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课堂实践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8-04-02陆晓明

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4期

陆晓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只有面向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搭建平台,引导他们开展课堂实践,通过实践丰富学生的理解、运用与思维,在整体推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人”的素养得以强化。笔者结合实际,通过丰富课堂实践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课堂实践中强化学生理解

对语文阅读来说,理解是前提,没有理解就没有阅读。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实践,让学生亲自去品析、感悟,才能对文本主题乃至情感形成一种深度的共鸣,才能推促学生内化文本语言,继而形成自己的初步感知。

例如,针对《夹竹桃》这一课,教师就是以“夹竹桃”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课堂实践丰富理解的。

问题预设: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带有“夹竹桃”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同桌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1:老师,第一小节中“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一句话中含有“夹竹桃”一词。

生2:第二小节中“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也有“夹竹桃”。

师:那你们再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小组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我发现含有“夹竹桃”的句子一共有6句。第一句是写夹竹桃是最值得作者留恋的,最后一句也是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中间几句则是分别写夹竹桃的。那么从这6个句子的结构来看,好像是总分总的关系。

师:你很厉害,通过这6个句子就发现了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

生:老师,我认真读了中间几句,发现第2句写了夹竹桃花的颜色,第3句写了夹竹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第5句则写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即花的影子。

师(相机板书):你善于观察,而且语言简练,很棒!

生:老师,我有一个重要发现。第3小节中没有写夹竹桃。

师:不错,你观察很细心。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小节能不能删掉?

生:不能。虽然这一小节没有写夹竹桃,但是却写了其他十几种花,其目的是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开得很长,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

师:是的,这是从侧面烘托夹竹桃。你们能从另一个视角来发现作者表达的奥秘,真了不起!

很多时候,表面上看似复杂,但是把关键内容抽取出来进行整理,可以发现一切会变得更加简单。比如,针对案例中的6个句子,从文本结构以及内容、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实践,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且还为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创造了条件。

二、在课堂实践中渗透言语运用

阅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理解只是基础,关键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创造条件,积极推促学生对其言语进行内化。

针对《夹竹桃》这一课,在学生初步阅读文本内容,感知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后,教师可以在其言语运用上下功夫。

师:夹竹桃花期很长,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这说明夹竹桃很有韧性。现在大家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在这三个季节中,夹竹桃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如风吹、雨打,那夹竹桃又是怎样挺过来的呢?现在请你们拿起笔,按照下面的格式,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夹竹桃。

(多媒体出示:在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夹竹桃无____不________________。)

(学生思考练笔,教师在行间巡视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

师:各位已经写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好吗?我们现在想一想,在不同的季节里,夹竹桃会怎样?

生: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在烈阳高照的夏天,在硕果累累的秋天,夹竹桃无日不展示自己最美的瞬间。

师:很富有诗意,再请一个学生说说。

生:在桃花怒放时,在牡丹盛开时,在菊花傲霜时,夹竹桃无时不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师:说得很好,不仅符合要求,而且还通过对比写出了夹竹桃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现在我们再请几个学生说说。

案例中,学生的表达之所以能够精彩迭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训练的内容与文本的形式高度融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推促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还能在课堂实践中对其言语乃至句式进行内化,以便形成学生自己的言语表达。

从这一方面来说,学生的课堂实践是成功的。毕竟学生理解文本言语是一回事,具体实践运用则是另一回事。在具体展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融洽,言语表达也能做到文从字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言语积累与运用之间搭建桥梁,推促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巧用言语,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在下一环节调整教学内容,为推促课堂精彩生成创造条件。

三、在课堂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

言语运用是外在表现,而学生的思维训练才是根本。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言语运用与思维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而要推促学生言语内化,有效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创设语境,有效推促学生思维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结合学生实际优化问题情境,在课堂实践中推促思维优化,继而实现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例如,针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这一课,笔者就曾引导学生通过概括课文内容推促学生思维发展。

(多媒体出示:去年冬季的一天,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到了,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暑假里,我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刚才你们已经读了课文,对其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我请你们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记住哦,只可以看多媒体,不可以看书呀!

(学生练说,同桌交流)

师:刚才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但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每一句话里都有“王大伯家的桃园”,如果这三句话分开来说,还行;但是如果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你们试着读一读,感觉一下,是不是有点啰嗦。毕竟走进的都是一个园子,那就是王大伯家的桃园。现在我们再来试一试,最好去掉两个“王大伯家的桃园”,你们试着练说,感觉一下,看看怎样?

(学生练说,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说得很好,学会了把三句话整合成一段话。这种方式,叫做概括。不过这里你们还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在概括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顺序,让说话更具有条理性;其次,要扣住关键词进行概括,这样才能把握重点。也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准确概括。现在我们就按照这种方式,对课文进行概括。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思维发展才是核心。而思维训练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效推促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概括,是符合学情的。

案例中通过作者三次到王大伯桃园里去,结合具体时间以及所见所闻所思进行概括,并从三个短句子,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概括成一段话。这不仅符合学生的知识认知,而且符合思维训练规律,切合新课标精神,即“读完一篇文章,要用几句话概括其讲了什么”,以培养学生的“聚焦思维”。从这一点来讲,聚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其关键是开放课堂,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通过课堂实践,让课堂学习变得富有弹性、富有智慧与灵性。也只有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投入学习之中,才能让其学习走在教学之前,在推促课堂精彩生成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