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中“门”字的话语研究

2018-04-01解晓东

视听 2018年3期
关键词:丑闻新闻报道话语

□ 解晓东

一、“gate”作为后缀的传播

在英语词源学当中,美语里的“gate”没有政治丑闻、负面新闻的解释。1972年“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后,“gate”在美语中新增了一层含义。韦氏词典显示,当“gate”作为词根时,“-gate”被解释为“usually political scandal often involving the concealment of wrongdoing”①,表示涉及不法行为、隐蔽性的政治丑闻。此外还表明“-gate”的起源和词源是Watergate,并列举了Irangate(伊朗门)的例子。在最新版本的牛津词典中,“-gate”被解释为“forming nouns from the names of people or places;used especially in newspapers(与人名或地名构成名词,尤用于报刊)a political scandal connected with the person or place mentioned(与所提到的人或地方有关的)政治丑闻”。维基百科将“-gate”释义为“common suffix for a public scandal”,且尤其强调“Watergate scandal,which led to the use of the suffix‘-gate’for other scandals”。

“水门事件”发生前,新闻报道中的政治类丑闻通常用“scandal”表示,例如 Teapot Dome Scandal(茶壶顶丑闻)。这是美国第29任总统沃伦·哈定在位时期(1920—1924年)发生在内政部部长福尔身上的一个以权谋私的丑闻。现如今一些丑闻依然用“scandal”来叙述,如《Peru's Grana y Montero sacks top executives amid graft scandal》(来源:路透新闻,2017-03-01)、《FIFA corruption scandal∶Rafael Callegjas admitted to accepting bribes over TV rights》(来 源 :CNTV.cn,2016-03-29 )、《European Parliament demands surveillance authority following Volkswagen scandal》(来源:English.news.cn,2015-10-28)等。

(一)“×-门”结构使用的原因

在新闻报道中,新闻事件通常以发生地、时间或性质来命名,如美国“9·11”事件、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等。“简称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构语手段。”②语言的使用遵循一定的简化原则。在美语中“scandal”才是丑闻的意思,“watergate”仅仅是一个大厦的名称,“gate”是这个名称中的一部分。新闻报道为什么选择“gate”作为后缀与其他时间、地点或特殊事件相搭配来表达政治类丑闻的意思,而不是选择其它词汇呢?

首先,水门事件影响广泛且深远。在该事件中,当年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与所在党派的几名政治家为了获取其他党派的竞选情报而在水门大厦进行窃听、偷拍。尼克松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此事在美国政界产生了空前的影响。

其次,“Watergate scandal”中的“scandal”其实是对该事件性质的定义,某一新闻事件在反复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突出主要内容,事件的性质会被读者自行解读。当“Watergate scandal”在传播过程中只剩下“Watergate”时也能被受众所认知。由于“水门事件”影响广泛,成为政治类丑闻的典型事例,当我们说到“×-门”事件时,很容易联想到“水门事件”,直觉上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于是从英语构成词的角度上“watergate”被拆分成“water”和“gate”,“gate”作为后缀,与其他单词组合成新的词语,用来代表某一个政治丑闻。

Watergate scandal→watergate→gate→-gate

“水门事件”后,当国家领导人或政治人物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时,通常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 的说法,如“伊朗门 (Irangate)”“拉链门(zipegate)”“虐囚门(prisoner-gate)”“白水门(Whitewatergate)”“邮件门(Emailgate)”等。

(二)“×-门”使用在我国的演变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稳定,没有出现过与“水门事件”“伊朗门”事件等相类似的政治丑闻。此外,我国实行“党管媒体”制度,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门”的结构在我国政治类新闻的报道中并不适用。

国外政治类丑闻中部分与“性丑闻”相挂钩,如“拉链门”“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的丑闻”等,“-gate”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传播到我国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闻媒体对“-gate”做了不同层面的解读,认为国外以“-gate”命名的新闻事件有着负面、消极、不光彩甚至涉及“性”的内容,它们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且都是被揭露出来的,并被冠以“某某门”的称号。“×-门”式的语言结构在新闻报道中不仅是个人言语行为的体现,更作为群体性的语言为大多读者所熟知。

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文化也向多样化趋势发展,人们开始在物质和精神上追求享乐,娱乐之风高涨。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借助传播的便利,通过娱乐化的新闻吸引读者买账。受众归根结底具有窥探心理与猎奇心理,发生在明星身上的新闻常常成为读者茶余饭后的谈资。受众娱乐化、享乐心态的滋生为“艳照门”等低俗趣味新闻的产生创造了充分条件。新闻娱乐化现象在此时萌生并发展,“-gate”事件的主角从国外的政客演变为国内的明星。这为谣言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诱奸门”事件等。

而现在,“×-门”的应用已与其本意相去甚远,逐渐开始被泛化。从克林顿的政治丑闻“拉链门”到国内消遣性新闻“春晚拉链门”,从国外政治家丑闻到国内娱乐明星的“照片门”,“×-门”的泛化和过度使用逐渐混淆着读者对新闻重要性的判断,令其审美疲劳,感到乏味,甚至厌烦。又如近几年发生的“罗尔捐款门”“解说门”“短信门”等,这些新闻要么是炒作,要么是风波、纠纷、闹剧,实在不应被冠以“某某门”的称号来博眼球。

二、新闻报道中“门”字的话语思考

托伊恩·A·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中提出了“新闻理解的理论框架”,他指出,理解新闻的第一步就是让读者对新闻产生感知和注意。感知指的是要让读者产生“我想要读新闻”的情感认知,而后者让读者产生注意则需要通过新闻实践中标题和导语的运用来实现。简言之就是要抓住受众的眼球,以创造眼球经济。由于读者阅读新闻的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要运用特定的符号,这时“门”字就作为一种符号出现了。

索绪尔在著作《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中主张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同样地,根据他对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的界定,当我们听到或看到“×-门”时,声音形式与语言文字形式的信息就是“×-门”的能指,而它所表示的概念和象征意义就是所指。经过几十年的传播与演变,“某某门”通常与国外政治类丑闻、国内轰动事件、负面信息等相关,促成了读者群对“×-门”的刻板印象——“×-门”代表着消极负面,甚至是花边的新闻。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让其对新闻事件的内容一目了然,新闻报道中只要能用“×-门”概括的事件很少用其他形式来表述。

在话语分析的视角下,“门”字作为一个语体,它的语义指的是门、闸门、登机口、入场费等。从美国集团Gates,到微软公司董事长Bill Gates,在不同的语言结构中,“gate”被赋予了不同语义。“水门事件”后,“gate”作为词根有了新的概念,“-gate”成为新闻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用法,并逐渐传入中国。后来,逐渐被汉化的“-gate”用来形容一些负面的、有轰动效应以及风波式的新闻内容。

在语义上,“×-gate”与“×-门”都表示消极的意义。新闻媒体塑造了一种拟态环境,在“-门”的使用上自然形成一种政治丑闻、负面新闻,乃至娱乐化的、消遣性质的语言环境。且从“门”自身的语义出发,它表示一些不能公开的、有着影响力的新闻事件被揭发,仿若破“门”而入,展现在受众面前。

语用指的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它决定了新闻语言使用时的语言风格。从这个角度出发,越是容易影响人们情绪的事件,越需要记者保持客观、真实的态度,严肃地进行新闻报道,尤其是涉及政治丑闻的事件,应站在政治高度的立场;涉及娱乐性的内容也要确保记录的公正、客观,形成严肃、客观的语言风格。

三、杜绝滥用“×-门”语言结构

黑龙江大学教授严明在著作《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中将“在某些共同社会准则的制约下,在语言使用上具有特殊选择的群体”③称为言语共同体。“×-门”言语结构的泛化为作为共同体的新闻记者敲响了警钟。起初“-gate”与汉化后的“-门”含有政治类丑闻的意思,随后它们发展为影响力重大的、有揭露意义的负面新闻的“代名词”。后来,不管何种性质的负面事件皆被扣上“门”的帽子的不负责作为彻底暴露了新闻媒体对“×-门”话语的滥用。

泛化后的话语不再有着明确的选择使用界限,只是单纯地对一个新闻事件冠以“某某门”的称号。由于选择和判断新闻价值的主体是记者,不同记者因个人情感、社会阅历、经济地位、所在媒体的定位等不同,在选择“门”字前面的语体时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导致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多家媒体出现多个不同“门”的报道,容易误导读者,弄巧成拙。例如发生在2004/2005赛季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期间的足坛丑闻。

在新闻报道中,以“门”字作为后缀用来表示政治类丑闻等负面事件的做法不是新闻传播业界制定的“法则”,赋予“-门”怎样的意义也不是明文规定的,但需要明确的是不假思索、没有原则地将“-门”乱用一通只会让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失去生机,让读者心生厌倦,更会消磨记者的创造力,以至于丧失判断力。

正如严明教授所言,共同体之间应该是开放的和动态的,作为话语共同体的记者也不应固步自封、不知变通。习近平总书记说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新闻语言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有时代气息”④。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善于思考,走出“泛化”的泥淖,紧跟时代的脚步,敢于创新。新闻记者虽然不是“无冕之王”,但却有权利、更有义务创造出出彩的新闻报道。要坚决摆脱“门”的束缚,规范使用新闻话语,善于寻找亮点、发现新角度。

注释:

①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gate

②杨建国.汉语简称的初步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③严明.话语共同体理论建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21.

④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1.

猜你喜欢

丑闻新闻报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造车这些人,谁还没点黑历史 汽车公司不想回首的11起丑闻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