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圣地的红色记忆
——抗战时期的会昌校和政治整军

2018-04-02陕劲松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会昌花豹八路军

陕劲松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1939年,日军对冀南、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被粉碎之后,转而实施了“囚笼政策”①,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轮番轰炸。何为“囚笼政策”,就是集中力量修筑铁路、公路,增设据点和发展伪军。太行、太岳、冀南3个区的敌据点增加至256个,3区之间的联系较前更加困难。在太行、太岳南部,国民党军屡次越界侵犯,与八路军部队时有摩擦;在冀鲁豫,溃退到曹县、考城地区的国民党第69军石友三部②则与日军秘密勾结,大肆进行反共活动,企图卷土重来。整个晋冀豫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财政困难和恶劣的战争环境。

依靠紧挨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便利的地理位置和长期以来形成的扎实的抗日援共的群众基础,以西营镇花豹拐村及其周边村落为据点,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领导下,八路军司令部在这里开展了政治整军、军队整编、干部培训、经济恢复、商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转变了我军的战略战术,建立和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开展了广泛的政治攻势宣传,激发了部队的战斗意志,赢得了更加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支持,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

会昌校的进驻与活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提出的一个著名论题。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干部的培养问题。抗战时期,为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培养和输送坚持抗战所急需的大批各类干部人才,成为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抗战时期的各个阶段,中共中央和各根据地创办了一批干部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干部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如最有名的位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办学9年,“前后共培训了8期干部,计培养干部29072人”③,抗大在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还创办了12所分校,共培训了十多万抗日军政干部。这些学校的校长和副校长大都由军政领导人兼任。如抗战初期创建的冀西抗日军政干校,是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短期轮训性质的干部学校,杨秀峰兼任校长,冀西民训处秘书长吴砚农任副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部工作。

会昌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形势发展、亟须迅速培训大批干部而开办的。1939年冬天,八路军总政治部会昌校正式驻扎襄垣县西营镇花豹拐村。会昌校的校名是由毛泽东同志亲自确定,对外称“财经干部培训队”、“金融干部培训班”,简称“经训队”。会昌校的学员以八路军、新四军、决死队营团级以上干部为主,教学宗旨是提高军队干部政治军事理论水平。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担任校长,唐天际担任副校长。各种类型的课程由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左权等领导同志讲授。学校驻扎的八路军干部级别很高,但是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校址就在村顶头约五亩地的打麦场上,处于该村“凤凰双展翅”地形“凤凰”之脊背上,场周围用门扇、木板、秸秆、树桩做成围墙,中间打木桩架起席棚,再用干草、麦秸铺平,然后用麦糠泥抹好。棚里面生着用土砌成的三角火12个,正北面挂着小黑板一块,讲台上放着长条桌子和椅子。朱德总司令、任弼时主任、杨立三部长等经常从隔壁五里远的总部过来讲课。会昌校副校长唐天际住在麦场下面村民赵银泉家的西房,号兵和勤务兵住在东房,院里专门配有一部电话,直通王家峪村八路军总司令部。村里现存有朱德同志的拴马桩(枣树)。

1939年10月,八路军前方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联办的太行党校、会昌校校务部进驻;1939年11月11日,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军法部(锄奸部)进驻。军法部位于花豹拐村东赵瑞弘家,杨奇清部长住在东窑,审讯室占西窑,东西房住军法处的办公人员,一排四孔窑洞为囚禁犯人之地,最西一孔窑有暗道通往村北刑场。军法处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的“锄奸部”,对外称“军法处”。在驻扎花豹拐村期间,军法处反特锄奸,严厉打击了敌特的嚣张气焰,为巩固抗日根据地、储备我军后备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村里现存一连四串清代民宅,青砖木石结构,有楼房、窑、厢房等。会昌校的进驻和修整、干部的培训和人员配备,为随后八路军一二九师1940年5月的政治整军和整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政治整军和整编

为了应对面临的严峻局势和残酷斗争,1940年4月11日至26日,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战略方针的指示,在黎城召开了太行、太岳、冀南地区高级干部会议,这是抗战以来华北地区的重要会议。北方局总书记杨尚昆在会上作了《目前政治形势与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的报告;刘伯承作了《党军建设问题》的报告。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华北敌后抗战的经验,提出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和积极打击敌人“囚笼政策”的任务,并明确了太行、太岳和冀南3区转入巩固抗日政权建设、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各敌后根据地分头贯彻,整顿地方党的组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适应性培训,同时开展政权建设工作。其中,政治整军和军队整编是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黎城会议后,华北地区部队的政治整军和整编,是华北敌后根据地军队建设的重大步骤。

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和晋冀豫军区、各军分区的整军工作,实际上从1940年1月就陆续开始了,各部队在作战间隙进行政治整训。1940年5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太行军区司令部进驻花豹拐村后,整军正式开始。在花豹拐村整军之前,一二九师已经有过两次整军。第一期整军从1939年3月1日开始,第二期整军从1939年7月20日开始④。师部贯彻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建党、建军、建政“三大”方针,开展了以加强共产党领导为核心的第三批整军。

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进驻襄垣西营镇花豹拐村后,师部设在村民赵黑孩家,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和八路军第三八五旅陈锡联、政委谢富治住南窑。根据黎城会议精神,1940年5月5日,结合前两次的整军实践,一二九师发出《一二九师政治建军整军训令》,提出了军队建设要转向整编阶段。训令指出:“为了争取时局好转,克服时局逆转,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和巩固进步力量,彻底完成创造模范党军的光荣伟大的任务,必须实行整编,使我军在政治上加以巩固,提高战术修养,巩固坚强战斗作风,提高战斗力,方能达成这一艰巨的任务。”④此后,建军工作继续进行政治整军,而且开始进行部队整编。

在政治整军中,以阶级教育为中心,以干部为重点,学习了《克服目前时局的危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新民主主义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文件,提高了广大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保持了八路军改编前红军的优良传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意志,提升了干部的政策和策略水平。在花豹拐村,会昌校共办了两期学习班,每期培训干部百余人。

为了解决在大发展中大量提拔的新干部工作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的矛盾,根据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的指示,在部队中设立了干部教育部门,建立了干部每天学习两小时政治理论的制度;坚持干部轮训制度,并举办多种形式的轮训,选送干部到党校、抗大分校、随营学校、轮训队、政工训练队,以及各类供给、卫生、通信等各级各类训练班,培养了大批干部。

刘伯承、张浩等主要领导人都亲自授课。他们根据进入敌后作战的经验,充实和完善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从以前的集中兵力打运动战转到以山地游击战为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折。这些多种形式的轮训帮助干部从认识上完成了战略思想的转变,所以说,整军既是军事训练,也是政治整训。部队通过政治整训,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加强了连队的政治工作与共产党支部的建设。部队的政工干部队伍和政治工作得到相应的充实和加强;通过整军,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高了部队官兵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对于加强部队凝聚力、提高战斗力、反对各种不良倾向,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二九师和军区部队,经过政治整军和军队编整,在整编中都得到了补充和加强,军队的数量不仅增多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和加强党的统一领导,一二九师于6月撤销了晋冀豫军区建制,先后成立了太行军区、太岳军区和冀西军区,整军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二九师部队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

八路军数万人投入广阔的华北平原,迅速地使自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成为同华北人民血肉相连、水乳交融的人民子弟兵,成为根据地的开辟者和英勇捍卫者。在这个事业的完成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条件,而政治整军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政治整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具有的历史意义不容估量。

在政治整军的基础上,一二九师全师进行了军队整编。参加整编的共有十一个团,以分批轮训的方式驻扎花豹拐村。其间,沿用八路军前方总部会昌校的食堂和教室。三八五旅旅部驻扎花豹拐村,马夫班驻扎杨家岭村圪唠院。6月7日政治整军和军队整编结束。新编各旅、团番号为:第三八五旅,辖第七六九、第十三团(原独第一团)、第十四团(原独第二团)。第三八六旅,辖第七七二、第十六团、第十七团、第十八团。新编第一旅,辖第一团、第二团,归一二九师直属。另新编六个旅:青年纵队改编为第四旅,东进纵队改编为新编第七旅,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改编为新编第八旅,冀南军区部分基干武装改编为新编第九旅,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一团、平汉抗日游击纵队等改编为新编第十旅,冀西游击队、晋冀豫边游击纵队第二团及赞皇独立团等改编为新编第十一旅,师特务团改编为第三十四团⑤。

在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困难的相持阶段,襄垣县西营镇花豹拐村周边的村庄留下了太多的红色记忆。即使是抗战形势最严峻的时期,襄垣县大多数村都有“维持”的情况下,以花豹拐村、观岩村、城底村为代表的西营镇的六个村却没有“维持”,作为最坚强的根据地之一,留下了多处革命文物。

1940年前后,在国民党统治区兴起了要求国民党实施宪政、结束一党统治的民主运动,并陆续成立了宪政促进会等组织,目的是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共中央北方局宪政促进会的旧址,位于西营镇城底村老爷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此召开了“宪政促进会”,这是与当时国民党一党专政斗争的一种形式。朱德、杨尚昆、李雪峰、陆定一在会上作了报告,民主人士李公仆在会上发了言。当时,八路军总部的特务团(警卫团)也驻扎在城底村。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襄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各个部门也都分别驻扎在西营镇周边村落。1939年至1942年,襄垣抗日县政府司法科驻观岩村,主要负责一般刑事、民事案件审判和司法工作,与公安局积极开展反特锄奸活动。而电讯局、冀南银行襄垣营业所、公安局等机构设在隔壁的上庄村⑥。

1940年大生产运动时,晋冀鲁豫边区工商管理局、税务总局、冀南银行第三分行也先后来到西营镇,成立了军火生产合作社。先后开设了商业办事处、义生隆、华兴隆、三分店、新华商店、皮坊、纸坊、太行杂货铺、浊漳医院等。从此,花豹拐村、观岩村、城底村及西营镇成为太行区工商业中心和物资流通枢纽,成为太行区三大重镇之一(另两个是武安阳邑、左权桐峪),为抵制日寇经济封锁、保障太行军民生产生活及抗日救国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国抗日根据地发展工商业生产作出了榜样。

这些红色记忆和旧址,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残酷的以“蚕食”和“扫荡”为主要特征的“囚笼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和人民在政治、经济、军事、统战等方面所作的坚守、抉择和斗争。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八路军总部的将领和战士同当地的村民们同吃同住,鱼水情深,共同抗战。襄垣人民腾房让屋、碾米驼粮、砌槽喂马,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牺牲和无畏奉献。那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那抹鲜红的革命本色,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段历程。以史为鉴,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将这些红色记忆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注释

①日军回师华北之后,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大肆增修铁路、公路,在沿线构筑碉堡,形成了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辅以封锁沟、封锁墙,对根据地实行包围和网状分割。刘伯承师长把日军的这种做法,称为“囚笼政策”。

②1940年3月至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平汉路以东进行了卫河战役,歼灭了石友三部主力三千余人,改变了顽固势力长期对冀南的盘踞,缓解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形势。

③董纯才著。《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第39页,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④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八路军一二九师战史》,第404页、第411页,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⑤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第89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⑥第二野战军战史编委会编。《八路军一二九师战史》,第429页,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

猜你喜欢

会昌花豹八路军
白兔和花豹
猎豹VS花豹,谁会赢
雪夜
醉菊
爬上第四层树枝
爬上第四层树枝
会 昌 米 粉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隐姓埋名六十载——会昌苏维埃政府军事部长钟亚庆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