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特写”:大图短文很抢眼
2018-04-02王丽丽
■王丽丽
在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评选中,检察日报《声音周刊》“最特写”栏目喜获二等奖,这是对我们坚持近三年、每周都配备的明星栏目的充分肯定。
我想说,每一期“最特写”都是一次充满着未知数的闯关。“最特写”栏目在最初的一年,刊登的全部是全国人大代表的人物报道,而且必须配备一张足够抢眼的特写照片,回过头来看,这样的要求真的是让责编“不寒而栗”的。而我们做到了。
先开起来试试看
《声音周刊》第四版用来报道人物,这个惯例已经持续了14年。从2004年8月到2016年10月15日,一篇3000余字的长篇人物报道,是这个版面的标配。我自2005年3月到《声音周刊》编辑部工作,直至2010年离开,和几位同事轮流编辑这个版面。我自己在这一期间,且编且写,采写了100多篇人物稿件,后结集出版了《追随智者》一书。2016年10月初,我从报社新闻中心重回《声音周刊》编辑部。不久,赵信副总编召集编辑部开会,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他的想法:改革第四版的人物栏目,图片变大,文字变少。少量的文字力求精巧耐读,大幅图片则充满冲击力抓人眼球。要让这个老栏目换新颜,重新焕发光彩!
这个设想一提出,已经是这个版面固定责编的我,立马感受到了压力。报社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位摄影记者,承担着最高检和全国检察机关各类重要会议活动的摄影工作,整天东奔西跑,不问都知道,他们根本无暇去配合我们操作这个每周一次的大照片,何况,我们所报道的这些人物身在祖国四面八方,若由专职记者来给他们拍照,无论是费用还是人力的耗费都是无法想象的。赵信副总编显然也是知道其中的难度,他说,先开起来,试试看吧!
感激首发文章的作者
2016年10月17日,崭新的栏目“最特写”首次露面,发出了第一期稿件《侯蓉:守望熊猫与人类的共同家园》。一张四栏大照片上,主人公侯蓉手持着手电筒,为一只毛茸茸的大熊猫做检查,照片生动“讲述着”侯蓉对大熊猫的悉心照料。一段一百字的代表档案介绍,放于照片右侧、“最特写”栏目名称下方,直观地介绍着代表的信息:“侯蓉,1968年5月出生,1994年7月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研究中心主任,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正文1000余字,以野生动物保护法最新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为由头,讲述了这位全国人大代表为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而付出的努力,从本职到履职,因同一个主题而浑然一体。
对于我这个责编来说,我永远记得并感激这篇文章的作者——席盘林。在我接到栏目改版这个艰巨的任务后,所联系的第一位作者,就是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宣传处处长席盘林。他非常给力,文字一次成型;只是照片,他反反复复通过各种渠道找了七八次,才找到了我们都满意的。
这位作者和我已经是微信好友。在一个月前,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篇高质量的人物稿件,写的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梁益建、一位被评为感动中国2016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骨科医生,他正在为小患者诊断的照片严肃而温情,这张照片我们也非常满意。但获得这张照片的过程也是颇费了周折。最近,席盘林处长的同事、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唐依芳菲女士给我们写来了一篇全国人大代表陶勋花的“最特写”文章。按照我们的要求,他们正在重新拍摄照片。
不断复制经验
为全国人大代表做人物报道,有些代表会有所顾虑,有些觉得太过“张扬”。而这张足够抢眼的照片,更是难找。从我内心来说,如果作者已经写了稿件,也就是约见了代表完成了采访,说明代表对报社工作、对检察工作是充分支持和信赖的,那么,我们就一定要找到合格的照片,否则,我们怎么向代表交代?两年多以来,这个目标,我们完全做到了。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当然也包括拍摄队伍。
这个队伍,包括本报山东、重庆、河南、湖南、浙江、黑龙江等地驻站记者,泰州、成都、淮安、杭州等地检察机关宣传干部,各级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工作人员,各级人大机关杂志、网站的编辑记者,地方报刊的摄影记者。每周刊发的文稿照片,身为责编的我,至少要联系十几次,涉及多个牵线人,通过邮件微信等不断协调,才能修得正果。在这个过程中,我备好了写给“最特写”栏目作者的约稿短信、栏目简介、优秀图片截图、图片像素要求等,一切就为了他们能以最快速度理解我们的意图。
找到了照片发出了稿件,我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通知发稿、寄样报,给各位帮过忙的联系人同时寄送,然后拍信封图发微信给他们,等待他们收到信件和稿费的短信,这一切正规而有序。
尽力追求完美
在这个非常“麻烦”和“啰嗦”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支编外作者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地发展高质量的稿件。和这些联系10次以上的作者,都成了微信好友,经常约稿合作。我们共同的努力,让这个很难办的栏目,一直坚持了下来,还获了奖。
没有什么栏目是完美的,“最特写”栏目也是。有些稿件的文字不够精致,有些照片有摆拍的痕迹,个别记者不接受约稿,或者答应了又放鸽子,刊登的稿件分布不均衡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比如说,文字与写法的问题,越短的稿件越难写,这是一个事实。现在我们试图做些样本出来,改变有些作者一写就要大而全的惯性思维。比如照片有摆拍痕迹的问题,赵信副总编提示我们,这张照片的找法,可以拓展思路,不一定非要履职照片(实际上刊发的这种照片也不多),家庭照片、生活照片也可以,传达更多内涵,与正文形成补充。对于个别省份发稿少的问题,今年我们会继续联系扩展,争取在一些重点省份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