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关系
2018-04-02邹静宜
邹静宜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作为哲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近现代历史的演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逐渐在冲突与融合、交织与嬗替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系统,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之中。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发展
通过考察西方高等教育史,可以发现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人文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产生
作为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的雏形,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于11-12世纪,其自产生之初即是宗教的附庸,强调知识服从信仰,与崇尚古希腊罗马时代,主张人本与自由的人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然而随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开始逐渐与大学结缘。希腊文、修辞学、道德哲学等古典学科随着巴尔齐扎等人文主义者进入大学,其背后所渗透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也随之彰显。15世纪初,弗吉里奥撰写《论绅士教育与自由学科》,论述了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与方法,并提出“博雅教育”,试图协调古罗马的教育思想和基督教的人生观。[1]91蒙田在其《随笔集》中更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应该注重个人发展,并向与现实相结合的唯实方向发展。[1]113
(二)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产生
17-18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尤其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并由此建立的经典力学, 奠定了现代科学的基础。[2]人文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观,其教育方法也逐渐成为主流。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1693年,洛克发表《教育漫话》,阐述了绅士教育理论,主张道德和品行教育。[3]771762年,卢梭发表《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自然人”、“自由人”。
人文主义的繁荣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科学与理性,科学主义思想便在人文主义的滋养下萌芽。笛卡尔首次系统阐述了科学主义思想,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4]培根是科学主义教育早期的提倡者,提出“只有通过实验科学的归纳法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4]18世纪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人文主义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少科学主义的先驱实际上都是人文主义者,他们崇尚人的自由与理性,与传统封建、保守的教育观念进行着斗争。
(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第一次冲突
19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人文主义者也在不断加强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从而产生了与古典人文主义相区别的“新人文主义”。这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其口号便是“用希腊模式塑造你自己。”[5]
许多崇尚科学的学者看到了人文主义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一面,认为其是科学的束缚与桎梏,便开始了对科学精神和科学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文主义及其教育观的反抗与攻讦。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孔德提出,“除了观察到的经验事实以外,没有任何真正的知识”[6],创立了崇尚科学精神的实证主义哲学。斯宾塞于在实证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最早举起了科学主义教育的大旗。通过争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尖锐地批判了英国古典主义教育,认为“这种教育所追求的都是装饰先于实用。”[1]337他明确提出,“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学习科学是所有活动的最好准备。”[1]333
科学的发展和科学主义的攻逼动摇了人文主义教育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古典人文主义者的强烈不满,包括阿诺德、纽曼在内的一大批教育思想家试图减弱科学对教育的影响,恢复传统的“自由教育”。纽曼于1852年开讲《大学的理想》,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特定的专业人才,而是完善人格,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1]348。人文与科学主义之争在19世纪中后期愈演愈烈,但这次论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人文主义的式微和科学主义时代的揭橥。
(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第二次冲突
20世纪初期,科学在高等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稳固,且随着技术应用的繁荣逐步走向了功利化,这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体现最为明显。赠地学院、初级学院的大规模建立拓展了高等教育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威斯康辛思想”则正式确立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3]148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大行其道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恶化、人文素养下降等。人文主义者开始反思科学主义横行的危害,也开始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抗。赫钦斯批判了日益淹没于物质主义的美国大学,提出以传授“永恒学科”为核心的通才教育思想,主张训练学生的理智,开启了永恒主义教育运动。[7]弗莱克斯纳则主张恢复德式的大学传统,提倡不涉功利的纯粹学术研究。欧洲也产生了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雅斯贝尔斯等人指责现代学校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人性,主张促进个性发展的“新人道主义”,恢复对古典人文主义学科的重视。
此次论争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两种思想各自的价值和局限性,开始尝试调解与融合二者。萨顿、斯诺等学者主张以科学为基础,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合,提出了“科学人文主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及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均提出未来的教育既要面对科学技术、信息社会发展的挑战,又要不断促进个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1]517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已成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关系
从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的。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差异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人文主义教育观总体上倾向于价值理性,而科学主义则倾向于工具理性。两种思想都起源于古希腊先哲对于理性的探索,但人文主义更注重对价值理性的追求,认为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发展和解放。科学主义则更强调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是所有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人文必须纳入到科学的范式之中。正如费耶阿本德所说,“科学本身从近代以来已经并正在成为一个超强范式,以至于任何学科都必须将自己打扮成科学才会得到承认。”[8]
(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教育模式差异
在高等教育的模式上,人文主义主张“象牙塔”式的教育,而科学主义则主张走出“象牙塔”。科学主义强调科学的实用性,重视教育与社会的关联,正是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之下,高等教育机构才逐步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与社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人文主义则反对这种功利化的取向,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一定的独立和自由。即便是洪堡、弗莱克斯纳等重视科学知识的新人文主义者,仍然视科学为远离功利目的的纯粹学术,大学是培养人才和研究高深学问的神圣机构,并不仅仅是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教育目的差异
从教育目标来看,人文主义主张培养“通才”的博雅教育,科学主义主张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人文主义立足于人性,认为教育应该传授普遍的知识,尤其注重传统的古典课程及其所蕴含的“人性的共同要素和理性的永恒价值”[4]。科学主义则认为人文主义所追求的教育目标过于脱离实际,他们立足于社会,认为教育应该传授专门化的具体知识,在教育方法上也更提倡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关系变化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是充满戏剧性的:人文主义最初通过颂扬人的理性与封建蒙昧相对立,导致了近代科学与理性主义的产生;而科学与理性的发展又使得理性主义者选择了科学主义,走向了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道路。随着人文与科学的两次冲突与斗争,人们又逐渐意识到二者需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功利创造了巨大的效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也确实引发了人的异化与工具化、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恶化等诸多问题。由于科学主义者过度强调理性,现代人文主义(如存在主义)甚至走向与理性对立的道路,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意志、情感和欲望”[4]。这次论争反映到教育领域,就是永恒主义、存在主义教育观与工具主义、进步主义教育观之争。直到20世纪中后期,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认识的逐渐深化,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两种思潮才又重新回到了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道路上,其表现就是“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等理念的产生。
三、启示
(一)人文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局限
在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人文主义者通过颂扬人的自由与理性来对抗封建专制和宗教神权,为西方的社会变革拉开了序幕;在现代社会,人文主义者反思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主张推翻工具理性霸权,实现人性的再次解放。人文主义教育所追求的博雅教育,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广博知识和良好教养的全面发展的人,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教育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但人文主义教育同样存在局限性,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需要教育培养大量具有专门知识和素养的人才,大学也不可能重新走回社会的边缘,成为不问世事的“象牙塔”,博雅教育的理念往往被视为脱离社会、没有实用价值,显得“曲高和寡”。
(二)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局限
科学和技术改变了西方近现代社会的面貌,在科学主义思想指引下的西方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价值在于促进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自然和人类本身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通过科技进步和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和科学理性的专门人才,经济得到了发展,人类社会得以逐步走向繁荣。教育机构尤其是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了社会的中心,是社会的“动力站”。但过度强调科学主义同样也会带来社会的危机,当科学成为唯一的知识、科学主义成为唯一的范式、功利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时,人被无情地异化和物化了,工具理性成为了支配人、控制人的力量。[9]在这种情况下,人性逐渐冷漠、退化,生态环境也被无情破坏,人类将出现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双重危机。
(三)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高等教育思想的关系发展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解放,但也需要以科学精神来密切人与社会的联系,避免“脱离现实”、“曲高和寡”的倾向。科学主义强调科学理性和社会进步,但同样也需要以人文精神来导正其过度功利化的倾向,避免对人的“物化”与“异化”。从历史的演进过程来看,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互交织与嬗替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体现了社会和人类认识的演进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类逐渐认识到了唯科学主义与过度功利主义的危害,虽然科学主义教育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但已日益呈现出人文化的倾向,如人文课程的增多、以德育为主的素质教育的出现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逐步走向融合与互补。科学主义需要以人文精神来纠正其过度功利化的倾向,以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文主义也需要科学精神来密切人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增进人类的福祉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正如著名学者杨叔子所说,“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相通相融则利,相割相离则弊。”[4]现代“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的提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等报告的发表,都体现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互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