感受到社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气息。解放日报副总编辑徐锦江的潜心研究之作《愚园路》则细致而全面的描述和还原了一条马路的人文历史及其深厚的人文底蕴。而街道社区组织编写的地方文献《晚晴心语》里的100多篇文章折射出社区老人内心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肯定。这些文献所表达的内容是地区文化的积淀和文明程度的象征,让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产生出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3 具有揭示历史和昭示现实功能

现当代地方文献不仅记录了一个地区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老街旧里、文化景观、社会经济发展等的来龙去脉,还记载了民俗风情、社会习俗、人文活动的发展轨迹,既是对历史的展示和揭示,也是给现实和后人以昭示和启迪,从中不但可以了解前人活动的信息与规律,而且还能够发现和总结出历史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借鉴,促进人类文明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既有史料价值,又有现实参考价值,具有极强的历史连续性和时空渗透性。正确认识这一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追忆圣玛利亚女校》《女校·女生》《圣玛利亚女校》系列丛书等文献资料展示了长宁区域内一所百年女校的发展历程,其意义正如丛书主编、女校校长所言:“这套书不仅是市三女中的校史综述,还是研究近现代女校校史的重要史料,是为了唤起人们的感恩情怀。”

3.4 促进地区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题中之意。现当代地方文献资料详细、准确、客观,为地方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民俗上海:长宁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长宁卷》介绍了长宁区民众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信仰习俗、社会风尚.休闲娱乐等内容。利用这些文献资源,长宁区打造了“北新泾老街缩微景观”和“非遗展示中心”等特色文化展示馆。呈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活力充沛、日新月异的海派精神与风格。

人们在阅读现当代地方文献、特别是介绍英雄模范人物事迹的资料时,受到了精神文化的熏陶,对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区委宣传部编纂的《可爱的长宁人》《长宁人杰》等系列丛书,展示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优秀品质,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现当代地方文献人文价值的开发和利用策略

现当代地方文献还不具备民国和民国以前的文献资料所含有的文物性,因此,藏是手段,用是目的。用,实质上是使文献融汇于历史,从实践中进行提炼再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使文献形成多层、多点保存的、一种最有效手段。[7]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图书馆应该联合档案馆、文化馆、博物馆、教育和出版等其他文化事业机构,以挖掘现当代地方文献的人文价值为抓手,守护历史文脉,促进地方文脉新的生长,推动地方文化创新性发展,使现当代地方文献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能够更好地服务当代,服务社会。

4.1 发掘“非遗”特色,推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现当代地方文献中的“非遗”资源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利用好这些文明遗产,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时代命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口传心授,活态流变,其载体也是形态各异,如民间故事、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传统戏剧、曲艺、手工技艺和民俗仪式等等。对活态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揭示其发展脉络和思想智慧,并使之文献化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利用、交流和传播。在帮助大众理解、阅读“非遗”文献的同时,组织大众聆听传承人讲解,体验“非遗”表演技艺,参与传习交流活动,无形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推广。长宁区的海派撕纸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华兴富设计制作了海派撕纸作品明信片,编著的《撕纸艺术与技法》是社区教育特色教材。他和弟子共同研究“非遗”在儿童学习中的价值,编著了《指尖上的世界:幼儿撕纸活动新探》丛书并出版,长宁区新剑幼儿园15个班级也因此全面普及撕纸“非遗”课程。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长宁沪剧团的沪剧顾派艺术、陈派艺术和解派艺术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编的《长宁地方志》、剧团编撰的《悠悠沪剧情——长宁沪剧团的历史发展》等文献,都详细叙述了剧团1949年成立以来的风风雨雨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为了保护和传承沪剧艺术,剧团与新泾中学联合创办了沪剧特色班,培育人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怡情养志、涵育文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4.2 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充分挖掘、利用、整合和开发现当代地方文献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创建地区文化品牌,提高区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拥有百年历史的愚园路是上海12处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也是长宁区文保单位最多的马路,历史文化遗址和名人故居散布在沿路各个弄堂小巷中,不仅有花园洋房,还有各类新式里弄、公寓,市井气更浓,生活气息和历史底蕴结合得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长宁区从保护历史风貌区的角度出发,2015年启动愚园路街区整体更新工程,依托愚园路街区打造历史风貌区特色文化品牌。街区管理部门挖掘愚园路历史文化名人逸事和建筑遗迹的人文内涵,编撰和汇集相关文献,建立了上海首家历史风貌区阅读点——“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阅读点有各类与愚园路有关的书刊画册,可以鉴赏傅雷、施蛰存、钱学森、张爱玲等社区历史文化名人的作品。还有老洋房导览图册、红色印迹宣传书等,让大众自发阅读文献,主动了解愚园路历史。管理部门还新建社区历史名人走廊、举办愚园路历史风貌区文献展,向市民展示愚园路珍贵的人文历史文献,娓娓道来百年街道老弄堂的前世今生。通过历史文脉的挖掘留存和展示,让每一个在愚园路居住的人与这条路产生心灵纽带,从心底爱护这片宝贵的历史街区。增强城市人对城市文脉的认同感,感受城市温度。

4.3 用活人文信息资源,融入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现当代地方文献的人文信息资源丰富鲜活,恰到好处地用好用活这些资源,把它融入到以了解、感受地方人文历史为主题的地方特色文化之旅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和提升大众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现当代长宁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文化名人活动足迹和老洋房前世今生的精彩故事,这些人文信息资源为长宁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长宁区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推出了以了解和感受人文历史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微旅行”活动,将静态的文献、建筑文化和名人逸事与动态的城市文化探寻相结合,举办了“寻找邬达克”“遇见张爱玲”“行走中的读书人”“朗读愚园路”等主题活动。寻访建筑大师留给上海长宁的不朽建筑,探寻建筑背后的城市历史和文化风情,追寻历史文化名人曾经的居所和足迹,找到那些与其息息相关的文字,让参与者成为城市历史发展中的体验者、讲述者和见证者。激发阅读源动力,开启一种全新的“立体阅读”体验。一位张爱玲的书迷在活动时,不仅诵读了作品中的经典语录,还与众多参与者一起分享了他眼中的张爱玲。

5 结语

文献是社会生活的记录和映照,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文献的发展。现当代地方文献是现当代社会多维发展的产物,反映面广,层次丰富,总量大,对于历史和地情的反映,比古代和近代地方文献更加广泛和深入,亟待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1〕〔2〕 闫真.对“地方文献”概念的重新审视[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1):131,133

〔3〕〔7〕 王效良.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J].津图学刊,2003(1):7,10

〔4〕 周传清,肖雪梅.略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5(1):57-59

〔5〕 百度百科[EB/OL].[2017-12-07].https://wenku.baidu.com/view/9b066c05a6c30c2259019e25.html

〔6〕 王效良.关于建设中国当代地方文献资源体系的再思考[J].图书馆,2008(5):43

猜你喜欢

长宁长宁区人文
理想之城
童眼看苏河
川南长宁背斜形成的几何运动学分析
赞长宁地震台
My Best Friend
我是玫瑰
人文绍兴
2017上海自行车联赛·长宁天马站雨中酣战顺利落幕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