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战略的构建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18-04-01张璋
张 璋
(贵州理工学院,贵阳 550003)
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据统计,2017年末全国仍有超过3000万的农村贫困人口。可见,我国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农村地区。为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一号文件”自2004年始,已经连续十三年聚焦“三农”问题。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支持涉农电商平台的建设。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了“互联网+农业”是“互联网+”行动计划中的重点领域。电子商务扶贫是“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深度结合,是以互联网推动扶贫工作,以电子商务助力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目前我国经济面临国际市场动荡、国内结构调整的复杂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将农村生产、流通以及消费融入高效精准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完善我国农产品多层次市场体系的重要渠道,是激发我国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对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意义重大。
一、文献综述
就以往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电商模式的构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及物流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的完善、农村电商发展对策以及实证案例分析等方面。但是,对于将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农村减贫扶贫的关注和研究,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实践层面均还不够丰富,目前只有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在此领域独树一帜。2010年,该中心以江苏睢宁沙集镇电子商务实践为关注点,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即“沙集模式”。此后,我国基于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研究成果才渐次产生。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姜奇平(2011)在研究“沙集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电子商务可以校正社会发展目标,同时能填补社会结构空白,以社会力量平衡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促进农村商业生态合作关系的构建;汪向东(2011)认为,互联网时代,“沙集模式”给予我国农村减贫工作以新的思路,必将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模式,并首次提出应将电商扶贫纳入国家扶贫政策体系;汪向东(2015)则认为,不管是开展电商扶贫还是电商进农村,都会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基于市场导向,把握运作规律,在多方主体参与背景下,构建多方合作机制;刘琳琳等(2017)从配套设施、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的角度探讨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的发展模式。
既有研究中,对电商扶贫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扶贫方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部分贫困农村区域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实证研究,明确指出了当前电商扶贫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企业、农户等多主体参与,多元化协作,才能取得实效。但以往文章少有能结合电子商务自身特点及农村扶贫机理深入探讨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村的具体地域特征,深刻系统地提出如何构建电商精准扶贫的战略。因此,在系统整合电商特点、扶贫机理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精准扶贫推进体系、基础体系和支持体系“三位一体”的战略模式,对促进农村地区电商扶贫的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二、电商扶贫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电商内在特点符合贫困农村精准扶贫的要求
所谓农村电子商务扶贫,就是将电子商务手段应用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体系,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在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商业成本、拓展销售渠道,扩大市场空间,推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促进贫困地区产品销售,最终使农民成为电商平台获益者,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一种信息化精准扶贫模式。[1]其具有诸多鲜明特点:一是简单高效。近年来,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方兴未艾的交易形式,不但在我国广大涉农中小企业间快速蔓延,也迅速走进农村千家万户,即使是普通农户,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是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参与交易。二是交易快速便捷。电子商务不受地域限制,操作简单,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网买卖商品,以简捷的方式轻松地完成过去繁杂的交易活动。三是交易成本低廉。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产品供应方与消费者直接联系,通过网络完成交易的若干环节,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出,对于薄利的农产品而言能提高利润率。四是市场空间广阔。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受众面广,市场空间可拓展性强。综上,一方面电子商务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开拓外部市场,扩大销售范围,打破销售难的困局,助力农产品外销,克服外源性贫困;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能有效降低进入和参与的门槛。农业数据信息的互联网化弥补了“公司+农户”和政府主导模式的缺陷,减少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促进了农业供给与需求市场的对接,激发贫困主体创新创业的活力。农户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及需求变化,从而改善供给结构,切实获取赢利空间,克服内源性贫困。有鉴于此,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正式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政策体系,给予高度重视,次年初即成为国务院扶贫办着力推进实施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可见,电子商务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其应用于农村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二)电商扶贫模式契合贫困农村精准扶贫的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事业获得了巨大的成效。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贫困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农户贫困状况大大缓解,教科文卫等基础条件得到了充分的改善,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扶贫开发事业也已从解决温饱问题转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培育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阶段。但从目前贫困落后地区扶贫开发模式来看,真正落地的项目大多集中在保障性救济、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完善、业务技能培训、粗放产业开发、聘用雇工扶贫等方式上。没有真正以市场为依托,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与此相反,电子商务扶贫完全基于市场基础之上,以市场供需和扶贫效果作为导向,通过电商平台为贫困地区敲开市场大门,通过电商途径为农村产品提供广阔的销售发展空间,实现“农产品进城”,并最终以销售量、销售额等具体的指标数据作为判断效果的标准,促进结构优化,最终实现农村电商发展的良性循环和自我造血功能。因此,电商扶贫不仅能达到扶贫的效果,其更有利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实推动。
此外,在农村电商的逐步发展推动下,上下游的相关产业链也能获得发展和完善。贫困户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村特色产品获利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手工业、农牧业、物流业,以及餐饮、住宿、旅游、广告、包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使其呈现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态势。上述产业的发展既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诸多创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年来风生水起的“淘宝村”,如上文所述江苏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山东菏泽市大集镇丁楼村等已经充分地证明了电商精准扶贫的效果。可见,电子商务扶贫的产业链拉动效应更契合扶贫开发的目的,更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切实落地。[2]
三、贵州省发展电商精准扶贫具备的优势
(一)资源条件优势
从资源条件上看,一方面,贵州气候多样性明显,生物资源丰富,具备典型的山地特征,适合农产品的多元化生产,也适应农产品的消费升级。贵州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好山好水好土壤,再加上好气候,容易孕育出优质的农产品,如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等。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占据市场主流。贵州的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也正是以此为目的,这就为电商扶贫的核心——优质农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贵州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原生态文化资源及旅游资源,是发展多元农业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为通过电子商务扶贫拉动产业链条延伸,发挥产业带动作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二)市场空间优势
从市场空间看,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生态条件决定了贵州势将成为我国长江流域、大珠三角地区(中东部地区,珠江流域、港澳)以及东南亚区域重要的农产品提供地。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为贵州省电商扶贫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想象空间。例如,阿里巴巴集团早在2014年就与贵州省政府签署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从技术层面为电商扶贫保驾护航。京东也于次年提出了“3F”战略(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以及生鲜电商战略),并将贵州作为京东电子商务渠道下沉布局的重点省份,予以全面推进。就市场空间而言,贵州农业发展的未来竞争优势越发明显。
(三)区位条件优势
从区位条件上看,贵州省近年来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小省办大交通”的辉煌成果。“十二五”期间是贵州交通运输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为显著,奋起直追的五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超过了18万公里,提前三年完成“县县通高速”的目标,水路航道建设也取得了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则要实现“一增长、一建成、四突破、三提升”的战略目标,公路总里程预计达20万公里以上,并实现“组组通公路”,行政村100%通客运,建成“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主要发展指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水路运输体系也将在2020年达到航程4100公里,运输能力5000万吨的水平。同时,2014年以来包括贵广、沪昆等多条高铁线路的开通,也使贵州在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具备了通过电商平台把“贵州山珍”销售到“五湖四海”的物流基础条件,区位优势逐渐凸显。
(四)政策环境优势
从政策环境来看,国家以及省级层面对农村电商扶贫事业都非常重视。一是中央层面,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以及其他相关文件,均对电商扶贫做了相应的表述和指示。财政部、商务部安排20亿专项资金,在全国筛选两百个农村电商示范县,以扶持农村电商发展,贵州省8个县进入名单。二是贵州省也不断优化政策环境,以助力农村电商的发展。2015年10月,贵州省电商扶贫工作推进会在印江县召开,确定印江、松桃、碧江等10个地区作为电商扶贫试点,配套资金支持,给予重点建设,探索总结经验,以达到推广复制、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功效。2016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对电商扶贫事业做了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联合推进。[3]2017年,贵州省召开了以“减贫新军、生态力量”为主题的电商减贫大会,创造了电商扶贫史上的“五个第一”。
四、发展电商精准扶贫的困境
(一)政府宏观顶层设计尚未完善
贵州省地处西南一隅,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省份排名中靠后。虽然气候环境、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较为丰富,但交通基础差,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受限。同时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山区特征明显,传统的山地农业成本高,利润薄,除烟草和茶叶外,其它作物一直未有起色。直到最近几年各方面才有所改善,经济发展速度才有所提升,“现代高效山地农业”的推进也才起步。因此,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近两年方才重视和启动,基础薄,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迄今尚无一个“淘宝村”。虽然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已经印发了《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方案》,但一方面由于相关主管部门缺乏农村电商专业人才,在全国又难以寻找成熟可参考的模式,另一方面部分电商专业人才对政府扶贫事业的规划运作缺乏了解。因此,目前尚未出台落地相关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如:农村电商扶贫如何保障贫困农户利益的机制设计、物流体系建设规划、电商人才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等。
(二)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难度较大
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不协调、各自为战,甚至恶性竞争的现象,贵州也未能例外。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缺乏省、市、县三位一体顶层设计的情况下,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一些乡镇、村,上网销售农产品是以家庭或个人为主体,零星售卖,经营管理能力不够,发展受限。大多属于盲目跟风,追求新鲜,一哄而上。一些农村甚至只是发发文件,摆摆样子,淘宝馆变身“摆龙门阵”的场所。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发展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惠水县好花红电子商务村。因此,对于省域内自然资源和人文条件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各个农村地区来说,怎样有效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是贵州农村电商扶贫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困境之一。
(三)传统产业扶贫思维惯性较强
传统的产业化扶贫是以政府为主导,“公司+农户”作为范式的粗放型撒胡椒面式扶贫,措施缺乏针对性、资金项目对标不精确、相关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扶贫开发速度趋于缓慢以及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越来越明显,对于该扶谁、扶多久、如何扶、谁来扶等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有时贫困农户并非真正受益的主体。[4]迄今为止,贵州省农村电商扶贫开发过程中,这种传统扶贫思维惯性依然在发挥作用,“授人以渔”以及“市场化、制度化”的理念并未在农村地区完全渗透,“滴灌”式精准扶贫观念尚未有效取代“漫灌”式观念。但正如前文所述,电子商务是一种完全基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型扶贫手段,它以市场和效果为导向,不会按照政府或是企业、农户单方的想法和逻辑去运行。因此,政府必须依照市场经济的逻辑,依托制度化的设计,才能实现农村电商发展的自我造血功能,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
(四)产品标准化及品牌建设欠缺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发展电子商务意味着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流通,对商品的标准化程度要求较高。然而,贵州省的山地特征导致农业产业规模小,产业散,成本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统一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因此,贵州省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标准化成为制约农业产业效率提升和电商扶贫的最大障碍和主要瓶颈。
2.农产品品牌认可度不高。电商扶贫部门及贫困农户普遍缺乏打造品牌的意识和推广的经验,农产品在包装、营销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难以协调统一,产品美誉度的提升和品牌推广受限,市场竞争力不强,阻碍了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开展。此外,正是由于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通过电商销售的商品质量安全只能依靠农户诚信来保障,由此产生了安全与信任问题,最终也导致农产品品牌的认同度低。
(五)农村物流仓储体系发展缓慢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须具备发达便捷和高效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贵州省道路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物流体系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总体而言,农村物流体系仍然薄弱,发展较为滞后,设施装备科技含量低。一方面,物流企业多采用分散式物流经营与仓储模式,物流网络体系未能实现全面的协调整合,配送成本高,配送速度慢。尤其是偏远落后山区,交通不便,设施不全,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还存在较大问题。另一方面,冷链物流建设也是短板之一。生鲜农产品通常对时效和运输过程控制要求较高,冷链物流的不完善使其面临销售流通瓶颈。如雷山优质黑毛猪肉迄今只能通过“黔邮乡情”这一渠道在省内销售,严重制约了市场的拓展。因此,就目前来看,贵州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受制于落后低效的农村物流体系。
(六)农村电商扶贫专业人才不足
首先,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仅需要政府层面既懂扶贫规划又懂电子商务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农村市场主体层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但农村地区普遍二者皆缺乏,尤其是县域及其下的乡镇等农村地区的管理部门尤其突出。其次,从电子商务的运行特点来看,既需要计算机与互联网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也需要进行数据分析、美工设计以及运营管理、策划推广等。因此,特别需要既懂农业经营管理,又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一方面绝大部分农村本土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对新技术和新信息的接受和适应意识不强,互联网应用能力水平不高,电子商务方面的知识体系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农户参与意识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较为滞后,与城市相比,工作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都还有明显短板,招揽人才的政策力度也不够,导致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难以吸引到专业技术人才。
五、电子商务精准扶贫“三位一体”战略的构建
(一)做好统筹规划,构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推进体系”
农村电商精准扶贫需要政府多部门密切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至关重要。必须建立健全省、市、县、乡镇(街道)、村五级农村电商扶贫战略推进体系,做好不同层面的发展规划,系统运作,以全方位的协作部门、多层面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的措施手段构成电商扶贫管理运行架构,建立完善政府、市场与贫困农户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扶持和保障农村贫困主体真正参与进来并受益。
1.着力做好省市两级顶层设计。省市两级要建立健全政策规划,协调各个职能机构,不断建立和营造财政、税费、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环境。同时要整合协调农业、林业、扶贫、金融、商贸等部门涉农资源,出台农村电子商务扶持政策的同时,落地相关的实施细则、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统筹安排,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和支持,夯实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政策基础。
2.建立县域电商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对各类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县为主体和核心,通过贴息贷款、以奖代补或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大力孵化和培育本地电商企业。以当地电商龙头企业或电商协会为主体,建立综合性电商精准扶贫服务机构,作为县域区域服务中心,承担商品的仓储库存、质量检验、中转调剂、物流配送以及人才培训等诸多职能。同时通过资源的整合,推动电商平台的建立,扶持本地线上交易的地方馆建设。
3.建立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可选取条件好的乡镇作为试点,建立电子商务乡镇综合服务站,充分发挥金融、邮政、电信、销售、配送、指导的综合服务功能。条件较为完备的乡镇企业和合作社,还可通过电商扶贫服务站进行电子商务农产品的开发和营销服务等工作。
4.设立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网点。可在试点村基础上,以当地农村淘宝馆为基础,配备完善电脑、货架等硬件设施,专设一名电商扶贫专职信息员,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信息交流、在线交易、物流配送等综合性服务,帮助贫困村民建立运用电子商务脱贫致富的观念和意识。从而形成由村级服务网点、乡镇综合服务站和县域服务中心组成的三位一体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推动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落地结果。
(二)做好建设规划,构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基础体系”
1.不断健全优化农村网络基础环境。发展电子商务,必须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广大农村地区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络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应加大力度,整合资源,不断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提升网络质量,实现行政村高质量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进一步推动提速降费。在此基础上,要以县域电商公共服务机构为中心,促进各部门间沟通与协调,构建数据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整个电商扶贫产业链的网络信息化改造,优化平台监测、质量把控、选购结算、物流跟踪以及售后服务等综合服务功能。[5]
2.不断健全优化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第一,通过政府主导,各方参与,推动建立市、县(区)级多功能物流园区,乡镇物流配送门店以及村级仓储配送点,形成农村电商产品物流配送“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配备完善农产品包装加工、运输储存等设施设备,着力推动实现各级网点间的数据信息共享,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高物流仓储运营效率。第二,扶持培育一批服务于电商扶贫的物流快递企业,如贵州省依托邮政网络的黔邮乡情。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打通农村物流“最初和最后一公里”。第三,依托专业物流公司,推动吸引其铺设农村快递网点,构建“农村电商实体+第三方物流企业”联合体。第四,充分利用农村便利店货物配送、农村客运、农资下乡等多种途径,协同农村电商物流配送,构建无缝衔接体系,彻底畅通农产品进城和生产生活资料进村的途径。
3.不断健全优化农村产品品牌建设。首先,要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一方面支持各地以农产品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引入现代要素改造优化传统名优品牌,挖掘品牌文化。如引导不同地区立足自身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以茶叶、辣椒、马铃薯、核桃、火龙果、猕猴桃以及生态畜牧产品等为抓手,打造一批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地方农产品品牌。其次,要制定农产品的标准认定体系,如质量分级、采后处理以及包装运输标准等。并建立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追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的标准化,解决农产品的安全信任问题。同时,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提升监督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应充分利用电商行业巨头的渠道,如淘宝地方馆、京东地方馆等,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属性,有针对性地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营销能力强、市场接受度高、产品辐射性强的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如贵州省贵阳市“黔茶商城”、铜仁市“武陵山商城”、惠水县“好花红电子商务村”等,介绍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形成地域品牌优势。
(三)做好人才规划,构建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支持体系”
人才是电商扶贫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关键在人,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制定教育计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交叉,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专家教授讲座互补。另一方面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解决优秀人才选拔和引进问题。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完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
1.干部能力培训。依托本地区高校举办干部培训班,针对相关职能部门政府领导干部,相关乡镇、村级干部,农村电商带头人及本地电商龙头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知识等方面入手进行对口培训。尤其要提高农村地区政府管理人员对农村电商扶贫的认识水平和推广应用能力。
2.定向学历教育。谋划实施“雨露计划·职教扶贫”项目,如定向招收贫困村特困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到相关专业职业院校免费接受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市场营销等专业培养,为发展电商扶贫事业培养专业人才,助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
3.农民技能培训。分期分批针对农村网民举办培训班,灵活运用培训方式,一方面打消村民顾虑,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对专业应用能力进行系统培训。重点培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青年带头人、农村退伍军人、返乡大中专毕业生等群体,培训内容以市场营销技能、电子商务操作技能以及“互联网+”技术为主,着力培育一批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
4.提拔吸引人才。一是按照“任人唯贤,量才适用”的原则,建立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选拔优秀人才加入电商扶贫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一方面吸引返乡创业青年、本地大中专毕业生及外地来打工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省内外相关优秀人才,同时探索候鸟型人才的引进机制。如印江县为提高扶贫效益,专门从阿里巴巴引进了数名从事电商工作的专业人才,切实保障了电商扶贫的效果。
[1]朱燕.电商精准扶贫——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扶贫新路径[J].经济研究参考,2017(16).
[2]广毅,康春鹏.精准扶贫战略下的电商扶贫.农民日报[N],2016-5-17
[3]牟秋菊.电子商务助力农村精准扶贫探析——以贵州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7(07).
[4]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
[5]王沛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学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