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测量工具
——以《化学与生活》为例
2018-04-02张海霞
张海霞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215331)
什么是化学核心素养?当学生把在学校学的化学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只有极少数高中生在课堂里学化学而成为化学家.当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高中化学学习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化学核心素养.
目前江苏省选修物化组合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化学与生活》是绝大多数学校为必修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因此,《化学与生活》模块是大部分高中生在校接受的最后是化学教育.
作为化学教师,面对必修化学的庞大学生群体,更有必要关注如何培养和测量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现状调查
笔者选取了三部分人群进行访谈:一、部分化学教师;二、部分在校高中生;三、已毕业的大学生.
调查显示,教师们能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模块在促进学生提高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化学与生活》模块感觉好教,课堂上教师不再为学生消化不了过多知识点而发愁,但也存在一些困惑,例如,为了腾出时间复习迎考不得不缩短这部分模块的课时,导致上课不得不划重点、读课本、囫囵吞枣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地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实验,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通过访谈高三学生发现,与高一化学课不同,大多数学生很喜欢学习这本教材,内容有趣,容易理解,课堂上情绪愉快、兴趣浓厚、发言热烈,但也有学生表示该模块需记忆的知识点散而杂,时间长了,容易遗忘.
通过访谈在校大学生发现,多数学生对于高中《化学与生活》的印象比较深刻,有的学生说“现在在超市选购商品时,一定要看一下配料表”、“关注天气预报时,要看下空气质量报告”,有的学生说“大学不再上化学课了,好怀念”,也有的学生坦言“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基本都忘记了”.
二、教材分析
《化学与生活》模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第一、认识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尤其在环境保护、促进人类的健康、提供丰富的材料方面;第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基础的化学知识判断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第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化学思想,能意识到化学学科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能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和理解生活,充分领略化学学科的魅力,全面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建议
如何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课堂授课方式、提升自身的化学素养、作业形式多样化等多个方面入手.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其次是老师提问题自己表达,第三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学习,而喜欢完全听老师讲课的所占比例平均不到10%.
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能力,充实改进或扩展课堂教学技巧,不仅要分解教材分析教法,还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可以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学生布置作业时,教师为了学生把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做得又快又好,作业形式主要是预习和复习、做练习题、查阅资料和阅读图书的.而动手操作、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重在培养能力的作业很少.改变作业结构势在必行.
四、建立测量工具
1.设计步骤
选择评价工具;编制测试题目;试测;专家访谈;小样本试测;修改完善;形成问卷.
2.设计过程
本测量工具选取了29个与化学相关的生活问题,采用克隆巴赫α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Alpha)检验本测量工具的信度,总卷信度为0.708,属于高信度,说明本测量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本工具从衣、食、住、行、用5领域选取生活实际问题,同时涵盖了辨认、解释、评价、决策、行为5种心理活动水平类型,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工具总卷和各分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29~0.785之间,各分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26~0.458之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因此,本工具适宜用作高中生与生活相关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大规模测量.
笔者参考了宋万琚博士的“高中生CRCL测量细目表”设计了调查问卷.本调查问卷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判断题,分值70分,从衣食住行用五个生活领域作主题测量,分值为10分、21分、8分、17分、14分;从辨认、解释、评价、决策、行为五个维度测量,分值为24分、16分、10分、10分、10分.
问卷设计好后,随机选取5名高二名学生、5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试测,做了进一步修改,随后请一名化学教育专家和教育学博士对问卷进行恰当度评价,参照专家意见进行修订后,选取16名高二学生进行小样本试测,并完善完成本调查问卷的编写工作.
笔者通过选取两个高二平行班为实验对象,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教《化学与生活》模块,实验班在衣食住行用五个领域和辨认、解释、评价、行为、决策五个外部表现维度均有显著性差异,化学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不能一蹴而就,不仅仅需引起教师的重视,相应的对教师考核与评价方法也需要改变“唯分数论“,更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