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名“推敲记者”

2018-04-02■吴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云南日报会场稿子

■吴 卫

作为记者,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写消息。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说是“机器人记者”一分钟写出了一条消息,有记者就感慨“以后不用写消息了”,或者说“不用记者写消息了”。

也许将来真是这样,不过就笔者的体会来说,写消息仍是从业中经历最多的事,不妨作为故事先记下来。

会场里写消息

当记者以来,写得最多的是会议消息。记得第一次参加会议,接过主办方交来的一摞会议材料,一下子不知所措。于是跟着会议议程一份一份地看,感觉每一份都很重要……

会议开完,大家起身离开,才发现稿纸上还是一片空白。于是埋头苦干,可是不一会儿,服务人员走过来,说是要关门了,于是只得离开,回去继续“闭门造车”。

“会议消息,一定要在会场里写完。”在领导的不断“加压”下,开始尝试在会场里写消息,但是那时没有电脑,每一个字都要一笔一画地写,有时写了一段发现不合适或是改动太多,就得全部重新写,稿子经常要拖到会议后才能完成。

后来有一次,好像是在昆明震庄宾馆参加一个调研会议。会议才开到一半,《云南日报》普开荣老师的稿子就写好了。趁他出去抽烟,便向他请教。普老师那时大约40多岁,性格温和,对我们这些“小字辈”很照顾。

当时,大约他看我很着急,就让我把会议材料拿出来,一份材料一份材料地分析,然后他说(大意吧,原话记不清了),记者写会议消息,重点要关注两件事,一是会议的主题和主要发言;二是主持词,主持词往往是概括了会议的主旨,把这两份材料掌握了,再根据自己报纸的定位来写稿,就很容易了。小吴,不要着急,只要每次会议都尽量在会场上写完稿,慢慢就会写得快起来。

后来,我尝试着按普老师说的做,慢慢地,也能在会场里完成会议稿子了。有一次云南省委政法委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会议没有任何材料。我凭借一支笔,边记录、边写稿,在会议结束时,同步完成了1500多字的消息,是参会媒体中唯一成稿的记者。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会议材料不重要,“记者听会”对于把握会议的主题和写好会议消息也是十分重要的。

20多年过去了,现在每当带记者参加会议,我都会把普老师说的“会议密码”告诉记者,相信这个让我快速通过“会议消息考试”的方法,对年轻记者多少能有些帮助。

从消息到通讯

记得1999年昆明下了场很大的雪,东风西路上的许多大树的树枝被压断,路边的电线因此被挂断,一位从这里经过的打工者不幸触电身亡。

事情发生后,有媒体以消息进行了报道。后来,死者家属将昆明市供电局城区分局告上法庭,我们也作了消息报道。

大约一年后,我接到《法制日报》马志恒老师的电话,他问我这个案子怎么样了。说实话,我当时已经快忘记这件事了。后来,马老师把案件的一审、二审判决书提供给了我,并与律师一起分析了案件。

“这件事情,有关部门如果不重视,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记得当时听到马老师对这件事的评价,我十分吃惊。

后来,在马老师的指导下,我采访了相关人员,整理了案件的经过,写成了一篇通讯。文章中,我不仅写了案件过程、各方的意见,还与媒体上刊发的《行道树枯死半年无人管》的消息报道进行了关联,此后马老师又反复进行了修改。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法制日报》上,标题是《莫非是雪电死了他?》。

此后不久,昆明市出台了关于电线和行道树距离的规定,再后来,便经常会看见有工人在修剪树枝、防止树枝与电线的距离太近……虽然这些和我们的报道不一定有关系,但是这件事后,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记者,我们不仅要传递信息、普及法律,更要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2010年夏天,我偶然在《云南日报》上看到一条消息,大意是说某地产公司以集资建房的名义诈骗的事,因为此前看过媒体关于该地产公司的报道,于是立即安排记者前往该地产公司采访,很快,记者回电说“已经人去楼空,什么也没有”。随后,记者根据安排深入进行了采访,当晚我将标题改为《“华西·滨湖”子虚乌有,“君信投资”人去楼空》,第二天文章在《云南法制报》上刊发后,在全省产生了强烈反响,该文后来获得了云南省两个最高新闻奖的一等奖——云南好新闻一等奖、云南报业好新闻一等奖。

消息里的态度

刚当记者的时候,觉得消息是最容易写的,后来慢慢发现,消息既是最容易写的,也是最难写的。要写出一则消息不难,但是要写好一则消息,特别是要写好一则时政类消息,没有深厚的基本功和高度的职业精神是不行的。

2005年,我在《云南日报》时政部工作,有一次,省委主要领导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调研,这次调研的采访报道工作由当时的时政部主任沈向兴和我共同承担。

记得当天,我们早早地到了法院,并提前将电脑在会议室里准备好。调研会议上,正当我一边听会议、一边看材料、一边开始着手写稿时,沈主任把他的电脑推到我面前。我一看,稿子已经写了一大半……

后来才知道,这是沈主任的一个工作习惯,对于重大的采访活动,他总是提前做好功课,或是寻找素材、或是“拟好稿子的框架”。他说,会议时间太短,只有准备充分,才能有时间把稿件写得更好、才有时间打磨稿子。

还有一次,是召开云南省“两会”,因为没有专门的场地,时任《云南日报》副总编李维和负责会议的记者,或坐或蹲地围在会场外面的沙发茶几旁,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我知道,他们是在核对稿件,我于是进入会场。大约快2个小时后,当我再次从会场出来,发现他们几人还是原来的“排列”和姿势,专心于“打磨”稿件的他们根本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

也许,读报的人用五分钟、十分钟就会把这条消息读完,然后再不记得了,但是对于记者,每一个字都是沉甸甸的责任。

刚当记者时,《云南法制报》编辑部主任张海贵老师总是说,“推敲、推敲、再推敲,要反复推敲!”每当我稿子里有差错或问题时,他总会一边用手指戳着稿纸,一边“狠狠”地重复这句话。

20多年过去了,我看到并认识了许多的“推敲记者”和“推敲编辑”。

云报集团地产公司有一句广告词,大意是“像办报纸一样做地产”。我想,只有行内人,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里的深意。

猜你喜欢

云南日报会场稿子
《云南日报》经济报道新闻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会场交流
来自十九大会场的福建女代表心声
会场内外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放胆情结
园子里的春天
拖稿的各种理由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