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彝族舞蹈艺术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8-04-02沙马曲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四川凉山615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0期
关键词:火塘彝族舞蹈

沙马曲喜(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四川 凉山 615000)

引言

彝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舞蹈是彝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彝族舞蹈艺术中就包含着很多民族文化的元素。当前,彝族舞蹈中的很多种类都已经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舞蹈可以实现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第十一届舞蹈“荷花奖”比赛中,彝族舞蹈《生在火塘边》就获得了并列第一名,另一个彝族舞蹈《银塑》是排名前六位的作品,可见彝族文化中有很多可挖掘的内容应用于舞蹈创作中,而当前的舞蹈创作及表演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民族文化传承责任。

一、彝族舞蹈艺术中的文化底蕴

(一)彝族舞蹈文化的起源

彝族舞蹈是伴随彝族发展而发展的,从流传下来的彝族舞蹈类型来看,其和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彝族舞蹈可分为婚事舞蹈、丧事舞蹈、祭祀舞蹈、节日舞蹈、游戏舞蹈、自娱舞蹈、劳动舞蹈七类,而且彝族舞蹈的表演往往是群体性的,并非个人舞蹈。因此,彝族舞蹈文化是在彝族人民的各种生活场景中形成的,彝族人民利用舞蹈这种形式来记录生活、表达情感、自娱自乐,也正因为他们将舞蹈当做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舞蹈自然成为了彝族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

(二)彝族舞蹈的文化特色

结合彝族文化来看,彝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特色表现在集体性、宗教性、民俗性、生活性、综合性这五个方面。第一,彝族自原始社会以来就以部落群居的方式生存,长期共同生活的同时,族人形成了紧密的集体,舞蹈是这个集体进行娱乐、放松、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彝族舞蹈具有集体性的文化特色。第二,彝族在原始时代就存在“巫术”活动,并逐渐成为了民族宗教活动,而宗教文化和祭祀时的舞蹈就融合在一起。第三,彝族也有很多民俗文化,比如有火把节、跳宫节这些特殊的民族节日,还有敬神、祈求丰收这些民俗活动,在举行这些活动时都离不开舞蹈。

(三)彝族民族文化影响下的舞蹈主题

彝族有着古老丰富的民族文化,对于现代彝族舞蹈创作也有很深的影响,在2017年9月的第十一届舞蹈“荷花奖”比赛中,《生在火塘边》和《银塑》都饱含着浓浓的彝族文化。

1、《生在火塘边》——宗教信仰:火崇拜

凉山州歌舞团创作的《生在火塘边》是以“火”为中心讲述了彝族人与火相伴的生活,展示了彝族人的生存发展历史以及彝族文化的艰难传承、走向新生。整个舞蹈围绕火塘形成圆的结构,这和彝族人的宗教文化有很深的联系。在彝族的原始社会就将“火”作为一个崇拜对象,而且彝族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都要庆祝为期三天的火把节。彝族文化中,“火”和生命是联系在一起的。《生在火塘边》把握住了彝族古老的宗教信仰和内心对“火”的崇拜,将彝族人的发展和彝族文化的发展融合在一起,赞颂的是彝族人如“火”一般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2、《银塑》——服饰文化:尚银

四川省歌舞剧院创作的《银塑》也是民族舞群舞的形式,其讲述了一个彝族银匠的一生,银匠制造的银饰装扮了每一个彝族姑娘。彝族女性的传统民族服饰中有很多银饰品,彝族人生活中的一些用具也是用银打造的。在我国,彝族是最早使用银制品的民族之一,在彝族文化中,银器、银饰代表着身份地位,彝族人都会为出嫁的女儿准备一套精美繁复的银饰,而且彝族人以佩戴银饰为美。舞蹈《银塑》将这种民族文化融合其中,还深化表达了银匠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具有时代特征。

二、彝族舞蹈艺术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彝族舞蹈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舞蹈也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不论彝族舞蹈如何创新,其内核不应缺失民族文化。

(一)族群精神的传承

由于生活地域的不同,彝族有不同的部落群体,在一些风俗习惯上略有不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彝族舞蹈有打歌、披毡舞等;比云南路南、弥勒、邱北等地的彝族人称为阿细人,他们的传统舞蹈代表是“阿细跳月”,在夜晚点起火把载歌载舞;云南红河南岸的尼苏人的传统舞蹈有罗作、跳三弦等。彝族人特别重视族群精神,他们有着集体主义的思想,或欢庆、或悲伤都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帮助,因此彝族舞蹈大多是集体舞的形式,像打歌就是圆圈舞,阿细跳月也是很多人合着音乐节奏一起跳。在当代彝族舞蹈中也应传承这种族群精神,《欢乐的彝寨》、《生在火塘边》、《银塑》都是以集体舞的形式来展现这种族群精神。

(二)宗教信仰的传承

彝族舞蹈的创作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尤其民族舞蹈需要能够探索到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彝族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文化源远流长,这种宗教信仰主要是对自然元素的敬畏,如天、地、火、水、山等。现在宗教信仰文化主要体现在彝族丧葬、祭祀活动中。彝族舞蹈中应对彝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进行一定的传承,让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继续发挥作用。如《生在火塘边》中群演的服装是彝族祭司风格的,他们围绕火塘而舞,带有明显的宗教祭祀的“巫舞”风格,展示出了彝族人对“火”的敬畏和热爱。在舞蹈中,更深一步地表达出了彝族人像“火”一样坚强不屈、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三)风俗习惯的传承

在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而这些风俗习惯很多都与舞蹈有关。例如在婚礼时,新人的家人会围在一起跳舞,祝福新人未来的生活可以幸福美满。大型舞剧《阿媚恳》就是以彝族婚礼为主题排演的舞蹈剧目,将彝族嫁娶的传统风俗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现出来。在最新彝族舞蹈《银塑》中也是基于彝族的风俗习惯来进行创作的,彝族人的传统民族服饰仍然传承了本民族的风俗,人们对“银”的热爱程度没有消减,反而更加深厚。在舞蹈内容创作中有必要深入挖掘类似的民族风俗习惯方面的文化元素,实现舞蹈艺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四)舞蹈风格的传承

当前彝族舞蹈作品要传承民族文化就不能脱离彝族舞蹈的传统风格,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再加以现代化的创新。彝族舞蹈风格相对豪迈、粗犷,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和动作力度,舞蹈表演都非常具有感染力。而彝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明快,较少有很复杂的动作,而且很多动作是具有重复性的,还保留了古代社会的动作风格。像彝族的左脚舞就有1000多年的历史,左脚跳跃时右脚抬起自然弯曲,同时双手击掌,这种舞蹈动作旋律简单但是不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五)审美意识的传承

彝族舞蹈中表现的是彝族人的审美意识,彝族人喜爱红色、银色、黑色、绿色,因此跳舞时都会着装鲜艳;彝族人认为载歌载舞表现身体动作是美,因此在舞蹈时不拘小节、重视节奏;彝族人认为劳作是一种美德,因此在舞蹈动作中加入了劳动动作。总之,彝族人热爱生活、热爱美,愿意将一切美好的事物、情感、活动用舞蹈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在彝族舞蹈创作及表演中,应对彝族的审美意识进行挖掘,让这种质朴自然的审美意识传承下去。在《生在火塘边》和《银塑》中,都特别制作了具有彝族民族色彩的服饰,舞蹈动作上多是一些大开大合的动作,展现出彝族人的审美特点。

三、彝族舞蹈艺术中对民族文化的发展

当代社会,彝族舞蹈除了保留和传承原有的文化元素,还需要结合时代的新要求、人们审美的新要求等加以创新及发展,从而使彝族舞蹈具有新的生命力量。

(一)现代理念的呈现

彝族舞蹈艺术想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在舞蹈中融入一些现代理念,让观众能够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中看懂彝族舞蹈,并从中理解彝族文化,进而实现彝族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在《银塑》中用舞蹈讲述了彝族银匠从年轻到老的一生,他一生都致力于打造精美的民族银饰,直到最后打造出了精美绝伦的银冠,而他的眼睛却因劳累过度失明了。这是一个工匠兢兢业业的一生,恰恰是在我国提出“工匠精神”之后创作的,符合新时代的创作要求,也推动了彝族文化的传播发展。

(二)编创视角的多元化

彝族舞蹈创作中还可以通过采用多元化的编创视角来实现民族文化的发展。传统的彝族舞蹈中,编创视角是以民族流传下来的舞蹈为主的,是以场景为基础进行的编创,而现如今,彝族舞蹈需要在更大的舞台进行表演才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发展,因此,彝族舞蹈编创的视角可以从基于场景转换为基于主题,结合彝族文化的某个“点”加以延伸,就可以找到新的创作思路。而且在编创时,要注意舞蹈的故事性,有故事的舞蹈更容易吸引人,像《生在火塘边》讲述的是两个彝族兄弟不断突破自我、奋发向上的故事,《银塑》讲述的是彝族银匠的故事,对于彝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

(三)舞蹈动作的创新

彝族舞蹈属于民族舞蹈,想要表演好彝族舞蹈就要对其民族特有的舞蹈动作加以学习,彝族舞蹈的动作相对简单,适合群舞,但是在舞台表演中,有舞蹈主角的情况下,就应该对舞蹈动作加以丰富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舞蹈的层次性和欣赏性,让舞蹈表演更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在《生在火塘边》中“两兄弟”的表演时就加入了很多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和一些特有的彝族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使得该舞蹈既有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又有更加丰富的情感表达,实现了彝族舞蹈文化的创新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彝族舞蹈艺术中包含着很多彝族的特有文化元素,也和彝族人民的生活、生产紧密融合在一起,彝族舞蹈是彝族人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在当代彝族舞蹈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彝族文化在彝族舞蹈中的表现,将这些内容和形式加以提炼,再结合时代要求和民族舞的特点,创作出有民族魅力和时代特色的彝族舞蹈作品,促进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火塘彝族舞蹈
彝族海菜腔
山西离石德岗遗址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