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译守恒定律”的翻译过程研究

2018-04-02易威伟王林海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原语译者译文

易威伟, 王林海

(燕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引言

当今的翻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翻译学界所说的“跨学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泛指任何借鉴其他学科理论、概念、方法的研究方法。探索跨学科的翻译研究可以从语言学、诗学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翻译展开多角度的研究,所牵涉的学科除了这三个主要学科之外,还包括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1]。胡庚申教授基于翻译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关联性、类似性和同构性,将二者进行隐喻类比,在2001年提出了生态翻译学理论,并在《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将翻译定义为“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为宗旨,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2]。后来,生态翻译学进一步发展,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以及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概念相继出现[3]。戴维森借用三角测量类比语言理解关涉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们与其共享世界相互作用的三元关系,他用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审视翻译的主体间性,这样可以防止过分强调原文作者、原文和译者中的某一个。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三个地位平等、互为主体[4]。维森语言交流的三角测量模式体现的主体间性让我意识到翻译中必须同时考虑原文作者、原文和译者,只有这样进行三角测量才能避免原文中心主义和译文中心主义,从而防止话语霸权的产生。由此看来,现阶段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二、“翻译守恒定律”的构建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指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或者不受其他外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EK)和势能(EP)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此时机械能守恒定律表达式为Ek1+Ep1=Ek2+Ep2。

而翻译过程实质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即由一种语言形式或风格转为另一种语言形式和风格,将一种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学家弗米尔和莱斯从行为理论出发,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文本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交际[5]。假设原语的语言层面所达到的效果为L1,文化层面所达到的效果为C1,总的交际效果为E1;译文的语言层面所达到的效果为L2,文化层面所达到的效果为C2,总的交际效果为E2.则L1和L2以及C1和C2能够在翻译过程中相互转化,但最终达到的效果要一样。与机械能守恒定律进行类比,即只有译者成为翻译的影响因子情况下,原语和译语可以相互转化,但交际效果保持不变,此时L1和L2相当于机械能守恒定律中的EK1和EK2,C1和C2则对应EP1和EP2,便可得出“翻译守恒定律”为E1=L1+C1=L2+C2=E2。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只有译者干预翻译时等式才成立,像赞助人、出版商等其他因素来进行干涉时便会使译文具有某种倾向性,这会导致语言交际效果或者文化交际效果的缺失,等式便不再成立,从而违背了“翻译守恒定律”。

三、“翻译守恒定律”的实例分析

《我的人生》由中国一位普通的东北劳动人民所写,记录了作者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但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他不但从未想过放弃,而且经常帮助别人,在尝遍人生酸甜苦辣之后,最终迎来了安稳幸福的生活。这部回忆录传递了一种正能量,教育人们要拥有爱、珍惜爱、传递爱,创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全文语言朴素自然,富有浓厚的东北气息,文中的地方习语、方言和文化负载词也颇为丰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进行语言的转换,还要关注文化的传递。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遵守“翻译守恒定律”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由于该书还未出版,作者也只是一个普通劳动人民,并非具有商业目的,所以此时只有译者来干预翻译过程,“翻译守恒定律”可以应用其中。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和文化是如何相互转化以及守恒的。

例1:

原文: 我的好朋友意外掉进了一个热水坑,听到这个消息我赶紧去医院,希望能照顾他一段时间。

译文: Unfortunately, my good friend fell into a hotwater puddle accidentally.No sooner had I visited him in hospital then I heard the bad news.I hope that I can take care of him for some time.

分析:我们知道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在语系上完全不同,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也必然会有所差异。汉语多为意合句,如竹子节节分明,而英语多为形合句,如网状交错复杂。在例1中,原语并不存在文化元素,所以只有语言达到的交际效果L1,C1不存在,此时E1=L1,译文同样没有文化元素,所以C2也可以忽略,根据“翻译守恒定律”E1=L1+C1=L2+C2=E2,此时只需满足LI=L2即可。译者采用了增译法,增加连词和副词将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使译文和原文达到了同样的语言交际效果,即E1=L1=L2=E2,符合“翻译守恒定律”。

例2

原文:1974年7月份,我遇见好友瓦匠王福荣大哥,自己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向他请教,学会搭炕和火墙修理。

译文:In July, 1974, I met my good friend, a good mason,Wang Furong.I offered to ask him some questions and I have learned the skills of construction of Kang (a brick-and-tampedearth sleeping platform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Huoqiang (a wall with flues for space heating in Northeastern China) repairing.

分析:在例2中,原语中的“炕”以及“火墙”都是中国东北特有的事物,代表着一种民俗文化。如果仅仅采取音译的方式,根据“翻译守恒定律”,虽然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效果L1和L2达到了守恒,但原语中的文化内涵在译语中已经缺失,即译文中的文化传递效果(C2)不再存在,这样会导致读者只知“炕”其形,而不知“炕”其意。根据“翻译守恒定律”公式E1=L1+C1=L2+C2=E2,我们可以看出L1+C1≠L2=E2,违背了“翻译守恒定律”。因此译者在该文化元素第一次出现时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式来进行文化转换,通过加注的方式对原语的文化元素进行解释,下文则直接采用音译。这样读者在第二次见到时便可以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了,此时E1=L1+C1=L2+C2=E2,也符合“翻译守恒定律”。

例3

原文:这一年,我既操了心,又受了累,但看到儿女们都生活得幸福美满,也笑得合不上嘴。

译文:Although I was worried and tired a lot during the year.I was very happy for them and grinned from ear to ear when I saw my children live happily.

分析:例3中原文不含文化元素,即C1不存在,在汉语中有“合不拢嘴”这个成语,而成语属于中国的习语文化,译文中的“grinned from ear to ear”看似在形式上损害了原文“嘴”这个意象,使得语言上的交际效果稍有削弱,但译文却增添了英语习语这个文化元素,弥补了语言交际效果的部分缺失,此时原语的语言交际效果(L1)转化为译语的语言交际效果(L2)和文化交际效果(C2),我们用“↑”和“↓”分别表示交际效果的增强和减弱,则有E1=L1=L2↓+C2=E2,符合“翻译守恒定律”。

例4

原文:当我们让二娜背小九九时,她还真能从头到尾流利的背诵,背完后累的气喘吁吁得。

译文: When we asked her to recite the Nine-nine Song(1-9 times table), she indeed recited them smoothly and entirely.She was tired out of breath when finished reciting.

分析:例4中原文中包含“小九九”这个文化元素,跟例2不同,此处译者并未采用音译加注的形式,即“Xiao Jiujiu (1-9 times table)”。因为在中国东北,“小九九”还有心里打小算盘的意思。如果采用音译加注读者会对“小九九”这个词产生混淆或者误解。“小九九”其实也叫《九九乘法歌诀》,因此译者将其译为“Nine-nine Song (1-9 times table)”。此时虽然“小九九”被《九九乘法歌诀》替代,即“小九九”这个文化元素在译语中缺失,造成文化层面的交际效果稍有削弱,但这里的替换却恰到好处,因为孩子们背诵小九九的时候就像唱歌一样,这样翻译使得语言的交际效果大大增强。同时译者采用了加注的方式来对“小九九”进行解释,进一步增强了语言交际效果,此时有E1=L1+C1=L2↑+C2↓=E2

四、“翻译守恒定律”的局限性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当翻译的影响因子不仅仅是译者而涉及到其他影响因素时,比如出版商、相关部门及政治环境影响等,此时“翻译守恒定律”便不再适用。

例5

原文:在全国掀起炮打司令部,即打倒党内头号走资本主义当权派,群众们互相打、砸、抡、抄,最后双方都有死伤。

译文:With the trend of opposing to the leaders, many people suffered the disaster even at the cost of life.

分析:在例5中,原文是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但考虑到政治环境,译者采用了省译的翻译方法。首先,目的语读者是西方人,而西方国家大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打倒资本主义的言语省去更好。其次,这部回忆录主要是传播正能量,并不是对“文化大革命”的纪实描述,所以原文对“文化大革命”的过多细节描写在译中需要进行删减。由于原文和译文都未涉及到文化元素,此时E1=L1≠L2↓=E2。在该回忆录中,有些语言甚至出现完全删减的情况,此时E1=L1+C1,而E2不存在,则“翻译守恒定律”无法使用。所以当有其他因素去干扰译者的翻译过程时,译者会被动地采取某些翻译方法而导致翻译的交际效果失衡。这是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所以“翻译守恒定律”的前提条件是只有译者参与和干涉翻译活动。

五、结语

有关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从未止步,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课题上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物理学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公式Ek1+Ep1=Ek2+Ep2类比出“翻译守恒定律”,并得出公式E1=L1+C1=L2+C2=E2(只有译者参与翻译活动),然后以汉语回忆录《我的人生》英译为例,用“翻译守恒定律”解释了翻译过程以及交际效果的转化和守恒过程。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语言交际以及文化交际效果可以守恒,如果某一种交际效果在翻译过程中被削弱,可以增强另外一种来弥补缺失的交际效果,从而使总的交际效果保持不变。译者必须遵循“翻译守恒定律”,避免某一种交际效果无故缺失而又不采取补偿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原文和译文达到交际效果平衡而保证翻译质量。不同学科之间类比使得翻译学和物理学融合在一起,是跨学科研究的一种尝试,但当有其他因素干涉翻译活动时,如何使去补偿译文所丧失的交际效果L1和C1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原语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I Like Thinking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基于ZigBee协议栈的PHY服务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