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2018-04-01刘地松
刘地松
(福州墨尔本理工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大进步,但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也异常严峻,世界格局加快转换、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渠道多元传播等“四大社会影响”和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四大环境考验”尤为突出。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的关键环节是亘古不变的,要始终贯彻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1]这一论述在本质上既体现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一贯要求,又对高校教师修德正身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
一、高校“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立德树人”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华文化教育理念始终将立德作为三大功业之首。“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在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是一种智慧实践,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探索。
“立德”,取树立德业之意,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取培育人才之意,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古人看来,树立德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人才培养是最艰难最关键环节。在新的历史形势时期,立德树人具有多重含义:第一,广义上的立德树人是指全世界所有教育机构,包括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教育机构的人才培训工作;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进入转型期,须以“创新”完成经济持续发展,高校“立德树人”要培育更符合时代需要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服务应用管理型人才;[3]第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离复兴伟大中国梦越来越近,此时越要坚定方向,越要坚定政治信念,拥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当今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党的执政能力面临严峻考验,“有德”之人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立德树人”突出“德”字,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个人最需具备的素质。立德与树人具有较强逻辑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无立德之理念犹如无根之木,永远无法使树人工作生根散叶;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空有德而无育人之实践,树人则只能停留于空洞形式。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建设”已成为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了时代答案。
二、新时代下强化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国内外形势瞬息万变,各方围绕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斗争,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冲击高校育人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考验。部分高校政治立场模糊、教育宗旨淡薄,忽视立德与育人的关联,开始单纯追求学术成果带来的效益;有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师德缺失丑闻层出不穷,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有的高校学生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缺失。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德育工作需与时俱进,而将立德树人作为立校之本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代大学生身上贴着明显的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长标签,个性鲜明、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思想开放活跃,有较强可塑性。高校就像一所孵化室,专门培育优秀人才。全面把握当代95后大学生思想主流,才能做好大学生价值引领与成长服务工作。要始终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一辈子的扣子才不至于扣歪;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教育始终走在正确发展的轨道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强则国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4]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今后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如何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工作,落实高校根本任务显得尤为关键。
三、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途径
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德育工程。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要遵循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现有制度、思维、模式下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一)把握课堂主渠道,巧用第二课堂
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构成大学完整课程体系,担负重要育人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的课堂,是备受人们认可的重要知识传授阵地。课堂教育作为重要手段,德育知识传授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仅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类课程也蕴含丰富的的德育资源,如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潜力,实现在知识传递中潜移默化达到育人效果,使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常态化,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挖掘德育知识点,在授课中有的放矢,联系德育相关课程育人目标,结合时代学生成长的需求和期待,以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立德树人教育。
一是专任教师要明确和重视教学目标中的德育目标,破除陈旧观念,将专业知识目标与德育目标深度融合,自觉渗透,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能敏感察觉出专业领域对道德的要求,使学生自觉将思想道德建设嵌入自身发展规划,真正全面发展。二是教师应立足时代背景,不断更新教育资源,使德育教学课程更加丰富生动,增强学生互动体验,在原有专业课基础上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理念,使两类课程互相渗透,发挥出立德树人的综合效应。三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好课程顶层设计,强化德育理念,在改革创新中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力,通过与专任教师、学生交流,了解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架构、现实需求等,摸索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新方法,使立德树人在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改革中落到实处。四是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强化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的融合。切实提升第二课堂服务育人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这三种先进文化力量为大学生树立灵魂,使学生扎根成长,雕塑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大学生。运用好这三大文化资源,使之有机融入校园环境中,融入日常生活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校要充分发挥先进文化重要作用,灵活运用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氛围,凝聚整体文化力量,与社会正能量导向同心同力,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培育具有高雅文学情操、具有良好德行、具有责任服务意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狠抓育人主队伍,注重师德建设
新时期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高校思政工作并非是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一个人的事,全体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也要挑起大梁;不仅在教育教学上体现思政工作,在管理管理上也要狠下功夫。所以,“学校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使学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能提升学生的品质,熏陶学生的情操”。[5]要将这支最强有力的队伍团结在一起,凝聚力量,形成全员育人的教育合力,落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校思政队伍应具备较强政治意识、较精业务能力、较严纪律态度、较正作风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备受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认可”。教师与思政干部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代赋予他们崇高的使命。因此,师德建设是否落到实处是立德树人的成败关键。以德立教,既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也来自探索解决新形势下现实问题的需要。
在新时代,坚持“立德树人”,必须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要坚持教书育人与言传身教相统一、要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6]二是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身负远大理想又能踏实前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授之以渔,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三是注重以身授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犹如一面清晰的镜子,学生会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价值观、言行举止进行强化与验证,这就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正德守身,表里如一,才能引导学生养成高尚品格,为学生树立榜样,把真善美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才能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教师要牢牢树立立学为民、治学为国的远大理想,将以德立身与以德立学相结合、传道解惑与授业育人相协同、坚守底线和树立标杆相协调、立足本心和自我实现相统一,成为国家中流砥柱、社会良心担当,这也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四是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树立教育者的主体性形象。良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身心起着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坚持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参与管理,最终实现自主管理,通过最优的课程设置安排、有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坚持以良好的后勤服务和教学服务感化他们,让学生明白接受他人服务时应进行自我服务,培养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
(三)贯彻服务主理念,夯实价值引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教育对象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对自身发展、规划有较强的目标和需求,因此他们更注重自身接受的服务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
要牢牢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以服务为主,以教育、管理为辅,切实落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形成“在服务中教育”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注重聚焦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重要专家、思政工作队伍以及学生干部、党员骨干等“关键少数”,不断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度”。二是要紧紧抓住高校体制机制创新、部门协同、学科建设和组织建设等“关键环节”,围绕“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有哪些短板”等问题,不断推进全过程育人,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度”。三是要立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结合,不断推进全方位育人,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信度”。
(四)注重网络主媒体,活化教育载体
95后大学生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微信、微博、QQ等网络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刻冲击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互联网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此,必须占领网络思想高地,将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新时代下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把握机遇,设计好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课题。
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懂得运用时代语言,全面提升网络思维,紧跟时代青年步伐。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破除陈旧观念和陈旧方法,积极采用新兴互联网技术,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分享关键知识点,加强与学生线上互动,听取学生反馈,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变成一项有力量的点赞行动。二是要把握新媒体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节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内容环环相扣,逻辑紧密,思维清晰,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则更扁平化,更为开放、丰富、高效、便捷。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更新颖、更符合自身性格的教育栏目,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这才能真正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三是要抢占思想政治网络新高地,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举措,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高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研判、追踪分析,搭建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学生诉求渠道,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现代化的网络精神文明家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五)遵循教育主规律,构建“一体化育人”
新时代,要避免陷入将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怪圈就要牢记教育基本规律。树人的两种方式一是言传,二是身教。立德既包括学生之德育,又包括师德之建设。当前社会正能量与负能量此消彼长,真善美与假丑恶对峙局面拉锯不下,高校教师如果不立足新时代背景,不掌握教育规律,就无法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高校应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遵循教育发展的三大规律,理解顶层设计思路,注重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使立德树人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教师应掌握教育发展的三大规律,注意提高立德树人的自觉性,不断完善自我,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立足时代特点,加强立德树人的针对性,发挥学科优势,注重立德树人的专业性。三是高校大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评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内化教学知识,促使教育者提高理论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境,完善教学内容,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六)完善管理主制度,创新工作方法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制度管理模式为主,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管理一端,从外部约束学生较难从思想和心理上真正打动学生,不利于实现管理目标,培育真正优秀的人才。新时代高校应站在立德树人新视角下,将管理制度赋予人文内涵,在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增强价值引领和育人实效。
一是构建以成长服务和价值引领为导向的工作体系,以学生认同的管理理念、乐于接受的管理方式主动加入德育工作体系大本营。二是完善标准,健全师德考核机制,规范教师行径。在社会、学生、教师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中,既充分尊重受教育对象,也使教育者自觉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三是要将立德树人制度化、科学化、法制化,既有制度保障,又有科学管理手段,营造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王建辉,黄晓通.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使命[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0(5):385-389.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杨胜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应着眼于“四个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2):47-48.
[6]李炳义.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实现途径[J].教育探索,2014,(5):108-109.
[7]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2-6)[2018-0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