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媒体”视域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18-04-01项杨王耕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微媒体舆情校园

□ 项杨 王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应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微媒体”逐渐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传播文化、情感沟通的主要途径,并逐渐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新中心。相比于传统媒体,微媒体显示出了独特的传播优势,它基于去中心化、草根化、开放式的互联网理念,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贴近用户、互动性强等特点,一经问世,就很快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的青年学生。微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高校网络舆情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高校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舆论主旋律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应对微媒体时代的挑战,主动占领网络舆情阵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情氛围,是校园媒体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

一、基于“微媒体”视域的高校网络舆情概念界定

(一)微媒体

“微媒体”是一个基于用户碎片化、微小化需求的各类信息即时生产、分享、传播的可持续性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各类信息客户端在所选微媒体上创建个人社区,借助互联网传播相关语言信息、视频、图片信息等。

(二)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高等院校范围内,全体师生以网络为传播载体,以微博、微信等为传播途径,对特定事件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特定意见、看法、态度和情绪等。高校网络舆情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问题的渠道,是学生表达意见和态度的平台。

二、“微媒体”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微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系统,是由不同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微媒体的传播方式扩宽了青年学生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渠道,使得校园网络舆情繁荣发展。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载体太多,舆情制造点特别分散,加大了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

(一)“微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微媒体”的强大功能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与其身边的世界,给高校网络舆情带来很多积极影响。第一,“微媒体”基于学生的信息需求,采用即时性、高效率、易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受时间、地点和传播设备等条件的限制,极大提高了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满足了学生的即时信息需求。第二,“微媒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之间可以利用微媒体信息平台直接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实现有效的信息连接,并可通过分享社会舆情关注焦点主动满足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关注、思考,从而达到引领网络舆情的目的。第三,“微媒体”平台涉及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小到个人情感发泄,大到家国天下事,都有可能成为微媒体平台所传播的内容,合理利用微媒体的特性制作图文并茂的消息更利于消息的传播。第四,“微媒体”传播实现了去中心化,在网络交流平等的基础上,用户可以自主选择信息,自由发表意见。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微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势利导地启发、教育学生,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微媒体”对高校网络舆情的消极作用

“微媒体”一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中一些消极负面的媒介信息,难免会对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第一,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在信息审核及发布体系方面尚不完善,“把关人”等角色缺失,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学生容易将一些看似合理但却经不起推敲的事情渲染放大,阻碍了网络舆情处理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新媒体传播迅速,常常在“粉丝”间“裂变式”层层传递,一旦发生舆情,信息则在学生之间快速传播,难以控制。第三,互联网包罗万象,用户群体极其复杂,在微媒体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博弈,不同的思想观念碰撞交融,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不同的文化相互激荡,使得信息传播变得纷繁复杂。一些社会影响极坏的传播信息如虚假、非法校园贷、非法传教等利用微媒体平台的隐蔽性乘虚而入,大肆传播,让互联网的文化环境变得纷繁复杂,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西方思想文化利用互联网手段对我国的渗透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剧,一些国家别有用心地借助微媒体进行思想意识输出,以达到所谓的“和平演变”的目的。

三、基于“微媒体”视域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随着“微媒体”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高校舆情环境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活跃化等新的特点,这就给新时期高校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这也给构建全新舆情引导体系创造了重要机遇。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课外育人”的核心,充分利用新型传播手段,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动权和领导权,科学开展舆情引导工作。

(一)构建“微媒体”传播体系

高校意识形态主管部门应主动树立研究运用微媒体平台的观念,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的微传播体系。首先要整合资源,主动应对这种媒介环境的变化,注重“微平台”建设,党团委应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平台,及时为学生发送传播正能量的消息推送,及时与学生互动交流,解答学生困惑。目前,官方可查大学微信公众号达2196个,平均周发文12000余条,阅读量1119万+。其次,高校各级团委、二级学院党政组织、学生会及各类社团、校友联谊组织、教学名师等也应积极建立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同时依托学校、学院、班级这三个层级组织,构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校园微媒体传播体系”,抢占高校舆情引导的制高点。

(二)打造高素质“微媒体”团队

媒介素养,即个体能够科学合理、富有建设性地使用、传播大众媒体资源的能力。首先,高校亟需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选修课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并指导“95后”大学生正确理解媒介信息,提升媒介素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甄别和判断技能。其次,学校各级团委、学生组织、校园媒体等应该更多聚焦大学生群体微媒体的媒介素养,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主题演讲大赛、主题辩论赛、举办学术论坛、举办新媒体使用与创新交流会等,以此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最后,鼓励教学名师、学生工作人员、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等组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敏锐度高、爱岗敬业、功底扎实、勇于发声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自己的“微力量”团队。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微力量”主体,利用这些“微力量”的言论来强化主流舆情,可以达到争取中间舆情,孤立错误言论,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方向的目的。

(三)拓展丰富“微媒体”内容

高校微媒体应秉承“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服务学生”的理念,以服务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特点,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多元化的视角下呈现多样化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吸引力。要充分挖掘不同微媒体的使用价值,把各种微媒体开发成为凝聚民心、收集民意、汇集群体智慧的有效渠道,因势利导地做好师生之间各类信息的沟通,做好舆情引导工作。例如,某大学团委官方微信平台设置了“共成长、青分享、团服务”三个菜单栏,分别从思想引领、信息共享、团学服务的角度设置专栏,构建有吸引力的微媒体平台。同时,该平台设置了“校园资讯”“太阳石物语”“青媒调研”“榜样力量”“有书共读”“社团风采”等十几个专栏,每天为学生推送3—5条与社会热点、团学工作重点、校园生活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消息。平台上线两年来,已吸引粉丝2万余人,周平均阅读量5000多。

(四)创新开展“微媒体”互动

高校要做好对信息的审核,对舆情内容的把握。同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考察学生关注的热点信息和焦点信息,策划、设计内涵丰富的“微话题”,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对“微话题”进行广泛宣传和优化,提升话题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话题的深刻探讨和思想交锋。通过话题的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机,为实现有效的“微互动”做好铺垫。高校要根据校情、学情灵活选择、运用不同的微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通过积极有效的“微互动”,进一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水平。某高校团委官方微信平台“太阳石之光”开展大学生自强之星网络投票,短短一周内浏览量达104202,评论568条,通过读者评论进一步挖掘了很多候选人鲜为人知的自强故事,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舆情氛围,挖掘、宣传和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成为广大青年学生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良好榜样。

微媒体时代,高校网络平台不能将功能局限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粗浅的信息资讯服务,而是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即时化、高效化的校园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思想进步、知识全面、内涵丰富、服务贴心”的四维微媒体工作格局,争夺大学生的“眼球”,通过思想性引导学生成长,通过学习性吸引学生参加,通过交互性激发学生热情,通过服务性吸引学生关注。总之,通过对高校网络平台校园舆情信息议题的创新,将大学生凝聚在校园网络平台,增加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平台的黏性,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微媒体网络主导舆情的引导力,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

1.崔雪莲.微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76-78.

2.白荣宝.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及其引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3.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26

4.李琼,张菁,马素伟.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路径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4(01):42-46.

5.刘春波.舆论引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118-122.

7.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4-159.

猜你喜欢

微媒体舆情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