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眼看文化事件

2018-04-02龙平川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刷票时评拉票

■龙平川

“文化时评”是《检察日报》每周五出刊的《绿海副刊》第六版“纵横”的一个经典栏目,其重要性体现在栏目文章占据着版面中“头条”的位置。《绿海副刊》就属性而言,属于文艺性副刊的范畴,因此“文化时评”也基本上遵循这一理念;同时因为《检察日报》是一份法治类报纸,所以该栏目在文艺性之外,更多地关注文化现象或文化事件中的法治内涵和社会内涵。

“文化时评”具有鲜明的几大特征:

其一,注重时效。

2017年9月22日,正值中秋节期间,“文化时评”刊发了《“乡愁”不是一个噱头》。作者有感于《2017中国乡愁地图》刷爆网络,“地图”作者也因连续两年制作“中国孝心地图”于是被网友们调侃为“地图网红”,开宗明义指出:“无论是制作‘乡愁地图’,还是‘制作孝心地图’,其实都有商业营销与炒作之嫌。”

文章考证了“乡愁地图”的来源——推出这张“地图”的网友是某保健品公司的一名大数据分析员,制作这两张地图的理论依据,均来自于其公司的某保健品在全国各省的销售数据。换言之,某省用来“尽孝的保健品”销售得好,乡愁就浓,反之则淡!铺陈至此,文章作者以幽默的笔调点题:“不过是一份销售数据表而已,那些就快打得头破血流的网友,大可不必为所在省份在‘乡愁地图’中的排名靠前或靠后而彼此口诛笔伐。”

2018年6月1日,“文化时评”刊发了《别让微信拉票泛滥成灾》,是编者根据使用微信过程中发现的拉票现象约写的特别稿件。打开微信朋友圈,铺天盖地的都是各种投票链接,其中尤其多的是关于孩子的各种投票,“优秀学生”“表演天才”等评选,尤其是一些单位的创优评选也沾染上这一陋习。这种仅凭选票的多寡进行的评选,让很多使用微信的人不胜其烦。更有甚者,采用花钱刷票的方式来超越其他选手。投票本来是公众意愿的表达,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来决定给谁投票,但微信的投票活动却变了味,逐渐演化成彻头彻尾的道德绑架和商业活动。

评论文章最忌讳的就是大而不当,因此,《别让微信拉票泛滥成灾》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发文要求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坚决禁止各高校用QQ群、微信给学生荣誉评选刷票拉票行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谁朋友圈体量大,谁的得票数就能算术级增长;谁的刷票能耐大,谁的得票数就能几何级增长。要命的是,信马由缰的网络投票引发刷票拉票行为,非但无法让投票结果反映匹配被投对象的真实水平,相反只会致使评选公信力一再受挫毁伤,评选声誉自然无从谈起。……究其本质,微信评选拉票刷票是赤裸裸的形式主义新变种和弄虚作假新歪风。”

其二,关注文化。

“文化时评”当然不关注股票、足球、科学发明等等,其切入点一定是跟文化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2018年1月9日,编辑选取了一名资深作者的来稿《滞销书,无节制的代价》。这篇文章的背景在于:近些年的报道都说我们的图书出版业步入了快车道,每年新出版的图书就有成千上万种,涉及的码洋、印数总额堪称天量。然而,当诸多图书在实体书店及网上竭力展示其风光表面的同时,恐怕很少有人想过,繁盛的背后,究竟掩藏着几多黯然神伤,几多不足为外人道的难堪。

《滞销书,无节制的代价》从国内首个滞销书数据报告发布的角度切入,介绍了一组令人惊骇的数据: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实体店、网店及零售三个渠道数据显示,年销售数量小于5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34.5%;年销售数量小于10本的图书,占全部图书品种的45.19%。该统计还显示,2016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末库存65.75亿册、涉及定价1143.01亿元。

图书市场上海量的滞销书,折射出经济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反映出当前的文化出版行业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之间的巨大落差。作者由此评论:“这意味着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图书品种面临报废,每年接近一半的图书品种只能堆在仓库里落灰。它还意味着,在亮丽码洋的背后,伴随着的竟是相关出版社颇显沉重的包袱与累赘。”

在《“乡愁”不是一个噱头》中,正是把“乡愁”归于文化而展开论述的:乡愁也是一种乡土文化记忆,一种乡村发展的历史积淀。无论是古村落还是风土民俗,无论是山歌还是劳动号子,无论是古老传说还是现代龙门阵,无论是家风祖训还是村规民约,都是乡村深厚的文化基因,都曾熏陶过我们每一个走出乡村的人。当我们心中涌动着千丝万缕的乡愁,其实是对曾经熏陶过我们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反刍与回味。压根儿不考虑情感认同和文化记忆的“乡愁地图”之类的东西,其实是以“乡愁”作为一种噱头,是对乡愁的一种亵渎。

其三,由小见大。

“文化时评”有别于纯粹的文艺、文化类报纸和媒体的副刊栏目,它不对宏大的文化主题展开评论,也不对纯粹的文艺或文化现象进行文艺专业或文化专业的解读,而是揭示文艺、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政治、法治内涵,并且从小处着眼,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2018年6月22日,“文化时评”刊发了《蝴蝶也可以变成美丽的我》。文章从一个小小的事件入手,即一道小学生语文的“连词成句”试题:①美丽的②多想③我④一只⑤变成⑥蝴蝶。该试题引起一众论坛中的网民围观、转发、点赞、评论的是一个小孩子歪歪扭扭的答案:“一只蝴蝶多想变成美丽的我。”老师在孩子的答题处画了大大一个红圈,意思是答案错了!标准答案应该是:“我多想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

接着,作者从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答案”入手,对那种扼杀孩子想象力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嘲讽和反思: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绝非归纳一堆“标准答案”所能承载。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创新为动力,而心灵的自由才能带来思想的绽放。

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论说这个命题的学者如过江之鲫、专著汗牛充栋。2018年2月23日,“文化时评”刊发了一名资深作者的来稿《从故纸堆中如何啄出珍珠》。文章从东北某地的“女德班”宣扬和灌输百年前五四先贤大力抨击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引起争议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以飞扬的笔墨彰显了副刊语言的文学性:从上千年的故纸堆中,从浩如烟海的文化遗留中,钩沉索隐,披沙沥金,剥掉旧物上遮盖的历史灰尘,寻觅闪耀着人类智慧的瑰宝,从而区分何者优秀,何者陈腐,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其中并不存在数学公式般的计算与确定答案。这不仅需要对于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需要对于当今时代的切实把握,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于民族文化和人民事业的事业心与责任感。

文章点到为止,既酣畅明白,又内敛克制;既有对传统文化持顶礼膜拜的嘲讽,更有一针见血的见识:“‘女德班’‘孝文化’之类,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仍有市场,原因不外乎假借‘传统文化’之名获利。”

其四,幽默诙谐。

板着面孔的评论会在读者心中引发疏离感,甚至会引起读者的反感;因此,包括“文化时评”在内,“纵横”版所有栏目的文章,思想的深度和风格的跳脱,是版面文章一以贯之的定位。既引导读者扩展自己的阅读量和关注度,也是读者变身为作者时尝试写作的成果反映;既注重引导读者的广泛而深入的思索,也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阅读的愉悦。

“一张煎饼是赶时间随意做的”这句话,如果用“高格的艺术表达方式”怎么说?答案是:“这件温艺术品是充满确定性的即兴创作呈现”;“在摊煎饼之前,应该先把手洗干净”又该怎么说?答案是:“进入前创作领域的空间时,应当首先将凡事之杂质从其所附着的肌体上褪尽”;“摊煎饼师傅的脸也挺像煎饼”这句话,则要这么说:“个体的特征与容貌和艺术品之间产生微妙的趋向性”……2018年6月15日“文化时评”刊发的《一只煎饼出炉的“艺术表达”》这篇文章,从所谓的“高格艺术表达方式”入手,对艺术和文化评论中的晦涩语言进行了趣味十足的评说,将那种装腔作势的“艺术表达”呈现在读者面前。

猜你喜欢

刷票时评拉票
时评的一般思路
金鹰奖主动公开“刷票”情况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朋友圈拉票何时休
要改变对网络投票的过度依赖
要改变对网络投票的过度依赖
微信投票乱局与治道变革
拉票
给副局长拉票
党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