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动机视角下的民主党派成员建言行为研究

2018-04-01米文艳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建言党派民主党派

米文艳

(台盟上海市黄浦区委会,上海200010)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改革红利人人共享的同时,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整个中国社会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进程推进中,随之附带的一系列连锁产生的社会治理问题。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志愿失灵给公共部门做好社会治理工作带来一场挑战。如今,不管是公共部门还是普罗大众都意识到,要顺利解决以上这些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仅仅依靠公共部门的一己之力不足以达到目标。现实情况中,一方面公共部门应对着层出不穷的各种社会治理问题,另外一方面公众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出的需求呈现多元化。

社会治理主体强调多元,公共管理者也好,公民也好,还有各类社会组织、各个单位,都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成员。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一方面有利于弥补政府非完全理性和非社会整体利益主张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整个中国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了有序开展社会治理,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如何构建一条符合当前国情的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路径,为当前经济政治社会服务,成了这个时代的思考聚焦点之一。

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是一种制度安排,相比其他权利主体,民主党派在社会治理中更具有独特优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民主党派成员参与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民主党派组织中集聚了一大批来自各个行业的精英,他们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通过参加所在组织的各种会议、视察调研等活动,以提案、社情民意、情况反映、调查报告等形式,对公共管理事务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民主党派组织的建言行为从个体层面而言,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欠高。如何提升成员建言积极性,是民主党派组织管理中的一个议题。

把公共服务动机视作个体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这是建言行为研究的一个新视角。在民主党派成员这个特定的组织人群里对公共服务动机理论进行验证,以上海市民主党派成员为抽样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的方法,了解影响成员个体发生建言行为的一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改善和推动个体建言的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提升这一群体的社会治理参与质量和效果。

二、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结论

(一)相关概念

1.建言行为的影响因素

“建言”一词,中文可以理解为谏言、劝诫,即对上级、长辈、朋友进言规劝,提出自己的主张和想法。英语语境里,翻译为Voice,意思是the expressing of opinion,即一种意见看法的表达。关于建言,古今中外有不少正反面的故事。比如,魏征与李世民、皇帝的新衣,在此不一一赘述。

个体建言动机一般集中于三个层面:个体本身、领导因素以及组织情境。三者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且最终效果也不同。

从个体的影响因素来看,每个人都存在内在驱动力,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建言行为。一个有较高责任心、性格随和且外向的人会比较愿意建言,即主动型人格与建言行为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领导的影响因素来看,员工的建言行为可能会被变革型领导所激发[1],即若领导喜欢变革或挑战,且个人能力较强,将形成榜样的力量,使员工愿意在工作和组织中出现问题时,表达自己观点,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意见。而且,领导与员工关系相处融洽时,激励和感召的影响力可能更为显著。因此,如果领导能够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员工的主动参与性将得到增强。从组织氛围的影响因素来看,个体建言行为受其所在的组织环境影响很大,即组织愿意倾听并加以鼓励,那么,员工表达自己真实态度和想法的意愿也随之增强。若组织进一步采纳了员工意见,那更是营造良性循环的好氛围。科学高效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个体建言行为的促进因素。同样,团队理念也会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2],团队鼓励建言的氛围会对员工的建言行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2.公共服务动机与建言行为

1990年,Perry和Wise第一次对公共服务动机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这个概念下定义,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个人因为公共制度与组织的动机所产生的一种倾向[3]。在这之后众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提出各自不同表述。不同的定义各有特色和侧重,但本质上殊途同归,即公共服务动机是利他主义的亲社会行为,是具有公共服务动机的个人愿意为他人和社会进行服务的一种倾向。Perry和Wise(1996)将公共服务动机的内容划分为对制定公共政策的兴趣、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心以及自我牺牲的四个维度。正是这四个维度的划分被后续研究者广为接受。

人的行为总是由于一定的动机触发,建言行为作为一种行为,必然会有影响其发生的一些因素,也就是动机。影响建言行为的因素有个体、领导及组织情境三个层面。个人家庭背景、自身经历、宗教信仰等因素会对一个人是否具有公共服务动机或具有程度高低造成影响。教育程度较高会对公共服务意义、社会服务价值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会有程度较高的公共服务动机。

民主党派的职能实现需要党派成员的积极投身参与,每一个加入党派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然而,实际情况是,有些成员积极主动,有些则相反,到底是什么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在这一群体中探讨公共服务动机对个体建言行为的相互关系和影响作用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结论

1.研究方法

以民主党派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和发放问卷的方法,围绕其参与公共管理或社会治理的意愿,了解民主党派成员进行建言的动机及实际情况。其中访谈对象为6名:领导成员2名、骨干成员2名、一般成员2名,年龄范围在33-64岁不等,学历以本科以上为主。问卷对象为308名党派成员,其中男性149人 (48.4%);年龄小于60岁的276人 (89.6%);学历为大学及以上的280人 (91%);就职于企事业机关单位的186人 (60.4%);担任党派或社会职务的148人(48.1%)。

2.研究结论

通过访谈,发现在以下情况下,成员会有建言行为或者意愿:

(1)在党派组织内担任领导职务,或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青联委员等社会职务;

(2)团队氛围,如在一个支部或者区委内有建言的 “传统”,其他成员都在做,自己也会做;

(3)有外部推动,如本职所在单位或者身边熟人向党派成员反映一些社会情况,寄希望其通过一定的渠道帮助反映情况;

(4)一直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存在关注度和好奇心,愿意或者希望能参与到其中,体现自己的智慧或价值;

(5)有良好的建言经验,如以往的建言行为获得过反馈或采纳,会更积极主动建言;

(6)对自己所在组织有一定认同度,对党派成员身份认同度高;

(7)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身边其他人反映情况,利他主义动机较强;

(8)个性因素,有表达自我主张和意见的强烈意愿。

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 “建言行为”,共10题,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评;第二部分为 “公共服务动机”,共18题,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评;第三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问卷分析具体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资料通过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各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根据所获分析结果,成员个体年龄和就职情况与建言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就年龄而言,60岁以上人群更愿意对现有公共政策提出意见,其他人群依次是45岁及以下、46-60岁年龄段。可见阅历经历丰富的长者和思想思维活跃的年轻人更愿意对现有公共政策提出意见,中年人的意愿度略逊前两者。不同职业在促进性建言和抑制性建言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已退休或者离休的党派成员相比在职成员更愿意建言。分析原因可能是离退休人员比较有时间关心时事,社会阅历丰富的老同志对公共政策更有兴趣关注。

三、改善民主党派成员建言行为的对策建议

民主党派成员的建言行为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组织行为。提升民主党派成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发挥公共服务动机对建言行为的积极引导作用逐渐成为该领域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当个体在所在组织内既受到组织结构的制约与影响,又要在该组织结构下开展个体行动的时候,组织结构一定会对公共服务动机产生影响。所以尽管公共服务动机是一个个人层面的因素,但它也是个人与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后社会建构的产物。刚加入组织中的成员可能依赖个体内在的公共服务动机来进行建言行为,但组织环境也应考虑对这种自发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培育和扶持。因此,一方面应考虑对成员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测试,作为其申请加入民主党派组织时的辅助参考;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组织也可以考虑从公共服务动机出发对民主党派成员建言行为进行激励和引导。

就如何提升成员个体的公共服务动机,促进建言行为,为民主党派组织的参政议政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调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完善人员考察培养机制

“人的因素”是每个组织发展的核心问题,民主党派组织发展要注重人员质量。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大小取决于其每一位成员政治素养高低以及其是否具有一定代表性。

1.作为组织审核辅助参考,进行公共服务动机测试

作为参政党,对提出加入的申请者,有一套严格的组织考察程序,如学历、职业、职称等一系列硬件门槛,而心理素质、个性等软件因素因缺乏一定的衡量和评判标准常常被忽略。在这些因素当中,公共服务动机应当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参考因素,对公共服务缺乏热情的申请者,是否同意其加入到组织中要酌情考虑。依据之前的实证研究,应当在进行组织考察面谈时将公共服务动机测试作为考察的一种附加参考工具。可用类似心理测试问卷等方法,从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公共利益承诺、自我牺牲和同情心四个维度去测量评估,以此判断申请对象的公共服务动机情况。

2.作为思想建设内容,培育倡导公共服务动机理念

不断加强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青年一代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教育是民主党派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这里的政党意识内涵较为宽泛,包括的内容有对中国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对政党组织定位的理解,对参加民主党派组织后权利和义务的理解等等。政党意识中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内涵与公共服务动机内涵有一定的重叠。民主党派成员首先要记住自己是组织的一分子,对所加入的这个组织使命要有担当意识,要把自己真正融入到组织中去,为组织职能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发挥作用;其次,民主党派成员要有服务组织服务大局的意识,心甘情愿地将个人能力和自身资源为组织所用,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应当在思想建设内容中将这部分理念嵌入,将思想教育融入活动之中。在成员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营造一种和谐良好的氛围,触发他们思想变化,潜移默化强化公共服务动机理念。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素质,增强能力,发挥作用。立足改造价值观念,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完善道德品行。民主党派成员只有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行,才能称得上具有代表性,才能真正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有序构建组织激励机制,助推成员建言

按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公共服务动机属于激励因素,因此考虑使用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来完善民主党派组织现有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由于民主党派组织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自于普罗大众,作为社会的一员,都是有着多元化需求的社会人,而民主党派组织又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显然不能提供物质激励,只有依靠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让每个成员充满归属感、使命感,提升党派组织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推动建言行为的发生并保持可持续性[4]。

1.构建组织文化激励

组织文化涵盖了整体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是团队精神的基础,是激发成员士气的重要条件[5]。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每个加入的成员,影响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对成员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已经形成的组织文化不论组织管理方式如何改变、组织领导人如何更换,都会长期存在。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对于优化激励机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党派的历史就是一种组织文化,通过学习,统一思想认同,从而增强成员的政党意识,提升使命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如果组织职能与定位不清晰,就会使成员原有的公共服务动机慢慢被消磨冲淡,出现随着加入党派组织年限的增加反而下降的情况。要让成员通过了解所在党派组织的性质、职能、定位、作用、任务等内涵,使其明白作为组织一员的权利与义务,明确责任、摆正位置,切实履行好参政党职责。要增强作为参政党成员的意识,既要有光荣感,更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只图 “虚名”,要敢于和善于施展才华、发挥作用。

2.构建团队信任激励

信任是力量和希望的源头,它激发人的自尊心,自尊心可以促使一个人奋发向上。因此,民主党派组织可以通过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信任、成员互相之间的信任、成员与组织之间的信任,构建彼此信任模式,激励成员个体行为,从而构建出整个团队的向心力。具体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尊重成员的人格,允许成员发表意见;上级信任并放手让下级大胆开展工作,在下级工作遇到困难时,上级又会主动关心支持下级工作。

(三)通过畅通多重途径,营造建言行为的良性氛围

公共服务动机在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里,属于人们的一种自我实现需要。对于作为广义公共部门的参政党组织来说,其成员建言行为的动力并不能使其升职加薪,而只是为了某种希望和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但参与者为了这样的建言行为却需要自身具备专业知识和特定技能,除此还要具备愿意为了组织利益的奉献精神,才能完成组织使命[6]。 因此,组织要通过多方位打造各种途径、各类平台来营造一个适宜成员畅所欲言的环境。

1.内部环境

构建多元化学习平台和多层次实践舞台。通过各民主党派组织出面搭建平台,提供机会,鼓励成果,激发荣誉感。通过组织内部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召开一些专题研讨会、民主生活会、经验交流会;把握机会,推荐成员到各级平台参加学习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成员深入基层一线去开展实地调研;对一些综合素养较高拟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民主党派成员要向相关组织进行推荐;定期开展一些文艺文化类学习参观活动;逢年过节对有生活困难的成员给予适当必要的帮助等。通过以上这些方式,让每个党派成员能感受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切身体会到自身在组织培养下的发展,既有开拓眼界的渠道,更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途径。这样完善的多管齐下的党派成员的培养和激励机制,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和调动民主党派成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其责任心和紧迫感。

2.外部环境

对外广泛宣传,加强交流。建立信息获取机制,考虑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机关同各民主党派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的联系制度。政府各委、办、局的相关资料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对参政党适当公开,民主党派也可以通过各级适当的途径获取所需要了解的相关信息资料,以避免不了解情况无法建言、或建言不到位的尴尬情况。建立舆论宣传机制,改变公众对民主党派的印象仅仅是每年 “两会”期间提交党派提案的简单概念,在每年 “两会”以外的时间,民主党派的所作所为也要 “为人所知”“广而告之”。民主党派对调研的优秀成果和根据调研成果形成的党派提案及其办理情况要进行广泛宣传,要让全社会都知晓民主党派的存在,扩大党派组织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社会服务活动让党派成员更普遍地融入到社会当中,接地气、听民声,向周围人学习,通过加强内功提高自身素质。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是事关参政党建设与发展、作用与地位的第一要务,不论是在参政党内部还是外部都要有意识、有步骤、有实效地进行宣传。

[1]BASS B M.Two decad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1999,8(01):9-32.

[2]MORRION E W,WHEELER-SMITH S L,KAMDAR D.Speaking up in groups:a cross-level study of group voice climate and voice[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11,96(01):183.

[3]PERRY J L,WISE L 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50(03):367-373.

[4]米文艳.非营利组织内部管理视角下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6):29.

[5]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32-133.

[6]李炳秀.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4:26.

猜你喜欢

建言党派民主党派
党派之争与颜之推的历史书写
党派我来的
建言“一带一路”融资机制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为河南更出彩建言
建言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双提升”
树智库标杆,为改革建言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民主党派 工商联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