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表达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
2018-04-02杨海红
杨海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而这“主体”更多体现在学生是否自觉参与,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笔者以为,一堂语文课,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尽情地释放自己的表达欲望,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教学的真境界。因此,教师应主动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在语文课堂自由表达。
一、实践课程需要呈现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实践课程。毕竟语文教学的效果最终还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而其能力的提升却更多依赖于言语实践。实践课程不仅给学生语言能力训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尽情释放表达欲望,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促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自动释放表达欲望。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将语文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活动形式归纳为:诵读类:朗读、吟诵、讲故事、演课本剧、口语交际、复述课文、学习经验交流、读书汇报会等;讨论类:辩论、小组交流、故事采访、阅读交流等;阅读类:读书报告、交流、专题交流、读书、影视评论等;写作类:编小报、出黑板报、成语接龙、词语积累、微信编辑等。
语文实践课程,主要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服务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大胆表达、勇于创新,继而能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效提升其素养。例如,针对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中《春联》与《元旦》这两篇课文,笔者就曾与学生在具体教学中一起设计了语文实践活动,其方案为:第一,学生通过采访家长、利用百度搜索、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家乡的春节风俗人情;第二,各小组交流春节风俗以及春节见闻;第三,结合话题交流自己的春节故事,然后推荐交流;第四,结合“春节”话题,写一写自己对春节的憧憬或者想法。
在这些语文实践中,笔者没有以教师的身份主导活动,而是以参与者与倾听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师不仅感受到学生的精彩表现,更感受到他们那种尽情绽放的表达欲望。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推促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尤其是说与写的欲望得到尊重,得到尽情释放。在活动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乃至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二、教学问题需要呈现开放化
当前,问题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毕竟离开问题引导,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但是针对问题设计则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思维多元化发展。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问题设计,如果问题呈现开放性,具有一定的趣味,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还能有效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最终爱上语文。
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文章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借树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但是对于学生阅读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这里笔者就结合学生预习情况以及文本第一部分设计了几个问题,即:请你们读一读,讨论一下,本文重点写了樟树的哪两个方面?是不是只有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这个特征?如果不是,为什么要强调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思考一下,本文开头与结尾都提到宋庆龄,尤其是结尾写游客到其故居瞻仰时,都爱在樟树前留言,那么这里游客仅仅是与樟树合影吗?结合题目思考一下,本文仅仅是写了樟树吗?还写了什么?
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趣味性,同样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具体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合作,讨论比较热烈,氛围非常融洽,在这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比如第二小组的讨论:
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不仅仅是写樟树,因为樟树的生机勃勃与不怕虫的特征,是所有樟树都具备的。
生2:我想,既然课文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樟树,为什么要强调宋庆龄的故居呢?这里我补充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事迹,我们来看看,这里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之处。
生3:假如我是游客,我会与最能代表宋庆龄的景物合影,这里大多数游客爱与樟树合影,这也说明了大多数游客把樟树当作了宋庆龄。
从学生讨论情况来看,他们能联系作者实际进行思考,说明他们不仅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具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而在这一案例中,有效的问题成了学生讨论、自由表达的导火索,有效推促了课堂的持续深入。
三、教学过程需要呈现生成化
一些非常精彩的课堂,大多生成内容比较丰富,生成过程比较精彩。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生成,赋予了课堂灵动,拓展了学生思维,推促了学生自由表达。比如针对《水浒传》节选《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其教学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成,有效推促其自由表达,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同学们刚才认真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说说对林冲这一人物的看法?
生1:我感觉林冲是个胆小鬼。
师(惊讶):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生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如果是真正的英雄,就应该拔刀而起,惩恶扬善。而课文里林冲怎样,他被洪教头欺负,不仅不反抗,反而赔礼打招呼,可见他软弱无能。所以我认为他不是英雄,而是个胆小鬼。
生2:我也这样认为,我看过《水浒传》这本名著,对林冲的事迹也有所了解,他老婆被人欺负,他不反抗;他自己被人诬陷,他不反抗;他被搞得家破人亡,自己发配充军,还是不反抗……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
师:从你们列举的事情来看,林冲虽然武艺高强,但其行为够不上英雄,反而可以说是一个胆小鬼,但就是这个胆小鬼,逆来顺受,结果最后却“雪夜上梁山”,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即便他这样一个老实人,最终也会造反。这也揭示了《水浒传》这篇文章的主题,即官逼民反。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课后找这本名著来读一读。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就“林冲是个胆小鬼”这个生成答案进行思考、讨论,观点不断碰撞,不断擦亮思维火花。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最终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充分肯定了《水浒传》“官逼民反”的文本主题。这种由学生自己生成的阅读环节,不仅让学生表达欲望得以激发,而且还能有效推促课堂灵动生成,对其思辨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各种教育理论百花齐放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必然也会孕育出各种生成性资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生成性资源,要在推促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乃至编者多元对话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尽情表达,交流思考情感与体验,继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与语文素养。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形式进行表达。同时,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表达训练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指导、技巧指导。在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表达技巧等方面加以具体指导。毕竟对于表达来说,也只有掌握一定的形式,才能让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内容得到更好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