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相长 开展研究性教学
2018-04-02晏礼丽
晏礼丽
(重庆彭水中学 409600)
研究性学习包括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探究性方法把每门科目联系起来;而狭义的学习则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社会生活的特点去选择研究专题,用科学的方式去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都是广义的,都是根据高中知识体系设计的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教学重点,提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一、观察生活现象,归纳提炼出对应的研究性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建立在其他学习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需要老师帮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课前,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中留意洗衣机的工作流程,让学生记录新奇的事情,并合作整理出观察结果.老师可以分成小组交流活动的结果,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比赛,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现象多,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有趣.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对物理学习更充满兴趣,热情高涨,都积极的参加活动.课上,老师可以结合每个小组的报告,对一些有趣而又惊奇的实验现象进行总结.通过讨论,班级合作归纳后得出以下物理问题清单:1.洗衣机的滚筒为什么会有凹凸不平的表面呢?2. 洗衣机在洗涤过程中,为什么可以排渗,冲刷?3.洗衣机为什么在工作时可以左右滑动甩动?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可以发展许多问题,然而这些却只是具有共同探究意向和一些共性的问题.老师在这个阶段,必须联系生活问题,从物理的角度选择适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主动观察,独立总结,提出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学会合作研究,充分依托相互间的合作完成任务
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说:“在过去如果一个人可能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那么到八十年代后,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没人们的共同合作参与,就不会有任何重大的发明创造.”高中的物理课程表明了高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包括“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关注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等,都引起大多数物理老师的高度关注,并注重合作意识.现阶段,合作已成为人们能力发展的重要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老师要以学生的研究课题为主,并利用合作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调控式研究,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合作,明确分工,明确学生的研究主体,把老师看做问题的指导者,而不是给予正确答案的解题人.课堂中,合作性研究方式有几种常见模式:分工学习模式,小组竞争模式,小组讨论,辩论模式以及扮演角色模式等.教学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学习,激励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例如,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和辐射技术这个课题时,老师可以把课题简化成:同位素的主要来源;如,在示踪技术和检测等方法的应用,以及在辐射技术方面的应用(射线照相法、合成化学药品、加工塑化木材和种子变异等).让学生分组合作对部分内容进行研究,之后相互交流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课题研究.小组分工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发挥学科优势,让实验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主题
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研究性的实验课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去研究实验,最后去演示实验.例如:在教学《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时,就让学生用心做好这个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研究实验中了解物理,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怎么样研究物理,也是高中教学中对物理课程进行研究的好素材.高中物理教学在研究和组织时,都结合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显示实验优势,是研究性学校最有效的方法和最务实的态度.课堂中,老师必须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实验模型,让学生观看物理实验过程,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体验物理实验的乐趣.总的来说,高中生都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然而,物理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的解题思想和增强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可以用物理题目中描述的真实过程去真正理解题目中的物理知识,并学会应用.通过这样的实验展示,让学生有更深的了解,一道物理实验题就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事实,从而更深地感知实验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欲望去激励参与实践,并亲身体验物理知识带来的便利.所以,在物理教学实验中,老师可以根据很多物理题目所描述的情境演示一些实验,并通过演示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探究物理问题的答案,并学会自主地用实验思想去探索问题,而不是像数学问题一样去思考.
综合上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学中针对某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与社会热点问题息息相关,也与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作为老师,对学习物理的切入点应该对物理研究性学习选择相关的课题,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对趣味性的物理课题去探索其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通过这种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与物理基础性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