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

2018-04-02陈新芝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民族

陈新芝

(昭通学院 管理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一、改革开放40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取得的成就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边疆省份,其中共有少数民族52个,边境县市25个。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云南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边疆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一)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全面普及

改革开放40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最为突出的成就是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我国自1986年7月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并逐步在全国贯彻和推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免除了中小学的学杂费,使得大部分地区的孩子能够在上学的年龄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尤其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广大农村地区陷入极端贫困的状态。因此,上学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面貌,加快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伟大变革,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时代的到来,让义务教育的实施普及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据教育部统计“到2010年,所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这是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25。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正是在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普及下,才使得农村贫困山区的孩子能够有机会走进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实现孩子们的上学愿望。

(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建国以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和挑战。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方向。落后的经济状态,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受到落后的民族自然经济的制约,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多项政策都向民族地区倾斜,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投入力度,如“从1992年至2001年,内地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资金、教学设备及培训费总计达1.6亿元;救助失学儿童 38 000 名,培训中小学教师15 000名,培训管理干部4 898人”[2]989,大量的教育投入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推动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教学设施和设备逐步增加,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极大地改善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条件。

(三)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艰苦的教学环境和有限的教学资源极大地影响了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如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教室紧缺,几个班的学生只能轮流上课,影响了教学课程的安排;由于教学设备的不足,如课桌紧张等,教室里没能摆放固定的桌椅,上课之前需到其他教室里搬来搬去,甚至几个学生挤一张桌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质量;再加上落后的贫困山区条件艰苦,很少有教师愿意到山区去任教,导致了教师严重短缺,有的山区学校的一个学校里几个班才有一位教师,这样的办学条件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改革开放后,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的支撑和保障。尤其是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为边疆地区的民族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保障。比如,少数民族学生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没有桌椅,可以有自己的班主任,可以有自己的教材等等。这些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民族地区的学生入学得到了保障。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 384.4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9.27%。义务教育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数达到1 515.46万人,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国普通中学在校生总数的9.39%,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占全国普通小学在校生总数的10.7%”[3]49。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使得国家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国家向民族地区投入经费的支持,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支持教育事业,不仅增加了办学的数量,还极大地改善了办学的条件,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保障贫困学生入学率的基础上,提高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据统计“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5年,比1982年提高3.16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42年,比1982年提高3.16年。2007年,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更是上升到8.5年”[4]18。再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实施,使得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推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基础,少数民族学生接受教育能够更新落后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传播,教育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更新,使得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民族文化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为边境线上的高寒山区、贫困山区,地理环境非常恶劣,山高陡峭险峻,村户分散,交通闭塞,信息封闭,导致了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以及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加剧了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再加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长期短缺,导致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目前还面临学校分散与发展不平衡、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办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教师队伍短缺、观念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学生升学率低、辍学率高等诸多问题。

(一)学校分散、教育发展不平衡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高山险峻,群山相隔,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落分散,地理环境非常恶劣,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制约了教育的发展。群山相隔的地理环境,使得少数民族居住极其分散,又因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大多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乡镇地区。但很多高山险峻的地方还没通公路,山里的孩子要到乡镇上的学校去上学需要走很远的山路。在建有学生宿舍的学习可以从小学到中学都住校,没有宿舍条件的就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在来回的路上,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走在山高路远的山路上非常的危险。此外,地理条件的限制,山区相隔很远才有一所学校,而且中学和小学不集中,使得校点极其分散,难以集中开展教学。再加上历史环境、区域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不同分布的民族发展不平衡,不同地方的同一种民族发展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既有城乡二元社会的差别,也反映在平坝与山区、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差别上”[5]101,如在云南的边疆地区,有的地区地理环境有利于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和发展特色农业,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有的地区地理环境恶劣、气候恶劣,不支持经济作物的成长,只能靠种植粮食作物维生,当地农业只能解决温饱,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致使与其他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是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的地区能够推动教育的发展,经济落后的地区反而阻碍教育的发展。因此,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导致了民族地区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的差距最终导致了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长期的存在不利于民族间的平等团结和稳定的发展。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办学不足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效率的基础性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而农村学前教育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缺陷”[6]39。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再加上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导致学前教育缺乏长足的发展规划、缺乏专项基金支持、也没有师资编制保障,致使办学条件受到极大限制。很多地方,尤其是广大的边远贫困农村地区,极其缺乏创办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条件,部分地区创办了幼儿教育,但由于容纳的人数有限,很大一部分农村孩子都没有机会去就读。因此,这些孩子都是直接从小学开始学习的,很多都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云南省普惠性学前教育政策提出的实质是在‘入园难,入园贵’背景下,政策制定机构对公众学前教育诉求的回应,切实表达了云南省政府在制定学前教育政策时所追求的目的与价值”[7]85。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由于教育发展条件的限制存在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办学不足的问题。所以,云南边疆地区上过学前教育和没上过的孩子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使得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大城市里的孩子,这样的差距直接关乎到孩子后期的发展。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急需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把教育经费的重点投入到包括九年义务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的建设发展中。所以,在国家及当地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方的公办、民办高等学校纷纷创办起来。但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的学校创办仍然不足,“云南省制定的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要达到每个乡镇至少建有1所示范性公办幼儿园”[8]40。

(三)教育资金短缺、设施设备不完善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很多地区只能靠种植农作物为生,农村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外销受限,生产只能自给自足,再加上缺乏地区特色产业的支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经济发展缓慢,不能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虽然,目前国家和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但是,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当地经济发展为教育作支撑,靠国家极其有限的教育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弥补长期性的教育资金缺口。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经济发展滞后,也是造成教育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当地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然而,资金不足,严重影响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建构,比如云南边疆的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占地面积小,教学楼和宿舍楼建盖不够,致使教室、宿舍非常紧张;再加上资金紧张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建盖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严重受限,学生既不能借助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自主的学习,也不能通过电子图书资源获取更多的外界信息,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教师队伍短缺和观念落后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长期性的落后,尤其是一些地州边远贫困山区,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住房条件得不到保障等,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再加上艰苦的教学环境,如学校里教师人数较少,学生的人数较多,一个教师身兼数职,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压力较大,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学习,导致了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缺乏学习提升自我和思想更新的机会。同时,云南的一些边疆学校长期存在教师短缺的情况,尤其是边疆民族小学,由于教师短缺,学校只能在村里聘请临时教师,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但聘请的这些人并没有达到从事小学教育的学历要求,也没有过硬的学科专业基础,使得所受班级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一些音体美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观念落后,部分家长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而是希望子女留在家中帮忙干农活或是到城里务工挣钱,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家长的观念落后,制约了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最终形成本地区符合条件从事教学的教师人才太少,外地符合条件的教师又不愿到当地任教的局面。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年轻教师较少,老教师较多,形成教师老化的现象。老教师长期从事本地区的教学,又因教学压力比较大,很难有机会到外地进行教学学习和交流,再加上信息设备的不完善和网络通讯设备受限,严重影响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树立新教育理念的要求。

(五)教育水平、升学率有待提高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落后的教育教学环境,严重制约了当地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育资金的长期性短缺、教学设施设备的不足、教师队伍的短缺和观念的落后及素质低下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差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环境既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不能为社会培育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教育水平长期低下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接受教育,使教育走向一个恶性循环,就是高层次的人才缺乏,低层次的人群越来越多。这样的局面不仅不能推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会加重当地经济社会的负担,就是解决这部分低层次人群的就业问题。边疆少数民族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中,升学率无法得到保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初中毕业就到城里打工了,出现初中升高中和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较低的问题,致使高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不足。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严重制约了当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虽然,国家早已考虑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学生一些照顾,如高考加分等。但是,当地学校的教育水平是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升学率的根本因素。

三、新时代背景下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新时代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必将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如何发展的问题,我将结合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及新时代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发展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对策。

(一)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区域文化环境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产业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要发展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好民族经济。对于云南边疆地区的具体情况而言,首先,可以结合各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民族旅游经济产业。如云南边疆的山区地区可以借助秀美的山川、迷人的景色和浓厚的民族风情等优质的条件,开发当地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旅游业。其次,当地可以结合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民族经济,如云南的昭通地区可以对当地出产的天麻、苹果、土豆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把低端的农产品加工成高端的新型生态有机食品。再次,当地可以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当地可以结合民族的饮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俗文化推出各具特色的各类美食和为人们提供精神愉悦的民情歌舞,发展民族特色美食和文化产业。最后,当地可以根据每个边疆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区位优势发展经济产业,如培育种植烟草、花卉、药材等,提高农业种植的经济价值,并对种植产品深加工,把农产品加工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新型产品。

(二)结合云南边疆地区生源需求鼓励国家及个人创办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目前,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极其有限,存在幼教入园困难、幼儿园办学不足以及跨地区入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导致部分农村孩子没有机会接受幼儿教育,直接步入小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学前教育得到社会极大的关注并取得较大发展。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中,民办园占很大比重,其质量直接影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只有破除农村民办园的发展障碍,才能推动农村学前教育优质发展”[6]39。因此,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应该结合当地幼儿入学的人数情况鼓励国家及个人创办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把公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的创办结合起来,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相互补充和制约,解决幼儿入园困难以及跨地区接受幼儿教育的问题。让农村的幼儿能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有机会接受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加大云南边疆地区教育专项资金和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了依靠内在的经济发展的支持投入以外,还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专项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设施设备的支持力度,让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能共享信息时代为教学带来的便利。首先,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要作为专项教育使用资金,每一项教育经费的开支都要有明确的依据,要把国家的教育资金投入到发展教育教学中去,不能把教育经费运用到其他的非教学领域。其次,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要及时的更新和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就要运用到教学中去,支持教学的创新和发展,不能因为部分教师不会使用就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当做摆设。最后,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投入要科学合理。学校在进行教学设施的建设之前要进行综合评估和合理的规划,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节约资源,不能因为规划不合理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而重复建设,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四)加强云南边疆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长期性的落后,教师的各项待遇条件得不到保障,导致了教师的生活条件艰苦。大多数的教师不愿到贫困山区任教,导致边疆贫困山区的教师资源短缺。然而,教师队伍是发展云南边疆民族教育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促进云南边疆地区教育的发展必须优先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要积极引进海内外各专业的优质人才资源,再按照学生的人数比例配备专业教师,增加各专业教师的人数,同时完善教师的工资制度和各项待遇保障,解决教师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让教师能够安心从事教学,减少教师人员的流失。此外,学校还要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年轻教师的培养,如积极创造条件为各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让教师能够有机会深入各类名校调研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确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等,让从事一线的教师队伍接受最新思想精神的熏陶洗礼,并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推进教学的创新发展。

(五)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提高教育水平及升学率

新时代要求教师也要具有新思想和新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存在严重老龄化的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很多教师不会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如使用电脑、多媒体、视频等设备开展教学,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形式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新时代的今天,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因此,发展云南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让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技能,并学会使用最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自我结合起来,确实跟随时代的步伐提高教育水平,为学生带来优质的教学服务。据此,通过多种途径打破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条件的限制,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升学率,让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经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猜你喜欢

云南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