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挑战、机遇和工作路径
2018-04-02宁莹莹
宁莹莹
(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意识形态宣传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重申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1]高校是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是思想文化传承、碰撞、创新、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宣传思想最重要的阵地之一,对思想文化引领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厘清挑战与机遇,让新媒体成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抓手和可靠阵地,有助于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落地生根。
一、新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带来新挑战
新媒体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常见的新媒体包括:网站、微博、社交媒体等,发挥着信息和资源传播的作用。
1.挑战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阵地的管理
传统的信息发布需要层层审核,留给高校的反应时间较长。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信息发布便捷、迅速,其发布过程也是动态的,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更新。信息发布者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和发布信息,还能根据事态变化进行调整。高校对于事件的反应时间是滞后的,无法及时进行有效把控和审查。部分思政和宣传工作者还不能完全认识到新媒体对于舆论引导和宣传思想的重要作用,加之新媒体宣传阵地的复杂性和工作对象的复杂化,某种程度上消弱了高校对意识形态阵地的把控和引导力度。
2.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
高校是思想文化最为活跃的场所之一,是各类意识形态交汇的主战场。高校师生是网络阵地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各种思想和势力进行渗透的主要对象。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信息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网络空间涌动,在丰富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的同时,网络空间意识形态传播的复杂与价值观念的多元为错误价值观念和反动思想言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学生受网络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的影响,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容易产生思想偏差,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被挑战,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3.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式
新媒体尤其是手机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信息资源的传播主体和传播渠道,一定程度上消弱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2]首先,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新媒体创造了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信息传播环境,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都可以对外发布信息。对高校而言,教师和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了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和传播者。此外,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网络视频直播、微博、微信、论坛、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不断创新信息的传播方式,将主流意识形态转变成更为日常的话语形态,并迅速传播。
二、新媒体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供新机遇
1.新媒体拓展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路径
媒体具有传播信息的属性,在宣传思想、舆论引导、价值观引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兴起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增加了新的渠道。国家党政机关、高校各级组织或是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或是建立各种网络交流阵地,宣传交流思想,解读最新理念,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部等官方媒体纷纷建立微博、微信公共平台,宣传和解读党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这就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日常化,畅通了传播路径。同时,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言论表达的渠道,为人们交流思想提供了诸多平台,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人变成了信息传播的参与者。
2.新媒体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资源
媒体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便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意识形态是一组系统的、关于现实生活的观念体系和信条,依据这样的观念体系和信条,人们可以认识、理解和分析现实社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试图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实社会。”[3]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平台作为新媒体传播的平台之一,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资源库,汇集各类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的媒介资源,其内容涵盖全球各地社会热点,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传递着多元价值观。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路径
1.守住网络宣传阵地,筑牢线上线下双空间
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部门必须守土有责,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将线上和线下意识形态传播相结合,打造网络舆论引导与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结合的宣传思想格局。
第一,建好高校网络宣传门户网站和官方微信、微博平台。新媒体平台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阵地,也是其他思想舆论渗透的主要阵地。习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高校要积极抢占网络宣传舆论阵地,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围绕主流思想开展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要利用网络创新思政教育和理论学习的载体,开设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生动活泼的栏目和示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发挥新媒体在引导校园舆论、推动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建立新媒体舆情监测机制。新媒体作为与大众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信息传播工具,其监管对于筑牢意识形态阵地至关重要。国家先后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规范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管理,并成立监管机构,如2016年中央颁布《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高校网络新媒体的监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和会商制度制度,及时分析并发现苗头性的问题,建立从网络舆情监控、舆论引导到阵地管理一体化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体系。要建立制度化的网络信息审查制度,审核校园内网络信息发布,严把高校网络新媒体言论观,引导网络健康舆论,矫正网络舆论偏差。
2.创新宣传机制,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实效
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的新特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传播话语体系和传播方式都需要因势而化、因时而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坚持宣传方式的创新,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要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权和指导地位,有必要增强对高校师生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因此,新媒体视域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转换,使思想理论转变成更贴合师生学习生活实际、更易于理解的知识,使抽象的理论转变成可实践的指导性理念。如电视节目《中国正在说》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导读、党的治国理政制度和模式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受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旗帜鲜明的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引起热议,引领着社会思想的热点。在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方面,上海市委党校等多家单位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联手打造了“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品牌节目,影响广泛,一度形成网络“追剧”的效果,有效地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精神。
其次,坚持宣传理论创新,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新媒体拓展了师生知识获得的路径,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新媒体工具推动理论创新十分必要。“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5]高校汇聚着强有力的科研资源和人才队伍,肩负着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使命。高校应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主阵地,不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焕发新的活力;高校青年应当成为学习、传播、研究和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力军。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九大以后,中央批准成立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传播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加强队伍建设,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时俱进
在信息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被称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6]新媒体时代宣传思想工作,不仅在于宣传手段的创新,关键更在人。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要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精湛、理论素养高的网络“意见领袖”,以主流意识形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传播网络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高校宣传部门工作者、党务工作者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公文写作能力,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正面发声,形成一定影响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在网络发表科研成果、理论文章、反思日记等,有效地宣传思想。高校青年思想活跃,是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声的重要力量。他们都应当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力军。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知识的培训,提高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有助于使他们成长为网络意见领袖,进而带动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
当前,新媒体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越来越深入地走向实践领域。学界也从理论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培养等方面对如何融合线上线下意识形态宣传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实践路径。但新媒体仍处于迅猛发展中,网络空间和宣传对象的复杂性,使得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既极端重要又十分复杂,可谓任重而道远。因此,高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媒体,推动媒介融合,有效利用新媒体宣传思想,使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