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敬”结构初探
2018-04-02巩文慧
巩文慧
(西藏民族大学 文学院,陕西 咸阳 712082)
明清时期官场条例冗杂,京官俸禄低,吏治松弛,促使了很多陋规的诞生和日益加深,因此“灰色收入”送礼贿赂有了很多隐晦的说法。“X+敬”类词就是其中的一类,用以暗喻地方官送给京官的礼金,是官场的一种陋习,也存在于官商之间。本来搜集了“炭敬”、“茶敬”、“冰敬”、“喜敬”等22个词,对这一现象进行考察分析,揭示“X+敬”这一语言现象后反映的文化现象,欠妥之处祈请方家斧正。
一、“X+敬”的语言现象
“X+敬”最初是由“孝敬”之意并合引申而来,“孝敬”最初含义为孝顺父母,尊敬亲长,出自《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语大词典》义项4:旧时以钱物贿赂、讨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在清代笔记小说中亦有用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上紧的银子——该报效的,该孝敬的——早些送过去。”《黄绣球》第二二回:“那钦差面前,要托他孝敬上去,也未必能空手效劳的。”“孝敬”此义在当代小说中仍沿用,如老舍《四世同堂》“这回呢,你是千真万确的娶太太,难道还不给大家一个机会,教大家孝敬你老一点现款吗?”在此义基础上,“孝敬”并合为构词力极强的语素“敬”,形成“X+敬”结构。根据结构分为两类:有“炭敬”、“冰敬”、“茶敬”、“妆敬”等词用“实物名词+敬”来表示官场送礼,还有一类是“抽象名词+敬”,如:“喜敬”“奠敬”。
(一)“实物名词+敬”
用“实物名词+敬”并不是两个语素的简单组合相加,词义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隐形的层级结构。在这里实物是一种暗语,并非实指,而是暗喻行贿。如炭敬=炭+#敬(#敬指孝敬),并非指用炭送给京官的见面礼,而是指外官在冬季送给京官的银钱,实同贿赂。本节共搜集此类结构词语4个,以下分条列举释义。
炭敬,是指每到冬季,各地官员以为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送给京官的钱财。是词在明清文献中用例甚繁。如《冷眼观》第十七回:“不然,各省的海关道同军机处的打拉密,也不知道已得了多少时了,哪还能再在京里坐冷板凳,靠人家送那十两八两的炭敬银子养活小老婆呢?”《孽海花》第二十回中尚秋带笑吟道:“吾夫子之病,贫也!非病也!欲救贫病,除非炭敬。炭敬来飨,祝彼三湘!三湘伊何?维此寿香。[1]171“炭敬”在民国时期仍然沿用,如《留东外史·上》第三章中郑绍畋道:“这也怪他不得,他每年送警察的冰炭敬也不少。那馆主还有点担当,不是个脓包。你看上野馆、三崎馆都出过事来,只他是安然无恙。我说与其弄出事来,出钱丢丑,倒不如多给些头钱的干净。”[2]15又如《十叶野闻》中王亶望抚浙时,以和相第一宠人著称,其势炙手可热,而每岁之炭敬冰敬,以及一切孝敬等陋规,总数约在三十万金以上。[3]89在《香港叁部曲》中也有明晰的用例:“家乡里的外乡人他会照官场规矩,在红纸封装的银票上面写上‘炭敬’,表示冬天馈送烧炭火的区区小钱,不足挂齿。”可见陋规影响范围之广,贪腐问题之严重。
按,“炭敬”指冬季给六部司官的“孝敬”。每当冬日降临,各地官员以给京官购置取暖木炭为名,纷纷向自己的靠山孝敬钱财。有诗云:“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又称“年敬”,相对于冰敬,炭敬等级较低,晚清思想家冯桂芬说:“大小京官,莫不仰给于外官之别敬、炭敬、冰敬。”炭敬的金额不一,但最低额度是八两。炭敬的金额有其特别名目,例如四十两银子称“四十贤人”,三百两称“毛诗一部”,一千两银子称是“千佛名经”。“炭敬”后成为冬季行贿的别称。[4]158
冰敬,《汉语大词典》释为清代外官在夏季贿赂京官的银钱。有诗证曰:“赤日炎炎似火烧,京里老爷锦扇摇。欲得晴空展双翅,纳来寒玉配君腰”。是词多见于清代小说、笔记中,如《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每年馈送些炭敬、冰敬,凡事预先关照,便就有了防备了。”[5]170“这位老中堂一直做京官,没有放过外任,一年四季,甚么炭敬、冰敬、贽见、别仪,全靠这班门生故吏接济他些,以资浇裹。”[1]268又如《老残游记》中写道:“愚兄又一直供职京师,没有放过一天外任,单靠着几两银子的冰敬、炭敬、门生贽见,一年到头开销还不够,那里能够多馀费呢?”[6]218
按,“冰敬”是指明清时期地方和下级官员在夏季给六部司官的“孝敬”。冰敬”、“炭敬”是夏冬两季行贿的别称,既与钱财有关,又无丝毫铜臭之气,兼有体贴人微之意,是一种“雅贿”。
茶敬,并非指送茶叶,而是指送给官员用于贿赂的财物。据《海国春秋》中记载:子邮与袖内取出蒜苗金二条,道:“造次,未带土仪,聊为茶敬,如果不准觐见,则烦代奏韩通亲弟韩速,愿圣上万岁!”[7]20《续济公传》中还有一用例:叶大魁道:“有理有理!”故意从身边掏出几钱银子,对玉贞道:“嫂嫂,我家爷爷过世,带累你嫂嫂辛苦,这里有点茶敬,你嫂嫂笑纳些。我们既然到家,用不着外人了,你嫂嫂请便罢。[8]701
按,《重编国语辞典》中释义为:贿赂的财物。释义不确。引《官场维新记》第七回:“那一张二百两头的,就算是送与白大爷的做茶敬的。”据《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记载:在吴语区,也常用“茶礼”来表示订婚时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首饰、糕点、茶叶,茶壶之类的礼物,如越剧《祥林嫂》:“只要会做人,也是一样的。多少茶礼?”又如《歇浦潮》第四三回:“(咸时)又想乘间向运同提起儿子铃荪和女儿翠姐的婚事,运同若肯通融办理,免却茶礼,彼此也可早了却一重心愿。”
妆敬,又称“妆仪”,指送给官员家中女眷,让他们买胭脂香粉用的钱。《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此番得缺后,就托小二爷暗地送了十二姨太五千银子的妆敬,小二爷经手在外,言明只要有缺,每年加送若干银子。这便是十二姨太开门第一桩卖买。[5]433《汉语大词典》应补此词条。
结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炭敬”、“冰敬”、“茶敬”、“妆敬”,并非指官场送礼所用的炭、冰、茶、妆饰,而是指送给京官的礼金,与“炭”“冰”“茶”“妆”无涉,而是贿赂的委婉表达。
(二)“抽象词+敬”
从形式上看,“抽象词+敬”整体上是一个名词性结构,抽象词,是指非实物词,没有确指的内涵,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在整体意义上,均是表示送礼。根据表达的含义分为以下不同的类别。
1.问候、送别时为表敬意赠送的财物
程敬,又称“程仪”,离别时送人财礼的客气话。清代笔记中有相关的释义资料。如《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诉罢,老者恻然怜悯,道:‘看你青春美至,将来岂无发迹之期?此去短盘至北京,费用亦不多,老夫带得有三两荒银,权为程敬。’”[9]143《汉语大词典》应收此例。又如《十尾龟》第三七回“江老四神通广大,法术无边,竟然假造一个婚据,每一回委员到来,他就厚厚的送一份程敬,不是三百元,就是四百元。”[10]410“程”在这里指旅行所用的盘缠。如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一里,有追呼于后者,则管悴以回柬具程,命役追至,而程犹置旅寓中。因令顾仆返取。”
赆敬,也称赆仪,是指临别时赠送的财物。清代笔记小说中亦有用例,如《隋唐演义》:“雄信回后房取潞绸四匹,碎银三十两,寄秦母为甘旨之费。又取潞绸二匹,银十两,送樊建威为赆敬。”[11]76又如《清宫秘史》:“若过了三科五科,亲友也不送程仪了,官绅也不馈赆敬了。”[12]74
候敬,地方官向京官问候时送的财礼。《西游记》第九十三回“那寺僧已先起来,安排茶汤点心,在后候敬。八戒欢喜,吃了一盘馍馍,把行李、马匹牵出。”[13]514又如《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卷:“高愚溪还礼不迭。拜过,即送上礼帖,候敬十二两,高愚溪收下,整椅在上面。”[14]277大词典应收此例。
2.表示在婚丧嫁娶时送的钱财
奠敬,指送给亡者家人的钱财,用来代替祭品。在清代笔记中亦有用例,如《明清言情小说大观·雪月梅》第十七回:“岑公子亦送奠敬十两,刘电俱拜受了。”[15]63也称“奠仪”,如《绿野仙踪》第五十二回:“过了五天后,苗秃知如玉身边带着几十两银子,声言他表叔病故,要回泰安行礼;又和如玉借了四两奠仪,雇了个驴儿回家去了。留下如玉一人,日夜埋头上情。”[16]385《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忽又想起死后并未到灵前一祭,如今何不在芙蓉前一祭,岂不尽了礼,比俗人去灵前祭吊又更觉别致。想毕,便欲行礼。忽又止住道:‘虽如此,亦不可太草率,也须得衣冠整齐,奠仪周备,方为诚敬。’”[17]374又称“奠礼”,如《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到了那日,姑娘穿上孝服,行了告奠礼,便合舅太太同车,随灵到德胜关住下。”[18]106“奠敬”“奠仪”“奠礼”都表示送给死者家属的礼金。
寿敬,用于祝寿时进献的金钱财物。《左宗棠未刊书牍·致刘典》:“呈奉太夫人寿敬,即承允拿白金,亦不敢再渎。”又如《绿野仙踪》第五十四回:“萧麻子从袖内取出个封儿来,上写着“寿敬二两”,下写着他和苗秃名字,双手送与如玉。”[16]227
喜敬,官员们在上司的喜庆日子时送的财礼,包括生日、嫁娶、生子等。明清文献中多有用例,如《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中写道:“偏偏这回孙少爷做满月,兴国州孝敬的贺礼,签条上竟写了个‘喜敬六十四元’”。[5]427后来,老舍小说里也沿用过“喜敬”,如《茶馆》:大家都要说点什么,可都想不起说什么才好。我们的胡同里没来过那样体面的轿车。我们从来没有接过二两银子的“喜敬”。——那时候,二两银子可以吃一桌高级的酒席![19]279
陪敬,丧家以酒席陪敬,并赠送袍褂、朝珠、冠补等物。在《官场现形记》有记载:“等到了的时候,你化上一万银子,我替你打两张票子,每张五千,用红封套装好,一张送少爷,一张送姨太太。送姨太太的签条上写‘陪敬’,送少爷的签条上写‘文仪’。现在北京城里,官场孝敬,大行大市都是如此,我们就照着他办。昨日上海《新闻报》上载的明明白白,是不会错的。”[5]226《曾国藩全集》:“丧家以酒席陪敬天使,并赠送袍褂、朝珠、冠补等物。极多八色,少或六色、四色。此京中以尚书、侍郎充天使者之概也。”[20]373
3.过节、年时送的财礼钱
年敬,是指年关时节送的财礼。清代笔记中多有用例。如《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其时亲家的生日早经做过。他又住了几时,辞别起身。亲家知道他是靠抽丰过日子的,于盘缠之外,加送了他二百块钱的年敬。女儿又在自己私房当中,贴了他二百块钱,总共得了四百块钱回家度岁,倒也心满意足。”[5]187《中国货币史》中记载:日晡独坐,有学射生送年敬一函,启视之,钱票一千耳。自念我贫,尚有人送年敬,某亲串甫故,妻寡子幼,将何以卒岁?乃怀票牵马出门,往碓坊市米五斗余,装马背,躬送某亲串之门。[21]563
节敬,逢节时向人赠送的金钱财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状》第九八回“只叫小儿仍然请他改改课卷,我节下送他点节敬罢了。”[22]500又如《异辞录》中写道:“潘文勤乃其师也,不受其节敬,而反赠以金,每至节下辄问其仆曰:‘李老爷麸料已送往乎?不尔将踢人。’都人至今犹有知者。”[1]153《扬州画舫录》中记载:“因掷一柬示之,乃礼物单款式,署门下徐五庸叩首上节敬五百两,年敬一千两。”[23]222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中仍用“节敬”:“谈老先生知道高家很穷,他教高先生书,不受脩金。每回高先生的母亲封了节敬送去,谈老先生必亲自上门退回,说:‘老嫂子,我与高鹏的父亲是贫贱之交,总角之交,你千万不要这样!我一定格外用心地教他,不负故人。’”[24]29在这里,“节敬”不再单是贿赂义,而是表示一种朋友间的送礼照顾。
4.送给仆人的财礼
门敬,又称“门包”,指送给门房的财礼。目的是请首长门卫、跟班、秘书关照。《官场现形记》中记载:“此外还有上司衙门里的幕宾,以及什么监印、文案、文武巡捕,或是年节,或是到任,应得应酬的地方,亦都有一定尺寸。至于门敬、跟敬,更是各种衙门所不能免。”[5]422又如《梼杌萃编》第五回:“在门房等了一刻,送了一份门敬,恰好厉大军机朝罢归来,看见帖子,也就请见。”[1]56由此可见,“门敬”是指给守门人的小费。
5.表示增加或减少财礼之意
加敬,《西游记词典》释义为增加敬重之义。[1]152引例为《西游记》六十三回:“国王闻说,愈十分加敬。请唐僧上坐,口口称为‘老佛’,将沙僧等皆为‘菩萨’”但单有此义并不能表示贿赂之义,如下例《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从前他老爷也到外府州、县出过差,各府州、县于例送菲敬之外,一定还有加敬;譬如菲敬送三十两,加敬竞加至五六十两不等。候补老爷出差全靠这些。今看账簿,菲敬倒还不差上下,但是加敬只有四两、六两,至多也只有十两。”[5]486在这里,释义为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财礼钱更为贴切。
菲敬,同“菲仪”,婉指所送的彩礼,意谓菲薄的敬意。[25]221清代文献笔记小说中用例颇多。如《双凤奇缘》第三回:“太守赔笑道:‘这是卑职些须菲敬,送与相爷买茶果吃。’”民国李伯通《慈禧演义》中也有用例:昨日跟随本官明明走的这个道儿,所以也不狐疑,一脚跨上跳板,到得船头遇见杜福,就冒冒失失地将二百两一个银封双手捧上说:“是敝上替这里请安,一点菲敬,求这里赏收。”[26]17直到当代,“菲敬”的贿赂义已经淡化,但仍旧有送礼义。如鲁迅《书信集·致郁达夫·王映霞》:“令郎的诞生......奉上粗品两种,算是补祝弥月的菲敬,务乞晒收为幸。”
签敬,微小的敬意。如《绣鞋记》第十二回:“你能把黄成通拦截,将他的衣服撕烂,殴打一番,没人谢银二钱以为签敬。”
薄敬,谦称自己所送的礼物微薄。明孙仁孺《东郭记》第二六出:“些须礼物,都是俺薄敬。烦老先生一言,须得右师全纳。”又如《龙图耳录》第三六回:“谁知相公已然过下堂来,竟自满口应承,只唬的他胆裂魂飞,泪流满面,急忙赶至监内,苦苦哀求禁子,并言有薄敬奉上。”[27]394
寸敬,一点点心意。赠人东西时的谦词。明沈鲸《双珠记》第九出:“久失候问,甚负令郎之托。今备些肴菜,略表寸敬”。又如《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宜教箱中去取通天犀簪一枝,海南香扇坠二个,将出来送与小童道:‘权为寸敬,事成重谢。这珠子再烦送一送去,我再附一首诗在内,要他必受’”[14]155
“菲敬”“签敬”“薄敬”“寸敬”均指微薄的敬意,表示恭敬。
别敬,也称别仪,以个人名义另外赠送的礼物。在清代文献小说中多有用例,如《儒林外史》第六回:“打发奶妈和小厮去了,将衣裳和银子收好,又细问浑家,知道和儿子们都得了他些别敬,这是单留与大老官的。”[28]53又如《官场现形记》:“他两人的交情很厚,在席面上咕咕哝哝,谈个不了,还咬了半天耳朵,不晓得里头是些甚么事情。后来这位藩台大人出京的时候,还叫长班送了他四两银子别敬。”[5]18《文明小史》:“却说余伯集听了黄詹事的话,自忖道:“他这番议论颇有意思,大约想我送他些别敬的缘故。”当下应了个“是”,也没别话。[1]181《大词典》释为旧时贿赂的讳称,“冰敬”、“炭敬”、“妆敬”等通称为别敬。
由以上释例可以看出,“X+敬”是送礼的讳称。据夏仁虎的《旧京琐记》记载,清光绪年间的在朝京官收入并不可观:“五品官,岁俸不足百金,两季米十石余耳。”这点钱,请客都请不起,这可如何是好?不用愁,外省地方官孝敬的“冰炭敬”和“别敬”自可增收创益。[29]111此外,还有许多种礼是官场中人都能享受到的。比如“程仪”:官员出差的时候,沿途官员送的红包、表示资助盘缠的意思;“文仪”:送给官员的孩子们,资助他们文具书籍,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官员家中有喜事,会收到“喜敬,”陪同领导下去视察,会收到“陪敬”,如果送礼方觉得原先送的礼分量不够,会加送“加敬”,就是领导的秘书或跟班,也会定期收到“门敬”或“跟敬”,在清朝,幕僚和随从的能量很大,甚至能蒙蔽官员主子,官员也不得仰仗幕僚和随从开展工作。所以外省官员进京引见、请训,离开京城时,会送给京官一些贿赂性的礼物,一般是银子,按官阶高低数量不等。贿赂加上一个好听的字眼,叫仪、敬,带上了礼物的性质,送受双方都心安理得。
二、“X+敬”的格式特点
“敬”的动态性比较强,是一个有音有义,构词能力很强的“自由语素”。“敬”最初的含义是恭敬、端肃,是“警”的本字。《说文》:“敬,肃也。从攴、苟。”《广韵》居庆切,去映,见,耕部。《诗经·大雅·常武》云:“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玄笺曰:“敬之言警也。”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云:“苟用为敬,……,其用为敬者,敬即警之初文。”“敬”在《汉语大词典》中有12个义项,义项4释为以礼物表示谢意或敬意。
可以看出,在“X+敬”这个结构中采用了汉语并合造词法,并合法是将两个音节共同承载的语义归于一个音节,而造出一个形式上与原形式存在单双音节对立而意义上则与原形式完全相同的新的词汇成分。[30]其中并合成分是用于构词造句的,而易于实现语素化或词化,不同情况下都表示原形式的意义。在这个结构中,“孝敬”并合而来的“敬”已经语素化,可以在多个复合词中表示恭敬的含义。整体结构也就由双音节变成单音节,表示为:孝敬〉敬,由此孳生出“炭敬”、“冰敬”等词,形成“X+敬”结构。
施春宏 (2013) 指出:就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而言, 对构式特征认识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构式的 (句法、语义、语用) 特征是不能或不完全能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的。也就是说, 构式至少有某方面的特征是从构式线性序列中浮现出来的,是非线性的。
我们之所以把“X+敬”类结构归为构式, 是因为“X+敬”类结构的 (句法、语义、语用) 特征不是单纯从其构成成分中推导出来的, 即不是单纯由“敬”抑或是“X”赋予的, 而是从整个构式线性序列中“浮现”出来的。“X+敬”整体上是一个名词性结构,其构词方式主要是壮中结构。根据意义不同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实词对象+“敬”
如炭敬、冰敬、茶敬,在这一结构中,炭、冰、茶均是“敬”的对象。
从语义构成上看,整个结构是由“实物名词+及物动词”构成,既包括动作,也含对象。
2.抽象名物+“敬”
如:年敬、节敬、喜敬、奠敬,年、节、喜、奠皆是抽象名物词。在这个结构中,“敬”是不及物动词,只表示动作,不隐含对象。
总之,“X+敬”是一个状中结构,由“受事宾语+敬”构成,“敬”是由“孝敬”并合而来,并不单表示致谢,而是在明清时期指地方官送给京官的礼金,是一种贿赂的方式。在此义上有孝敬、炭敬、冰敬、茶敬、妆敬、年敬、节敬、门敬、别敬、跟敬、喜敬、陪敬、菲敬、加敬、文敬等词。
三、“X+敬”流行原因后的文化现象分析
“X+敬”词实质是变相的送礼,是明清时期官场通行的约定成俗的旧例,也是当时的一种陋规现象。据史料记载:“制禄之薄,断自元始,明代承之,遂相沿袭”[31],可见,低薪俸禄是促使官员滥收俸禄的原因之一。而且清末陋规花样甚多,据学者任恒俊在《晚清官场规则研究》一书中统计,这种腐败的清末官吏之俸禄有限,其欲壑、用度却无穷。一旦为官作宦,“室家赖之,亲友赖之,仆从赖之,而又以奉上司,而又以延幕丁,而又以迎客,而又有不可计度之需,计其所费何止一端。”(梁章巨《退庵随笔》)外官还要向京官馈赠,即前面说到的“京信常通,炭敬常丰”之作官与升官的诀窍。还有冰敬、瓜敬,以及告别应酬,四时节仪,名目繁多,无非都是要钱。还有上司衙门里的幕宾,以及什么监印、文案、文武巡捕,或是年节,或是到任,应得应酬的地方,亦都有一定尺寸。至于门敬、跟敬,更是各种衙门所不能免。除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的“冰敬”“炭敬”“别敬”等潜规则外,这里面还介绍了“印结”、“三节两寿”、“程仪”等“陋规”。当然,陋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名义,有不同的称谓,如送给女眷的叫“妆敬”,送给学子的叫“文仪”,送给仆人的叫“跟敬”,喜庆为“喜敬”,年节为“年敬”、“节敬”等等不一而足,但总之一个性质:贿赂。
明清年间,俸禄很低,再加上用人行政不合理、官吏待遇低、衙署公费少导致滥收陋规和贪污受贿的呼声不绝于耳。吴廷栋《拙修集》云:“本朝京官之穷,由来已久,今日尤甚,……负债者轻则数千,重则逾万,竟有煤米无处赊而借印子钱度日者。一有外官进京,则闻风往拜,继以请酒,不至则送席送菜。其实所希图者不过数两别敬,多则十余金,亦有绝无因由而竟置之不理者。京官有吉凶事则必下帖请分,至于小女于归小儿完姻小儿弥月无不有帖,……一或丁忧,则又偏游各省,逢人干谒。”而且,送不同的“敬”也有讲究,据清代何刚德的《春明梦录》记载:“道咸以前,外官馈送京官,夏则有冰敬,冬则有炭敬,出京则有别敬。同年同乡于别敬之外,则有团拜项,谓每岁同年同乡有一次团拜也。同光以来,则冰敬惟督抚送军机有之,余则只送炭敬而已。其数自八两起,至三百两为止。沈文肃送军机,每岁只三百金,而军机亦有不收者。其余则以官阶大小,交情厚薄为衡。后来渐重官阶而轻交情矣,大概寻常京官,非有交情不能得炭敬。而别敬则较为普通,督抚藩臬到京,除朝贵外,如同乡同年,及服官省分之京官,多有遍送,其数不过十金上下,后来竟有降至六金者。然而京官日渐加多,外官所费已不赀矣。余到京后,来源渐涩,每年所入不过百金,然亦不无小补。光宣之际,公行贿赂,专重权贵,末秩闲曹愈难沾丐矣。炭敬即馈岁之意,函中不言数目,只以梅花诗八韵十韵或数十韵代之,若四十则曰四十贤人,三百则曰毛诗一部,何等儒雅。亲贵用事时,有人送涛贝勒千金者,信面犹书“千佛名经”四字,亦尚不直致。惜涛不知所谓,举以示人,后拆开,始知是千两银票也。”[36]104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对“X+敬”结构有了初步了解,从整体格式上看,这一结构是名词性的,由“状+中”结构构成;“敬”是一个动词,表示“孝敬、送礼”的含义。“X+敬”结构的深层含义是指明清官场的一种陋习,随着时代和制度的改变,这些词都在慢慢消失,不再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